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集抬閣

五柳集抬閣

五柳集抬閣是豫北原陽縣五柳集村民在吸取戲劇、曲藝、雜技、舞蹈等多種藝術的基礎上,創造出的一種傳統民間造型藝術,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抬閣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

起源

作為一種傳統民俗文化,五柳集抬閣起源於明朝,與為祭祀火神爺而舉行的戲劇、曲藝演唱活動密切相關。據縣誌和康熙49年碑文、萬曆24年何娘娘墳碑文記載:康熙49年五柳集村北隅繕復火神廟廣生殿,臘月初一至新春正月十五日為火帝真君聖會期,正月初七、十五日分為火神帝君和聖母壽誕之辰,民眾匯集,藝樂紛呈,五柳集三街皆出抬閣慶賀,祈保平安……。另據村中老人傳述:明朝間,五柳集村建有岱王廟、泰山廟、老奶廟、龍王廟、土地爺廟、祖師廟、馗敬樓、火神廟等近10座廟宇,其中以火神廟香火最旺,據說是因為火神爺最靈驗。為此,康熙49年,村民集資重修廣生殿(火神廟),是年為慶祝廟宇落成,祭拜火神爺,三條街各自置辦了抬閣,當日在火神廟前演出,自此每年臘月初一至新春正月十五日為火神廟會期,正月初七日、十五日為出閣日,屆時到廟前進行一系列祭祀活動,並與相距3公里的安莊村的火神奶廟串聯活動,說是正月初七是火神爺生日,正月十五日是火神奶生日,兩村村民每逢正月初七、十五日都相互燒香、出抬閣和其它民間文藝活動到兩廟前演出,,當年“大煉鋼鐵”時,兩幅抬閣鐵架被毀,另一幅抬閣被會首閆本富冒險藏放在地下窯內才得以倖存。此活動歷代沿襲,除“文革”間不能出閣外,至今,從未間斷。1991年11月15日還參加了縣首屆大米節慶祝活動表演。

