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山民俗傳說

同盟山民俗傳說

同盟山民俗傳說已入選新鄉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內容

在獲嘉縣城東十餘里,有一座山名曰“同盟山”,山上有一座古廟,叫“武王廟”,廟中古槐參天,枝葉如蓋,碑刻林立,氣勢雄偉。傳說同盟山原是一個黃土堆,名曰“疙瘩山”,因武王在此會盟八百諸侯誓師伐紂而得名。

紂王當政時,昏庸殘暴,弄得諸侯不安,奴隸不斷造反。周武王順應民心,起兵伐紂。武王率領伐紂大軍浩浩蕩蕩地從孟津渡過黃河,連戰連捷,一路上許多小國紛紛回響,到達獲嘉時經姜太公屈指一算,參戰的大小諸侯已經匯聚了八百個,武王欣喜異常,就在疙瘩山上會見八百諸侯,共商伐紂大計,結為同盟。八百諸侯為了表示共同伐紂的決心,各自帶著自己的將士,一人捧一捧土撒在疙瘩山上,把小小的疙瘩山堆積成了方圓幾百畝、高五六丈的大土丘,站在上面,東可以望牧野,西可以眺孟津,當時起名為“同盟山”。

武王伐紂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在同盟山上修建了武王廟,樹立了功德牌坊,。從此,同盟山成為景色優美的獲嘉八景之一,有“同盟夕照”的美稱。

同盟山

位於獲嘉縣城,東距新鄉市區16公里,毗鄰新焦公路。乘坐新鄉至獲嘉、新鄉至焦作、新鄉至武陟的各路公車,至獲嘉同盟山景區下車即到。該山(壇)為昔年周武王率師伐紂,在商郊牧野舉行戰前誓師的盟台,史料記載為諸侯兵捧土封之,即<尚書·牧誓>所載的牧誓之所,也是武王軍舉行牧野大戰現存於地表的唯一物證。其文化層豐富,考為龍山文化至商周文化遺址,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諸侯演武場”、“諸侯井”、“周武王飲馬池”、“姜太公校閱台”等古蹟遺存與該山(壇)相依相連,交織形成了追溯牧野戰景、尋古探幽的千古景觀。

周武王與“龍肉”臊子麵

臊子麵起源於周朝。相傳周武王伐商時在岐山遇到像“龍”的怪獸。殺了怪獸,為了鼓舞士氣,決定每人分吃怪獸肉。但是人太多,不夠分,就煮湯每人分喝一碗,感到很好喝。這也是岐山臊子麵的雛形。

西伯侯與掛麵

炎夏一場大雨後,西伯侯夢見一隻背長雙翅的斑斕猛虎向自己撲來,驚醒後立即占卜。為了表示對上天的敬重,他吩咐夫人洗手和面,搓成50根麵條代替,用來演卦。西伯侯發現懸掛的麵條漸漸拉長變細,而且表示陽爻的中間皆實,對推演結果非常滿意。不久,他按照演卦的指引,尋訪到了姜子牙。從此,陝西麵食中又產生了一朵奇葩———掛麵.

周武王封貔貅的傳說

貔貅(音皮休)是一種瑞獸,和龍、麒麟一樣皆不存在於現世間。在南方,一般人是喜歡稱這種瑞獸為“貔貅”,而在北方則依然稱為“辟邪”。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明史中,有著內容特別豐富的民俗文化。在這些民俗傳統文化中,有深受人們喜愛的能夠驅災避邪、招財納福的五瑞獸:貔貅、麒麟、獅子、龍龜、蟾蜍。而貔貅則是排名首位。

傳說貔貅是龍生九子的第九子。能騰雲駕霧,號令雷霆,降雨開晴。相傳有辟邪擋煞,鎮宅之威力。貔貅大嘴,貌似金蟾,披鱗,甲形如麒麟,取而獸之優。據說貔貅的主食是金銀珠寶,自然渾身寶氣,跟其它也是吉祥獸的三腳蟾蜍等比起來稱頭多了,因此深得玉皇大帝與龍王的寵愛,不過,吃多了總會拉肚子,所以有一天可能因為忍不住而隨地便溺,惹玉皇大帝生氣了,一巴掌打下去,結果打到屁股,屁股被封了起來,從此,金銀珠寶只能進不能出。於是貔貅吞萬物而不瀉,可招八方財聚寶,只進不出。

關於貔貅的由來還有另外一個傳說:貔貅是三百多萬年以前生活在西藏、四川康定一帶的西域猛獸,具有極強的搏擊能力。當年姜子牙助武王伐紂時,一次行軍途中偶遇一隻貔貅,但當時卻無人認識,姜子牙覺得它長相威猛非凡,就想方設法將它收服並當做自己的坐騎。帶著它打仗屢戰屢勝。周武王見貔貅如此驍勇神奇,就給他封了一個官,官號為“雲”。當時姜子牙發現貔貅每天食量驚人,卻從不大小便。而它唯一的排泄系統就是從其全身的毛皮里分泌出一點點奇香無比的汗液,四面八方的動物聞到這種奇香後無不爭先恐後,不由自主跑來爭食,結果反被貔貅吃掉。

