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城遺址

吳城遺址

位於江西省樟樹市山前鄉境內,是我國南方一處規模較大的商代中晚期都邑遺址。吳城商遺址面積約4平方公里,1973-1975年及1986年、1992年七次發掘,清理出一批房基,有迴廊式建築跡象,有灰坑、窯穴、陶窯、墓葬,出土有青銅器、石器、玉器、陶器、陶范、石范、原始瓷器等數千件,其中刻劃在陶瓷器、石范上的商文字元號有一百五十多個。

基本信息

簡介

吳城遺址吳城遺址

吳城遺址是江南首次發現的大規模人類居住的商代遺址,位於樟樹市山前鄉吳城村,蕭江上游丘陵坡地,是1973年秋興建吳城水庫時發現的。

吳城遺址發現於1973年,總面積約4平方公里。遺址內發現有陶窯區、冶煉區、居住區、墓葬區、祭祀廣場等遺蹟。出土陶器、原始瓷器、銅器、石器等遺物數千件。其中燒造考究的原始青瓷器的發現,證明了這一地區即是青瓷器的發源地之一。許多陶瓷器物上還帶有刻劃的文字元號。

資源

遺址經過六次科學發掘,共揭露面積2000餘平方米,文化堆積厚2至3米不等,劃為七層,分三期文化。共清理房基2座, 窯址12座,灰坑55個,基葬16座。出土較完整的石器、陶器、青銅器、 玉器、牙雕等900餘件,特別是陶文、原始瓷、鑄銅工具的出土,是江西考古新的重大發現。出土文物所反映的文化內涵,既受中原文化的強烈影響,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歷史

吳城遺址吳城遺址

神奇的文字
吳城商代遺址考古發掘當中,出土了數量不菲的陶文,這些文字、符號和圖像,分別刻畫或壓印在石范、陶范、陶刀等生產、生活工具上,共達120餘件。經學者研究,這些文字是一種已經失傳的比較先進的供地方使用的古文字。這批文字元號多數是單個的,也有二、四、五、七個字共刻於一器之上,字數最多的為11個,繞一件泥質黃釉陶罐肩部刻成一周。這說明吳城文字元號已經出現了由多個單字組成的詞和句子,是表音字和記錄功能存在的重要信息。
吳城陶文中有些字僅見於殷墟卜辭,不見或很少見於西周金文,這表明,這些字只盛行於殷代,到西周就已經被淘汰了,據此說吳城陶文與殷墟卜辭同一時代是很恰當的。有些字儘管與西周金文相同或相近,但是這些字在中晚期卜辭已經出現相同或者相近的形體。因此,陶文的下限應不晚於殷墟卜辭的晚期。這也就是說,吳城陶文出現的時間要早於商代後期出現的殷墟甲骨文。
根據研究,吳城文字元號有不少與中原陶文、甲骨文、金文相同或類似,如“田、土、於、之、祀、在”等字;有的則保留一些原始因素,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中都沒有見過,如“五、在”等字,這種情況表明,吳城文字元號是吳城居民在吸收了中原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供地方使用的文字。
無疑,吳城陶文是先民在長期的社會交流和勞動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從工藝上看,這些文字元號絕大部分是在陶器成坯後,焙燒或施釉前以及製作石范時刻上去的。而具體書寫陶文的人,顯然出自勞動人民之手,可能是當時的陶工或鑄工。所有陶文,字形工整,書法秀美,似乎出自同一人之手,可是在文字發明之初,並不是人人會寫字,識字是少數人的特權,這又表明它不是一般的不識字的普通陶工所為,有可能是陶業世家中,有位於上層的識字者,專門負責在陶器製作好後為需要刻字者刻字。
久遠的紅銅

