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豚

恆河豚

恆河豚是生活於印度、孟加拉、尼泊爾與巴基斯坦的淡水豚,分成印度河亞種和恆河亞種。現在全世界範圍內僅存約2000隻到6000隻,印度境內的布拉馬普特拉河段是恆河豚數量最稠密的地區,約有240隻到300隻恆河豚,是非常稀有珍貴的水生動物。

基本信息

簡介

恆河豚是生活於印度孟加拉尼泊爾巴基斯坦的淡水豚,分成兩種亞種:印度河亞種(Platanistagangeticaminor)與恆河亞種(Platanistagangeticagangetica)。恆河亞種生活在恆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及它們位於印度、孟加拉與尼泊爾境內的支流中,而印度河亞種則只棲息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中。從1970年代直到1998年為止,它們被當成是兩個不同的種。不過在1998年,棲息於恆河與印度河的恆河豚族群被重新分類為恆河豚的兩個亞種。

分類

恆河豚恆河豚

恆河豚在1801年時分別由兩位不同的作者Lebeck與Roxburgh所描述,而且原先並不清楚它們應該歸屬於哪一類。一直到1970年代,恆河亞種與印度河亞種一直被認為是同一個種。這兩個族群的分布範圍並沒有重疊,而且在幾千或幾百年內沒有互相雜交過。所以根據它們頭骨結構、脊椎骨與脂質構造的不同,科學家於是在1970年代早期宣布這兩個族群是兩個不同的種。之前的研究結果是具有爭論的,直到後來使用了現代技術(如分子序列)才解決這個分類上的難題,所以在1998年時回復到1970年以前的分類方式,認為恆河與印度河的恆河豚族群是兩個“亞種”,而不是兩個“種”,因此現在將恆河豚分類成印度河亞種與恆河亞種。

外形與習性

恆河豚恆河豚

恆河亞種與印度河亞種實際上是相當類似的,它們擁有所有河豚共有的長嘴喙。即使在嘴巴沒有張開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看見明顯的牙齒生長在上下顎。年幼的恆河豚牙齒約有一英吋長,而且是窄且彎曲的。但隨著年齡增長,牙齒將變成平坦且方正的。恆河豚的眼睛沒有晶狀體,所以它們實際上等同於失明,雖然它們可以感覺到光的強度與方向。導航與覓食則是使用回聲定位。恆河豚的身體中間部分是咖啡色的,它們只擁有三角型的小型背鰭,而前肢及尾鰭與身體比起來是較大的。

恆河豚外觀像鱷魚,呼吸時,經常以一定的角度浮出水面,所以在某些地區可能會被誤認為鱷魚。遊動時能看見恆河豚的整個頭部與嘴喙,有時只有額隆或頭的上半部及嘴喙浮在水面。恆河豚胸鰭在淺水區域中。通常傾向右側,並在河底附近巡遊;尾部會略高於頭部(頭部會不停地點動);另一隻胸鰭通常拖在淤泥中搜尋食物。背鰭位置在身體中央稍偏體後方,幼豚初生重量約7.5公斤,成年豚重量70~90公斤。頭型不對稱,向左斜傾,顎骨隆起朝後上方彎曲,最獨特的部位是長而窄的嘴喙,長度有時可及身長的1/5。雌雄體色都有較大差異。體色範圍可能從淡藍,層次不同的灰,乃至暗棕色都有。嘴喙末端的牙齒較長,背鰭的位置有三角形的隆起,末端尖銳,腹部的顏色比背部與體側淡,尾鰭柔軟。

成年的雌性恆河豚的體型比雄性恆河豚還要大,雄性的恆河豚身長約2~2.2米,雌性的恆河豚則為2.4~2.6米。兩性異形顯示在雌性恆河豚身長達到150厘米後,雖然當時雄性恆河豚的嘴喙停止生長了,雌性恆河豚的嘴喙仍然會繼續生長,最後達到約20厘米長。幼豚可以在1月到5月間觀察到,而且不會停留在雌性恆河豚身邊超過幾個月。恆河豚的懷孕期約9至10個月。

恆河豚以魚及蝦作為主食,包括鯉魚與鯰魚。恆河豚被觀察到時通常是單獨行動或是以鬆散的群體來行動,它們並不會組成嚴謹而且有明顯互動的集團。

數量與分布

印度河亞種分布在印度河流域及印度、尼泊爾、孟加拉與不丹境內的梅克納河(Meghna)、布拉馬普特拉河、戈爾諾普利河(Karnaphuli)與Sangu河流域。恆河豚在印度的Vikramshila恆河豚庇護所附近與孟加拉南部的Sangu河流域有相對比較高的數量分布。只有非常少的個體(可能只有20隻)生活在尼泊爾的卡克拉河(Ghaghara)中。印度河亞種的總數量目前是未知的,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至少有幾百隻,也許多達上千隻。

恆河亞種昌巴爾河(Chambal)發源於印度西部,然後在安拉阿巴德(Allahabad)注入印度河。Singh與Sharma(1985)估計在1983年至1985年(Fig.1)之間至少有45隻恆河豚生活在Batesura與Pachhnada之間的昌巴爾河中。觀測密度約每6.5公里有一隻成年的恆河豚。

印度河亞種棲息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19世紀時,在印度河的河口到喜馬拉雅山麓丘陵之間及象泉河、拉維河、傑納布河與傑赫勒姆河(Jhelum)這些支流發現它們的蹤跡。目前印度河亞種只棲息在印度河長約1,000公里的河道中,因為灌溉設施而被分成5個族群。大約有99%的數量出現在690公里的河道里,這顯示在1870年代以來印度河亞種的分布範圍縮小了80%。

一次由世界自然基金會-巴基斯坦對印度河亞種所作的廣泛的數量統計在2001完成,認為目前約有1,100隻印度河亞種。觀察到恆河豚在下游的族群數量與目擊率有明顯的增加。目前有3個巨大的族群,分別位於恰希瑪(Chashma)與陶沙(Taunsa)水壩之間(84隻,密度0.28隻/km)、陶沙(Taunsa)與Guddu水壩之間(259隻,密度0.74隻/km)及Guddu與蘇庫爾(Sukkur)水壩之間(602隻,密度3.60隻/km)。

生存現狀

恆河豚是瀕危動物之一,因為人類在生活中運用捕魚的魚網會導致它們被纏住,灌慨也降低了恆河豚棲息範圍內河流的水位。另外因水力發電而蓋的許多水壩,也嚴重影響它們的行動與分布區域,許多族群被分散,局限在隔絕的小塊地區內。對恆河豚的生存繁殖都會出現影響。 印度河亞種與恆河亞種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入瀕危等級。對於棲息在國家Chambal保育所的恆河豚而言,立即的危險是水位降低與攔沙壩的出現使得河流被切割成較小的部分。

細數世界上著名的淡水豚

2010年7月12日人民網訊息,在巴西亞馬遜河內生活著一種非常可愛的粉紅色“淡水豚”。每當這種動物從渾濁的亞馬遜河中探出頭來張望,總會讓目擊者讚嘆不已。不過,由於這種淡水豚性格太過溫順,對人類更是毫不防範,它們不斷遭到肆無忌憚的捕殺,以致其可能要瀕臨滅絕的境地。而在中國,在長江中生存了2500萬年的白鱀豚,或成為世界上第一種因為人類活動而導致滅絕的豚類動物。如今,被稱作白鱀豚“醜表妹”的江豚也遭遇種群數急劇下降的危機。
亞河豚| 拉河豚| 恆河豚| 印河豚| 白鰭豚| 江豚| 亞馬遜河豚

鯨的種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