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日戰爭

蘇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於1945年8~9月間對法西斯日本進行的戰爭。協同蘇軍作戰的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和外蒙古(今蒙古國)軍隊。

蘇日戰爭蘇日戰爭作戰圖
蘇日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於1945年8~9月間對法西斯日本進行的戰爭。協同蘇軍作戰的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和外蒙古(今蒙古國)軍隊。主要作戰地區在中國東北境內,同時在朝鮮北部、薩哈林島(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也採取了軍事行動。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開始進攻,到9月2日結束。

歷史背景

蘇日戰爭蘇日戰爭
1945年5月8 日,德國投降,歐戰結束。日本帝國主義在世界上空前孤立,敗局已定,國力不支,民心動盪,士氣沮喪,敗局已定。為了爭取體面媾和,日軍大本營決定貫徹全面收縮、本土決戰的總戰略:對蘇聯採取避戰求和方針,準備放棄中國東北、庫頁島和千島群島;對美國採取"以戰求和"政策,作出本土決戰姿態,爭取在有利條件下與美媾和並結束戰爭。如果蘇聯宣戰,則決心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頑強抵抗。日對蘇方針是避戰求和,如蘇軍進攻,就退守中朝邊境地區,保住朝鮮。

戰爭概述

蘇日戰爭蘇日戰爭
8月9日凌晨,蘇軍航空兵對中國東北主要城市進行空襲。同時,地面部隊各先遣支隊越過國境。拂曉,主力發起進攻。外貝加爾方面軍未遇抵抗,迅速越過大興安嶺和戈壁沙漠。遠東第 1方面軍從側後迂迴並封鎖了日軍築壘地域,用坦克在原始森林中開闢通路,向牡丹江方向進攻。遠東第2方面軍在黑龍江區艦隊協同下,強渡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主力沿松花江進攻。與此同時,太平洋艦隊在朝鮮北部海岸實施登入。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18日,日本關東軍開始投降。19日至24日,蘇軍小分隊陸續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的主要城市機降,並在瀋陽機場拘留了偽滿皇帝溥儀。蘇軍先遣支隊先後進占齊齊哈爾瀋陽哈爾濱、長春和旅順。8月 25日,蘇軍占領薩哈林島(庫頁島)南部,9月1日,占領千島群島等島嶼。9月2日,在美艦“密蘇里”號上舉行受降儀式,日本代表在投降書上籤字,向盟國無條件投降。

作戰兵力

日軍主力為關東軍(總司令為山田乙三上將),總司令部設在長春,下轄第1、第3方面軍又2個集團軍、1個航空兵

蘇日戰爭關東軍沿偽滿與蘇聯、偽滿與外蒙古邊界構築有17個築壘地域。
集團軍,計24個師另11個旅約70萬人,以及偽滿軍隊等約20萬人。此外,還有駐朝鮮、薩哈林島南部和千島群島的第17、第5方面軍。關東軍沿偽滿與蘇聯、偽滿與外蒙古邊界構築有17個築壘地域。每個築壘地域正面寬20~100公里、縱深40公里,約有8000個永備發射工事。主力集中於長春大連以東和長春、圖們以南地區。

蘇聯為履行在雅爾達會議上作出的承諾,決定根據商定的條件參加對日作戰,於1945年4月5日宣布廢除《蘇日中立條約》,6月在哈巴羅夫斯克(伯力)設立遠東蘇軍總司令部(總司令為蘇聯元帥A.M.華西列夫斯基),並迅速從西線抽調大量兵力和物資器材到遠東地區。遠東蘇軍總司令部轄3個方面軍(外貝加爾方面軍和遠東第1、第2方面軍)以及太平洋艦隊、阿穆爾河區艦隊和北太平洋區艦隊,計11個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3個航空兵集團軍和部分蒙軍,總兵力達174萬人。蘇軍企圖從東、西兩個方向對長春、瀋陽實施向心突擊,一舉粉碎關東軍,迅速結束戰爭。

作戰計畫

蘇日戰爭日軍第23師團全員出動開赴前線戰場
其作戰計畫是:外貝加爾方面軍從蒙古東部突出部實施主要突擊,切斷關東軍與華北日軍的聯繫,分割圍殲關東軍第3方面軍於長春、瀋陽地區;遠東第1方面軍在太平洋艦隊配合下,從濱海地區實施突擊,切斷關東軍與朝鮮的聯繫,分割圍殲關東軍第1方面軍於牡丹江、敦化地區;遠東第2方面軍在黑龍江區艦隊的配合下,從北面實施突擊,殲滅日軍第4集團軍;另以第16集團軍和堪察加防區的部隊進攻薩哈林島(庫頁島)南部和千島群島;太平洋艦隊負責切斷關東軍與日本的聯繫,並在朝鮮北部海岸實施登入作戰。

