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中國、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古代職官名。為君主近臣,依君主詔命行事。戰國時代置中大夫,漢武帝時始改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顧問應對,隸於光祿勛。魏晉以後無定員,皆為加官及褒贈之官:加金章紫綬者,稱金紫光祿大夫;加銀章青綬者,稱銀青光祿大夫。唐、宋以後用作散官文階之號,唐朝光祿大夫為從二品,唐朝紫金光祿大夫為正三品,唐朝銀青光祿大夫為從三品。宋朝光祿大夫為從一品,宋朝紫金光祿大夫為正二品,宋朝銀青光祿大夫為從二品。元、明沿宋制為從一品,清代升為正一品。

發展歷史

光祿大夫光祿大夫

光祿大夫,官名。大夫為皇帝近臣,分為中大夫、太中大夫、諫大夫,無固定員數,亦無固定職務,依皇帝詔命行事。漢武帝太初元年改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為掌議論之官,大夫中以光祿大夫最顯要。西漢後期,九卿等高官多由光祿大夫升遷上來。隋煬帝以九大夫和“八尉” 構成本階,九大夫即:光祿大夫,從一品;左光祿大夫,正二品;右光祿大夫,從二品;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正議大夫,正四品;通議大夫,從四品;朝請大夫,正五品;朝散大夫,從五品。

至唐、宋以後成階官之名,為從二品官員。元、明又升為從一品,清代順治年間文職正從一品均稱光祿大夫,在光祿大夫前加“特進”二字,為正一品官,是文臣中的最高階官,相當於現今的國策顧問。 官名。秦有中大夫,為郎中令屬官。漢改郎中令為光祿勛,改中大夫為光祿大夫,秩為比二千石,員額無定,掌論議應對,在諸大夫中地位最尊,及至東漢,因權臣不復寇此銜,漸成宋散之職。魏、晉以後,作為加官與褒贈之官。晉於光祿大夫之外,又添置左右光祿大夫。左右光祿大夫金章紫綬,與光祿大夫加金章紫綬者,品秩第二;光祿大夫銀章青綬者品秩第三。自此又有金紫光祿大夫、銀青光祿大夫的名號。隋、唐、宋均用作文散官稱號。隋光祿大夫從一品,左右光祿大夫分別為正二品、從三品。金紫正三,,銀青從三。唐光祿大夫從二品,金紫正三品,銀青從三品。宋光祿大夫從一品,紫金光祿大夫正二品,銀青光祿大夫為從二品。金、元升金紫、銀青於光祿大夫之上。明特進光祿大夫正一品,光祿大夫從一品、清光祿大夫正一品。清袁賦誠《睢陽袁氏家譜》:“於天啟六年起升兵部右侍郎,隨轉左侍郎,未一載,以忤逆璫加(袁可立)本部尚書致仕。後以子樞贈正治上卿資政大夫,再贈光祿大夫。”

光祿勛

官名。秦漢負責守衛宮殿門戶的宿衛之臣,後逐漸演變為專掌宮廷雜務之官。本名郎中令,秦已設定。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名光祿勛,由郎中令改置,為九卿之一,掌守衛宮殿門戶。屬官有大夫(光祿大夫、太中大夫等)、郎、謁者、期門(虎賁)、羽林等。光祿勛之意,應劭謂:“光者,明也。祿者,爵也。勛者,功也。”如淳則謂:“勛之言,閽也。閽者,古之門官。”二說均見《漢書·百官公卿表》顏師古注。漢末曾改稱郎中令。東晉一度停置。余均沿置。南朝梁停用原名,改稱光祿卿。北朝齊有光祿寺,官稱光祿寺卿,兼掌皇室膳食等事。隋以後的光祿寺專掌皇室膳食,職與漢制絕異,亦不再用光祿勛官名

清朝官職一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