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草回族鄉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高草回族鄉位於西昌市西南部20公里處的磨盤山腳下。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高草回族鄉位於西昌市區西南部20公里處的磨盤山腳下,是涼山州僅有的兩個回族鄉之一,全鄉幅員面積25平方公里,鄉轄7個行政村,57個村民小組。2008年末有住戶3727戶,人口13683人(其中農業人口13086人),耕地19332畝。該鄉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傳統農業大鄉,糧食作物豐富,其中優質大米的出產遠近聞名;農戶具有數十年的蔬菜種植經驗,特別生薑、側耳根、蒜苔等特色經濟作物已初具規模,盛產蔬菜遠銷省內外;烤菸、蠶桑種植已具規模,成為該鄉經濟兩大支柱產業;具有回族特色的建昌板鵝、板鴨別具風味,早已供不應求;近年來,陸續發展了石榴種植、奶牛、良種豬、商品鴨養殖等產業項目,已逐步形成規模。

機構設定

黨委書記兼人大主席:肖莉(女、回族);副書記:馬慶龍(回)、陳玉林;鄉長:馬慶龍(回);副鄉長:沈仕東、鄧德友;婦聯主席:劉文菊(女);團委書記:馬秀雲(女、回族)。
鄉機關行政編制18人,工人1人,事業編制8人;現有在職幹部26人,其中行政17人,事業8人。

經濟運行

全鄉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9511萬元,農業總產值達到15659萬元,糧食總產量為11897噸,國內生產總值10275萬元(當年價),其中第一產業8273萬元,第二產業146萬元,第三產業185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248元。

農業產業結構調整

2008年度,種煙620畝,產乾煙2018擔;結合退林還林,落實退耕還桑政策,完成產繭584.8擔,栽桑164.8畝,完成目標任務;種植石榴3713.2畝,投產3200畝,年產值1000多萬元;大力發展畜牧業,引進高草萬頭生態養豬場。2008年以莊堡村養豬協會為載體,引進現代畜牧業發展項目資金145萬元,建成科學飼養示範戶44戶,促進全鄉養殖業的產業化發展,同時開展疫病防治工作,降低農戶養殖風險;貫徹落實上級生豬養殖業扶持政策,全年發放能繁母豬補貼30.65萬元,全鄉能繁母豬參保頭數達3842頭,有力的保護了民眾發展生豬的積極性。年四畜出欄42063頭,家禽出欄390239隻,淡水養殖總產值達162萬元。

教育、文化、衛生

鄉境內現有初級中學1所,國小6所,幼稚園、託兒所6個,在校學生總數1814人,教師11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
文化工作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規範全鄉文化市場經營活動,支持老體協工作,參與市上組織的文化體育活動。貫徹“科技興鄉”戰略,加強了科技隊伍建設。
衛生工作以血防達標為契機,動員各方面的力量積極投入,先後開展春、夏、秋三季滅螺,並採取組織專業隊用機動噴霧器滅螺的方式,取得實效,此項工作順利通過上級驗收。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一項利民工程,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狠抓落實各項工作任務,2008年參保率達96%,完成專項目標任務。

計畫生育、林業、國土管理工作

計畫生育工作上,積極宣傳計畫生育上的各項獎勵措施,貫徹執行計畫生育法律法規,截止9月計畫生育率達96.55%,自然增長率8.8‰,長效避孕率88%。
林業工作在鞏固全國造林“百佳鄉”及退耕還林成果的基礎上,狠抓護林防火工作,堅持實行各級領導負責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齊抓共管。
國土管理工作上,貫徹實施《土地法》,進一步加強管理,使農民建房走上規範有序管理的軌道;切實保護耕地,基本農田保護率達100%。

