壺口斗鼓

壺口斗鼓

壺口斗鼓是陝北民間傳統鼓舞藝術中獨特的一種藝術形式,源於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旁,流傳於陝西省宜川縣黃河沿岸的壺口鄉、高柏鄉一帶。“湧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這是對壺口瀑布的描寫,也正是壺口斗鼓的寫照。壺口斗鼓融舞蹈、武術、打擊樂為一體,具有高亢昂揚,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剛烈等特點。表現了黃河兒女征服困難的豪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樂觀奔放、堅韌不拔的性格。

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陝西 · 延安 · 宜川縣

..

文化遺產名稱:壺口 斗鼓

遺產編號:Ⅲ—16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7年申報人/

申報單位:延安市宜川縣

遺產級別:省聯繫方式:
陝西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

壺口斗鼓是陝北民間傳統鼓舞藝術中獨特的一種藝術形式,源於氣勢磅礴的壺口瀑布旁,流傳於陝西省宜川縣黃河沿岸的壺口鄉、高柏鄉一帶。“湧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這是對壺口瀑布的描寫,也正是壺口斗鼓的寫照。壺口斗鼓融舞蹈、武術、打擊樂為一體,具有高亢昂揚,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剛烈等特點。表現了黃河兒女征服困難的豪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樂觀奔放、堅韌不拔的性格。

..

四千多年前,黃河洪水泛濫。我國最古老的經書《尚書》中講到大禹治水,《詩經》中也有大禹治水。在那場空前浩劫中,大禹懷抱濟世拯物之心,以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堅韌不拔地治理黃河,以至三過家門而不入。傳說他的妻子塗山氏是宜川縣閣樓鄉依錦人,故而當地人尊稱大禹為姑父,至今依錦村還有為大禹修建的姑父廟,而一直守望大禹的塗山氏則化作大山躺在壺口瀑布的岸邊。

主要特徵

壺口一帶的民間有著這樣的一種傳說“鑼鼓鼓聲,上可通靈霄寶殿,下可傳閻羅王府”,因此古時人們用鼓聲祈求上蒼保佑,也用威陣八方的鼓聲來辟邪。“湧來萬島排空勢,卷作千雷震地聲”,這是對壺口瀑布的描寫,也正是壺口斗鼓的寫照。壺口斗鼓融舞蹈、武術、打擊樂為一體,具有高亢昂揚,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威猛剛烈等特點。表現了黃河兒女征服困難的豪情,融合了黃土高原人樂觀奔放、堅韌不拔的性格。壺口斗鼓具有黃土高原質樸俊美的風情和黃河壺口豪邁奔放的風骨。既有陝北文化的醇厚,又有關中文化的酣美;它結合了陝北花鼓文化的博大和晉南威風風鑼鼓文化的的精細,是秦文化和晉文化的精妙結合,它特有的藝術形式使它以全新的面貌成為陝北鼓林的姣姣者。

主要價值

鼓在漢族民間舞蹈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分析其藝術形式、風格與地域文化的特色,有以中原地區為代表的北方鼓

..