長期以來,在中原地區出土的早期銅器中,只有青銅器而沒有紅銅器,導致不少國外學者認為中國只有青銅時代而沒有紅銅時代。世界的其他文明古國,在青銅時代之前都經歷了紅銅時代。中國在青銅文明以前有沒有一個漫長的紅銅文明,是關係中國青銅文明從何而來的一個重大問題。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樟樹吳城遺址和新乾大洋洲商代大墓的相繼發現,以及考古發掘和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中國在青銅文明以前同樣存在一個漫長的紅銅文明。我省的考古工作者曾對吳城遺址出土的部分銅器進行成分測試,標本年代從商晚到西周早、中期,除2號扁獸足鼎外,其餘標本含銅量都在9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99%以上,未見或很少有錫和其他金屬元素的存在,這固然與我省的酸性土壤有關,但更主要的原因在銅器本身,其原料是紅銅(即純銅)。中國紅銅文明始於何時,還有待於新的考古發現,但通過對部分銅器標本的測試表明,吳城或鄱陽湖———贛江流域的古代先民,從商晚到西周中期,還掌握著用紅銅鑄器的原始工藝。而吳城古城內出土的300多扇用於鑄造青銅農具和武器的石范,則表明這裡曾是當時一個極為重要的青銅器鑄造中心。
郭沫若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曾揣想,銅的冶鑄技術從南方的江淮流域輸入黃河流域“是比較有更大的可能,因為古來相傳江南是金錫的名產地”。雖然目前的考古材料還不足以完全證實郭老的這種揣想,但通過吳城等遺址的發現,至少在以下幾個方面可以支持郭老的揣想:如江西乃至南方是銅的主要產地,有大量的古代銅礦開採和冶煉遺蹟,具有煉銅的物質條件;在商周時期還大量採用渾鑄法(即將多塊范、芯緊密扣合,然後一次澆鑄成型)和石范鑄銅這種原始而古老的工藝;在商周時期還繼續著紅銅器物製作。由此可以構想,我國的紅銅冶金術可能起源於江西乃至南方,傳入中原後,又加以改進產生了青銅冶金這一新技術,而中原的青銅冶金技術又對南方各地產生了強烈影響,共同鑄造了我國燦爛的青銅文明。
繁榮的都邑

在美麗富饒的贛江鄱陽湖平原上,分布著眾多商周遺址,樟樹市吳城遺址是已經發現的商代遺址中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的一處。種種跡象表明,這處遺址決不是一座普通的村落和聚邑,而是商代一處都邑。城邑是早期國家形態及其權力結構的物化形式,統治者以其凌駕於全體社會成員之上的地位,修築高城深壕,表明它們是國家權力的集中代表,將國家的出現作為文明社會到來的標誌。
吳城遺址位於樟樹市吳城肖江二級台地的山前地帶,土城平面近似圓角方形,城內面積61.3萬平方米,由4座連綿不斷的山丘組成。現存城牆殘高5一15米不等,城牆一周有多個缺口,其中5個缺口兩側有牆垛,根據缺口現存形狀、結構、布局以及寬窄適度,可以推定北缺口、東北缺口、東缺口、南缺口和西缺口應與城門有關,當地村民也一直叫這5個缺口為北門、東北門、東門、南門和西門。這一現狀與文獻記載相印證:“吳城,又名銅城,有城垣、城門。”垣體依自然山勢、地勢修築,挖高補低。壘築的方法是先平整地面,然後在主城牆相應的地面處,向下挖出一道與城牆平行的口寬底窄、底部平坦的斗狀溝槽,然後用純淨生土一層層堆壘,當土層築到與溝槽口部相平時,則把城牆加寬,再逐層堆壘,潑水踏實,直至設計高度。
從現存城牆觀察,當時的先民建城選址充分利用小地形條件,依託自然崗丘和河道,因而在平面形制上不規則,不如華北的鄭州二里崗商城、堰師商城那樣整齊。根據南方地下水、地面水和降水量都較多的情況,在城外側挖築護城河,護城河的開挖,把人工開鑿與利用現有的天然河道結合起來,這不僅減少了工程量,還使防禦功能更為有效實用,將掃冰泄洪、防禦護衛等多種功能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經測量,吳城遺址是作為方國都城或軍事重鎮的盤龍城遺址的9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吳城文化不是商文化的一個部分,而是一支與商文化並行發展的地方文化。在諸種手工業中,發展水平最高的是青銅鑄造業,吳城城內所出土的300多扇鑄銅石范及大量銅渣、木炭顯示這裡有一個青銅鑄造作坊,其規模之大、設施之完善、工藝之精湛,為前所未見;吳城出土的陶瓷器品種之豐富、造型之精美、製作之精工、裝飾紋樣之規整,也是其它地方罕見的,顯示出吳城遺址作為中心遺址的顯赫地位。
據考證,吳城古城,分為生活區、制陶區、鑄銅區、祭祀區等幾大區域。城內居住著大量人口,生產者不直接從事農業勞動,而是以生產某一產品為業,他們把自己生產的手工產品拿到集市去交換、出售,換取貨幣之後再買回糧食和其他生活日用品。而城邑周圍的百姓則主要從事農業生產,自給自足外多餘糧食再拿到市場上出售,然後買回小件青銅器和陶器等。社會需要,推動了商業貿易的產生和繁榮。
總體上看,吳城文化已出現了超越普通村落乃至次級中心聚落的權力機構和貴族,社會組織形態中的個體家庭本位制及社會結構方面的金字塔形等級體系,己表明吳城文化社會形態的明顯“國家”色彩,吳城古城的建造工程所需動員和組織龐大的社會力量,可以顯示出高于氏族部落的、穩定的、獨立的強制性公共權力機關的存在。貴族們居住在吳城古城內,以壟斷祭宇時神權為依託,將管理權滲透到組織和管理專業化的銅礦資源開採、冶煉、鑄造,玉器琢制、陶瓷器生產以及與周邊諸考古學文化間的邊境貿易中,將吳城文化帶入到等級化、中心化的國家社會,自己則占盡地利,享受著城內的高級住宅、精美的青銅器、玉器,主持祭祀,無處不在地表現他布唯我獨尊的特權。由此看來,吳城文化演進已與同時期的中原殷商王朝相似,基本上邁進了文明社會的殿堂,而且可表明吳城文化是商時期贛江鄱陽湖地區的中心文化。
古城的消逝
吳城,前有肖江作護衛,浩渺四環,隔江對岸又有律坪作案山,秀列如屏,後有三嶺作主心。村左有馬鞍山,循環拱抱,右有木魚山,美鎖水口,其形勢“天造地設”,是人類生息繁衍的絕好勝地,而這也為吳城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30多年的發掘考古過程中,專家們共發現了26具顱骨,其中2002年發現的16具顱骨,則給專家們的探索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顱骨的出土引起了專家的各種猜想,而它們的出現,似乎也有許多的故事想要向今人訴說。省考古研究所將它們送往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想通過高科技的人骨鑑定,找到歷史謎團的答案。由於骨骼保存的狀況不好,研究中心只能對其進行性別和年齡鑑定,其病理現象的描述則無法進行測量。根據對出土的部分顱骨的形態特徵鑑定顯示,其中可能是男性的有5具,性別不明的11具,且年齡大多為20至40歲的青壯年。而令考古學家驚喜的是,其中兩具顱骨有明顯的被銳器砍傷的痕跡。
在史前至商周時期的考古遺存中,經常可以見到遠古先民對於人頭骨的特殊處理方式,而這種現象也被稱為“人頭崇拜現象”。曾經有論斷,古代社會早期人類對俘虜的處理方法經歷了燒死在火刑柱上、殺俘虜以祭神、俘虜變成奴隸三個階段。吳城城壕的顱骨,可能是大量戰俘割首所致,這些顱骨也反映了當時戰爭的規模、方式以及慘烈度。
既然吳城曾經經歷了一場激烈的戰爭,那么吳城消亡很有可能是被戰爭毀滅。因為此處不僅地理位置優越,而且擁有銅、錫、鹽等豐富的礦產資源,是其他方國的必爭之地,從而導致了吳城在戰爭中滅亡。