特色

五柳集抬閣的演出劇目多為頌揚真、善、美,鞭笞假、醜、惡,宣傳愛國精神、真摯愛情、勤勞智慧,無畏險難、弘揚正氣等民族氣質,具有傑出的文化價值;抬閣造型,巧妙、藝術、奇特、驚險,魅力無窮,融木藝、鐵藝、化妝、設計、傳統遊藝、戲劇、舞蹈於一體,有機結合,綜合展示,具有傑出的科學價值;五柳集抬閣距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傳承了明代民間藝術、民間文化、民間信仰、民間習俗、民間傳統、民間技藝、民間戲劇、音樂、舞蹈,具有傑出的歷史意義。
五柳集抬閣系造型藝術。邊行進邊表演,不但人物造型逼真藝術,內容奇特新穎,且與當地民眾的民間信仰息息相關,是在火神信仰主導下的民間遊藝活動,對於塑造當地民眾的道德倫理觀念,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關係方面均發揮著積極的意義。
二、五柳集抬閣的演出活動及其特點
五柳集抬閣一般在每年的正月初七日、十五日演出,其間有著嚴格的程式,每年的臘月初一,三道街的會首齊聚到火神廟商定出閣事宜,之後按出演內容分工分頭準備。正月初七日晨,三街會首天一亮首先到火神廟燒香,磕頭禱告,表明要為火神爺出抬閣表演節目,祈求保佑安全。八、九點鐘,等孩子們化好妝後,由會首帶他們和家人到火神廟再次燒香禱告,祈求保佑。10點鐘整,三道街三付抬閣同時放銃開始上粧表演,先到相距3公里的安莊火神奶廟燒香表演,再回村逐街表演,最後在本村火神爺廟燒香表演後卸粧。抬閣表演行進間,配有鑼鼓音樂,伴有高蹺,竹馬,背粧,獅舞,雜耍,壓水官等民間文藝表演,演藝隊伍多在200人以上。
五柳集抬閣造型奇特,“閣”為1.2米見方,高1米的正方形木質座架。底座中以鐵桿為支架,上飾有假山、亭子、花卉等,“閣”以“樁”為依託,分三層,高5米,上下連在一起,由16個健壯男子用兩根4米長的木槓抬著。“閣”的框架上直豎12根有一定彈性的鐵桿架,桿上焊有能安全固定演員的三層結構極為巧妙的鐵環架,環型鐵架重心穩妥,結構合理,造型美觀,夾身舒服,有驚無險。按一層三人、二層兩人、三層一人的布局分別由五至七歲的兒童根據不同戲劇化妝後坐於其內,著較大型戲裝罩住鐵架,並偽裝成站立姿勢,同時,閣上小演員還要根據人物特點作出相應動作;每層裝架間銜接處,均以花瓣、樹枝、鳥翅、扇子、刀尖、仙桃、帥印、花籃、帽沿等細小物品造型裝飾掩蓋。觀之,如人立於花瓣、刀尖、鳥翅、仙桃、扇子、帥印、花籃等難以承受的物體之上,給人以奇特、驚險之感。上樁的孩子們扮演的戲劇人物多取自村民耳熟能詳、喜聞樂見、且有正面教育意義的傳統戲劇。如西遊記、白蛇傳、天仙配、牛郎織女、楊家將、岳家將、哪吒鬧海、穆桂英掛帥、花木蘭等近30齣劇目。
五柳集抬閣是在吸取戲劇、曲藝、舞蹈、雜技等多種藝術的基礎上,創造出的一種流動展示性民間造型藝術,其主要特徵是:
(一)演出規模宏大、壯觀。僅一付抬閣就需16個人才能抬起,加上6名上粧演員,6名護衛人員、12名樂手,計40人,再加上伴演的24架高蹺、16架背粧以及舞獅、竹馬、雜耍、壓水管等民間遊藝,總計參演隊員在200人以上。
(二)抬閣造型新穎、奇特。上粧的演員如站立在花瓣、樹枝、花卉、鳥翅、刀尖、仙桃、帥印、扇子、等難以承受的細小物品之上,演員還在上面表演。
(三)綜合了木藝、鐵藝、化妝、設計等多種技藝巧妙有機結合,使人物形象逼真、生動,具有較強的藝術性、觀賞性。
三、五柳集抬閣與民間信仰
有著近五百年歷史的五柳集抬閣與民間信仰密切相關。從抬閣的起源來看,是為祭祀火神而興起並盛行。在五柳集村民的心目中,只有虔誠地祭拜火神,才能求得火神的保佑,才能居家平安。如若惹怒了火神爺,就會受到懲罰。至今,當地還流傳著有關火神爺顯靈的傳說,而且當事者有名有姓,讓人聽了不由不信。
傳說一:在缺吃少穿的舊社會,抬閣表演所用的服裝、道具自然也不會準備得太充足,長期擱置的服裝會出現霉爛抑或被老鼠啃噬等意外狀況。平常百姓家有裹體的衣服就算不錯了,哪裡還有多餘的,這時候,會首就會到有新娶進媳婦或者將要出嫁閨女的家庭借服裝救急。有一年,原本有嫁衣的那家因為不捨得借給使用,隨後放在衣櫥里的衣服莫明其妙的被燒成了灰燼,而衣櫥卻安然無恙。
傳說二:村裡的姓余的畫匠,有一年負責給火神塑像塗色上妝,因其急著趕活而塑像不乾,於是就燃起一堆火來烘烤塑像,不曾想惹下了大麻煩。從此,家中什物每每無緣無故的起火,防不勝防,後來沒有辦法只好舉家搬到相距十多公里的福寧集鄉居住,豈料火神仍不罷休,火災依舊。迫於無奈只好二次搬遷到了黃河以南。至今,余姓人家的墳塋還在五柳集村。
傳說三:有一年出閣表演時,一村民嫌累不願參與,就謊稱自己病了,隨後上吐下瀉,難受不已。著實領受了一番火神的威力,事後對人說:再不敢說謊騙火神爺了,火神爺真的是太靈驗了。
由此不難看出,在五柳集抬閣這一文化載體中,滲透著當地村民濃厚的宗教情結。在日常生活中、生產活動及社會習俗中通過抬閣藝術建構了祈求超人間力量保佑現實人生的信仰體系。所以,歷代村民都試圖通過虔誠的祭拜及抬閣表演,與冥冥之中的神靈溝通。以期獲得超常力量的護佑。這些對於超凡力量的崇拜和信仰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地民眾精神的需要,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人們渴望受神秘力量的感召,歷經幾百年傳承下來的抬閣表演在他們看來是如此的神聖,並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忘情、神聖的參與表演中,仿佛給往日平淡的日子注入了興奮劑,在釋放、宣洩某種情愫的同時也平添了諸多莫名的期盼和希冀……
四、五柳集抬閣的生存困境
由於抬閣表演體力強度大,動用人員多,無經濟報酬及原官方重視不夠,本村又無活動經費,加之近幾年來受經濟大潮的影響,村子裡的青壯年春節過後多數忙於外出打工,這就給抬閣的演出造成一定的困難。使其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出現危機。傳承也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狀況。村民在“文革”中冒險藏存的一付抬閣也因為飽經風霜需要修護等原因,文化主

現狀

五柳集抬閣 五柳集抬閣

管部門近幾年來雖採取了保護措施,但仍存在傳承斷檔,後繼乏人的瀕危狀況,急需保護。

新鄉非遺目錄

本任務盤點新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希望大家踴躍參加本任務,豐富詞條內容,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