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頭鯨

瓜頭鯨

瓜頭鯨(學名:Peponocephala electra),別名有瓜狀頭鯨,多齒黑鯨,小殺人鯨和伊列特拉海豚。它為海豚科的瓜頭鯨屬下的唯一動物,因其尖瓜狀的腦袋而得名。該物種遍布世界各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外海的深水海域,包括台灣的蘇澳,中國大陸的東港附近。

基本信息

簡介

(圖)瓜頭鯨瓜頭鯨

人們對瓜頭鯨的了解不深,科學家對它們的了解多半來自於對大量擱淺(甚至可能多達數百隻)事件的個案研究。現今的科學家對他們的認識仍然十分有限。 瓜頭鯨的發現年代是1846年,命名者是Gray。

主要分類

瓜頭鯨在分類學上隸屬於領航鯨科瓜頭鯨屬。該屬僅有瓜頭鯨1種,其特徵與侏虎鯨屬基本相似,但牙齒的數目較多,每側的上、下頜均在20-24枚之間,脊椎骨的數目也比較多,大約有80枚左右。

分布地區

瓜頭鯨是泛熱帶的大洋性鯨類,主要分布於南北緯20度間的區域。或許是因為隨著暖流而迷失,它也偶爾會被發現於溫帶海域中。瓜頭鯨常見於菲律賓海域,尤其像是靠近CebuIsland這樣大陸棚區較窄的深水海域,就常發現它們出現在近岸區。其他瓜頭鯨常出現的區域包括夏威夷群島、南太平洋的TuamotuandMarquesasIslands、澳洲東岸外海、西北墨西哥灣以及整個太平洋。在中國見於台灣蘇澳東港附近海域。

形態特徵

(圖)瓜頭鯨瓜頭鯨

雄獸的體長為2.8米左右,雌性略小,體形與偽虎鯨侏虎鯨相似,但牙齒比較多。沒有,從吻端起頭部逐漸膨大。從上面看,吻端較尖。鰭肢的長度大約為體長的1/5,略微向後屈,末端較尖。背鰭為三角形,位於身體的中部,向後屈。尾鰭的寬度約為體長的1/4。體色為黑灰色,腹面略淡。上、下唇及肛門、生殖裂的周圍均為淡色,臍部的前面有淡色斑,兩個鰭肢之間有錨形的淡色斑。前3個頸椎癒合。

生活習性

瓜頭鯨瓜頭鯨

喜歡集群,通常為100-200隻,有時多達500隻以上。游泳速度快。時有集群擱戲。

食物

作為一個大洋性的深海域物種,瓜頭鯨全然以遠洋的魚類、烏賊,偶爾以甲殼類動物為食。許多們的食物生活在最大水深5,000呎(1,500公尺)的海中,多數人也認為瓜頭鯨至少偶爾會到相當深的海中捕食。

繁殖狀況

雌獸大約在6月產仔。
瓜頭鯨的生殖狀況鮮為人知,而大量擱淺的桉例就成了可靠資訊的唯一來源。其懷孕期可能會持續一年,而目前尚無理由可以確認牠們的生殖是季節性的。

種群現狀

小群瓜頭鯨小群瓜頭鯨

針對瓜頭鯨的現況,還沒有發現特殊的保育問題。因為瓜頭鯨的牙齒可串成項鍊當作貨幣及嫁妝的項目之一,所以索羅門群島的傳統驅趕獵捕也許會以瓜頭鯨為目標,這樣的獵捕相當盛行於60年代,在索羅門群島的部分地區甚至延續到90年代早期。在整個熱帶地區,有少量的瓜頭鯨死於人流刺網中和鏢殺,但大量的鯨群捕殺有時會被發現於日本的太地。

保護等級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等級:二級

鯨的種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