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滅公孫淵遼東之戰

238年,魏明帝派時任太尉的司馬懿討伐公孫淵,雙方在襄平展開激戰,8月城破,公孫淵被俘。這次戰爭不僅提高了司馬懿的威望,還為以後的晉代魏埋下伏筆。

簡介

東漢末年以來群雄割據,公孫氏一直占領著遼東地區。隨著曹操統一北方的進程加快,一度依附於魏國,但始終離心離德,暗中與東南的孫吳政權勾結。公元23
公孫淵公孫淵
7年,公孫淵自立為燕王,對魏國邊境進行騷擾。238年,魏明帝派時任太尉的司馬懿討伐公孫淵,雙方在襄平展開激戰,8月城破,公孫淵被俘。自此遼東地區直接歸於魏國統治。這次戰爭也提高了司馬懿的威望,為以後的晉代魏埋下了伏筆。

戰爭過程

東漢末,遼東郡(治襄平,今遼寧遼陽)為公孫度、公孫康父子割據。魏太和二年(228),公孫淵承其祖、父之業,既接受曹魏封官,又數通吳國,並擊敗魏軍自海上、陸道的進攻。青龍元年(233),吳國封其為王,公孫淵隨即又以吳遠難恃,殺吳使者,歸附於魏,任大司馬,封樂浪公。景初元年,魏召公孫淵入朝,公孫淵知其為調虎離山,乃發兵反,並擊退來攻的幽州刺史稱毌儉,自立為燕王,置百官。二年正月,司馬懿奉命征遼東。
公孫淵得知司馬懿率兵4萬來攻,遣使向吳國求救。孫權口頭應允,卻坐觀成敗。六月,司馬懿軍經孤竹(今河北盧龍南)、碣石至遼東,公孫淵令大將軍卑衍率步騎數萬屯遼隧(遼水岸邊,今遼寧鞍山西),安營20餘里,憑水而守,欲待司馬懿兵疲再戰。司馬懿識其計,多張旗幟偽示將繞南而進,引誘卑衍之兵向南集結後,司馬懿乘機北上,暗渡遼水,整軍東進,直指襄平,誘敵交戰。公孫淵急令卑衍回軍攻司馬懿。司馬懿待敵於首山(襄平西南),三戰皆捷,大敗卑衍軍,進圍襄平。
七月大雨,遼水暴漲,平地水深數尺,公孫淵恃水待機。司馬懿以彼眾己寡、敵飢我飽,不移營亦不急攻,讓其照常放牧采樵,以防驚走公孫淵。雨停後,魏軍乃合圍,作土山,發矢石如雨,晝夜急攻。公孫淵軍死傷慘重,部將楊祚等降。八月,公孫淵求和,司馬懿不允。隨即城破,公孫淵及子公孫修率數百騎突圍東逃,被追斬於梁水(遼水支流)上。魏軍入城屠殺兵民7000多人。司馬懿征遼東獲勝,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相繼歸魏。
此戰,司馬懿迅速渡遼水、緩攻襄平城,充分顯示其運籌周密、因情用兵的特點。

三國戰爭列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