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巴斯戰役

頓巴斯戰役

頓巴斯戰役是蘇德戰爭中,蘇軍在第聶伯河會戰過程中為粉碎德軍頓巴斯集團、解放工業區頓巴斯,於1943年實施的進攻戰役。

頓巴斯戰役頓巴斯戰役作戰圖

防守頓巴斯的德軍為南方集團軍群所屬第6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共約54萬人。蘇軍參戰兵力為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共約105萬人,另有亞速海區艦隊游擊隊配合行動。8月13日,西南方面軍所屬6個集團軍先後從茲米約夫以南、伊久姆、魯別日諾耶地域發起進攻,向巴爾文科沃、巴甫洛格勒、扎波羅熱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牽制了德軍大量兵力。18日,南方面軍所屬5個集團軍從米烏斯河和塔甘羅格以東發動進攻,由古比雪沃向頓巴斯首府史達林諾實施主要突擊,兩天內向西推進20公里,爾後向阿姆夫羅西耶夫卡發展進攻,將德軍第6集團軍分割為兩部分,繼而向南突擊,切斷德軍塔甘羅格集團退路,30日將其殲滅,並解放塔甘羅格。9月1日,德軍被迫西撤。西南方面軍突破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防禦後,於10日攻占巴爾文科沃,22日將德軍逐至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以南第聶伯河西岸。同日,南方面軍推進至莫洛奇納亞河一線。此役,蘇軍擊潰德軍13個師,解放頓巴斯。

戰爭背景

頓巴斯戰役頓巴斯戰役在近450公里寬的正面上展開,持續了40餘晝夜

蘇德戰爭中,蘇軍為粉碎德軍頓巴斯集團、解放工業區頓巴斯,於1943年8月13日~9月22日實施的進攻戰役。第聶伯河會戰的組成部分。防守頓巴斯的德軍為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為E·v0n曼施泰因元帥)所屬第6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共19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和1個摩托化師,約54萬人、火炮和迫擊炮54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900輛、作戰飛機1100架,沿北頓涅茨河和米烏斯河一線建立堅固的縱深梯次防禦。蘇軍參戰兵力為西南方面軍(司令為RY·馬利諾夫斯基大將)和南方面軍(司令為F·I·托爾布欣上將),共11個合成集團軍、2個空軍集團軍、1個坦克軍、3個機械化軍和1個騎兵軍,約105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1萬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257輛、作戰飛機1400架,另有亞速海區艦隊和游擊隊配合行動。大本營代表AM.華西列夫斯基協調兩個方面軍的行動。

戰爭概述

頓巴斯戰役西南方面軍突破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防禦後,於10日攻占巴爾文科沃
8月13~16日,西南方面軍所屬6個集團軍在空軍第17集團軍支援下,先後從茲米約夫以南、伊久姆、魯別日諾耶地域發起進攻,向巴爾文科沃、巴甫洛格勒、扎波羅熱方向實施主要突擊,以阻止德軍頓巴斯集團西撤。起初進展不快,但牽制了德軍大量兵力。18日,南方面軍所屬5個集團軍在空軍第8集團軍掩護下,從米烏斯河和塔甘羅格以東發動進攻,由古比雪沃向頓巴斯首府史達林諾實施主要突擊,兩天內向西推進20公里,爾後向阿姆夫羅西耶夫卡發展進攻,將德軍第6集團軍分割為兩部分,繼而向南突擊,切斷德軍塔甘羅格集團退路,30日將其殲滅,並解放塔甘羅格。

方面軍航空兵和亞速海區艦隊積極行動,粉碎德軍從海上撤退的企圖。9月1日,德軍被迫西撤。西南方面軍突破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防禦後,於10日攻占巴爾文科沃,22日將德軍逐至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以南第聶伯河西岸。同日,南方面軍推進至莫洛奇納亞河一線。此役,蘇軍在寬約450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進約300公里,擊潰德軍13個師,解放頓巴斯。蘇軍的作戰特點是,以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快速深入德軍後方,破壞其縱深防禦,配合主力進攻。

戰爭過程

頓巴斯戰役第17集團軍的任務,是從西北面,即由克拉斯諾格勒地域沿北頓涅茨河右岸進攻頓巴斯。
頓巴斯戰役(1941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南方面軍在西南方面軍左翼配合下於1941年9月29日一11月4日實施的防禦戰役。1941年9月底前,掩護頓巴斯接近地的是西南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C.K.鐵木辛哥)所屬第6集團軍,南方面軍(司令為旦·H·里亞貝舍夫中將,10月5日起為凡丁·切列維琴科上將)所屬第12、第18、第9集團軍,總計24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3個坦克旅。在此方向進攻的法西斯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為G·龍德施泰特元帥)轄野戰第17集團軍、坦克第1集群、野戰第11集團軍一部、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主力,計有18個步兵師、3個坦克師、10個旅。敵人有生力量和航空兵比蘇軍多1倍,火炮和追擊炮多2倍。

