瓿

瓿是一個中國漢字,讀音為bù,左右結構,部首為瓦。本意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小瓮,青銅或陶製,用以盛酒或水,亦用於盛醬。

基本信息

簡介

瓿

註:瓿,讀去聲bù。

[名]

古代器名。青銅或陶製。圓口、深腹、圈足。用以盛酒或水。盛行於商代
繁體字:瓿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造字法:形聲
簡體部首:瓦 瓿的部首筆畫:4 總筆畫:12
筆順:捺橫捺撇橫豎折橫橫折折捺

•五筆86:UKGN

•五筆98:UKGY

•五行:水

•UniCode:U+74FF

•四角號碼:01617

•倉頡:YRMVN

•GBK編碼:EAB3

•規範漢字編號:5261

白陶刻幾何紋瓿 白陶刻幾何紋瓿

基本解釋


bù �ㄅㄨˋ
◎ 〔瓿甊〕小瓮,圓口,深腹,圈足,用以盛物。簡稱“瓿”。
◎ 古代的一種小瓮,青銅或陶製,用以盛酒或水。

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bù�
〈名〉
古代器名 [vase]。青銅或陶製。圓口、深腹、圈足。用以盛酒或水。盛行於商代

漢語字典

[①][bù]
[《廣韻》蒲口切,上厚,並。]
[《廣韻》防無切,平虞,並。]
古代容器名。陶或青銅製。圓口、深腹、圈足,用以盛物。

音韻參考

[廣 韻]:防無切,上平10虞,fú,遇合三平虞並
[平水韻]:上平七虞·下平十一尤·上聲二十五有
[粵 語]:pau2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蒲口切《集韻》薄口切《正韻》普厚切,音部。《說文》甂也。《廣韻》瓿甊,瓦甖。《五音集韻》瓿甊,小甖。《正韻》甒也。甒卽罌也。《爾雅·釋器》甌瓿謂之瓵。《注》瓿甊,小甖。《博雅》瓿,缶也。
又甁也。《揚子·方言》河汾之閒其大者謂之甀,其中者謂之瓿甊。《戰國策》夫鼎者非效壷醯醬瓿耳。《注》瓿甂也。《前漢·揚雄傳》吾恐後人用覆醬瓿也。《注》師古曰:瓿,小甖也。
又銅瓿,以盛醯醢臡醬。《博古圖》周方斜瓿,肩作電形,類古文字,環腹象雷文,如盤絲髮,微起乳形。中作黃目狀。
又魚瓿,肩腹閒飾以魚形。
又蟠虬瓿二,饕餮瓿四,皆周制。
又《廣韻》防無切《集韻》《韻會》馮無切,音扶。
又《集韻》蒲侯切,音捊。
又《正韻》薄胡切,音蒲。義同。

拼音是bu的漢字

禮器

種類禮器:中國古代在祭祀、宴饗、喪葬以及征伐等活動中使用的器具,其使用的規格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用以表明使用者的地位、身份、權力。
炊器 | | |
食器 | | | |
酒器 | | | | | | | | |
水器 | | |
樂器 | | |
玉器 | | |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