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南征

諸葛亮南征

諸葛亮南征,又稱南中平定戰,是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發動平定南中的戰爭。當時朱褒、雍闓、高定等人叛變,南中豪強孟獲亦有參與,最後諸葛亮親率大軍南下,平定南中。

戰役背景

諸葛亮南征過程示意圖諸葛亮南征過程示意圖

公元223年(蜀漢章武三年)夏四月,劉備病逝,五月,劉禪即皇帝位,改元建興。這一年六月前後,益州郡的漢族豪強雍闓,趁蜀國在夷陵新敗、劉備病逝以及黃元叛亂的混亂時機,策動牂柯郡太守朱褒、越嶲郡叟王高定以及益州郡少數民族頭領孟獲等一起叛亂。他們殺死了益州郡太守王昂,又把接任的太守張裔抓起來送往東吳,越嶲郡則殺死了郡將焦璜,而牂柯郡則殺掉從事常頎,一起反對蜀漢政權。

由於蜀漢新遭大敗,兵力損失巨大,加之劉備剛剛去世,國內局面需要整頓,因此,諸葛亮沒有立即採取平叛的軍事行動,而是採取了招撫的措施。但是並沒有取得什麼效果。在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的困難形勢下,諸葛亮採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於223年10月派鄧芝到東吳進行修好,並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接著,在224年積極進行兵力補充、整訓等戰役準備工作。這樣,在225年初,已經具備了南下平叛作戰的條件,於是,諸葛亮在成都開始組織這次南征戰役。

戰役過程

諸葛亮南征略圖諸葛亮南征略圖

南人叛變

223年,蜀漢皇帝劉備夷陵之戰中大敗,在永安病逝。同年夏天,益州郡統帥雍闓聽到劉備逝世的訊息,心生叛意。不久,雍闓殺死建寧太守正昂,縛走張裔到東吳,正式與蜀漢決裂。越巂酋長高定回響,殺死郡中將領焦璜,自封為王,率軍北上攻打新道縣,但被李嚴率犍為的救援軍打敗,退回南方。
而當時東吳未與蜀漢和好,便任雍闓為永昌太守,並派劉闡到交州邊境,準備接管益州郡。雍闓率軍要入永昌城,永昌因此與蜀地斷絕聯繫,功曹呂凱、府丞王伉率領吏士死守永昌,敵軍雖不斷在城中散播謠言,但呂凱仍堅持不降,城中士民亦信任呂凱,令雍闓不能進城。而牂柯太守朱褒知道訊息後,亦顯得十分暴橫、放縱。

蜀漢對策

蜀漢丞相諸葛亮認為國家剛逝去君主,決定先安定國內民眾、吏士,蓄積糧食,派鄧芝、陳震和東吳修好,及遣越嶲太守龔祿到南中邊界安上縣作備;從事蜀郡常頎行則直接南行,查清事件。
另一方面,又派李嚴雖寫上六封書信給雍闓解釋利害,但雍闓卻只回一書說:“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曾聽過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現今天下成鼎立局面,自稱正朔的都有三個,所以遠人(雍闓)感到疑懼,不知該歸屬那個。)”信中顯得十分傲慢。
頎行到達牂柯後,立刻收押郡中主簿,準備查明事實。朱褒便乘機殺害頎行發難,加入叛軍,龔祿亦被高定所害。當時,有夷人不服從雍闓,雍闓便派為當地人所信服的孟獲遊說各夷部酋長叟:“官欲得鳥狗三百頭、膺前盡黑,蟎腦三,斷(斲)木構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官府想要黑狗三百頭,而且胸前都要是黑色,還要蟎腦三、三丈長的斷木(斲木)三千根,你們可以拿出來嗎?)”黑狗、蟎腦本來便難找,而其斷木(斲木)因十分堅硬、委曲,不可能高到二丈長,夷人便相信孟獲,對蜀漢大感氣憤,加入叛軍。