法西斯德軍統帥部的企圖是,以坦克第1集群由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以北地域,以德軍第11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主力由塔夫里亞以北地域,分別向奧西片科(別爾江斯克)總方向實施向心突擊,在梅利托波爾東北圍殲南方面軍。爾後,坦克第1集群應向羅斯托夫進攻,從南面迂迴頓巴斯。第17集團軍的任務,是從西北面,即由克拉斯諾格勒地域沿北頓涅茨河右岸進攻頓巴斯。第11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各一部預定攻占克里木半島。為了達成既定目的,敵人在克拉斯諾格勒地域和新莫斯科夫斯克地域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接合部建立了強大的突擊集團。幾乎整個坦克第1集群都集中在新莫斯科夫斯克地域50公里正面上。9月29日,敵人轉入進攻。坦克第1集群(10月6日改稱坦克第1集團軍)各師10月4日在第12、第18集團軍接合部突入後,於10月7日在奧西片科以北地域與由梅利托波爾地域進攻的德軍第11集團軍機械化師會合,合圍了第18、第9集團軍各一部。第18集團軍司令A.K.斯米爾諾夫中將從退卻各師中組建一個軍隊集群,並親自指揮該集群戰鬥。該集群在奧西片科西北地域被完全合圍,一直奮戰到10月10日。

頓巴斯戰役在德軍坦克第1集團軍主力到達以後,蘇軍再次被迫退後。
斯米爾諾夫中將在一次戰鬥中陣亡。德軍第17集團軍於10月6日發起的進攻,儘管該集團軍的兵力占很大優勢,但仍被第6集團軍阻住。在4天的戰鬥中,敵軍在此前進了25—30公里。至10月6日日終前,第12集團軍在巴甫洛格勒、瓦西里科夫卡、加夫里洛夫卡一線組織了防禦,而第.18、第9集團軍穿過敵不甚綿亘的正面,分別退至史達林諾(頓涅茨克)、塔甘羅格地域。同日,遵照大本營的指示,為掩護羅斯托夫接近地,建立了塔甘羅格戰鬥地段,轄3個步兵師,任務是10月13日前在烏斯片斯卡亞到塔甘羅格間沿米烏斯河東岸組織防禦。10月14日,南方面軍(第9集團軍和塔甘羅格戰鬥地段)對敵實施反突擊,並在一些方向迫敵先遣部隊後退10—15公里。但是在德軍坦克第1集團軍主力到達以後,蘇軍再次被迫退後。

鑒於當時出現的情況,大本營通過10月15日訓令命令南方面軍從10月17日開始退至紅利曼、戈爾洛夫卡、塔甘羅格一線,10月30日前完成退卻,並通過縮短防線至少抽出3個步兵師編入預備隊。同時,在北高加索軍區組建了獨立第56集團軍,用以防守羅斯托夫。南方面軍執行大本營的命令,以右翼堅守紅利曼、傑巴利采沃一線,左翼(第18、第9集團軍)在敵優勢兵力壓迫下,於1941年11月4日日終前退至大本營指定地區以東30—35公里,即傑巴利采沃、紅盧奇、大克列平斯卡亞、哈普雷一線。

敵軍得以前出羅斯托夫接近地,並占領了頓巴斯西南部。但是,法西斯德軍統帥部未能達到圍殲南方面軍這一主要戰役目的。坦克第1集團軍向東冒進,遠離其步兵兵團,處於不利戰役態勢,為爾後蘇軍統帥部實施羅斯托夫進攻戰役(1941)時所利用。

