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

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

曹操統一北方之戰,是指東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後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大部地區的戰爭。曹操在統一北方的戰爭歷時17年,是曹魏的立國之戰,並為後來西晉統一中國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基本信息

背景

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曹操統一北方的戰爭
東漢末年,黃巾農民起義摧毀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出現軍閥割據的混戰局面。初平元年,曹操任奮武將軍,參加討伐專權於朝的董卓,因孤軍奮戰而敗,遂欲獨立發展。二年,曹操鎮壓了黑山軍白繞部,進占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等地。三年,青州黃巾軍攻入兗州(治昌邑,今山東金鄉西南)境內,殺刺史劉岱。時任東郡(治今河南濮陽西南)太守的曹操,採納陳宮提出的趁機“據兗州為霸業之基以爭天下”的方略,針對黃巾軍缺乏後勤供應等弱點,採取晝夜奔襲戰術,連破黃巾軍。濟北(今山東長清南)一戰,迫降黃巾軍30萬,將其精銳收編為“青州兵”,成為後來作戰的主力部隊(參見兗州之戰)。

四年,後將軍袁術從南陽(治宛城,今河南南陽)移駐封丘(今河南封丘西南),招降納叛,向北擴充實力,欲與割據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的公孫瓚,構成對曹操南北夾擊態勢。兗州刺史曹操率部攻匡亭(今河南長垣南)擊敗袁術軍,繼之連續追擊。袁術退據壽春(今安徽壽縣),自稱揚州牧。

經過

同年,曹操父親曹嵩在琅琊(治開陽,今山東臨沂北)遇害。曹操藉口報殺父滅子之仇,興師討伐徐州牧陶謙,實欲攻占其地,在彭城(今江蘇徐州)大敗陶謙軍,繼而轉攻慮(今安徽泗縣東),縱軍屠殺數萬人,所占郡縣後均背叛。興平五年(194年)夏,曹操再攻徐州。駐守東郡的陳宮與陳留太守張邈叛曹,迎立奮威將軍呂布為兗州牧,所屬郡縣紛紛回響。曹操被迫回救兗州,與呂布激戰於濮陽(東郡治所,今河南濮陽西南),曹軍大敗。曹操收聚部眾,與呂布軍相持百餘日,因兩軍乏糧,各自罷戰。九月,曹操回撤至鄄城(今山東鄄城北),重整旗鼓,決心奪回兗州失地。次年五月,向巨野(今山東巨野東北)發動攻擊,斬呂布守將蔣蘭、李封,乘勝進駐乘氏(今山東巨野西南)。

此時,徐州牧陶謙已死,曹操又欲趁機奪取徐州。謀士荀彧建議“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勸其先打呂布,以定兗州之地。曹操放棄攻徐州企圖。不久,呂布與陳宮率1萬大軍襲來,曹操預設埋伏,以一部兵力挑戰,將呂布軍誘入伏擊地域,步騎夾擊,呂布軍潰敗,逃往徐州。曹操乘勝攻取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收復兗州各郡縣,鞏固了兗州根據地(見定陶之戰)。繼於建安元年二月,進軍豫州(治安城,今河南汝南東南)剿滅穎川(治陽翟,今河南禹縣)、汝南(治新息,今河南息縣)地區黃巾軍各部,占領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七月,漢獻帝劉協返回洛陽(今河南洛陽市東北)。

時曹操採納荀彧提出“迎奉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率軍進抵洛陽,迫獻帝移駕於許,正式遷都於此。十月,曹操擊敗洛陽諸將勢力,攻占梁縣(今河南臨汝西南)。從此,曹操控制中央朝權,得以天子名義號令天下,並在許縣和交通沿線實行屯田,減輕民賦,增強實力。

