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集鄉

王集鄉

曹縣王集鄉位於曹縣城東3公里,西部緊靠京九鐵路,南部與孫老家鎮、東部與侯集鎮、北部與普連集鎮、古營集鎮相鄰。全鎮轄25個行政村,73個自然村,土地面積5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8萬畝,人口3.4萬人。

山東省曹縣王集鄉

王集鄉王集鄉

2002年5月14日,山東省政府批覆同意:曹縣撤銷王集鄉,設立王集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王集鄉地處豫東平原,屬革命老區,位於太康縣城北15公里。106國道和漳楊公路交匯於鄉政府所在地,鄉村公路四通發達。全鄉有回、漢兩個民族,轄37個行政村,109個自然村,總面積為82.4平方米,耕地面積7.9萬畝,總人口達5.4萬人。鄉黨委下設48個黨支部,全鄉共有黨員1236名。
鄉鎮經濟
目前,全鎮共有企業258家,個體工商戶達2200戶,從業人員達8000人。全鎮形成了以畜產品加工、桐、楊木及工藝品加工、棉花加工為主、麵粉加工、紡織、製衣、五金、建材、建築、運輸、輪窯、苗木生產等等多業並舉的良性發展格局。2005年王集鎮共完成固定資產投入1.3億元,工商、兩稅完成950萬元。王集鎮政治穩定,社會安定,漢族、回族民眾和睦相處,各項事業健康有序發展。2006年元月28日溫總理到該鄉視察時,要求該鄉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標準早日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
該鄉緊緊圍繞農民增收、農業增效、農村穩定的目標,積極引導農民和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效農業和精品林業,切實抓好了小麥、棉花、蔬菜、瓜果、食用菌、菸葉等產業,全鄉年產小麥6657萬斤,棉花660萬斤(全部優質化)。為提高複種指數,全鄉7.9萬畝耕地全部實行了間作套種,實現了一年多熟,形成了一村一品個多村一品的生產格局。農業基礎地位不斷加強,生產條件得到改善,實現了50畝地一眼井,全鄉7.9畝耕地達到了旱能澆、澇能排的目的。林網改造“更新老齡樹,栽上優質林”的辦法,全鄉種植銀杏25萬棵,形成銀杏林網2.5萬畝,小雜果面積達300畝,精品林業的快速發展,使林網改造工作順利通過省林廳的驗收。
王集鄉把發展畜牧養殖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農業結構調整的重頭戲來抓,以鄉黃牛育肥總場和太澳種羊場為龍頭,走“公司+農戶”的路子,鼓勵廣大民眾植草養畜。目前,全鄉黃牛存欄達1.7萬頭,山羊4.5萬隻,豬4萬頭,規模養殖場217個,養殖大戶1986戶,形成了4個養牛專業村,5個養羊專業村,3個養雞專業村,7

王集鄉王集鄉
個養豬專業村,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42%,成為該鄉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今後該鄉將充分利用世行貸款,引導農民發展奶牛業,建立擠奶站,全鄉已建成50頭以上的奶牛場3個,300頭奶牛不久將在王集落戶,使全鄉出現了普念“牛”經,大唱“養”戲的熱潮。
該鄉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整個經濟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王西的王成興辦的華成汽車車輪設備製造有限公司,總投資600多萬元,擁有高級工程師2名和94名員工,產品遠銷上海北京廣州武漢等大中城市,產品供不應求,該公司年產值千萬元,入庫稅金達50萬元。河南省寶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該鄉原畜產品加工廠投資近500萬元,建成了獸藥加工廠,引進高科技人才8名,成為該鄉外商投資最多的企業。全鄉有民辦予制廠4個,木板廠3個,麵粉加工廠24家,個體工商戶達1325戶。
該鄉第三產業發展迅速,前進村的豆製品加工,李莊的小磨香油,斧頭崗的木工家具,梅崗的藤條編織等享譽省內外,鄉政府所在地的風味小吃招來八方來客,從事飲食服務業的店鋪42家。
現代設施 
該鄉不斷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在王集大街修建了長達1000米的隔離帶,全鄉共有集貿大市場5個,五分之四的村進行了村鎮規劃,文化、衛生、通訊、電力等事業蓬勃發展,鄉文化站被命名為省級先進文化站,衛生院被評為省級衛生工作先進單位。全鄉電網改造全部結束,通電話率達到100%,60%的村通了有線電視,豐富了全鄉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