相關人物

頓巴斯戰役曼施泰因
曼施泰因(1887~1973)Manstein,Fritz Erich von 德國陸軍元帥,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犯。1906年開始服役。1914年畢業於軍事學院。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35年任陸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長。1938年任南方集團軍群參謀長。1939年10月任A集團軍群參謀長 ,提出使用坦克部隊經阿登地區進攻法國的作戰計畫。此計畫深得A.希特勒的讚賞並在執行中獲得成功。1941年9月任第十一集團軍司令。1942 年8月任列寧格勒地區德軍總指揮。1942 年11月任“頓河”集團軍群司令 , 試圖解救被合圍於史達林格勒的第六集團軍,未能得逞。1943年2月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 ,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失敗。1944 年3月被解除職務 。主張在作戰中集中使用坦克摩托化部隊 、配合空軍實施速戰速決的閃擊戰 。1949年被英國軍事法庭判處18年監禁。1953 年獲釋 。著有回憶錄《失去的勝利》
頓巴斯戰役馬利諾夫斯基(1898年11月23日~1967年3月31日
馬利諾夫斯基(1898年11月23日~1967年3月31日) ,蘇聯元帥(1944),軍事家。生於敖德薩。1914年入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1916年2月隨俄國遠征軍赴法作戰。1919年回國後參加紅軍。蘇俄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時期,在東方面軍對白衛軍作戰。1920年初級軍官學校畢業後,先後任機槍排長、機槍隊長、副營長和營長。1926年加入聯共(布)。1930年伏龍芝軍事學院畢業後,曾任騎兵團參謀長、騎兵第3軍參謀長。1937~1938年作為國際縱隊成員參加西班牙內戰。1939年起在伏龍芝軍事學院任教。蘇德戰爭期間,曾任步兵軍長,集團軍司令,沃羅涅日方面軍副司令,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烏克蘭第3 方面軍、烏克蘭第2方面軍司令,率部參加邊境交戰,史達林格勒會戰、頓巴斯戰役、第聶伯河會戰、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戰役、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德布勒森戰役、布達佩斯戰役、維也納戰役等重大作戰行動,表現出卓越的指揮才能。1945年7月起任外貝加爾方面軍司令。蘇日戰爭中,率部遂行主要突擊任務,正確選擇主要突擊方向,使用坦克集團軍於方面軍第一梯隊,周密組織協同,保證了進攻的高速度。因指揮有方獲蘇聯英雄稱號。戰後任外貝加爾-阿穆爾軍區司令、遠東部隊總司令、遠東軍區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1957年10月~1967年 3月任國防部長,為加強蘇聯武裝力量建設做出貢獻。獲列寧勳章5枚。著有《警惕地保衛和平》、《勝利的偉大意義》《俄國士兵》

雙方兵力

頓巴斯戰役馬利諾夫斯基
1941年9月底前,掩護頓巴斯接近地的是西南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C.K.鐵木辛哥)所屬第6集團軍,南方面軍(司令為旦·H·里亞貝舍夫中將,10月5日起為凡丁·切列維琴科上將)所屬第12、第18、第9集團軍,總計24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3個坦克旅。在此方向進攻的法西斯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為G·龍德施泰特元帥)轄野戰第17集團軍、坦克第1集群、野戰第11集團軍一部、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主力,計有18個步兵師、3個坦克師、10個旅。敵人有生力量和航空兵比蘇軍多1倍,火炮和追擊炮多2倍。

戰爭結果

頓巴斯戰役蘇聯狙擊手
頓巴斯-羅斯托夫防禦戰役 1941年9月29日-11月16日
參戰兵力6,9,12,18集團軍,54.16萬
蘇軍戰時稱殲敵20萬,擊毀敵坦克700,火炮370
蘇軍純減員143313 ,傷17263,損失坦克101,火炮3646,飛機246
德軍戰時稱蘇軍被俘10.6萬,被繳獲坦克212,火炮766

頓巴斯激戰結果,法西斯德軍遭到重大損失。蘇軍在防禦中表現了英雄主義和頑強精神,在此段戰線牽制了敵人龐大兵力。此役,蘇軍在寬約450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進約300公里,擊潰德軍13個師,解放頓巴斯。蘇軍的作戰特點是,以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快速深入德軍後方,破壞其縱深防禦,配合主力進攻。

戰爭作用

南方面軍在本地帶內收復頓巴斯之後,進抵莫洛奇納亞河,為解放北塔夫里亞創造了有利條件。游擊隊、地下工作者以及由亞速海區艦隊輸送到塔甘羅格、馬里烏波爾(日丹諾夫)、奧西片科(別爾江斯克)等地域登入的登入兵,對解放頓巴斯起了巨大作用。

戰爭評價

頓巴斯戰役蘇軍40多個戰功卓著的兵團和部隊被授予榮譽稱號。
頓巴斯戰役在近450公里寬的正面上展開,持續了40餘晝夜,蘇軍推進約300公里,擊潰德軍13個師,內2個坦克師。解放頓巴斯後,重要煤礦和冶金區重回蘇聯手中。戰役的特點是廣泛使用坦克軍、機械化軍和騎兵軍(它們在德軍後方的行動破壞了德軍縱深內的防禦,便於方面軍主力進攻)。蘇軍40多個戰功卓著的兵團和部隊被授予“阿爾喬莫夫斯克”、“戈爾洛夫卡”、“傑巴利采沃”、“克拉馬托爾斯克”、“斯拉維揚斯克”,“史達林諾”等榮譽稱號。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

(2)《第二次世界大戰史(1939~1945年)》第6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版。

(3)《失去的勝利--曼施坦因元帥回憶錄》,戰士出版社

(4)《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版。

(5)《死神之花--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大的坦克戰紀實》,四川人民出版社

(6)《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解放軍出版社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主要戰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