平叛之戰

終於在225年3月,蜀軍為諸葛亮親自率領,由成都開始南征,雖然王連勸阻,但諸葛亮憂慮其他將領才能不夠,所以仍決定親自率軍。參軍馬謖為諸葛亮送行數十里路,並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大方針,諸葛亮亦接納此言,他便率軍從水路由安上到越巂進入南中,又派馬忠進攻牂柯郡、李恢由平夷攻向建寧郡。
李恢軍行至昆明,被敵軍圍攻。當時李恢兵少於敵人一倍,又未得到諸葛亮軍訊息,便對南人說:“官軍糧盡,欲規退還,吾中間久斥鄉里,乃今得鏇,不能復北,欲還與汝等同計謀,故以誠相告。(官軍糧草將盡,想謀劃退還,不過我們曾責罵過守地鄉里,就算現在能回軍,亦不能回到北方,所以想回來與你們等人一起謀反,所以用誠心相告。)”南人相信他,圍困開始鬆懈。就在此時,蜀軍突然出擊,大破敵軍。李恢率軍南至盤江,東接牂牁郡
而馬忠軍則順利在且蘭打敗朱褒,與李恢軍會合。另一方面,諸葛亮軍在南行途中,雍闓已被高定部曲所殺,大軍到達後數戰皆勝,斬殺高定。與其他兩軍聲勢相連,準備迎戰收納雍闓部眾的孟獲。

打敗孟獲

諸葛亮聽到孟獲為當地人所信服,便想生擒他。五月,大軍渡過瀘水,與孟獲軍戰,成功俘虜孟獲,諸葛亮帶他到營陣觀賞,問他覺得蜀軍如何,孟獲回答他:“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我之前不知你軍虛實,所以才戰敗。現今蒙賜觀看營陣,原來只是如此,必定可以勝利了。)”
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亂問題嚴重,便用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方針,要孟獲心服口服。只是向孟獲一笑,將他放走再戰。經過七次擒縱,諸葛亮仍繼續放走孟獲。孟獲及其他夷人開始反思,不再離去,孟獲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公(諸葛亮),真是天上的神威,南人不再反叛了。)”大軍便移到滇池,蜀軍成功平定南中,至十二月回到成都。

雙軍態勢

諸葛亮諸葛亮

蜀軍
蜀軍參戰的兵力失考,根據南中的地理位置、交通情況、對手實力以及參戰將領情況來分析,數量應該不是很多。
南征戰役總指揮:蜀漢丞相諸葛亮
西路軍:估計在1.5萬以上;主要將領:丞相諸葛亮、參軍楊儀、越雋太守龔祿。戰役目標:消滅越嶲郡(今四川西昌)高定的主力,隨後進擊益州郡,消滅雍闓、孟獲軍。
中路軍:降都督李恢,估計兵力不多,其主要任務是從駐地平夷縣(今貴州畢節)沿小路迂迴益州郡(今雲南東部),占領孟獲的根據地,切斷孟獲援高定軍的退路。由於需要翻山越嶺迂迴,兵力大約在2000人左右。
東路軍:門下督馬忠,因為對手比較弱,兵力也不會很多,估計在2500人左右。其戰役目標為直取最東面的牂柯郡(今貴州黃平西南)、消滅朱褒的叛軍。實際上馬忠軍完成這個目標後沒有再西進與諸葛亮會合,而是留在當地進行撫恤等工作了。因為牂柯郡距離益州郡也很遠,要等馬忠從牂柯來會合,時間上是不夠的。
這樣的話,諸葛亮南征軍的總兵力大約在2萬人(或者略多)。而許多當時蜀國有名的大將均沒有參加這次戰役,比如:魏延趙雲、吳壹等。連擔任過越嶲太守的馬謖也沒有參加。