戰爭過程

1945年5月,法西斯德國戰敗投降。日本軍隊太平洋戰場連吃敗仗,海、空力量損失貽盡,中國軍民開始戰略反攻。為苟延殘喘,日本帝國主義採取全面收縮、爭取體面媾和的總戰略。日對蘇方針是避戰求和,如蘇軍進攻,即退守中朝邊境,保住朝鮮,拱衛本土。日本陸軍主力關東軍(總司令為山田乙三上將)轄24個師又8個旅和一個空軍集團軍約70萬人、偽蒙疆軍約20萬人防守東北。日軍沿中蘇、中蒙邊境構築了17個築壘地域,但只配備了少量兵力,主力集中於中國東北腹地,準備機動作戰。

蘇日戰爭當時還沒有雷達設備和缺乏高射武器的日軍只有靠這目視觀察和重機槍進行對空警戒
蘇聯為履行在雅爾達會議上作出的有條件對日開戰的承諾,在戰勝法西斯德國後,立即從歐洲抽調大批兵力和裝備到遠東地區,在伯力成立了由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為司令的遠東蘇軍總司令部,下轄3個方面軍、11個合成集團軍、1個坦克集團軍、3個航空兵集團軍、太平洋艦隊黑龍江區艦隊、及部分蒙古騎兵,總計約100萬餘人。

8月9日零時,蘇軍先遣支隊未經火力準備,即越過中蘇國境,主力部隊隨後分三路全線發起進攻。蘇軍轟炸機大編隊襲擊哈爾濱、長春、吉林和瀋陽日軍重要目標。蘇太平洋艦隊駛入日本海,切斷關東軍與日本本土聯繫。西線蘇軍機械化部隊一晝夜前進150公里,高速穿越大興安嶺、原始森林和戈壁沙漠,占領滿洲里。蘇蒙坦克騎兵集群15日占領多倫後,在海拉爾日軍既設陣地遭到頑強阻擊,轉而實施迂迴作戰,於16日攻占牡丹江,俘虜日軍4萬人,逼近朝鮮北部。北線蘇軍在黑龍江區艦隊支援下,橫渡烏蘇里江黑龍江,主力在海空炮火支援下,沿松花江展開進攻。與此同時,太平洋艦隊所屬陸戰部隊在朝鮮北部實施了登入作戰。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接受波茨坦公告。18日,日本關東軍投降。19日至24日,蘇軍傘兵部隊陸續在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主要城市機降,蘇軍在瀋陽機場拘留了企圖外逃的偽滿皇帝溥儀。21日,東西對進的蘇軍快速縱隊分別在瀋陽、哈爾濱、長春會師。至此,東北境內日軍除個別地域仍在頑抗外,其餘均被殲滅。

蘇軍在中國東北對日作戰同時,還分別向庫頁島、千島群島、朝鮮北部日軍發起進攻。8月8日夜,蘇海軍航空兵轟炸了停泊在朝鮮各主要港口的日本軍艦,在朝鮮游擊隊配合下、蘇軍從陸地和海上兩個方向橫掃朝鮮北部。8月25日,蘇軍傘兵在平壤、元山空降,收復整個朝鮮北部。9月2日,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籤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蘇日戰爭塹壕里一名蘇軍炮手正用50mm迫擊炮提供火力支援
蘇軍在中國東北境內的對日作戰,在中國軍民支援配合下,徹底粉碎了關東軍主力。日軍損失約67.7萬人,其中8.3萬人被擊斃,59.4萬人投降。蘇軍傷亡3.2萬餘人。這一勝利,使日軍喪失了一支賴以屏護本土的精銳戰略機動部隊,沉重打擊了日本“本土決戰”計畫,加速了日本帝國主義的覆滅。

“現在算清帳了”

1945年7月25日,重型巡洋艦“印第安納波利斯”號攜帶著核子彈駛向關島。與此同時,由中、美、英三國起草的“波茨坦宣言”里,明確提出了用以結束戰爭的十三點呼籲,並立即向東京廣播了。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但沒有提到天皇的未來命運,因此對東京的和談派沒有起到什麼增強作用。首相鈴木說,他打算“默殺”這個呼籲,也就是相當於“不加評論”。這樣的態度被美國理解為拒絕投降,杜魯門總統因此決定向日本投擲核子彈。

