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劉莊遺址

鶴壁劉莊遺址

遺址位於河南省北部的鶴壁市大賚店鎮劉莊村南,淇河北岸的第二、三級階地之上,南水北調中線乾渠662公里處。遺址面積30餘萬平方米,南水北調中線乾渠計畫占壓遺址面積約7萬平方米,發掘面積7700平方米,發現仰韶時代大司空類型文化遺存及大規模的先商文化公共墓地。336座墓葬分布於東西110米、南北55米的範圍之內,布局清楚,排列規律,隨葬品400餘件(套)。出土陶器反映了以卷沿鼓腹陶鬲為主體特徵的先商文化在發展進程中融合、吸取周邊地區多元文化因素的歷史特點。夏代中原地區,如此規模公共墓地的發現目前尚屬首次,為先商文化的發掘和研究工作填補了一項空白,對研究其葬俗葬制、社會結構、商人淵源、夏商關係等長期以來為歷史、考古學界關注的重要學術課題將會起到一定的推進作用。這一時期的石棺墓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也是前所未見,石棺及其簡化形式墓葬的發現為探討商族起源提供了新線索。

簡介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首批實施的文物保護控制性項目之一,經報請國家文物局批准,去年7—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會同鶴壁市文物工作隊,邀請鄭州大學、山東大學師生組成考古隊對劉莊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10—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進行發掘。發掘面積7700平方米,發現大批仰韶時代晚期大司空類型遺蹟、遺物以及較大規模的下七垣文化墓地。

劉莊遺址位於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大賚店鎮劉莊村。遺址西北與著名的辛村墓地相鄰,東南1.5公里為大賚店遺址。本次初步勘探表明,遺址面積30餘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0.6—1.5米。

大司空類型文化遺存

發現窖穴和灰坑436座、房基1座、陶窯1座、灰土堆積9個、陶片鋪墊遺蹟5個、灰溝9條、灶坑8座以及大批居址柱洞。房基F1僅殘存南北向基槽,可推知為地面式長方形房基,木骨泥牆。房址柱洞主要分布在發掘區中北部和西部,圓形袋狀窖穴分布在其周圍,打破生土及其下礫石層,深度多在1.5米左右。灰坑有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口幾種,多為淺坑。灰溝均為西北—東南走向。其中HG6長約75、寬約0.9米,貫穿伸出發掘區域,溝底人工鋪墊石塊,可能具有排水功用,這在以往史前遺址的考古發掘中應不多見。

發掘所見灰土堆積、陶片鋪墊遺蹟現象值得注意,前者類似以往所稱不規則形灰坑,填土黑色或灰黑色,分布面積少則近百平方米,多則幾百平方米橫跨5、6個探方,一般較淺,包含物遠較灰坑豐富。後者為碎小陶片集中平鋪於一個不規則的區域內,面積大小不一,形狀極不規則,厚度僅10厘米左右。

出土遺物主要為陶器、石器、鹿角器等。陶器中夾砂陶略多於泥質陶,有灰陶、褐陶、紅陶等,夾砂陶大多陶色不夠純正。陶器以素麵為主,紋飾有附加堆紋、籃紋、弦紋、劃紋、席紋、壓印紋等,腹部裝飾雞冠耳、口部壓印花邊。彩陶數量不多,均為紅彩、黑彩,紋樣有弧邊三角紋、斜線紋、豎線紋、同心圓紋、水波紋、平行條帶紋等。夾砂陶器以素麵罐最為常見,還有籃紋罐、盆、瓮、器蓋等。泥質陶器有小口高領壺、折腹盆、罐、缽、碗等,陶環數量較多。石器有大型石鏟、斧、鑿、錛、鑽頭、環、紡輪等。鹿角器有角鏟。骨器、蚌器極少,水生動物遺骸基本不見,與遺址緊鄰淇河的地理位置極不相稱。

