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漢字]

鼎[漢字]

鼎(拼音:dǐng)是現代漢語常用字。鼎本意是古代的一種煮食物的器具。在古代,鼎不僅僅是用來烹煮食物,也是放在宗廟裡祭祀用的一種禮器。鼎很大、很重,所以“鼎”又表示很盛大,如:鼎鼎大名、鼎盛。由於“鼎”的重要,又常用於比喻王位和帝業,如:定鼎、問鼎。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鼎是煮食物的大容器,水在鼎里翻滾稱為“鼎沸”,比喻喧鬧、混亂。鼎又有更新的意思,如:鼎革、鼎故革新。 (基本信息欄主要參考資料 )

基本信息

字源解說

演變流程圖 演變流程圖

象形字。“鼎”在甲骨文(圖1-4)中就已經出現,與“貞”是同源字,徐鍇《說文解字系傳》:“從貞省聲。古文以貞為鼎,籀文以鼎為貞。”“鼎”的字形模擬的是古代的一種烹飪器具,其形制上面像缸,有圓形也有方形的,有兩側有耳的;下面為足。通常情況下圓鼎是三足,方鼎是四足。金文(圖5-17)與甲骨文的形體相同,戰國金文或從金,貞聲(圖17);或從皿,貞聲。漢代金文或作“鐤”(圖20、21),從金,聲鼎。到了小篆(圖18),其形體發生了變化,鼎身以“目”來替代;而下面部分,有的說法是正反兩個“片”字,表示把一段木頭分為兩片,表示煮東西時用的柴薪。也有的說法是僅僅表示鼎足的形狀,但仍為象形字。

詳細解釋

詞性釋義英譯例句例詞
名詞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的。tripod caldron《儀禮·士冠禮》:若殺則特豚,載合升,離肺實於鼎。銅鼎;鼎食;鼎鑊;青銅鼎
〈方言〉鍋。pot鼎罐;鼎鍋
相傳夏禹鑄九鼎,夏商周三代都以鼎為傳國的重器。後用鼎比喻王位。emperor《左傳·宣公三年》:鼎遷於商,載祀六百。鼎彝;九鼎;定鼎;問鼎
〈文言〉象徵三方並立、互相對峙。《三國志·吳志·陸凱傳》: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曹失綱紀,晉有其政。鼎立;鼎峙;鼎足
〈文言〉比喻三公、宰輔、重臣之位。《後漢書·陳球傳》:公出自宗室,位登台鼎。鼎台;鼎臣
〈文言〉繫船的用具。《方言》卷九:所以刺船謂之檔,維之謂之鼎。
(Dǐng)姓氏用字。
《周易》六十四卦之一,詳見“鼎卦”
形容詞〈文言〉顯赫、盛大。 important;grand 左思《吳都賦》:高門鼎貴。鼎言;鼎族;鼎臣;鼎力。
副詞〈文言〉正當,正在鼎盛
〈文言〉最,頂馮惟敏《仙子步蟾宮·十劣》曲:這兩點怕不是鼎,那一塊也欠十成。
參考文獻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原文】

三足兩耳,和五味 之寶器也。昔禹 收九牧 之金,鑄鼎荊山 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 ,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易》卦:“巽木於下者為鼎,象析木以炊也” 。籀文以鼎為貞 字。凡鼎之屬皆從鼎。都挺切(dǐng)。

【譯文】

鼎,有三隻腳,兩隻耳朵,是調和各種味料的珍貴的器物。過去夏禹收集九州長貢獻的金屬,在荊山底下鑄鼎。進人山林、江河、湖澤,魑魅魍魎,沒有什麼山怪能遇見他,他憑藉鑄鼎十分和諧地接受蒼天的恩賜。鼎是《易經》的卦象,用“木”進人火下,是鼎卦。象剖開木頭用以燒火煮飯。籀文假借鼎作貞字。大凡鼎的部屬都從鼎。