8月6日和9日分別投擲在廣島和長崎的兩枚核子彈,終於使日本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天皇裕仁下了投降的決心,在御前會議上,他用幾乎毫無表情的、尖細的聲音表示,波茨坦宣言要求解除軍隊,懲罰戰爭領導人,確屬“不能容忍”,“但是時間已到,我們不得不容忍不可容忍的事情。” 1945年8月10日凌晨,日本天皇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當天6時45分至10時15分,日本政府分別電請瑞典、瑞士將日本投降之意轉達中、美、英、蘇四國。於是,日本投降的訊息迅速傳遍世界。

1945年9月2日上午,天氣陰沉沉,驅逐艦把盟國的將軍們運渡到密蘇里號戰列艦上去,同行的還有世界各國的新聞代表,包括日本的新聞代表。哈爾西特別安排把一八五三年佩里旗艦上懸掛的那面星條旗從海軍學院博物館裡空運到日本,展示在後面甲板上桌子的艙壁上,正式投降書將在這裡簽署。

日本代表乘坐的驅逐艦停在一個客氣的距離之外,等待最高司令的人員乘坐的艦隻靠近大戰艦。密蘇里號的主桅上,麥克阿瑟的紅旗和尼米滋海軍上將的藍旗並排飄揚—說明他們在太平洋司令部的級別是相同的。

外務大臣重光葵代表日本政府,梅津美治郎將軍代表帝國統帥部在投降書上籤名。重光葵早年在上海被暗殺者打斷了一條腿,在爬樓梯的時候特別艱難。在一片軍人制服大海中,他戴著絲絨禮帽,穿著大禮服,他是戰敗的日本人可憐的象徵。

蘇日戰爭處於較低地勢的日軍只能用汽油桶壘起高台建立觀察哨
麥克阿瑟發表了一篇簡短而有說服力的演說,然後招呼日本代表過去在投降書上籤字。麥克阿瑟準備了六支筆,以盟軍總司令的身份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簽字,並把各支鋼筆送給溫賴特將軍、帕西瓦爾將軍等人,尼米滋海軍上將代表美國政府簽字,接著簽字的有中國徐永昌將軍,英國代表布魯斯•費雷澤海軍上將,蘇聯代表庫茲馬•傑列揚科中獎,澳大利亞代表托馬斯•布拉米將軍,然後是加拿大、法國、荷蘭和紐西蘭的代表。在儀式將近結束時,一千九百架同盟國的飛機轟隆隆地飛越密蘇里號,太陽從雲層中冒了出來,世界終於結束了一場最大的災難。

中國戰區日軍投降儀式

8月10日下午6時許,在中國的戰時首都重慶,無線電廣播首先向艱苦作戰8年之久的中國人民傳出了這樣一個聲音:“日本政府決定無條件投降!”這個特大喜訊,頓時把山城重慶變成了歡樂沸騰的海洋,處處是人潮,是喜氣洋洋的笑臉。勝利的喜訊很快傳遍全中國。

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發表廣播詔書,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而此時,侵華日軍總司令部的全體人員,在岡村寧次的帶領下,中午12時整均集合在廣場前,按平時遙拜式隊形聆聽天皇“玉音”廣播。從司令官到士兵,每一個人都如木樁似地站在空闊的廣場上,靜靜地聽著,他們的表情似乎很平靜,但天皇的每一句話,都使他們震驚、絕望,直到廣播結束,一個個還目光呆滯地站在烈日下。就在天皇發布投降詔書的當天,岡村寧次收到了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的電令:要求侵華日軍放下武器,接受投降。8月21日,日本投降代表、駐華日軍副參謀長今井武夫受命飛往湖南芷江洽降。

當今井武夫一行乘坐的岡村寧次專機接近常德上空時,突然從雲端中飛出6架野馬式戰鬥機,圍繞專機轉了三圈。經辨認是美軍飛機前來引航時,今井懸著的心才平靜下來,呆坐在座位上默默無語。

今井武夫到達芷江後,同中國陸軍總司令何應欽、參謀長蕭毅肅及美軍有關人員經過兩天的緊張會談,基本完成了洽降的準備。然而,就在今井武夫返回南京之際,中美雙方為派哪支部隊赴南京接收問題發生了分歧。在此之前,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曾要求由第三戰區就近派部隊接收南京,何應欽也表示同意。