價值

該遺址的發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科學價值,否定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論斷。吳城遺址先後在1984、1987年分別列為市、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吳城商代遺址已成為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等大學考古專業的實習基地,江西省博物館已在吳城建立考古站,是江西第一個農村考古站。

傳承意義

吳城遺址位於中國東部江西省的清江縣,是一處商代中晚期的都邑遺址,年代為距今3100~3500年。 吳城遺址的發現,對於認識長江流域土著青銅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吳城遺址是長江以南首次發現的大規模商代人類居住遺址,遺址中陶文、原始瓷、鑄銅遺蹟、龍窯的發現,標誌著吳城地區早在3500多年前就已進入了人類的文明時代,進而推翻了“商文化不過長江”的論斷。

旅遊推薦

萬載縣山清水秀、風光旖旎,景色宜人,旅遊資源十分豐富,舊有“鵝峰聳翠”、“湯周雪霽”、“紫蓋浮雲”、“筆架回瀾”、“石筍凌空”、“小嶺樵歌”、“龍河晚渡”、“坤山夕照”八大景觀;主要旅遊景區今有竹山洞風景旅遊區、三十把自然保護風景區、城隍廟等。

保護

作為國家文物局“十五”計畫的重點保護項目,吳城遺址保護展示的工程浩大恢宏,將歷時10年,預計將投資近6000萬元,主要由國家撥款。而其中要做的工作也相當複雜,為保護遺址和建設博物館,不僅需要資金的投入,而且需要運用高科技攻破各項難關。到2010年,吳城遺址將成為中國的“黃石公園”,依託其現存的歷史遺蹟,結合修復的吳城風貌,成為一個半封閉的公園景區,對外展示商代吳城的風采,讓逝去的吳城文明再現於世。

榮譽

在樟樹市的地下竟沉睡著這樣的曠世之寶,這無疑是激動人心的考古發掘工程。吳城遺址先後在1984年、1987年列為市、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列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2001年國家文物局將該遺址列入“十五”期間大遺址保護50處重點之一,定性為商代中晚期的都邑遺址。

貼士

地址: 樟樹市山前鄉吳城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