精神文明建設及普法、綜治工作

以十七大精神為指導,狠抓“三個文明”建設,並把精神文明建設擺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全鄉範圍內開展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教育,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辦好鄉成人文化技術學校、鄉黨校、婚育學校,加強農業技術教育,提高民眾科學文化知識。在“五好文明家庭戶”評選活動的基礎上,開展創文明活動,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和移風易俗活動深入開展。開展“三戶”創評活動,評選出“雙文明戶”410戶,“五好家庭戶”425戶、“遵紀守法戶”2822戶,“三戶率”達99%。
貫徹“依法治國”方略,堅持“依法治鄉”,加強普法宣傳教育。普法和綜治工作均實行層層落實目標管理責任制,形成全鄉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安全生產工作按照“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狠抓落實,有效防範安全事故,全年未發生重特大事故。同時,加強對“兩勞”釋放人員、外來流動人員的管理,進行建檔管理制度,對重點區域的綜治防範和對黃、賭、毒等犯罪活動的打擊。

基層組織建設

高草鄉現有基層黨支部10個,黨員344名,鄉黨校每年培訓黨員幹部、建黨積極份子300餘人次。年內共發展新黨員14名,培養建黨積極份子20人。開展組織建設、作風建設、“黨員先鋒工程”、“三級聯創”等工作。

基礎設施

配合九龍堰改造工作,並爭取資金對中河村境內1.6公里的溝渠進行改造;修建鄉境內的安寧河大堤,投資達900多萬元,現已完工。

氣候及人口

全鄉幅員面積25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拔高度1572米,平均氣溫16攝氏度,年平均日照2413小時,無霜期達300天以上,年降水量1000——1200毫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全鄉轄高草、中河、城堡、諶堡、金竹、莊堡、大莊7個行政村,57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12750人,現有耕地面積14965畝,人均耕地1.2畝。鄉政府駐地中河村河口驛。鄉域內設有電信分局和郵政代辦所,各村光纖電視已陸續開通,廣播電視、通訊網路覆蓋全鄉。

經濟

高草鄉黨委、政府緊緊抓住西部大開發歷史機遇,結合高草實際,按照“決不放鬆糧食生產,積極發展多種經營,探索發展鄉鎮企業”的方針和“穩糧、調結構,增收奔小康”的發展思路,在農業生產中摸索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子。以糧食生產、蔬果生產、蠶桑生產、烤菸生產、畜牧生產等種養殖業為主要項目帶動發展全鄉各業。2002年,鄉經濟實現了持續發展,地方經濟實力不斷加強,實現工農業總產值8350萬元,企業產值穩中有升,實現產值3005萬元,農業總產值達5345萬元,全鄉糧食總產量8378噸;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464萬元(當年價),其中第一產業2842萬元,第二產業207萬元,第三產業127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90元。並在2002年度全州鄉鎮經濟50強評選中排名第38位。

發展

高草是一個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傳統農業大鄉,糧食作物豐富,其中優質大米的出產遠近聞名。該鄉蔬菜品種多、品質好,盛產生薑、側耳根、蓮白、蒜苔等,遠銷省內外。鄉內回族農戶素有養殖鵝、鴨的傳統,具有回族特色的建昌板鴨、板鵝別具風味,早已供不應求,有待擴大規模。通過十數年的發展,烤菸、蠶桑種植已具規模,成為該鄉經濟兩大支柱產業,全鄉現有桑園面積1000畝,烤菸種植面積1500畝。近年來,高草鄉黨委、政府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從抓住龍頭企業和基地建設兩個關鍵入手,以市場為導向,改善農業生產布局,根據各村實際發展特色產業項目,陸續發展了石榴種植、奶牛、黑山羊養殖等產業項目,已逐步形成規模。全鄉現有石榴種植面積3000多畝,投產面積1530畝,出產石榴品質好、無污染,去年成功申報無公害石榴品牌“安寧河紅寶石”。同時,在石榴地中套種飼草,帶動黑山羊、奶牛養殖項目的發展,促進種養一體化產業體系的形成。黑山羊養殖上,2002年引進明輝公司在該鄉建立黑山羊繁育基地(該基地為省上認證的無公害肉羊基地),現已取得較好效益,共發展金堂黑山羊養殖510餘頭。奶牛養殖上,2001年引進美日公司建立了高草鄉收奶站,與奶牛養殖戶簽訂牛奶購銷契約,保證了牛奶銷售,促進了奶牛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共發展奶牛養殖戶71戶,奶牛385頭。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