叛軍
南中四郡,實際上只有三郡叛亂,也就是越嶲郡、牂柯郡、益州郡。第四個郡,永昌郡在“章武初,郡無太守,值諸郡叛亂,功曹呂凱奉郡丞蜀郡王伉保境六年。”(見《華陽國志》),一直沒有參與叛亂,雖然雍闓被東吳任命為永昌太守,但是一直沒有能夠進入永昌(今雲南保山東北)。叛軍的實際兵力,沒有記載,但是從諸葛亮的戰役部署來看,應是越嶲郡高定的兵力最多,也最強,雍闓、孟獲的益州郡部族部隊其次,而牂柯郡的朱褒兵力最弱。因為諸葛亮的兵力部署是以主力攻擊高定的,這說明高定的實力很強。高定在連續被諸葛亮擊敗兩次後,還有殘餘部隊2000人(這也是唯一的對叛軍兵力數量的記載)。因此,估計高定軍在開戰時的兵力有5000人以上。益州郡部族部隊的數量,在孟獲帶兵增援越嶲郡沒有回來的情況下,還能對李恢的迂迴部隊形成一倍以上的優勢,估計其總兵力也在6000人以上。牂柯郡朱褒部隊一戰即被馬忠消滅,分析其兵力是比較少的(1000多人),而且戰鬥力不強。合計,三路叛軍兵力大約在1.2萬左右。
另外還有部分部族軍隊並沒有參戰,因為這些少數民族部族都是相對獨立的,互相之間並沒有什麼統一的指揮,有一些部族在看到最大的雍闓、孟獲部族遭到失敗後,就不再參戰和抵抗了。 《中國戰爭史》的分析為蜀軍大約2~3萬人。由於南中地區特殊的民族、地理和氣候特點,使得雙方的兵力不可能很多。其實少數民族部族叛亂時其主力部隊的人數是比較少的,多數依靠鼓動、脅迫當地百姓參加以壯大聲勢。因此,從戰役規模來看,諸葛亮南征只是一場平定偏遠地區叛亂的中、小戰役。這也是《三國志》記述簡略的原因之一。

戰役結果

諸葛亮進軍南中諸葛亮進軍南中

南中已平定,東吳劉闡亦從交州回到吳國,打消接管的念頭。而諸葛亮則分南中四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為六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雲南、興古,以當地人或將領統領,有人曾勸諫諸葛亮留兵鎮守,但諸葛認為這有三不易:
第一:“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若果留下外人,則要留兵駐守,留下士兵則要糧食,這是第一個不易)”;
第二:“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加上夷人新破,死傷甚多,有的父死兄喪,如留外人但沒有士兵駐守,必定成為禍患,這是第二個不易)”;
第三:“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又夷人憂怕有廢殺的罪名,自怕過失過重,若果留下外人,終不會得到信任,這是第三個不易)”;
最後,諸葛亮平衡各條件,決定達至“不留兵,不運糧”的政策,任李恢為建寧太守、呂凱為雲南太守,又收降爨習、孟琰等,與孟獲一起授予官職,籠絡南人。只有馬忠是外地人而被任免為牂柯太守,但仍能做到受夷人所敬重。
蜀漢亦移南中萬多家勁卒、青羌到蜀地,分成為五部,號為“飛軍”,非常勇猛。又分開瘦弱,配給大族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為部曲,設定五部都尉,號為五子,所以南人有四姓五子的說法。而夷人都十分剛毅、鬥狠,與大族、富豪關係很差;蜀漢便勸大族捐出金帛,聘請夷人作部曲,聘請越多,便可世襲官位。於是夷人漸漸臣服屬於朝廷,建立起夷、漢並列的部曲。而南人上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為諸葛亮北伐提供物資。南人的小規模叛變雖然沒有停止,但相較東漢時期,南中卻相對的平穩,而多次叛亂亦被馬忠、李恢、呂凱等快速平定。

參戰人物

蜀漢
諸葛亮
馬忠
李恢
呂凱
王伉
南中叛軍
雍闓(戰死)
朱褒(戰死)
高定(戰死)
孟獲(投降)

