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滅蜀之戰

魏滅蜀之戰

三國魏景元四年(蜀漢景耀六年263年),魏徵西將軍鄧艾出奇兵偷渡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一舉攻滅蜀國的著名作戰。

魏滅蜀之戰魏滅蜀之戰作戰圖
魏滅蜀之戰三國後期的吞併戰。263年,曹魏實際領袖司馬昭決定向蜀漢發動戰爭,派遣鍾會鄧艾諸葛緒等分東、中、西三路進攻漢中。蜀漢則以姜維為首組成抵抗軍,據劍閣天險與魏軍相持,魏軍不能前進。鄧艾遂率精兵偷度陰平攻占涪城,進逼成都。蜀漢後主劉禪出降,姜維聞訊後帶部投降鍾會,蜀漢滅亡,開始了三國時代統一的序幕。

戰爭概述

魏滅蜀之戰司馬昭
公元263年,魏將鍾會、鄧艾率軍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曹魏大軍被蜀軍阻於劍門關外,準備退軍。鄧艾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鍾會與蜀軍相持於劍閣的同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小道,鑿山開路,秘密南進,很快到達蜀國腹地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從背後襲擊蜀軍,把姜維大軍置於無用武之地。劉禪失去劍閣屏障,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回天乏力,只好投降魏軍。蜀國滅亡。

歷史背景

魏滅蜀之戰劉禪也對姜維多次伐魏感到反感
247年至262年間,蜀漢經過將領姜維不斷向魏發動戰爭,力量日漸消耗,加上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朝政日非。姜維曾對黃皓作出彈劾,但反被黃皓逼害,劉禪也對姜維多次伐魏感到反感。姜維惟有避居沓中屯田,擁兵北防,內外產生嚴重分歧。

曹魏方面,司馬氏在高平陵事件後得到魏國實質控制權,至司馬昭時曹魏皇帝已形同虛設。對外上,將領鄧艾多次打敗姜維的北伐軍,而司馬昭也在壽春打了勝仗,便開始籌備伐蜀以統一天下,朝內群臣都認為不可能,惟獨鍾會支持。

司馬昭決定先討蜀、後伐吳,命人造船以備滅蜀後快速攻吳,另派鍾會鎮守關中,準備南下。姜維聞得魏國的舉動,把情況上報劉禪,並建議派兵防守陽平關和陰平之橋頭。但劉禪聽信黃皓鬼巫之說,不理會姜維的建議,也不讓朝內群臣知道此事。

戰爭過程

263年8月,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而東路軍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劉禪聞訊後,忙命廖化增援姜維;派張翼和董厥到陽平關防守鍾會軍。9月,魏軍正式全面發動攻勢,劉禪卻不等援軍到達,就命漢中的蜀軍撤退,令魏國東路軍長驅直進。鍾會遂親自帶兵攻陽平關,再派李輔攻樂城的王含荀愷攻漢城的蔣斌劉欽由子午谷出與主力會師。陽平關守將傅僉想開門迎敵,可是部將蔣舒卻建議堅守陽平關,傅僉不聽。蔣舒因而投降,傅僉憤而戰死。魏軍進占陽平關後,樂城與漢城也不攻自破,東路軍繼續長驅直入,直逼劍閣。

魏滅蜀之戰廖化
西路軍也同時展開攻勢,鄧艾命王頎、牽弘、楊趨分別從東、西、北三面進攻沓中,不過姜維因獲悉魏軍已進入漢中的訊息,擔心陽安關失守,劍閣孤危,便不作抵抗,且戰且退,希望儘快趕到劍閣援助。但中路軍已從祁山進達陰平之橋頭,切斷了姜維的退路。姜維為引開魏軍,便率軍從孔函谷繞到諸葛緒後方,詐稱攻擊。諸葛緒怕自己的後路反被切斷,慌忙後退三十里,姜維趁機立即回頭越過橋頭。當諸葛緒察覺自己上當時,蜀軍已遠遠離去,追趕不及。姜維從橋頭至陰平,一路向南撤,途中與正在北上的廖化、張翼董厥等蜀國援軍會合。當時陽平關丟失,蜀軍惟有退守劍閣,抵抗魏軍。