【注釋】

五味:醯、酒、飴蜜、姜、之屬。醯,酸;酒,苦;飴蜜,甘;姜,辛;鹽,鹹也。

“昔禹”六句:王筠《說文解字句讀》:“以下括《宣三年左傳》文,又自為說以增成之。”

九牧:《禮記·曲禮下》:“九州之長人天子之國曰牧。”

荊山:在今陝西富平縣西南。

螭魅蝄蜽:魑魅魍魎,古人幻想中的怪物。

“《易》卦”句: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解《易》象者,為下文說字形緣起也。”析木: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謂(鼎)下半是析木為兩而作[爿片]

以鼎為貞:饒炯《部首訂》:“蓋貞從鼎省聲,籀文借鼎為貞,本屬同聲假借也。”按:上古鼎、貞同屬耕部、端紐。

1.

五味:醯、酒、飴蜜、姜、之屬。醯,酸;酒,苦;飴蜜,甘;姜,辛;鹽,鹹也。

2.

“昔禹”六句:王筠《說文解字句讀》:“以下括《宣三年左傳》文,又自為說以增成之。”

3.

九牧:《禮記·曲禮下》:“九州之長人天子之國曰牧。”

4.

荊山:在今陝西富平縣西南。

5.

螭魅蝄蜽:魑魅魍魎,古人幻想中的怪物。

6.

“《易》卦”句: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解《易》象者,為下文說字形緣起也。”析木:王筠《說文解字句讀》:“謂(鼎)下半是析木為兩而作[爿片]

7.

以鼎為貞:饒炯《部首訂》:“蓋貞從鼎省聲,籀文借鼎為貞,本屬同聲假借也。”按:上古鼎、貞同屬耕部、端紐。

說文解字注

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

三足兩耳謂器形,非謂字形也。九家易曰:鼎三足以象三台也。易曰:鼎黃耳,和當作盉。許亦從俗通用,

象析木以炊。

巳下次第依韻會所據小徐本訂。?者,判木也。反?為?。一?析為二之形,炊鼎必用薪,故像之。唐張氏參誤會三足兩耳為字形,乃高析木之兩旁為耳。唐人皆作鼎,非也。唐氏玄度既辨之矣。

貞省聲。

大徐本無,無此三字則上體未說,此謂上體目者貞省聲也。或曰離為目,巽為木,鼎卦上離下巽。何不以此說字乎?曰言易卦之取象則可。若六書之會意,必使二字相合成文。如人言,止戈是,目與木不相合也,故釋下體為象形。上體為諧聲,古叚(假)鼎為丁。如賈誼傳春秋鼎盛,匡衡傳匡鼎來皆是。鼎之言當也,正也。都挺切。十一部。

昔禹收九牧之金。

鑄鼎荊山之下。

入山林川澤者。

此字依韻會補。

離魅蛧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

離俗用螭,依禸部則當作離。此用宣三年左傳王孫滿說。傳不言鑄鼎荊山之下。《尚書》古文疏證云:陝西同州朝邑縣西南三十二里有懷德城,漢縣也。漢志左馮翊褱德下曰:禹貢北條荊山在南,皇甫謐帝王世紀,禹鑄鼎於荊山。在馮翊懷德之南。山下有荊渠。酈氏《水經注》:懷德縣故城在渭水之北,沙苑之南。禹貢北條荊山在南。山下有荊渠。即夏後鑄九鼎處也。

易卦巽木於下者為鼎。

此引易證下體象析木之意,與㬜下引易證從日一例。

古文以貝為鼎,籀文以鼎為貝。

二貝字小徐皆作貞。郭忠恕佩觿云:古文以貞為鼎。籀文以鼎為則,亦誤,今正。京房說貞字鼎聲,此古文以貝為鼎之證也。許說???者,籀文之則員霣妘字,此籀文以鼎為貝之證也。凡鼎之屬皆從鼎。