舞,如河南開封“盤鼓”、陝北洛川“蹩鼓”及“蘭州太平鼓”等。有長江流域一帶的南方鼓舞,小型多樣,靈活纖巧,如安徽“鳳陽花鼓”、江蘇無錫“漁籃花鼓”、湖南“地花鼓”等。花鼓舞在北方一些地區也廣為流傳,但多是重舞不重唱,講究技藝求精。如山西“晉南花鼓”、陝西“宜川花鼓”。全國的鼓有上千種。陝西是周秦漢唐等十三個朝代建都的地方。在周的時候,周有一個“大舞”。歷史上記載,大舞是歌頌周武王豐功偉績的,以鼓伴奏,鼓之舞之,所以要說我們中華民族以鼓作舞的舞蹈,應該從周代的大舞算起。其中陝西民間的鼓舞就有50多種。它是我們中華民族很重要的一部分。陝西的鼓舞,大都具有秦漢古韻。由於陝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黃河文化、巴蜀文化、關中文化的交融,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今天陝西民間鼓舞形式中多特色、多種類並存的民間鼓舞文化現象。而與宜川一河之隔的山西更是中國鼓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上溯到遠古文化的“土鼓”,“鼉鼓”,下及現在從大到周盈丈幾的帥鼓到小才幾寸的手鼓,鼓在山西,族旺支繁。既有自成一家的清鑼鼓,又有吹打鑼鼓、鼓舞、鑼鼓經及廟堂鑼鼓。清鑼鼓主要有《威風鑼鼓》、《太原鑼鼓》、《絳州鼓樂》等。舞蹈鑼鼓是融舞蹈與鑼鼓於一體,鑼鼓演奏者也是舞蹈表演者,亦稱鼓舞。這是一種比較占老的藝術形式,山西有它相當大的家族,主要有轉身鼓和扇鼓。名氣最大的威風鑼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廣場藝術。綜上所論,壺口斗鼓它結合了陝北花鼓文化的博大和晉南威風風鑼鼓文化的的精細,是秦文化和晉文化的精妙結合。2004年正月十五,應西安航空發動機集團天鼎有限公司的盛情邀請,剛成立的壺口斗鼓藝術團一行60人赴古城西安演出,他們粗獷的舞姿,展現了黃河兒女征服困難的豪情和黃土高原人樂觀奔放、堅韌不拔的性格。他們精彩的表演,深深打動了古城觀眾,他們紛紛讚嘆,想不到陝北除了安塞腰鼓、宜川胸鼓之外,還有這么雄壯威武的一支。2005年5月壺口斗鼓在延安演出獲得了轟動效應。2005年8月,在中國文聯舉辦的《黃河頌》大型文藝演出活動上的演出,更是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喜愛。國內多家媒體先後十多次進行了報導。從觀眾的反映來看。它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和觀賞價值。發掘推廣壺口斗鼓,對於豐富陝北鼓文化、培育當地文化產業、弘揚中華民族的黃河文化具有很重要的時代意義。

歷史淵源

陝北鼓多,素有舞鼓之鄉的美譽。安塞腰鼓威振海內外,早已家喻戶曉。宜川胸鼓、洛川蹩鼓、志丹扇鼓、黃龍獵鼓各領風騷。還有黃陵抬鼓、土基對面鑼鼓、富縣飛鑼等然而,就在延安東南、黃河之濱的宜川縣壺口一帶,卻有一支雄壯威武的鑼鼓一直藏在深山無人識,它有陝北鑼鼓的特徵,又有山西威風鑼鼓的影子。這就是相傳起始於大禹治水的壺口斗鼓。據《宜川縣誌》記載,壺口斗鼓過去稱賽鑼鼓,慣稱“大家俱”。有大鼓、大釵、大鑼3件,打起來音響宏遠。過去春節廟會、求神祈雨時演出,現在春節、旅行、文娛、集會都敲鑼打鼓。過去廟會期,各村鑼鼓相遇,互相比賽,壯漢揮動鼓錘、舞起大釵、擊起大鑼,渾身使勁,汗流浹背,數村相對,互不示弱,有時發生衝突,社頭出來調解,此謂之賽鼓。壺口斗鼓歷史悠久,由於只在黃河沿岸流傳,多年來瀕於失傳。在宜川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傳說大禹在鑿壺口,劈孟門的時候,在黃河兩岸查看水情,途經宜川鄉閣樓鄉衣錦村時,曾在一周姓人家借宿,周家有個漂亮的女兒,喜歡上了以天下蒼生為已任的大禹,村里人就為他們辦了喜事。結婚後才三天,大禹就告別了新娘子又開始了劈山鑿石的偉大事業。在多年治水過程中,他曾經三過家門而沒有回家。後來,塗山氏十分想念自己的丈夫,就去壺口看望,可是她看到的是大禹變成了一隻大熊在開山,她以為大禹補被熊吃了,就化做了大山躺在壺口瀑布的西岸守望大禹幾千年,今人稱作秀女峰。村里人們感念大禹的恩德,也為大禹是自己的親戚而自豪,故而當地人尊稱大禹為祖老姑父,就在村里給大禹修了廟,塑了像,按宜川的風俗稱為“姑父廟”。也給他的妻子塗山氏修建了一座小廟,稱為“姑姑廟”。到了後世,每逢天旱,村里人就把“姑父廟”和“姑姑廟”的神像抬到一起。他們兩人一見面,黃河龍王就會排雲布雨,直到如今還靈驗得很。有一種傳說,大禹在治理黃河時,黃河裡有一條蛟龍興風作浪,大禹懷抱濟世拯物之心,奮力擒拿它。十里八鄉的老百姓們紛紛乾來,在黃河岸邊的龍王辿擺起了鼓陣,成千面鑼鼓爭搶著湧向瀑布,他們用氣勢沖天的鼓聲來壓住黃河的怒吼聲,以此來震住黃河的蛟龍,為禹王爺擊鼓助威,所以形成了斗鼓。當大禹將蛟龍壓在壺口的十里龍槽中之後,人們擂鼓慶祝勝利。鼓是精神的象徵,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從此以後,斗鼓就成為壺口民間慶祝成功喜悅的一種形式,流傳至今。這個故事是美麗的,它反映了陝北人民、依錦人民對大禹豐功偉績的眷戀之情,寄託著千百年來人們對治水滅患、造福於民的大禹的深切懷念。但是這個故事在千載悠悠的傳承中,有了新的變異,壺口斗鼓的精神內涵恰恰與大禹治水的不屈氣概相吻合。