安徽省蒙城縣王集鄉王集鄉

王集鄉王集鄉
蒙城縣王集鄉鄉位於亳州市最東首;南臨渦河、緊依渡口,東與蚌埠市懷遠縣接壤,北和宿州市濉溪縣為鄰,地跨三縣交界,興移柏油路連王集鄉、接307省道,直通界阜蚌高速公路,水陸交通十分方便。
王集鄉鄉現有國土面積45.6平方公裏,轄14個行政村,108個自然莊,5756戶,人口25068人,可耕優質土地37520畝,王集鄉鄉政府所在地駐王集鄉集,境內界溝、馬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始設鄉公所,1950年5月正式設立王集鄉鄉,1974年改設王集鄉人民公社,1984年重設王集鄉鄉,隸屬雙澗區,1992年撤區並鄉後,王集鄉以其特殊的邊錘優勢,再度設鄉屬縣直管,時轄21個行政村,3.6萬人。
王集鄉因其特殊的區位優勢和悠久的歷史,轄區內的部分村莊,遠近而聞名。三縣村因地處蒙城、懷遠、濉溪三縣交界而得村名;白果村因境內現存一棵千年銀杏古樹而得村名;竹園村因家家產戶擁有半畝的竹林資源而得村名。
王集鄉鄉沿渦九個村均為黃泛沙質土壤,地力肥沃,幽竹茂林、參天蔽日、鬱鬱蔥蔥,正是這種優質土壤孕育了其境內,生長著一棵高23米、乾圍8.2米的一千五百年樹齡的銀杏古樹。北部五村為沙礓黑土,地闊物阜。適植棉、宜種養,建有代劉萬畝小麥良種基地,水草資源充裕。王集鄉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光熱資源豐富,無霜期較長,雨量適中,據氣象資料顯示,十年來,年平均氣溫14.8°C,年均無霜期為211天,降雨量為721.5mm,日照時數為2841.2小時,占全年可照時數的75%。此種氣候非常適與動植物的生長,飼養畜禽已是民眾增收的另一主要渠道。
王集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民風朴純,英才輩出。清末名將、直隸總督馬金敘、九江道台馬毓寶皆為王集鄉馬圩村人,馬金敘曾多次率兵抗擊來犯日軍,並於光緒26年與4個兒子率部抗擊八國聯軍,病故後,歸葬馬家窪村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軍原軍長吳化文(1904年—1963年)是王集鄉集人,吳化文曾率部參加過渡江戰役。王集鄉中心國小舊址就是吳化文的故居老宅,新民主主義以來,該鄉有大批革命志士在武裝奪取政權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鬥爭中英勇獻身,經各級政府認定的革命烈士潘桔勝王敬許張鳳山祝躍明等26名,他們是王集鄉鄉的驕傲。
改革開放以來,王集鄉鄉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綜合經濟實力有明顯提高。到2002年底,全鄉國民生產總值達5698萬元,農業收入3638萬元,財政收入為187萬元,人均純收入1972元,財政工資發放率100%,五保戶供養覆蓋面100%。鄉信用社金融存款餘額1260萬元,發放支農貸款960萬元。隨著農村第二步改革的實施和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糧、油、棉產量逐年提高,截止2002年底,統計表明,全鄉糧食產量14156噸,棉花產量800噸,油料產量925噸。畜牧業也出現了空前的發展速度,大牲畜飼養量12630頭,生豬飼養量16600頭,波爾山羊、長白豬、蛋雞飼養大戶不斷增加,全鄉百頭以上養殖大戶8個,批量飼養大戶42個。代劉村許洪濤自籌資金養殖波爾山羊160多頭,馬圩村馬洪亮規模養殖生豬年出欄268頭,示範輻射效應,帶動了周邊村組養業的大發展。
隨著農業、鄉鎮企業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加,科教文衛事業蓬勃發展,全鄉現有中國小15所,幼稚園1所,共有教職工218名,在校生3600人。“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已成為全鄉人民共同心聲,王集鄉中學新址,占地面積達100畝,教學建築面積達4000平方,實驗室、圖書室功能齊全,王集鄉中心國小已達到縣級示範國小建校標準。新建立的衛生院門診大樓,極大改善了醫療條件,各村衛生所為農民看病提供了方便,農民看病、衛生防疫不出村,徹底改變了農村看病難的環境。廣播宣傳和有線電視傳遞著全國各地信息,有線電視把豐富多彩的節目傳送到千家萬戶,更加豐實了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彩電、冰櫃、音響、洗衣機等高檔商品廣泛進入農民家庭,百戶擁有70餘台套。

