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滅蜀

姜維為引開魏軍,便率軍從孔函谷繞到諸葛緒後方,詐稱攻擊。 這樣,在三國中,司馬氏掌政下的魏國,勢力最強,具備了滅吳、蜀,統一天下的條件。 為此,魏任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作伐蜀準備。

百科名片

司馬昭滅蜀,又稱魏滅蜀之戰,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公元263年,魏將鍾會、鄧艾率軍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曹魏大軍被蜀軍阻於劍門關外,準備退軍。鄧艾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鍾會與蜀軍相持於劍閣的同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小道,鑿山開路,秘密南進,很快到達蜀國腹地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從背後襲擊蜀軍,把姜維大軍置於無用武之地。劉禪失去劍閣屏障,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回天乏力,只好投降魏軍。蜀國滅亡。

戰爭簡介

魏滅蜀之戰,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公元263年,魏將鍾會、鄧艾率軍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曹魏大軍被蜀軍阻於劍門關外,準備退軍。鄧艾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鍾會與蜀軍相持於劍閣的同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小道,鑿山開路,秘密南進,很快到達蜀國腹地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從背後襲擊蜀軍,把姜維大軍置於無用武之地。劉禪失去劍閣屏障,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回天乏力,只好投降魏軍。蜀國滅亡。

歷史背景

247年至262年間,蜀漢經過將領姜維不斷向魏發動戰爭,力量日漸消耗,加上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朝政日非。姜維曾對黃皓作出彈劾,但反被黃皓逼害,劉禪也對姜維多次伐魏感到反感。姜維惟有避居沓中屯田,擁兵北防,內外產生嚴重分歧。 
曹魏方面,司馬氏在高平陵事件後得到魏國實質控制權,至司馬昭時曹魏皇帝已形同虛設。對外上,將領鄧艾多次打敗姜維的北伐軍,而司馬昭也在壽春打了勝仗,便開始籌備伐蜀以統一天下,朝內群臣都認為不可能,惟獨鍾會支持。 
司馬昭決定先討蜀、後伐吳,命人造船以備滅蜀後快速攻吳,另派鍾會鎮守關中,準備南下。姜維聞得魏國的舉動,把情況上報劉禪,並建議派兵防守陽平關和陰平之橋頭。但劉禪聽信黃皓鬼巫之說,不理會姜維的建議,也不讓朝內群臣知道此事。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懿幫他搞死了諸葛亮,蜀國就剩下姜維這根硬骨頭。他啟用了鄧艾這樣的智將與之為敵,雙方又糾結在岐山長城一帶……在姜維九伐中原以後,蜀中掌政的大臣蔣琬、費禕都翹掉了,幾無名臣智士,宦官黃皓為佞,進讒言陷害姜維。於是伐蜀時機成熟,263年,司馬昭派兵向蜀中進發,兵分三路分別是鄧艾引軍自狄道進軍,以牽制蜀大將軍姜維駐守沓中的主力;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餘人,進攻武都(今甘肅成縣西北),以切斷姜維退路;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欲乘虛取漢中,然後直趨成都。以廷尉衛權為鎮西軍司馬,持節監鄧艾、鍾會軍事。由大將軍司馬昭統一調度指揮。 之後姜維在漢中實行的退守集兵一處的錯誤戰略,沒有把手漢中先天的咽喉險隘,於是漢中幾乎被魏軍攻略。踏中的姜維急忙率軍搶先站住劍閣,才勉強與魏軍相持。根據史書記載,魏軍不能攻破劍閣,幾欲退兵,結果鄧艾出險招偷渡陰平小路攻下涪城,進逼成都,迫使劉禪投降。劍閣的姜維接到劉禪的繳械命令後便向鍾會俯首投降。