鄧艾率軍抵達陰平,他挑選精兵,想與諸葛緒聯合經江油避開劍閣,直取成都。但諸葛緒以自己只受命攻擊姜維,不可自作主張為由,拒絕鄧艾聯軍之議,率軍東去,與鍾會軍會合。不過,鍾會為擴大軍權,密告諸葛緒畏懦不前,結果諸葛緒反被征還治罪,其部歸屬鍾會。

鍾會率軍進向劍閣,劍閣地形險峻,道小谷深,易守難攻,姜維利用這種有利於防守的地形,在此列營守險,而劉禪也派人向東吳求救,吳國派出丁封、孫異等救蜀。鍾會屢攻不下,但劍閣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棄,加上魏軍糧食不繼,軍心開始動搖,眾人都擔心前功盡廢。

此時,鄧艾認為該“攻其無備,出其不意。”,向鍾會建議從陰平抄小道到達涪城,這樣姜維若從劍閣來援,則可取劍閣,若蜀軍不來救,便可切斷姜維後路,也可直接威脅成都。這條計策被接納,並由決定由鄧艾執行。鄧艾以三萬多的人馬從陰平出發,沿途高山險阻,人跡罕至,十分艱難,不過也因如此,蜀國沒有在此設防。10月,鄧艾率軍自陰平小道,走了七百多公里的了無人煙之地,一路鑿山造橋,面對不能開道、絕險之地,鄧艾會身先士卒,以氈自裹,順著斜坡而下,攀木緣崖,一路魚貫而進。魏軍終於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江油。蜀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突然出現,不戰而降,鄧艾率魏軍乘勝進攻涪城。

魏滅蜀之戰劉禪
江油失守後,劉禪派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督軍到涪城並遇魏軍發生戰鬥,鄧艾大敗諸葛瞻前鋒,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鄧艾遣使致書諸葛瞻勸降說:“若降者必表為琅玡王。”,諸葛瞻怒斬使者。鄧艾立即派其子鄧忠及師纂等,從左右兩面進攻蜀軍。魏軍失利,鄧艾大怒,揚言要斬鄧忠、師纂,命二人再戰以將功補過。結果二人大破蜀軍,斬殺諸葛瞻及張遵等人,魏軍進占綿竹,並立即進軍成都。

當時蜀國兵多在劍閣,而成都兵少。當蜀君臣聞魏軍到來時,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議先逃向南中地區,也有人建議東投孫吳,其中譙周則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這提議。11月,劉禪接受譙周意見,開城降魏,魏軍占領成都,同時遣使令姜維等投降,蜀漢正式滅亡。

而在堅守劍閣的姜維,先聞諸葛瞻兵敗,但未知劉禪確切訊息,恐腹背受敵,便引軍東入巴中。鍾會率魏軍進駐涪城,另派胡烈田續龐會等追趕姜維。姜維再退到郪縣,得知真實情形後,便率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投於鍾會軍。

戰爭結果

姜維投於鍾會軍後,知鍾會陰懷異圖,為了謀求復國,遂煽動其謀反,可是二人俱為魏國內訌士兵所殺。而鄧艾也被捲入此事,最後被魏軍打敗,被殺。劉禪在魏沒有思念復國之心,有“此間樂,不思蜀”的諺語(樂不思蜀)形容劉禪在魏的日子。

戰爭評價

此戰,魏徵西將軍鄧艾趁兩軍主力相持之際,率偏師出奇兵,行大縱深迂迴穿插,繞過蜀軍的正面防禦,直搗蜀都成都,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奇襲戰例。