歷史意義

諸葛亮七擒孟獲諸葛亮七擒孟獲

南征之戰,是諸葛亮治蜀的一個重要政績。在這次征戰中,諸葛亮把軍事行動與政治鬥爭等諸多因素結合起來,並成功地運用“攻心為上”的政策,勝利平定了南中叛亂,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經驗。
蜀國的南中地區包括四郡,即越靣靣、益州、永昌、牂牁,指今四川南部、雲南東北部和貴州西北部一帶。這裡除了住有漢族外,還聚居著許多少數民族,統稱"西南彝"。秦漢以來,由於漢族封建地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南中地區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經常發生反抗活動。劉備占據益州後,為了穩定蜀國的政權,根據諸葛亮在隆中提出的搞好與西南少數民族關係的方針,採取了一些安撫措施。但是南中的豪強地主和一些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卻利用民族矛盾,為了割據一方,舉行武裝叛亂。後主建興元年(223年),益州郡(今雲南晉寧)大姓雍闓,殺太守正昂,又縛送繼任太守張裔到東吳,以換取孫權的支持。孫權即任命雍闓為永昌太守,互為聲援。雍闓又誘永昌郡人孟獲,使之煽動各族民眾叛蜀。緊接著,越靣郡(今四川西昌)的叟族首領高定元、牂牁郡(今貴州西部)太守(一說郡丞)朱褒,並皆回響,相繼叛亂。南中叛亂是蜀國於夷陵被孫吳打敗之後面臨的又一嚴峻局面,其時劉備剛死,後主劉禪即位,政權不穩,加上孫吳、曹魏威脅在外,形勢十分危急。但輔佐後主的諸葛亮,臨事不慌,沒有倉促起兵,而是暫時,“撫而不討”,命令各地閉關嚴守,息民殖穀。他還採取一系列措施,整頓政治,改革官職,修訂法制。諸葛亮還致書雍闓,爭取和平解決,但遭拒絕。同時急遣能言善辯的鄧芝,兩次赴吳,以劉孫聯盟共同抗曹的利害關係,說服孫權,重建了聯盟,這就減輕了外部壓力,孤立了叛亂分子。這樣,蜀漢政權獲得了喘息機會,通過整頓內政,形勢趨於穩定。於此之後,諸葛亮開始了平定南中的征戰。
後主建興三年(225年)春,諸葛亮親率大軍離都城成都南下。臨行,參軍馬謖獻策:“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諸葛亮接受了這一正確意見,堅持軍事鎮壓和政治攻心相結合的方針。同時兵分三路:以門下督馬忠為牂牁太守,率東路軍由僰道(今四川宜賓)攻打據守在牂牁的朱褒;庲降都督領交州刺史李恢由中路從平夷進逼益州;諸葛亮率主力以西路經水道入越靣攻打高定元。由於戰前作了充分的準備和訓練,蜀軍士氣高昂,戰事順利展開。諸葛亮的西路大軍順岷江至安上(今四川屏山),鏇即西向進入越靣地區。這時高定元已分別在旄牛(今四川漢源)、定笮(今四川鹽源)、卑水(今四川昭覺附近)一帶部署軍隊,修築營壘,對抗蜀軍。為了尋殲叛軍,諸葛亮在卑水停軍等待時機。高定元見蜀軍已到,忙把自己的軍隊從各處調集匯合起來,準備決戰。諸葛亮乘叛軍尚未完全調集部署之際,迅速進軍,突然襲擊,一舉殲滅了叛軍,並殺死高定元,進占越靣郡。與此同時,東路的馬忠也打敗了朱褒,攻占了牂牁郡。李恢的中路軍於進軍路上,曾被圍困於昆明,時叛軍數倍於蜀軍,又未得諸葛亮的聲息,處境一度險惡。李恢故意揚言因糧盡要退軍,叛軍聞訊,信以為真,因而麻痹大意,圍守怠緩。李恢乘機突然出擊,大破叛軍,並與東、西路大軍相互呼應。諸葛亮隨即指揮大軍繼續南下,直指叛軍的最後據點益州郡。這年五月,蜀軍冒著酷暑炎熱,穿過人煙稀少的荒山野嶺,渡過滬水(金沙江),進入南中腹地,逼近益州郡。這時,叛軍的內部已經起了變化,叛亂頭目雍闓在內訌中被高定元的部下殺掉了,當地彝族首領孟獲繼統雍闓餘部,率叛軍對抗蜀軍。
孟獲是一位作戰勇敢的人,特別是他在當地少數民族中很有聲望和號召力。對於這樣的人物,諸葛亮採取了“攻心為上”的政策。當蜀軍包圍了益州郡時,孟獲也在積極準備,守城應戰。戰前,諸葛亮下令只許生擒孟獲,不許傷害。雙方開仗時,蜀軍設定埋伏,生擒了孟獲。孟獲以中計被俘,心裡不服。諸葛亮讓他觀看了蜀軍陣容,然後予以釋放,讓他整軍再戰。結果,孟獲再次被擒,諸葛亮又放了他。這樣再戰再擒,前後七次,孟獲終於心服,表示不再叛亂。南中叛亂本是當地豪強大族和少數民族上層分子挑起的不義之戰,沒有民眾基礎,得不到人民的真正支持,而諸葛亮的平叛措施得當,注意政治影響,因此平亂工作進展順利,春天出兵,秋天即告勝利,消滅了叛亂力量。
平叛之後,諸葛亮即施“和彝”政策,這是他攻心政策的繼續。首先是撤軍。叛亂一平定,諸葛亮就從南中撤出軍隊,不留兵,從而緩和和消除了與當地少數民族的矛盾,使“綱紀粗安”,“彝漢粗安”。同時,儘量任用當地有影響的人物做官。如任命李恢、王伉、呂凱為南中諸郡守,孟獲為御史中丞,等等,通過他們加強了蜀漢在南中的統治。諸葛亮還注意南中的經濟開發,從內地引來比較先進的生產技術,如引進牛耕,以改變當地落後的刀耕火種的方法,提高了這一地區的農業生產力,從而吸引了許多原以狩獵為生的少數民族“漸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務農桑”,走向定居的農業社會。開發南中,也給蜀漢政府增加了大量收入,“軍資所出,國以富饒”。諸葛亮鎮撫南中的成功,解除了蜀漢的後顧之憂,並從中得到物力和人力的支持,使他可以專心對付曹魏,開始了北伐曹魏的戰爭。