戰爭過程

263年8月,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而東路軍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劉禪聞訊後,忙命廖化增援姜維;派張翼和董厥到陽平關防守鍾會軍。9月,魏軍正式全面發動攻勢,劉禪卻不等援軍到達,就命漢中的蜀軍撤退,令魏國東路軍長驅直進。鍾會遂親自帶兵攻陽平關,再派李輔攻樂城的王含、荀愷攻漢城的蔣斌、劉欽由子午谷出與主力會師。陽平關守將傅僉想開門迎敵,可是部將蔣舒卻建議堅守陽平關,傅僉不聽。蔣舒因而投降,傅僉憤而戰死。魏軍進占陽平關後,樂城與漢城也不攻自破,東路軍繼續長驅直入,直逼劍閣。 
西路軍也同時展開攻勢,鄧艾命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趨分別從東、西、北三面進攻沓中的姜維。不過姜維因獲悉魏軍已進入漢中的訊息,擔心陽安關失守,劍閣孤危,便不作抵抗,且戰且退,希望儘快趕到劍閣援助。但中路軍已從祁山進達陰平之橋頭,切斷了姜維的退路。
姜維為引開魏軍,便率軍從孔函谷繞到諸葛緒後方,詐稱攻擊。諸葛緒怕自己的後路反被切斷,慌忙後退三十里,姜維趁機立即回頭越過橋頭。當諸葛緒察覺自己上當時,蜀軍已遠遠離去,追趕不及。姜維從橋頭至陰平,一路向南撤,途中與正在北上的廖化、張翼、董厥等蜀國援軍會合。當時陽平關丟失,蜀軍惟有退守劍閣,抵抗魏軍。 
鍾會率軍進向劍閣,劍閣在今四川劍閣縣,西有相連的小劍山和大劍山,地形險峻,道小谷深,易守難攻,姜維利用這種有利於防守的地形,在此列營守險,而劉禪也派人向東吳求救,吳國派出丁封孫異等救蜀。鍾會屢攻不下,但劍閣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棄,加上魏軍糧食不繼,軍心開始動搖,眾人都擔心前功盡廢。 
在這個關鍵時刻,鄧艾提出了一條奇策,建議“從陰平由邪徑(小道)經漢亭(今四川劍閣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綿陽東),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300餘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指蜀軍)必還,則(鍾)會方軌(兩車並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鄧艾獻策的要點是,魏軍從陰平繞小道攻涪,這樣姜維若從劍閣來援,則劍閣勢孤易破,若蜀軍不援涪,魏軍破涪,切斷姜維後路,並可直指成都。這條計策被接納了,並由鄧艾執行。 
鄧艾挑選精兵,想與諸葛緒聯合經江油避開劍閣,直取成都。但諸葛緒以自己只受命攻擊姜維,不可自作主張為由,拒絕鄧艾聯軍之議,率軍東去,與鍾會軍會合。不過,鍾會為擴大軍權,密告諸葛緒畏懦不前,結果諸葛緒反被征還治罪,其部歸屬鍾會 。 
從陰平到涪,高山險阻,人跡罕至,十分艱難,不過也因此之故,蜀國沒在此設防。這年十月,鄧艾率軍三萬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鑿山通道,造作橋閣。時“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面對困難,鄧艾身先士卒,遇到絕險處,“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在克服了這些難以想像的困難之後,魏軍終於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江油。蜀江油守將馬邈見魏軍奇蹟般出現,大驚失色,不戰而降。鄧艾率魏軍乘勝進攻涪城。
江油失守後,劉禪派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督軍到涪城並遇魏軍發生戰鬥,鄧艾大敗諸葛瞻前鋒,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鄧艾遣使致書諸葛瞻勸降說:“若降者必表為琅玡王。”,諸葛瞻怒斬使者。鄧艾立即派其子鄧忠及師纂等,從左右兩面進攻蜀軍。魏軍失利,鄧艾大怒,揚言要斬鄧忠、師纂,命二人再戰以將功補過。結果二人大破蜀軍,斬殺諸葛瞻及及蜀尚書張遵等人,魏軍進占綿竹,並立即進軍成都。 
當時蜀國兵多在劍閣,而成都兵少。當蜀君臣聞魏軍到來時,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議先逃向南中地區(今四川南部及雲、貴部分地區),但那裡情況複雜,能否站穩沒有把握。有人建議東投孫吳,但孫吳也日益衰弱,自身難保。其中光祿大夫譙周則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這提議。11月,劉禪接受譙周意見,開城降魏,魏軍占領成都,同時遣使令姜維等投降。
而在堅守劍閣的姜維,先聞諸葛瞻兵敗,但未知劉禪確切訊息,恐腹背受敵,便引軍東入巴中。鍾會率魏軍進駐涪城,另派胡烈田續龐會等追趕姜維。姜維再退到郪縣,得知真實情形後,便率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投於鍾會軍。 
魏滅蜀之戰結束。