戰爭人物

魏滅蜀之戰劉禪207 — 271(65歲),劉備之子
劉禪207 — 271(65歲),劉備之子,被劉備立為太子。劉備於公元223年4月病死,他於同年5月繼位,改年號為“建興”。劉禪庸碌無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諸葛亮治理國政。幾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國,均遭失利。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蔣琬、費禕之後,姜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而劉禪自諸葛亮死後,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魏將鄧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進而逼近成都。這時,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還在劍閣駐守,毫無損傷。後主一聽敵軍逼近,慌作一團,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議。有人建議後主逃向南中地區(今四川南部及雲、貴部分地區),但那裡情況複雜,能否站穩沒有把握。有人建議東投孫吳,但孫吳也日益衰弱,自身難保。光祿大夫譙周力主降魏,後主竟採納降魏的建議,反縛自己雙手,出城投降鄧艾,並根據鄧艾的命令,下令蜀軍全部投降。蜀漢滅亡。
魏滅蜀之戰鄧艾197—264年
鄧艾(197—264年),字士載,義陽郡棘陽(今河南南陽南)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鄧氏曾經是南陽一帶的大族,但鄧艾的家世已經不能詳考。鄧艾自幼喪父,鄧艾生活在戰爭頻仍、社會動盪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強兼併劇烈的中原,日子的艱難是可以想見的。不過,鄧艾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鄧艾是三國末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其偷度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鄧艾在生活中能與將士同甘共苦,在作戰中又能身先士卒,種田時手執末耜,陰平道上,他以氈自裹,推轉而下。正因為他能處處作出表率,部隊才上下相感,莫不盡力,取得一系列的勝利。但鄧艾雖善於作戰,卻不善自保。史學家陳壽《三國志·魏書·鄧艾傳》中對此作了客觀的評論:“鄧艾矯然強壯,立功立事,然暗於防患,咎敗鏇至,豈遠知乎諸葛恪而不能近自見,此蓋古人所謂自論者也。
魏滅蜀之戰鍾會
鍾會(生卒:225 — 264(40歲)),字士季,終屬:魏國,籍貫:[豫州]潁川郡長社縣 [今河南省長葛市],官至:司徒 假節 都督關中諸軍事 縣侯,家族:父親鍾繇,母親張昌蒲,兄弟姐妹 鍾劭 鍾毓。 鍾會自幼才華橫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對他非常賞識。在征討毌丘儉、諸葛誕其間,鍾會屢出奇謀。被人比作西漢謀士張良,又曾為司馬昭獻策阻止了曹髦的奪權企圖,鍾會得以成為司馬氏的親信。景元年間,鍾會獨力支持司馬昭的伐蜀計畫,從而發動伐蜀之戰。滅蜀後,鍾會大力結交西蜀名士,打擊鄧艾等人,打算自立政權,但由於手下官兵不支持鍾會的行動而發動兵變,鍾會與姜維等人皆死於兵亂之中。鍾會少有異才,客群人賞識,夏侯霸降蜀後預言其終究成為吳蜀之大患。毌丘儉叛亂後,鍾會說服司馬師親征。司馬師病死後,鍾會又幫助司馬昭保住兵權。諸葛誕叛亂其間,鍾會多次獻策助司馬昭平叛。又畫西蜀圖本力勸司馬昭伐蜀。伐蜀其間,鍾會為嚴軍法,處死名將許禇的兒子許儀,又攻下陽安關,因為在陽安城中受諸葛亮託夢,於是對百姓秋毫無犯,但在追擊姜維時與鄧艾交惡。滅蜀後,鍾會打壓鄧艾,又準備與姜維策劃謀反,但事情敗露,被士兵亂箭射死。

相關成語

樂不思蜀

魏滅蜀之戰樂不思蜀
蜀後主劉禪投降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傷感,獨有後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於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谷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么像是谷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相關影視

總導演:王扶林

導演:蔡曉晴 張紹林 孫光明 張中一 沈好放

編劇:杜家福 朱曉平 劉樹生 葉式生 周鍇 李一波 攝影/像: 陳軍 王殿臣 劉書亮 畢福劍 任萌 張馳 吳喜增 鄭宏宇 魏秀志 張紹林 李耀宗 鞠峰

領銜主演:曹操——鮑國安,諸葛亮——唐國強,劉備——孫彥軍,孫權——吳曉東,關羽——陸樹銘,
張飛——李靖飛
故事梗概:東漢末年,宦官當權,民不聊生。靈帝中平元年,張角兄弟發動黃巾起義,官軍聞風喪膽。為抵抗黃巾,幽州太守劉焉出榜招兵。當時,劉備、關羽張飛都去看那招兵榜文。那劉備是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身長七尺五寸,雖然淪落下層,以販麻鞋、織席為業,但不失龍子龍孫的風采……

魏滅蜀之戰魏滅蜀之戰魏滅蜀之戰魏滅蜀之戰魏滅蜀之戰

相關條目

劉禪 諸葛瞻 諸葛尚 張遵 李球 黃崇 王含蔣斌 姜維 廖化 張翼 張嶷 丁封 孫異 鍾會 李輔 荀愷 鄧艾諸葛緒

三國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