周武王茶稱貢品

唐人陸羽在《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我國古代傳說中的三皇之一,也即炎帝)",並且還引述了《神農食經》說,常常飲茶,使人精力充沛,身心舒暢。但有關神農氏之事畢竟太遙遠,僅僅是傳說而已,而且《神農食經》為何人所作、何時所寫,也無可查考,所以,飲茶始於神農氏之說,並非確鑿之事。就現在已知的可信文獻史料來看,第一個把茶當回事的要算是周武王姬發了。

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大約在公元前1025年,周武王姬發率周軍及諸侯伐滅殷商的紂王后,便將其一位宗親封在巴地。這是一個疆域不小的邦國,它東至魚復(今四川奉節東白帝城),西達繼道(今湖北宜賓市西南安邊場),北接漢中(今陝西秦嶺以南地區),南極黔涪(相當今四川涪陵地區)。巴王作為諸侯,理所當然要向周武王(天子)上貢。《巴志》中為我們開具了這樣一份"貢單":五穀六畜、桑蠶麻紵、魚鹽銅鐵、丹漆茶蜜、靈龜巨犀、山雞白鴙、黃潤鮮粉。

即是貢品,一定珍貴。但巴王上貢的茶卻是珍品中的珍品。《巴志》在這份"貢單"後還特別加注了一筆:"其果實之珍者,樹有荔支,蔓有辛蒟,園有芳蒻香茗。"上貢的茶不是深山野嶺的野茶,而是專門有人培植的茶園裡的香茗。

<華陽國志>是我國保存至今最早的地方志之一,作者是東晉時代的常璩,字道將,蜀郡江原(今四川崇慶東南)人,是一個既博學、又重實地採訪的司馬遷式的學者,他根據非常宏富的資料,於公元355年前撰寫了這本有十二卷規模的書。

周武王接納了茶這宗貢品後是用來品嘗、藥用,還是別有所為,目前還不得而知。但我們從《周禮》這本書中似可探知這茶還有別的用處。《周禮·地官司徒》中說:"掌荼。下士二人,府一人,史一人,徒二十人。""荼"即古茶字。掌荼在編制上設二十四人之多,乾什麼事呢?該書又稱:"掌荼:掌以時聚荼,以供喪事;征野疏材之物,以待邦事,凡畜聚之物。"原來茶在那時不僅是供口腹之慾,而且還是邦國在舉行喪禮大事時的必不可缺的祭品,必須要有專門一班人來掌管。

此外,《尚書·顧命》中說道:"王(指成王)三宿、三祭、三詫(即茶)。"這說明周成王時,茶已代酒作為祭祀之用。

由此可見,茶在三千年前的周代時,即已有了相當高的地位。而在《詩經》中,"荼"字何以屢屢出現在像《谷風》、《桑柔》、《鴟鴞》、《良耜》、《出其東門》等詩篇中,便不足為怪了。

同盟山與武王廟

同盟山民俗傳說 同盟山民俗傳說

同盟山、武王廟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東經113。30'至113。44',北緯35。02'至35。20',同盟山位於河南新鄉獲嘉縣城,東距新鄉市區16公里,毗鄰新焦公路。乘坐新鄉至獲嘉、新鄉至焦作、新鄉至武陟的各路公車,至獲嘉同盟山景區下車即到。

該山(壇)為昔年周武王率師伐紂,在商郊牧野舉行戰前誓師的盟台,史料記載為諸侯兵捧土封之,即《尚書·牧誓》所載的牧誓之所,也是武王軍舉行牧野大戰現存於地表的唯一物證。其文化層豐富,考為龍山文化至商周文化遺址,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諸侯演武場”、“諸侯井”、“周武王飲馬池”、“姜太公校閱台”等古蹟遺存與該山(壇)相依相連,交織形成了追溯牧野戰景、尋古探幽的千古景觀。周武王將文王木主葬之於盟台西南坤地(即今同盟山西南四公里文王冢)。誓師盟台即被後人稱作“同盟山”。

周末,七雄分爭,戰亂不止,人們緬懷故往,思念武王伐紂功績,在同盟山上建武王廟以寄託情思,並將山左飲馬之清泉砌池,山右太公校士閱兵台砌壁,連根泉處築井,予以精心保護。

武王廟自周末始建,後經歷代修葺,頗具規模,元末毀於兵火,明初重建。現存山門、二門、拜殿、武王大殿、東西文武臣廊、文王殿、太公殿、聖母殿(文母邑姜)、周公殿等王侯公卿殿堂和諸侯飲馬池,同盟指路碑、古井、唐槐、歷代碑碣;另有召公殿、碧霄宮、鐘鼓樓、太公校閱台、夷齊叩馬處、同盟坊、演武坊、八百米御道等遺蹟,古建築群占地68000平方米,格局嚴謹,氣勢恢弘。