但駐重慶的美軍總部認為:從芷江空運新六軍去南京接收最合適。理由是南京日軍與第三戰區一線部隊之間地區,已由新四軍控制,從陸路由第三戰區派部隊接收南京,不僅速度慢,說不定在中途還會引起麻煩,空運新六軍到南京,不僅速度快,而且裝備優良的新六軍在戰場上真正打敗過日軍,能對日本軍隊起到威懾作用。其實,美國人的真實意圖是把由美軍訓練且全副美式裝備的新六軍空降到南京,可以對岡村寧次顯示美國人在中國軍隊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增強他們對岡村寧次說話的分量。最後,美國人的意見占了上風。

蘇日戰爭在塹壕里頑強防守的蒙古步兵
8月27日,中國陸軍副參謀長冷欣一行,首先由芷江飛往南京,進行受降和接收的準備工作。9月5日,新六軍終於坐上美國運輸機飛往南京。其任務是:占領南京,控制侵華日軍總部,接收京滬鐵路沿線防務,確保南京、上海之間的交通暢通……

9月9日,在南京陸軍總部大禮堂舉行了隆重的受降典禮。這一天,南京城呈現一派歡騰景象。通往大禮堂的路上更是不同往常。一路上除了掛滿勝利標誌的牌樓外,每隔一段,還升起一面聯合國國旗,旗下站著兩名全副新式武裝的士兵。在禮堂前的馬路兩旁,掛著聯合國52個成員國的國旗,兩旗之間,立有一名全副武裝的警衛。

上午8時52分,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的特派代表、中國陸軍總司令、一級上將何應欽步入會場,在受降席就座。8時57分,中國戰區日本投降代表、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陸軍大將岡村寧次率領參謀長小林淺三郎、副參謀長今井武夫等人,脫帽由正門走進會場。岡村解下所帶佩刀,交由小林參謀長雙手捧呈何應欽,以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

此時正是上午9時。這一時刻,是日本人認為最吉利的“三九良辰”。然後,岡村呈交日本大本營授予代表簽降的全權證書及有關檔案,何應欽閱後,即把日軍降書中文本兩份交岡村用毛筆簽名蓋章,然後送呈何應欽簽字蓋章,歷時15分鐘的日軍投降簽字儀式,至此全部結束。岡村寧次在簽降儀式過程中,始終表情沮喪,舉止拘謹;其他日方代表亦神情失態,呆若木雞。

南京受降後,中國戰區除東北地區由蘇聯受降外,共劃分了16個受降區,分別接受日軍的投降。根據盟軍總部規定:法屬印度支那16度以北地區也由中國受降。然而,就在中國戰區的16個受降區中,國民黨政府卻沒有給堅持英勇抗戰八年之久並作出重大貢獻的八路軍、新四軍確定一個受降區。不僅如此,蔣介石還電令朱德總司令,要求中國部隊“就地駐防待命,不得向敵偽擅自行動”。但是,八路軍、新四軍沒有接受蔣介石的不合理要求,分別向日軍發動反攻,接收了大片淪陷區領土。

蘇日戰爭日軍設在巴音查山上的37mm反坦克速射炮
台灣、澎湖地區是第16受降區。10月1日,中國空軍第一路軍司令張廷孟奉命攜帶一面國旗,親自駕馭單機飛赴台北機場,直趨日本駐台北總督府,嚴正要求日本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下令所屬部隊立即放下武器,降下總督府日本國旗,懸掛中國國旗。當中國軍隊第七十軍由基隆登入前來收復台灣時,台灣同胞群情激奮,從基隆至台北只有30公里,第七十軍軍長陳頤鼎等所乘專列竟走了4個小時,可見沿途歡迎人群之眾多,情緒之熱烈。

10月25日上午9時,台、澎地區日軍投降儀式在台北公會堂(現更名中山堂)舉行,中國受降官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陳儀擔任,先在受降席就座。然後,安藤利吉等5人由中方人員引入會場。他們向受降人員脫帽鞠躬行禮後,即將所佩軍刀解下呈上,以示台灣日軍繳械投降。安藤雙手顫抖地拿著降書細閱後,即用毛筆簽名並加蓋印章,然後呈交陳儀簽名蓋章,台灣日軍代表簽降,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台灣50年殖民統治的正式結束。台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日本投降後,駐華日軍從11月開始被陸續遣返回國,到1946年底遣返完畢。其中從中國大陸及台灣地區遣送回國的日軍共123萬餘人,日僑175萬餘人。從此,中國的神聖領土上不再有日本侵略者的蹤跡。

