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尼斯堡戰役

柯尼斯堡戰役

柯尼斯堡戰役(1945年4月6日—4月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蘇軍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配合下,在東普魯士戰役過程中實施的進攻戰役。蘇軍是通過地面軍隊、航空兵和艦隊的共同努力取得最終勝利,拔除了普魯士軍國主義的堡壘。

基本信息

背景

柯尼斯堡戰役柯尼斯堡戰役
1943年8月至11月,蘇軍在南線徹底肅清高加索地區的德軍,收復了頓巴斯;在烏克蘭,收復了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基德軍留在蘇聯的大片墳場輔;在中線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蘇軍擁有635萬人,不僅在兵員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裝備方面均已超過德軍。蘇軍不僅得到後方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敵占區近百萬游擊戰士的緊密配合。此外還得到了美英的援助,這些都為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45年初,在蘇德戰場上,蘇聯軍隊(包括約34萬人的波﹑羅﹑保﹑捷的軍隊和法國空軍團)總兵力670萬人,擁有10.73萬門大炮和迫擊炮,1.21萬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47萬架飛機。與此相比,德軍擁有370萬人(其中包括21萬匈牙利部隊),5.62萬門大炮和迫擊炮,81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4100架飛機。蘇軍在兵力和武器方面占有絕對優勢。

1945年春天,蘇軍在東歐各國軍民的配合下,通過匈牙利戰役﹑維斯瓦-奧得河戰役﹑西里西亞戰役﹑東波莫瑞戰役,消滅大量德軍有生力量,占領波蘭﹑匈牙利﹑奧地利東部及維也納、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國東部。為攻克柏林創造了條件。

戰爭企圖

柯尼斯堡戰役企圖是從南北兩面,向柯尼斯堡(1946年起改名加里 寧格勒)同時實施向心突擊,以圍殲德軍集團。按照方面軍司令、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的決心,第43(司令為別洛博羅多夫中將)、第50集團軍(司令為奧澤羅夫中將),近衛第11集團軍(司令為加利茨基上將)和第39集團軍(司令為柳德尼科夫中將)的基本兵力,集中於各狹窄突破地段。為了牽制德軍澤姆蘭集團,計畫從柯尼斯堡以北地域向皮勞(1946年起改名波羅的斯克)實施輔助突擊。炮兵和航空兵在柯尼斯堡戰役中起了重要作用。空軍第18集團軍(司令為空軍主帥戈洛瓦諾夫)的航空兵兵團(遠程航空兵)和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戈沃羅夫)、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羅科索夫斯基)的航空兵,被調來同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所屬空軍第1(司令為赫留金空軍上將)、第3集團軍(司令為帕皮溫空軍上將)一起對陸軍實施空中支援。紅旗波羅的艦隊應在戰役過程中襲擊德軍交通線,以航空兵突擊和炮兵火力配合軍隊進攻。

戰爭前序

柯尼斯堡戰役——作戰圖柯尼斯堡戰役——作戰圖

早在在蘇聯境內作戰時,希特勒便提出過“城市堡壘”的概念,即即使身陷重圍,德軍仍要把守主要城市和交通樞紐,這一次德軍統帥部使柯尼斯堡在完全孤立的條件下做好了長期防禦的準備。 市內有地下工廠、兵工廠和倉庫。要塞的防禦體系,由外層防禦圍郭(在1月份幾次戰鬥中已被蘇軍突破)和三道陣地組成。第一道陣地距市中心6—8公里,包括2—7條有交通壕的塹壕和大量防坦克障礙物、15箇舊堡壘及其他防禦工事。第二道陣地構築於市郊,由適於防禦的磚石建築物、設定於交叉路口的街壘以及永備發射點和布雷地段組成。第三道陣地沿舊城界構築,依託9個老式堡壘。守衛柯尼斯堡的有4個步兵師、若干國民衝鋒隊獨立團和獨立營。其編成內共約13萬人、近4000門火炮和迫擊炮、108輛坦克和強擊火炮。蘇軍人數與德軍大致相等,但火炮比德軍多0.3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4倍,航空兵多13倍。 在開始強攻柯尼斯堡前,方面軍炮兵在紅旗波羅的海艦隊所屬鐵道炮兵參加下,四天內對德軍永備發射工事進行了破壞。在此期間,航空兵由於天氣不適於飛行而未行動。

過程

1945年4月6日,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在進行一個半小時炮火準備並實施航空兵突擊後發起進攻。德軍進行了頑強抵抗。但蘇軍勇猛前進。至日終前,第39集團軍已楔入德軍防禦4公里,並切斷了柯尼斯堡—皮勞鐵路。第43、第50集團軍和近衛第11集團軍突破了第一道陣地,直逼市區。第43集團軍部隊首先突入柯尼斯堡。隨後幾天,進攻加快速度進行。天氣的明顯好轉使航空兵能夠全力出動。4月7日晝間,該市西南區和西區遭到了密集的空中突擊,德軍在這兩處扼守一條溝通柯尼斯堡守軍與澤姆蘭半島軍隊聯繫的狹小走廊。蘇軍航空兵在一天的戰鬥中共出動4758架次,向德軍投擲了1658噸炸彈。至4月8日日終前,蘇軍攻占了該市港口、鐵路樞紐和許多軍工目標,割斷了要塞守軍與澤姆蘭半島軍隊的聯繫。這天,蘇軍統帥部派出軍使敦促守軍放下武器。但德軍繼續抵抗。4月9日晨,第43集團軍打破了守軍一些部隊西逃企圖。德軍坦克第5師由澤姆蘭半島向柯尼斯堡實施的相向突擊也未得逞。在蘇軍炮兵和大約1500架飛機對殘存的抵抗樞紐部進行密集突擊之後,近衛第11集團軍對市中心的德軍發起衝擊,於4月9日21時迫使要塞守軍投降。

戰爭將領

華西列夫斯基華西列夫斯基

華西列夫斯基 (1895.9.30——1977.12.5),蘇聯元帥,軍事家。生於伊萬諾沃州新戈利奇哈鎮一神甫家庭。1915年9月阿列克謝軍事學校速成班畢業後,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任連長、上尉、代理營長。1919年參加紅軍,歷任副排長、連長、營長、副團長、團長,參加過對波蘭軍隊的作戰。1945年2月在東普魯士戰役中,被任命為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司令,率部殲滅德軍東普魯士集團。

戰爭結局

柯尼斯堡戰役柯尼斯堡戰役

此戰,共消滅德軍官兵約4.2萬人;俘獲約9.2萬人,其中軍官和將軍近1800名;繳獲火炮2023門、迫擊炮1652門、飛機128架。戰役的勝利,是通過地面軍隊、航空兵和艦隊的共同努力取得的。黨政工作對取得勝利起了巨大作用。隨著柯尼斯堡的陷落,普魯土軍國主義的堡壘被拔除了。為了紀念柯尼斯堡附近取得的勝利,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頒發了“攻克柯尼斯堡”獎章,授予所有參戰人員。約200名軍人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98個部隊和兵團榮獲“柯尼斯堡”稱號。

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主要戰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