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露脊鯨

黑露脊鯨

黑露脊鯨(black right whale),體長17米左右,體重47至69噸。體色藍黑色或黑色。頭部長度約為體長四分之一,且具有形狀奇特的角質瘤,所以得名“瘤頭鯨”。下唇的上緣凹凸不平,舌小而厚,略呈藍灰色。鯨鬚每側約250枚,須長可達2.9米。無褶溝,無背鰭,鰭肢寬大,具5指,尾鰭較寬,寬度約為體長的35%,尾鰭、鰭肢都很柔軟。有兩個噴氣孔,能噴出高度為4至8米的霧狀水柱。由於世界各地捕獵過度使其瀕於滅絕,已被列為世界上有滅絕危險的6種鯨之一。20世紀40年代 已全面禁獵,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等海域,在中國見於南海、東海、黃海、台灣海域。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黑露脊鯨黑露脊鯨
黑露脊鯨成體體長17米,雄性體重40-80噸,雌性體重47-69噸。體色藍黑色或黑色。

上頜細長向下彎曲呈拱狀,下頜兩側向上突出。上頜前端頂部有一個較大的橢圓形角質瘤,在呼吸孔前方及上下頜兩側也各生有一列較小的角質瘤。體腹面平滑無褶溝。

黑露脊鯨的頭部長度約為體長四分之一,頭骨的上頜骨、間頜骨前伸呈拱形。且具有形狀奇特的角質瘤,俗稱“帽子”,其形狀不規則,是由表皮異常增生而形成的,最大的瘤位於上頜的前端,次大的位於下頜前端的兩側以及噴氣孔之後。下頜的兩側各有一列如同拳頭大小的瘤狀突起,每個突起上面都生有一根感覺毛,所以得名“瘤頭鯨”。

黑露脊鯨的鰭肢和尾鰭上下方皆黑色。鯨鬚狹長而柔軟,每側220至260片,須長達2.9米,須板與鬚毛皆黑色,頦部無白色區。鯨鬚呈帶橄欖色的黑色。

下頜的前端以及尾柄部位都沒有白色區,但腹部臍的周圍常有不規則的白斑。下唇的上緣凹凸不平,舌小而厚,略呈藍灰色。下頭部的長度為體長的四分之一左右,須板而細長,每側大約有250枚左右。體長17.1米,須長為2.9米,鬚毛粗糙。

黑露脊鯨肋骨有14至15對。雌獸的乳頭位於鼠蹊部,乳腺很厚,即使未成熟的雌獸也達10厘米左右。雄獸的陰莖細長,長約3米,中部的直徑約20厘米,睪丸位於腹腔之內,幼仔的睪丸僅有1至2千克重,而成體的兩個睪丸重達1000千克左右。

生活習性

黑露脊鯨黑露脊鯨
黑露脊鯨是大洋冷溫性稀有鬚鯨類。游速緩慢,洄游時速2至3海里,逃跑時也僅5海里左右。潛水深度不超過50米,持續時間10至20分鐘。

通常單獨或2至3頭一起游泳,並接近海灣島嶼周圍,游泳速度很慢,呼氣時噴起的霧柱呈兩支,高達4-6米,大潛水時把尾鰭舉出水面以上。游泳時通常每分鐘呼吸2至3次,呼氣時在兩個噴氣孔中各噴出一條高度為4至8米的霧狀水柱,下落時形狀如同雨傘,又好象是天女散花一般。經過數次較淺的潛水後,就會有一次持續10至20分鐘的深潛水,但深度不超過50米。

食性較窄,主要以甲殼動物中的撓足類中的小型浮游甲殼動物和小型軟體動物為食,主要有蜇鏢蚤類、長腹劍蚤類和桶狀蚤類等。攝食的時候張開大嘴,將海水連同食物一起吞人口中,然後將嘴微閉,用舌將海水從長須之間擠壓出去,濾下的食物再用舌卷而食之。因為它的咽部的寬度只有6至7厘米,所以吞入口中的大型魚類就不能咽進腹內,只好再吐出來。

生長繁殖

黑露脊鯨是大洋冷溫性稀有鬚鯨類。發情期大約為半年左右,通常在2至4月交配,雌獸的懷孕期大約為12個月,每胎僅產1仔,生殖間隔2至3年。初生仔鯨體長4.5至6米,哺乳期6至7個月,離乳時體長達10米左右。性成熟時的體長,雌鯨為15.8米,雄鯨15.2米。雌鯨每兩年或更多時間產仔一次。北太平洋個體性成熟體長雄鯨14至15米,雌鯨13至15米。

棲息環境

黑露脊鯨每年冬季游到南方去生殖,到了夏季又游到北方去索餌。南下時,有的經過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進入中國的黃海、東海等海域,還有的南下到台灣海域和南海海域,夏季則離開中國海域北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北極溫帶及亞極區的冷水區域,中國黃海東海、南海、台灣海域偶有發現。廣布於北大西洋北緯30度到75度和北太平洋西部25度到60度間的各海域,鄂霍次克海。

種群現狀

黑露脊鯨的經濟價值很高,其英文名稱原意就是“適合於捕殺的鯨”由於它行動緩慢,性情溫順,所以較容易被捕獲,是最早被獵捕的鯨類之一,常被大量殺戮。現在黑露脊鯨的數量已經很少,在北半球的北大西洋里估計僅有100隻左右,北太平洋數量略多,但也不足1000隻,南半球的數量更少。

保護級別

由於經濟價值很高,且行動緩慢,性情溫順,所以易遭捕殺,是最早被獵捕的鯨種之一。現數量極稀少,鯨類學家估計在南半球約有3000頭,在北大西洋數量尚少,在北太平洋的數量也只有200餘頭。

研究保護

黑露脊鯨黑露脊鯨
北卡羅萊納州杜克大學的博士後羅伯·施克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對脊美鯨的巡遊數據進行了研究。2000年兩頭雌性脊美鯨沿著美國東海岸遷移的過程被衛星全程監控,監測數據顯示這兩頭鯨魚有時會游出離岸20海里的海域。這個研究小組通過一個數據模型算出鯨魚更喜歡在多深多廣的水域活動。結論是:“脊美鯨的棲息地範圍比以往構想的要大。”施克的這項研究成果已經於2009年8月14日在《加拿大漁業和水產科學雜誌》網站上發表。

“這項研究證實脊美鯨的遷移走廊範圍比以前構想的更廣”,波士頓新英格蘭水族館的艾米·諾頓說到,她並沒有參與施克項目的研究,“我以前一直提倡限速範圍應當設為30海里,施克的研究成果進一步為限速區應擴大提供了證據。”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鯨類保護協調員格雷格·修伯說該機構已經準備面對可能出現的變化,因為這項規定已經受到不同尋常的警告:該規定已經施行幾年,除非能證明該規定在保護鯨類方面切實有效,否則其應當改變。限速區的範圍可以根據研究結論進行修改。

鯨的種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