詳細信息

水經注》記載:“禹治水,壺口始”,傳說,大禹在治理黃河時,黃河裡有一條蛟龍興風作浪,大禹奮力擒拿它,人們在黃河岸邊擺起了鼓陣,成千面鑼鼓爭搶著湧向瀑布,他們用氣勢沖天的鼓聲來壓住黃河的怒吼聲,以此來震住黃河的蛟龍,為禹王爺擊鼓助威,所以形成了斗鼓。當大禹將蛟龍壓在壺口的十里龍槽中之後,人們擂鼓慶祝勝利。鼓是精神的象徵,舞是力量的表現,鼓舞結合開舞蹈文化之先河。從此以後,斗鼓就成為壺口民間慶祝成功喜悅的一種形式,流傳至今。

..

每到農閒季節,各鄉都有自己的廟會,十里八鄉的村民們抬出鑼鼓,歡聚一場。在未見其形時,數十里外早聞斗鼓之聲,如雷貫耳,山鳴谷應。及至近前,則如聞虎嘯獅吼,地動天搖。鼓手頭扎英雄結,胸挎尺六鼓、手持硬木椎;鑔手身披戰士袍,腳踏皂布鞋,手執青銅鑔。雙方列隊相向,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演奏時從擂鼓開始,起伏相間,張弛結合,如同擺開一個接一個的戰陣,前後進退,左右開合。分開時象八卦,雲集陰陽雙合,一忽而狂風捲殘雲,一忽而猛雨打枯葉;聚合時如神龍,凝聚天地威力,一忽而霹靂摧腐朽,一忽而巨浪擊頑石,造成一種刀光劍影的戰場意境。那場面讓千軍辟易、萬馬蕭蕭,實在驚人,也著實感人。
擊鼓會的高潮就是斗鼓。斗鼓不僅要比力氣和耐力,還要比智慧與技巧。一隊鼓手奮勇挑戰,另一隊鼓手立即作出回應,用驚天動地的鼓聲應戰。比賽中鼓動鑔飛,腳下的黃土飛揚,也合著鼓的節奏上下翻飛。塵土漫處,只聞鼓聲激,不見擊鼓人,空氣似乎也燃燒了起來,人影飄搖,驚心動魄。觀眾圍在鼓手的周邊,呼嚎吶喊,以至面紅耳赤、聲嘶力竭。斗鼓中曾經出現過一方鑔劃破對方鼓的事,可見其激烈。最後,斗鼓在一方取勝的歡快氣氛里結束。
壺口斗鼓使用的樂器不多,只有鼓、鑼、鑔三件,卻能打出大自然的風雨雷電,人世間的喜怒哀樂。打擊技巧的變化有正擊、輕擊、邊擊、邦擊;鑔有擦擊、拋擊、悶擊、平擊;每種擊法還可細分,共打法技巧不下幾十種。傳統配置比例是一鼓對一鑔。演奏方法是主鼓指揮,鑼主奏,群鑔齊鳴,眾鼓爭威,上百面鼓,成百付鑔,共鳴齊奏時,如天地轟鳴,使人感受到當年大禹征服蛟龍的威風。
表演時,表演者結合鼓點節奏場面變化,作出種種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開弓”、“馬步衝擊”、“穿插對打”、“開合鬥打”;鑼手有“反扣前沖”、“回扣後弓”;鑔手有“雙人對鑔”、“大鑔高翻”、“胸前空翻”,還有“單翻”、“雙翻”、“斜叉”、“正叉”等,鼓鑼鑔在這裡變成刀槍劍,演奏者則成為將校卒,威武雄壯,“舞”成了“武”。演奏中巧妙自如地運用了“鼓花”、“鑼花”、“鑔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帶裝飾,整個場面顯得五彩繽紛,給予人以酣暢淋漓之感,“武”又成了“舞”。

相關物品

壺口斗鼓使用的樂器不多,只有鼓、鑼、鑔三件,有些地方還有大鼓指揮、小鑔、鎖吶等配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