康熙字典

〔古文〕鼑《唐韻》《集韻》《韻會》並都挺切,音頂。《說文》: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玉篇》:鼎,所以熟食器也。《左傳·宣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周禮·天官·膳夫》:王日一舉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鄭註:鼎有十二,牢鼎九,陪鼎三。

又《周易》卦名:巽下離上之卦。

又《正韻》:鼎,當也。

又方也。《前漢·賈誼傳》:天子春秋鼎盛。

又鼎鼎,大舒也。《禮·檀弓》:喪事鼎鼎爾,則小人。疏:形體寬慢也。

又周鼎,星名。見《步天歌》。

又湖名。《史記·封禪書》:黃帝鑄鼎於荊山,後世因名其處為鼎湖。

又州名。宋朗州改鼎州。

又城門名。《後漢·郡國志》:雒陽東城曰鼎門。註:九鼎所後入。

又維舟曰鼎。揚子《方言》:維之謂之鼎。

又官名。《前漢·東方朔傳》:夏育為鼎官。註:鼎官,今殿前舉鼎者也。

又姓。未將鼎澧。

又人名。《西京雜記》:鼎,匡衡小名也。

又《前漢·匡衡傳注》:張晏曰:匡衡少時字鼎,長乃易字稚圭,世所傳衡與貢禹書,上言衡狀報,下言匡鼎白,知是字也。又:無說詩,匡鼎來。註:服虔曰:鼎,猶言當也,若言匡且來也。○按:服虔注誤。

又《前漢·賈捐之傳》:捐之復短石顯。楊興曰:顯鼎貴。註:如淳曰:言方且欲貴矣。鼎音釘。師古曰:讀如字。

又葉他經切,音汀。左思《吳都賦》:精若耀星,聲若雷霆。名藏於山經,形鏤於夏鼎。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說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舊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動畫 書寫演示動畫

❶右下末筆是㇕,一筆寫成。

❷全字上窄小,下寬大。

❸“目”居上居中。

❹左下首筆“㇞”上豎短下豎長,上豎從橫中線上側起筆,下豎在豎中線左側;右下第一筆短豎略斜,在橫中線上側,短橫在橫中線下側,第三筆豎在豎中線右側,末筆㇕的橫段與左部橫筆持平。

書法欣賞

篆書書法 篆書書法
隸書書法 隸書書法
楷書書法 楷書書法
行書書法 行書書法
草書書法 草書書法
參考資料

音韻匯集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韻目韻部調韻系韻攝
廣韻都挺青開上四十一迥上聲四等開口
中原音韻庚青齊庚青上聲齊齒呼
洪武正韻都領十八梗上聲
分韻撮要第七英影應益陰上

(音韻參考資料 )

商代青銅器

分類青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製成的器皿、用器等。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保守的估計,這一時期主要從直至,時間跨度約為兩千年左右,這也是青銅器從發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輝煌期。
飪食器史鼎|獸面紋簋|獸面紋鼎|小臣方鼎|亞簋|乳釘三耳簋|田告方鼎|羊父丁方鼎|邐簋|癸簋|獸面紋甗|父乙鼎|寽父癸甗
酒器父丁尊|網紋斝|獸面紋觚|獸面紋爵|獸面紋方壺|弦紋盉|獸面紋尊|獸面紋斝|冊方斝|三羊尊|友尊|二祀其卣|亞方尊|ㄐ毌父戊方卣|受觚|矢壺|作尊彝尊|亞方罍|十字洞腹方卣|亞鳥寧盉|貝鴞卣|癸觚|父已角|山婦觶|王生女方彝|獸面紋兕觥|子工萬爵|父戊舟爵|獸面紋角|亞鳥出戟觚|獸面紋觚
兵器獸面紋大鉞|玉刃矛
車馬器雙兔車軎
水器亞盤

拼音是ding的漢字

禮器

種類禮器:中國古代在祭祀、宴饗、喪葬以及征伐等活動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規格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權力。
炊器 | | |
食器 | | | |
酒器 | | | | | | | | |
水器 | | |
樂器 | | |
玉器 | | |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