戰爭作用

蘇聯對日作戰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舉行了全國性大反攻,中國東北地區人民積極支援蘇軍的軍事行動,東北抗日聯軍直接配合蘇軍作戰,八路軍積極打擊華北日軍,阻止其增援東北,對蘇軍迅速殲滅關東軍作出了重要貢獻。

相關人物

蘇日戰爭細菌戰罪犯---山田乙三

山田乙三 日本陸軍上將,戰犯,關東軍最後一任總司令。出生在長野縣一個世代為天皇和王公貴族服務的武士軍閥家庭。從小接受到武士道精神的教育和薰陶。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作為侵略軍的指揮官再次來到中國,歷任關東軍第12師師長、第3集團軍司令等職。在任期間,他多次指揮日偽軍和警察、憲兵、特務,瘋狂鎮壓中國東北的抗日武裝力量,大肆搜捕和屠殺革命幹部和民眾。1938年12月,他因鎮壓我國東北人民抗日武裝力量“有功”,升任侵華日軍華中派遣軍司令。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出動百萬大軍,兵分四路突入中國東北境內,向關東軍發動全面進攻。原來準備負隅頑抗、同蘇聯打持久戰的關東軍,在強大的蘇軍攻勢面前迅速土崩瓦解。8月17日,山田乙三在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第三天,向關東軍各部隊下達停戰命令。18日蘇軍開始解除日軍武裝。22日,蘇軍接收關東軍司令部,山田也同時成了階下囚。9月 5日,他被押上飛機送往蘇聯的哈巴羅夫斯克。1949年12月30日,蘇聯濱海軍區軍事法庭以日本細菌戰犯罪,判處山田乙三監禁25年。1950年 7月,根據中蘇雙方協定,蘇聯政府將山田等969名日本戰犯移交給中國政府,後被關押在撫順戰犯管理所。由於山田認罪態度較好,積極接受改造,1956年6月被中國政府特赦釋放回國。1965年7月18日,在日本病死。

蘇日戰爭華西列夫斯基(1895年9月30日~ 1977年12月5日
華西列夫斯基(1895年9月30日~ 1977年12月5日)蘇聯元帥,軍事家。生於伊萬諾沃州新戈利奇哈鎮一神甫家庭。1915年9月阿列克謝軍事學校速成班畢業後,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作為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成員,經常作為大本營代表親臨情況最複雜的前線,直接傳達任務和指導工作,監督戰役計畫的實施。史達林格勒會戰期間,直接指導和協調參戰部隊抗擊敵軍進攻,並主持制訂反攻計畫,為徹底擊潰進攻之敵作出了貢獻。1943年2月晉升為蘇聯元帥。德國投降後被任命為遠東蘇軍總司令,重新調整遠東蘇軍的部署,成功地組織實施了消滅日本關東軍的戰略性進攻戰役,第二次獲蘇聯英雄稱號。戰後任蘇軍總參謀長和武裝力量部副部長,領導軍隊改組和加強部隊軍事訓練等工作。1948年11月任武裝力量部第一副部長,次年3月任武裝力量部部長。1953年3月任國防部第一副部長。1956~1957年任國防部主管軍事科學研究工作的副部長。1959年1月任國防部總監組總監。他具有豐富的統帥部工作經驗,在領導、指揮大軍團作戰中顯示出卓越的組織才幹,其軍事活動業績為蘇聯軍事學術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兩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獲列寧勳章8枚。著有回憶錄《畢生的事業》。

戰爭結果

蘇日戰爭乘火車開赴前線的日本新兵,其木訥的表情和呆滯的目光倒像是一群即將被押上刑場的囚犯
作戰結果,日軍損失約67.7萬人,其中 8.3萬人被擊斃;59.4萬人投降。蘇軍自稱傷亡 3.2萬人。此次作戰中,蘇軍作戰指導上的主要特點是:準備比較充分,完全掌握著作戰主動權;從西線向遠東實施戰略機動,在兵力對比上形成壓倒優勢;採取一系列偽裝、佯動和保密措施,達成戰役突然性;正確選擇主要突擊方向,集中優勢兵力兵器實施主要突擊;採取東西對進的向心突擊,實施多方向、大縱深的多路進攻;使用坦克機械化軍團於第 1梯隊,實施高速進攻;成立戰區指揮機構,實行統一的後勤保障等。但蘇軍對合成軍隊的指揮協同不好,尤其是陸、空軍的協同較差;對日軍築壘地域的攻擊戰術欠靈活。蘇軍的這些經驗教訓,對戰後蘇聯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蘇軍對日作戰的勝利,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崩潰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進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