武王廟四周,分布著伐紂軍的謀士營(今彥當村)、儀仗營(今東西彰義村)、兵甲倉糧倉(今東西倉村)、伯夷叔齊廟等遺址和姜尚冢、妲己冢、黃飛虎冢等墓冢及傳說中的紂王落馬處(今大小洛紂村)、太公刺狐處(今刺狐寺)、寶鏡照妖處(今照鏡村)、妲己梳妝檯等。這些遺蹟遺址和獅伏虎臥的墓冢與紫霧蒸騰的同盟山一起,構成了一幅博大壯闊的歷史畫面,再現著當年伐紂軍氣吞山河的誓師場面與滾滾鏖兵的牧野大戰場景。

清代《重修周武王廟碑記》載:“邑之東北七里許有土崗。韓詩外傳:周武王伐紂之時大會孟津,戌午渡河,遂於此觀兵焉。故左有校閱台,右有飲馬泉。”說明周武王伐紂時曾路過這裡,並在此修武練兵,故修廟以志紀念。武王廟始建於周末,元末毀於兵火戰亂,明代重建,清至民國多次修葺。武王廟南北長175米,東西寬100米,軸線建築自南至北有山門、拜殿、後殿和東西配殿、廂房。廟內現存歷代碑刻20餘通,唐代槐樹一株。武王廟現存建築大多為清代所修,後殿(即玉皂殿)為明代建築風格。

武王伐紂與地名"卜昌"的來歷

近年來,寨卜昌村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這裡保存了400多間建築豪華、質量上乘的古代民居。這些雕樑畫棟不僅展現了這裡厚重的文化底蘊,也訴說著這裡昔日的輝煌。

這兩副石對聯充分顯示了寨卜昌村王家古宅的文化品位。

寨卜昌,焦作市博愛縣蘇家作鄉的一個村落,因其古老,近來頗為吸引媒體和專家的關注。說起來,“寨卜昌”這個名字只有100多年歷史,但“卜昌”卻用了3000多年,其名的由來與一次重大歷史事件有關。

3000多年前的一個冬天,周武王與姜子牙統率大軍,從孟津渡過黃河,進入今天的焦作一帶,逼近商王朝的國都。這就是著名的“武王伐紂”,那是公元前1044年1月3日,周武王率軍渡過黃河,這時他們已經離開周原、長途跋涉整整一個月。為了這一天,武王姬發準備了四年,並聯合了庸、蜀、羌、微、盧、彭、濮等眾多部落,但大戰在即,他的心中越發忐忑不安。作為“小邦周”的領導人,姬發麵對的敵人是統治天下數百年的“大邑商”,如果不能戰而勝之,造反者的後果不堪構想。

那天傍晚,大軍紮下營盤,武王遠眺巍巍太行,命人搭台祭祀卜問前程。披頭散髮的巫師跳起神秘的舞蹈,然後手捧龜殼,灑上水在火上灼燒,久之,龜背裂紋隱約為“昌”字。姬發大喜,第二天揮軍北進,六天后在牧野與商朝軍隊決戰並獲得決定性勝利。

周王朝建立後,武王占卜的地方得名“卜昌”。如同“王莽攆劉秀”的傳說在南陽一帶形成很多地名一樣,焦作一帶也有不少地名與“武王伐紂”的傳說有關:武王的部隊離開“卜昌”向東北方向挺進,在今焦作市東遇到百姓“簞食壺漿”熱烈歡迎,那地方得名“待王”,然後武王在今焦作市最東邊整軍,修兵演武,以備最後的決戰,從此那地方就叫“修武”。經過無數次風雲激盪,3000多個榮枯輪迴,這些地名卻一直傳承下來。

元朝末年的天下大亂,造成焦作一帶人煙稀少,明初外來人口移居“卜昌”一帶,都要沾武王的光,各將家族姓氏加上,形成藥王卜昌、油王卜昌、喬卜昌、侯卜昌等八個卜昌村。清朝鹹豐末年,天下匪患叢生,緊鄰的藥王卜昌、油王卜昌、喬卜昌經過商議,共建周長2500米的寨牆,從此三村合一,稱為寨卜昌。

近些年,寨卜昌頗為引人注目,倒不是由於它跟周武王的關係,也不是已成斷壁殘垣的寨牆,而是這裡保存了100多座、400多間建築豪華、質量上乘的古代民居。去過的人說,寨卜昌古建高大軒敞,數十個院落相連成街,行走其間,門口殘缺的石獅、石鼓,院內已經色彩暗淡的雕樑畫棟,靜靜地散發著一種悠遠的古韻。

新鄉非遺目錄

本任務盤點新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希望大家踴躍參加本任務,豐富詞條內容,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