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大鼓

華夏大鼓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原大地、黃河兩岸,活躍著一支由地地道道的農民組建的民間藝術鼓隊——華夏大鼓。他蒼勁雄壯,氣勢恢宏,場面熱烈,姿態優美,熟練和諧,有獅吼龍吟之勢,萬馬奔騰之威。 華夏大鼓起源於新鄉縣朗公廟鎮南街村,始建於大清道光四年(1825年),距今有184年歷史。1986年以來,南街村鼓藝愛好者對前人的優秀文化遺產進行挖掘整理,並新置大鼓12面,銅器50餘副,龍鳳彩旗20面。現又新增1.8米大鼓一面,鼓隊配置齊全、協調得當,鼓響之時輔以大鑔、鐃、小鈸等民間樂器與之合拍,更突出其雄渾的雷霆之韻。村民們再傳統套路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充分吸收舞蹈藝術和其他鼓舞藝術之精華,逐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鼓舞藝術,華夏大鼓風格獨特,套路多達一百多種,且各具特色,讓人百聽白看而不厭華夏大鼓所具備的民族性、民間性,傳統和娛樂性被彰顯無遺。在當地傳統佳節、婚慶壽宴、民間集會、節日慶典、祭神拜祖、喬遷新居,華夏大鼓都被邀請到場助興,充分展示了鼓舞藝術和民俗文化的魅力,深受世人喜愛。在構建和諧社會、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進程中,精湛的華夏大鼓敲出了農民的心聲、敲出吉祥、舞出和諧。

特色

為慶祝建國60周年,9月9日郎公廟劇院人頭攢動,人聲鼎沸,由郎公廟三村黨支部和村委會主辦、朗南街華夏大鼓藝術團承辦的“郎公廟村慶祝建國六十周年文藝匯演”活動在此舉行。9時許,主持人一聲令下,匯演在眾人的翹首期待中拉開了帷幕。
旱船輕搖慢盪游,船夫時徐急划槳。船中坐婦濃墨重彩,隨波濤時而起伏時而平靜,在跌宕起伏中贏得陣陣喝彩。與旱船同台表演的“豬八戒”肩上背著嬌美的小媳婦,做著各種滑稽的動作,讓觀眾忍俊不禁;竹馬表演的主僕二人時而悠閒前行,時而橫鞭突馳。扮演僕人的小丑不時逗人的表演引得笑聲連連;巾幗軍鼓隊、女子盤鼓隊和著鏗鏘有力的鼓點,伴著激人奮進的號曲,邁著整齊劃一的步伐迎面而來。震撼的鼓聲以及不時變換的隊形佇列,使得眾人嘖嘖稱讚。
華夏大鼓是此場演出的壓軸戲。陣勢擺好,鼓聲隆隆,如黃河奔涌,濁浪濤天,氣勢恢宏,攝人魂魄。鼓點的威武,酣暢淋漓地展示了北方人的樸拙、熱情、豪邁,鼓點的雄壯,敲出了農民對黨濃濃的感恩之情、對祖國的拳拳摯愛之心,敲出了農民對富足生活的歡喜、對更加美好未來的期盼。

意義

今天,由郎公廟村村民自發組織的民間文藝團體的精彩表演,既為新中國建立六十周年送上了自己重重的一份賀禮,又展示了農民在承傳民間藝術、豐富精神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果。

新鄉非遺目錄

本任務盤點新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希望大家踴躍參加本任務,豐富詞條內容,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