王集鄉的集鎮建設得到了飛速發展。街道發展由“一寸(王集鄉)兩牌坊,一百(碑)擔三孔橋”的單一街道,發展成三縱二橫的“井”字形物流中心,街道兩邊的居民新樓和商業店鋪拔地而起,興移柏油路的修建溝通內外交通。伴隨城鎮建設的發展,電信、電力設施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程控電話由98年的500台發展到2100台,華祖村藉助外出打工多的優勢,電話入戶率達78%,成為全縣電話入戶先進村。全鄉高壓線路的更新改造和主幹線路的重建,為全鄉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目前集鎮經商戶達142家,民營大戶年收入超十萬元的居民12家,為促進商品流通,又建立了黃牛、糧、油、蔬菜、竹木、家具、建材、農機、牲畜交易八大專業市場。集鎮貿易的發展已促進廣大民眾年收入明顯提高。

王集鄉王集鄉
外出務工,已成為民眾增收的新渠道,僅此一項給民眾帶來的收入已超過該鄉農業收入,鄉黨委、 政府因勢利導,把勞務輸出作為一項重要產業齊抓共管,並注重提高勞動力素質,積極組織剩餘勞動力有序輸出,全鄉年外出務人員達5600人,年創收已突破2000王集鄉鄉作為渦河岸邊的古老鄉鎮,十分顯著的區位優勢推動了王集鄉獨特的手工業和農業的發展。竹元、白果兩個行政村竹編歷史源遠流長,年產竹籃10多萬隻,銷往周邊縣市,遠銷河南、山東等省。去年秋,鄉政府配合泰興公司引進“科麥二號”等優質強筋小麥11000畝,並與民眾簽訂了購銷契約。代劉村與阜陽豐樂公司採取“公司+農戶”的經營方式,共同建立繁育小麥良種基地4000畝,僅此兩項“訂單農業”增加人均收入120元。另外具有地方特色的王集鄉綠豆餅、綠豆園子、純芝麻香油遠近聞名,王家餛飩、萬家“風雪”系列食品配方獨特,吸引著眾多客商。
王集鄉鄉人傑地靈、資源豐富,為加速經濟發展,王集鄉鄉黨政一班人增強開放意識,實行一系列保護和優惠政策,採取多形式經濟合作方式,喜迎國內外賓朋及有識之士,前來“青竹之鄉、竹編之鄉”——王集鄉鄉考察和投資,王集鄉二萬五千多人民熱忱歡迎您
由於王集鄉在上級政府沒王集有人脈,2008年王集鄉和王集正式合併——王集鄉
王集鄉位於蒙城縣東15公里處,西接漆園辦事處,北鄰板橋集鎮,南靠雙澗鎮,東與懷遠縣接壤。全鄉人口6.9萬,國土面積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2.9萬畝。王集鄉下轄15個村,288個自然莊,303個村民小組,52個黨支部,1846名黨員,其中村黨支部36個
王集鄉+王集歡迎你

河南省唐河縣王集鄉

王集鄉王集鄉
王集鄉位於唐河縣城東40km,地處兩市(南陽市、駐馬店市)三縣(唐河縣、桐柏縣、泌陽縣)交界處,北接豫53線和信南高速,南連312國道和寧西鐵路,全鄉東西長17km,南北寬13km,總面積127.1k㎡,其中荒坡、荒溝、荒灘面積1835.7公頃,耕地面積6600.8公頃,人均0.14公頃,全鄉轄19個行政村,177個自然村,276個村民小組,12515戶,47886人。波爾山羊菸葉明膠棉紡織羊毛衫出口到國外,石油和鹼礦貯量大、品質高。
2006年,全鄉工農業生產總值累計完成83580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累計完成77286萬元,畜牧業總產值累計完成23296萬元,糧食總產量達16578萬㎏,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9320萬元,鄉財政可支配財力每年均以70萬元以上增長。