歷史記載

《三國志後主傳》:“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改益州郡為建寧郡,分建寧、永昌郡為雲南郡,又分建寧、牂柯為興古郡。十二月,亮還成都。”
《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
《三國志馬忠傳》:“三年,亮入南,拜忠牂牁太守。郡丞朱褒反。叛亂之後,忠撫育恤理,甚有威惠。”
《三國志李恢傳》:“先主薨,高定恣睢於越俊,雍闓跋扈於建寧,朱褒反叛於牂牁。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嶲,而恢案道向建寧。諸縣大相糾合,圍恢軍於昆明。時恢眾少敵倍,又未得亮聲息,繪謂南人曰:“官軍糧盡,欲規退還,吾中間久斥鄉里,乃今得鏇,不能復北,欲還與汝等同計謀,故以誠相告。”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盤江,東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
《三國志呂凱傳》:“及丞相亮南征討闓,既發在道,而闓已為高定部曲所殺。”
《三國志楊儀傳》:“建興三年,丞相亮以為參軍,署府事,將南行。”
資治通鑑,卷七十》:“秋,七月,立皇子鑒為東武陽王。降督漢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亮由越巂入,斬雍闓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門下督巴西馬忠由牂柯入,擊破諸縣,復與亮合。孟獲收闓餘眾以拒亮。獲素為夷、漢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營陳,若只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樅七禽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亮遂至滇池。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皆平,亮即其渠率而用之。”

民間藝術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三國演義》

小說《三國演義》中,分別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興師,抗天兵蠻王初受執”至第九十回“驅巨獸六破蠻兵,燒藤甲七擒孟獲”都是描寫此戰。不過當中的情節都是虛構,如將孟獲奉為蠻王;雍闓、朱褒、高定三人是孟獲之下;七擒孟獲正史中沒有說明,但小說卻加以創造;而當中大多數南中人物,如鄂煥、祝融夫人、孟優、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說所創作。

爭議

七擒孟獲一詞在《漢晉春秋》《華陽國志》出現,《三國志》卻沒有,所以一直有質疑指此事只是虛構。但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及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都將七擒孟獲載入書中,而且與《三國志》沒有衝突或出現史料上的錯誤,又有二重史料,所以大部份學者都相信七擒孟獲。亦有指雲南一帶有孟獲七擒諸葛亮的說法,不過此說法對歷史事實有所矛盾,如孟獲是七擒諸葛亮,諸葛亮又如何平定南中及推行多種治南措施,所以多是以訛傳訛,或提高部落聲望的說法。

傳說

張飛張飛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麵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明)。

三國戰爭列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