建安二年,建忠將軍張繡屯兵宛城,與荊州牧劉表聯合,成為曹操的肘腋之患。正月,曹操南征張繡,軍至清水(今河南白河),張繡率部投降。張繡又趁曹操毫無戒備,突襲並大敗曹軍。曹操退到舞陽(今河南舞陽西北),收集部眾,擊退張繡追兵。九月曹軍進攻在壽春稱帝的袁術,迫其南逃淮南。十一月,曹操再次興師討伐張繡,攻戰湖陽(今河南唐河西南),大破張繡、劉表聯軍,克取舞陰(今河南泌陽西北)。三年三月,曹操急於消滅張繡、劉表聯合勢力,不納荀攸提出“暫緩出兵,待機破之”的建議,第三次南征張繡,包圍穰城(今河南鄧縣)。此時,曹操聞悉冀州牧袁紹將趁虛襲取許都,即撤轉而返。五月,劉表乘機派荊州軍占據安眾(今河南鄧縣東北)切斷曹軍退路,企圖與張繡夾擊曹軍。曹操示弱偽逃,巧出奇兵,大敗張、劉聯軍,順利回到許都(參見穰城之戰)。

是年夏,占據徐州的左將軍呂布聯合割據揚州的袁術反曹。曹操放棄繼續南征張繡,於十月率師進屠彭城,擊敗呂布軍,呂布退守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曹操圍之,引泗水灌城。十二月,呂布部將侯成等引曹軍攻入下邳,誅殺呂布,曹軍凱鏇而歸。

四年四月,曹操派部將北渡黃河,擊斬依附袁紹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內郡(治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由於曹操在內線作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速戰速決,逐步由弱變強,據有兗、豫、徐等州,為抗擊袁紹集團準備了條件。

北方最強大的割據勢力袁紹,擊滅幽州公孫瓚,擁有冀(州治鄴縣,今河北臨漳西南)、青(州治臨淄,今山東淄博)、並(州治晉陽,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薊縣,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憑恃地廣兵多,急欲大舉南征。曹操先機占領冀州重鎮黎陽(今河南濬縣東北),派部將駐延津(今河南延津北)與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以阻袁軍南下。並安撫荊州劉表保持中立,解除後顧之憂。五年正月,曹操趁袁紹決策遲疑,擊敗初占徐州聯袁叛曹的劉備,避免了兩面受敵(參見徐州之戰)。二月,袁紹親統10萬步兵、1萬騎兵進攻延津,派大將顏良圍白馬。曹操採用聲東擊西之計,襲白馬斬顏良(參見白馬之戰),迅疾回軍延津南,又誘斬率騎兵追擊的袁將文丑。曹操鑒於敵眾己寡之勢,主動回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待機破敵。八月,袁紹大軍推進至官渡,雙方攻守激戰,對峙數月,十月,袁紹謀士許攸憤然降曹,獻計偷襲袁軍屯糧地烏巢(今河南原陽東北)。曹操當即親率步騎連夜奔襲烏巢,盡焚袁軍糧秣(參見烏巢之戰)。袁軍烏巢大敗,軍心震恐,部將張郃、高覽陣前降曹,瞬時全線崩潰。曹操趁勢反攻,大獲全勝,殲滅袁軍7萬餘人,袁紹率餘部渡河北逃,從此一蹶不振(見官渡之戰)。此戰,曹操展出奇兵,頑強堅持正面固守,創造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結果

隨後,曹操採納荀彧先定河北,後圖荊州的建議,乘袁紹新敗士眾離心之機,出兵北上,占有冀、青、并州,進攻幽州。十二年擊敗袁氏殘餘及與之相勾結的烏桓王蹋頓。十三年(20日年),曹軍進取荊襄,迫降繼荊州牧劉琮,擊潰投靠劉表的劉備。劉備退往夏口(今屬湖北武漢)棲身。至此,曹操逐袁術、敗張繡、滅呂布、破袁紹、擊劉備,又北征烏桓(參見白狼山之戰),據有長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區,初步奠定統一中國北方的局面,形成威逼江南的戰略態勢。

點評

曹操在統一北方戰爭中,深謀遠慮,善納良策;利用漢室名義,爭取民心,征撫兼施;重視戰略基地建設,實行屯田,發展經濟,減輕民賦,安定社會秩序;治軍嚴整,賞罰分明;善任將吏.兼收並蓄,用兵靈活,力爭主動,面臨危局,臨陣若定,善於捕捉戰機,抓住作戰關鍵,出奇制敵,終於取得內線作戰和戰略性決戰的勝利。

三國戰爭列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