戰爭結果

魏能滅蜀,在於前者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優於後者,但戰場上的勝負,又與雙方的指揮、謀劃直接有關。 
三國後期,魏、吳、蜀並立抗爭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長變化而漸趨崩潰。其中,魏國自明帝曹睿死後,齊王曹芳為帝,大權旁落在司馬懿手中。司馬懿死後,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司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勢力,籠絡士族,並經過幾次廢立皇帝事件,準備代魏自立;同時,他們還注意招攬人才,移民實邊,繼續曹操的辦法,推廣屯田,並興修水利,使魏國在司馬氏的掌管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軍事力量十分強大。相比之下,蜀國自諸葛亮死後,蔣琬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及蔣琬、費禕之後,姜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特別是後主劉禪,自諸葛亮死後,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這時的吳國,因孫權死後,內爭迭起,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多次攻魏也多以失敗告終。吳國的實力大大削弱了。 
這樣,在三國中,司馬氏掌政下的魏國,勢力最強,具備了滅吳、蜀,統一天下的條件。 魏元帝曹奐景元三年(262年),執政的魏大將軍司馬昭,分析了當時的局勢,認為蜀國已經“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決定採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滅東吳的方針。為此,魏任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作伐蜀準備。同時揚言要先攻吳,以迷惑蜀國。姜維聞訊,忙把情況上報劉禪,建議派兵把守陽安關口(即陽平關,在今陝西寧強西北)和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的橋頭,作好防備。但昏庸的後主只寵信宦官黃皓,黃皓則相信鬼巫之說,以為魏軍不會進攻,劉禪信以為真,把姜維的建議,置之腦後,連群臣都不讓知道。 景元四年(263年)夏,魏“征四方之兵十八萬”,分三路進攻蜀國: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多,自狄道(今甘肅臨洮)向甘松(今甘肅迭部縣東南)、沓中,進攻駐守在此的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多人馬,自祁山(今甘肅禮縣祁山堡)向武街(今甘肅成縣西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分別從斜谷(今陝西眉縣南)、駱谷、子午谷(在今陝西西安南),進軍漢中。 
蜀國後主見魏軍真的來攻了,才倉卒應戰,忙遣右車騎將軍廖化率一支人馬往沓中,增援姜維;派左車騎將軍張翼和輔國大將軍董厥率另一支人馬到陽安關防守漢中的外國據點。

相關人物

劉禪207 — 271(65歲),劉備之子,被劉備立為太子。劉備於公元223年4月病死,他於同年5月繼位,改年號為“建興”。劉禪庸碌無能。在位前期,主要依靠諸葛亮治理國政。幾次出兵北伐,攻打魏國,均遭失利。自諸葛亮死後,蔣琬和費禕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蔣琬、費禕之後,姜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而劉禪自諸葛亮死後,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公元263年,魏國分三路進攻蜀漢,魏將鄧艾抄小路攻入蜀中,劉禪派諸葛亮之子諸葛瞻阻擊鄧艾。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進而逼近成都。這時,姜維率領的蜀軍主力還在劍閣駐守,毫無損傷。後主一聽敵軍逼近,慌作一團,不知所措。急忙召集大臣商議。有人建議後主逃向南中地區(今四川南部及雲、貴部分地區),但那裡情況複雜,能否站穩沒有把握。有人建議東投孫吳,但孫吳也日益衰弱,自身難保。光祿大夫譙周力主降魏,後主竟採納降魏的建議,反縛自己雙手,出城投降鄧艾,並根據鄧艾的命令,下令蜀軍全部投降。蜀漢滅亡。
鄧艾(197—264年),字士載,義陽郡棘陽(今河南南陽南)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戰略家。鄧氏曾經是南陽一帶的大族,但鄧艾的家世已經不能詳考。鄧艾自幼喪父,鄧艾生活在戰爭頻仍、社會動盪的年代,生活在土地高度集中、豪強兼併劇烈的中原,日子的艱難是可以想見的。不過,鄧艾從小受過良好的教育,這對他的一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鄧艾是三國末期最為傑出的軍事家,其才能可比諸葛亮與司馬懿。鄧艾在戰爭中目光遠大,見解超人,具有難得的戰略頭腦。作戰中料敵先機,始終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在與姜維的數次交戰中未嘗敗績。其偷度陰平一役,堪稱中國戰爭史上歷次入川作戰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為軍事史上的傑作而載入史冊。鄧艾在生活中能與將士同甘共苦,在作戰中又能身先士卒,種田時手執末耜,陰平道上,他以氈自裹,推轉而下。正因為他能處處作出表率,部隊才上下相感,莫不盡力,取得一系列的勝利。但鄧艾雖善於作戰,卻不善自保。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魏書·鄧艾傳》中對此作了客觀的評論:“鄧艾矯然強壯,立功立事,然暗於防患,咎敗鏇至,豈遠知乎諸葛恪而不能近自見,此蓋古人所謂自論者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