河南省永城市王集鄉

王集鄉王集鄉
鄉政府駐王集村。2002年底,轄17個村(王集、崔營、余莊、莊樓、李岳樓、任樓、李溝、喬樓、郭莊、曹莊、凡營、閆莊、郭橋、八口樓、劉老家、蔡閣、石營),152個村民組,88個自然村。
永城市大王集鄉位於永城市西城區西20公里,3ll國道南側,太麻公路穿境而過。大王集鄉轄17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152個村民組,3.2萬人,5.3萬畝耕地,這裡水資源較為豐富。大小河流1O余條,澮河把大王集鄉分為南北兩塊,東沙河建有節制閘一座。鄉境內有11萬千伏變電站一座,工農業用十分方便。這裡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大王集鄉以農業生產為主,農工商全面發展。

河南省夏邑縣王集鄉

王集鄉王集鄉
王集鄉位於夏邑縣北10公里處,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大鄉。地理位置優越,北距隴海鐵路及310國道10公里,南距霍連高速公路12公里,是北部幾個鄉鎮的中心,南鄰劉店鄉,東鄰駱集鄉,北鄰楊集鎮,西鄰郭莊鄉、車站鎮。交通四通八達,實現了村村通油路,30多公里柏油路貫穿全境,與周圍幾個鄉鎮實現了公路直通,虬龍溝、三八河流經境內,夏楊公路穿越王集大街,鄉政府及鄉直辦公區位於王集大街兩側。
該鄉有人口3.3萬人,耕地4.27萬畝。轄32個行政村,84個自然村,總戶數8800戶,面積51.8平方公里。
該鄉農業發展迅速,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步伐加快,全鄉擁有機井近千眼,達到40畝地一眼,實現了旱能澆,澇能排。農業結構高速取得突破性進展。表現在區域化布局初步形成,糧經比例達到5:5。建成了2萬畝棉花高產開發,1萬畝西瓜,1萬畝良種麥繁育,500萬隻雞,10萬頭生豬養殖五個產業基地,形成了棉花、西瓜、優質麥、果蔬、畜牧五個主導產業,建立高效示範園1個。農業科技含量不斷提高,每年都引進新品種,優良品種10餘個,龍頭企業興起,發揮了帶動示範作用,朝陽臥具廠,凌雲養殖場,兩大龍頭企業帶動種養專業戶1100戶。市場服務體系逐步完善,農工貿有限公司年完成銷售額500萬元以上,農民經紀人隊伍不斷壯大,培養經紀人52人。
工業以麵粉加工、絲織品、建築材料、木板生產為主,2000年該鄉完成社會總產值1.08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6700萬元,農業總產值1.13億元,完成財政收入140萬元,人均純收入1965元,農業收占總收入的60%。

鄆城丁里長鄉王集村

明朝洪武年間(1368~1398年),朱元璋之子魯王為選妃派兵馬司領兵駐此,為籌集軍餉,在此設集市,又因兵馬司姓王,故名王兵馬集,簡稱王集。當年的盧、宋兩姓己不復存在。此後,張、王、李、趙、劉、孫、侯、郁、施、何、丁、任、周、陳、吳、高16個姓氏族人陸續遷此居住,均為漢族。
王集村位於鄆城縣的東南, 距縣城9公里。東與張營鄉的黃垓、黃堆集鄉的刁莊為鄰,西與丁長鎮的前、後營接壤,北與周垓隔河相望,南與苑廠、?垓相連。建國後,隸屬鄆城縣第四區(丁長區)管轄,成立公社後,王集村劃歸劉官屯公社。1960年後,重歸丁長公社管轄至今。全村占地總面積36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00.5公頃,工業占地5.2公頃,學校占地0.2公頃,村莊占地73.3公頃。
2000年,全村共有755戶,319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
全村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自然環境優越。趙王河環繞村莊一周,西接宋金河, 東傍鄆巨河,發展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以種植小麥、棉花為主。2000年,小麥、玉米畝產均達500公斤,皮棉75公斤。王集村的工副業以個體私營企業為主, 以紡紗、織布為主導產業。2000年,王集人在縣工業開發區投資200多萬元,建成當年投資並投產的瑞豐搪瓷製品有限公司,工人287名,管理人員7名。王集村從事工副業與農業的人數比為6∶4。2000年,人均純收入3018元。
自1995年以來,該村一直是縣和地區一級明星村。1999年,被中共菏澤地委、行署命名為小康村。2000年,被中共菏澤市委評為五好村黨支部。

安徽鄉鎮

安徽省(英語:Anhui Province 漢語拼音:ānhuī shěng)。中文簡稱“皖”,英文簡稱Anhui 。省會合肥市,共有17地級市,44市轄區,5縣級市,56縣。下面介紹一下它們的鄉鎮風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