上述文化遺存和分布於豫北冀南地區的大司空類型面貌特徵近同,當屬大司空類型文化遺存。

下七垣文化墓地

遺址上層為下七垣文化墓地,發現墓葬336座,出土器物近500件。墓地大致分布於東西110、南北55米的範圍之內,分為東、南、西三塊,三者相連布局近呈“U”字形。以墓葬朝向為標準,將其分為東、西兩大區,其中西區南部墓群稱為西Ⅰ區,北部墓群稱為西Ⅱ區。東區墓葬多頭向東,南北成行排列,西區墓葬多頭向北,東西成行排列。各區均由若干排墓葬組成,多者10餘排,排列較為規律。西Ⅱ區規模最大,分布墓葬181座,西Ⅰ區、東區遞次,東區分布墓葬不到60座。

墓葬多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墓坑一般較淺,多數墓葬深度在0.3—0.5米。從墓葬大小可分3類:第一類長約2.5、寬0.6米以上,第二類長約2、寬0.4—0.6米,第三類長約1.6米。隨葬陶器5件以上的均為第一類墓葬,而第三類墓葬可初步判斷墓主為少年。

墓葬均為單人葬,葬式仰身直肢或俯身直肢,骨架保存一般較差。多數墓葬不見葬具,見有木質單棺,有的墓葬在墓底殘存有近呈長方形的純淨黑土痕跡,不排除為墊屍木板或其他鋪墊物的可能。其中M145為石棺墓,石棺由13塊自然片石組成,長2.25、寬0.45—0.5米,上部平蓋3塊片石象徵棺蓋,墓主身下未見石塊。墓主俯身直肢,骨骼粗壯,應為男性,隨葬陶鬲一件。另外,還發現有近20座墓葬在墓主頭腳兩端各放置一塊或多塊石頭的現象,推測為石棺的簡化形式。

有隨葬品的墓葬208座,占墓葬總數的60%以上,一般隨葬陶器1—6件不等,大多放置在腳部。隨葬陶器以夾砂灰陶居多,次為泥質灰陶,有一定數量的泥質褐胎灰皮或黑皮陶。陶器紋飾以繩紋為主,有凸弦紋、凹弦紋、繩切紋、壓印圓渦紋等,有圓形和“工”字形鏤孔。器類有鬲、罐、鼎、豆、圈足盤、盆、簋、、爵、、尊、斝、器蓋等,以鬲、罐、豆、盆、圈足盤最為常見。陶器組合差異明顯,有近40種組合之多,其中隨葬單件陶鬲墓葬最多,其次為隨葬單件夾砂罐的墓葬。

少數墓葬隨葬有石鉞、綠松石串飾等。其中M35出土的齒刃石鉞加工精良,整體為橫向長方形,與二里頭遺址出土豎向長方形、兩側裝飾扉棱的玉鉞(戚)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東區隨葬陶器中鬲均為肥袋足鬲,多夾砂罐,而西區則大多為卷沿鼓腹鬲,夾砂罐少,而且東區墓葬隨葬品數量往往較少,兩者墓葬主流朝向不同,其成因尚有待深入研究。

從墓葬出土陶器特徵觀察,鬲、鼎、深腹罐、豆、盆、、器蓋等與下七垣文化同類陶器特徵近同,圈足盤以往較為少見,應同當地龍山文化有一定關聯。而肥袋足鬲、碗形豆、、爵、斝等陶器則反映了以卷沿鼓腹鬲為主體特徵的下七垣文化在發展進程中融合、吸取周邊地區多元文化因素的特點。關於墓地年代的上下限,根據隨葬陶鬲的形態特徵可作初步推測:M94:1陶鬲為薄胎、尖唇、高領、肥乳袋足,腹飾繩紋至實足根,表現了較早的特點,與河北徐水鞏固莊採集:1鬲有近似之處,唯後者圓唇、胎厚。M24:1陶鬲侈口、卷沿、鼓腹,方唇微上折,與二里崗下層C1H9陶鬲接近,年代亦應差距不大。下七垣文化的族屬問題學界多有討論,鄒衡先生最早提出了先商文化的概念,墓地出土大量卷沿鼓腹陶鬲其形態特徵與鄭州二里崗期商式鬲具有明顯的承繼關係。

夏代中原地區,如此規模公共墓地的發現目前尚屬首次,為先商文化的發掘研究工作填補了一項空白。這一時期的石棺墓在中原地區也是前所未見,石棺以及其簡化形式墓葬的發現亦提供了探討商族起源的新線索。

新鄉非遺目錄

本任務盤點新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希望大家踴躍參加本任務,豐富詞條內容,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