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區

長洲區

長洲區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區西部,東與萬秀區接壤,南連龍圩區城區、西接蒼梧縣和藤縣相壤,北鄰蒼梧縣。梧州市人民政府駐地和在建的市委、市人大、市政協綜合辦公大樓均坐落於轄區內,該區將成為梧州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長洲區是梧州市最年輕的城區,位於梧州市區西部,毗鄰廣東,與粵港澳一水相連。 截至2010年底,長洲區面積377.74平方公里,人口14.77萬人,分布在潯江、桂江兩岸,下轄長洲鎮、倒水鎮、大塘街道和興龍街道。

基本信息

區域概況

長洲區長洲區
長洲區的前身為梧州市郊區。1951年4月,梧州市郊區人民政府成立,1958年1月撤區並鄉,同年10月設立紅旗人民公社,1984年9月,恢復梧州市郊區人民政府。市委確定郊區黨委、政府為縣處級建制。2003年2月13日,成立梧州市長洲區。轄長洲鎮和新興、龍新、平浪3個村,大塘街道辦事處。全區總面積110.76平方公里,總人口10萬人。

長洲區是梧州市主要的副食品生產基地。1956年和1975年,分別有某地面積1038畝和4500畝。2002年蔬菜產量6.27萬噸;水產品產量5248噸;肉豬出欄10.199萬頭;家禽出欄349萬羽。全區的經濟支柱是鄉鎮企業,2002年有大小企業2292家,企業總收入29.28億元,占農村社會總收入的93.22%。林地面積28.196萬畝,1999年調查森林復蓋率62.82%。20世紀90年代後期,有3個村被評為全國綠化“千佳村”。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1990年價)3.94億元。農村社會總產值(現價)25.29億元。財政收入5870萬元,比1990年增加14.70倍。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255元,比1990年增加3.20倍。

郊區黨委、政府建立以來,堅持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行了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運動,開展了農田水利建設和鄉村道路建設。改革開晚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抓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抓好了精神文明建設。20世紀90年代後期,連續4年獲自治區黨委、政府授予“雙文服建設先進單位”稱號郊區的文教事業蓬勃發展,賽龍舟歷史悠久,多次在市龍舟賽獲得名次。改革開放後,創作了不少新歌舞,並在梧州市全市文藝匯演獲殊榮。早在清光緒末年,長洲島就開辦蠶業學校,2001年,全區有國小19所,境內有中學5所。該區人才輩出,在清代曾有“蒼梧六舉長洲四”之譽,全區有進士11人,舉人36人。

建置沿革

梧州市郊區建於1951年2月,由河濱鎮的九龍。太和。新民等村和蒼梧縣第三區的旺步鄉及第四區新華鄉的錢鑒村等一鄉4村合併而成。同年4月,成立郊區人民政府。分設和平、東興、旺步3個鄉,20個行政村,人口9937人。1952年2月19日,增設西興、塘源2個鄉。1953年2月11日,增設高旺鄉。1953年,撤銷郊區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翌年6月,復稱郊區人民政府。次年8月,又改為郊區公所。1956年6月,郊區下轄的5個鄉改為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1月,撤區並鄉,分設三雲、旺步2個鄉人民委員會。8月,三雲、旺步鄉和由蒼梧縣劃入的扶典農業生產合作社並為紅旗鄉。10月,梧州市紅旗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成立,原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稱為生產大隊。

1960年4月,增轄蒼梧縣劃入的龍新生產大隊。1970年11月,又增轄蒼梧縣劃入的正陽等12個生產大隊。1976年4月,成立郊區革命委員會,轄紅旗人民公社。1979年2月,撤銷郊區革命委員會,分設紅旗、長洲。扶典3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4年2月,梧州市人民政府將紅旗公社的東興大隊劃出歸市蝶山區管轄。1984年9月23日,恢復郊區人民政府,郊區轄長洲、龍湖、城東3個鎮,19個村民委員會,322個村民小組。2003年2月13日,梧州市進行區劃調整,撤銷郊區,設立長洲區。政府駐地由新興一路勝龍里10號移址新興二路193號,並於當年8月舉行辦公大樓喬遷和長洲區成立授匾儀式。轄長洲鎮、倒水鎮,大塘街道辦事處。興龍辦事處,共17個村(社區)居委會,425個村(居)民小組,32268戶(其中農業戶12942戶),100000人(其中農業人口66741人)。

2003年長洲區行政區劃一覽:

001大塘街道轄:龍山、金葉、大塘、恆祥、京梧、華洋、豐業、兩廣8個社區。

002興龍街道轄:新興、龍新、平浪3個行政村。

101長洲鎮轄:泗洲、正陽、寺沖、長地、竹灣、龍華、龍平7個行政村。

大塘街道

2003年4月,轄7社區:金葉社區:西堤路北側(部分)、新興二路南側(部分)。

龍山社區:新興二路北側(部分)。大塘社區:新興二路北側(部分)、西環路南側(部分)。

華洋社區:新興二路西南側(部分)、新興三路北側(部分)。

恆祥社區:西堤路北側(部分)、奧奇麗路東側間分)、新興二路南側(部分)。

京梧社區:新興二路東北側(部分)。

豐業社區:西堤路北側(部分)、奧奇麗路西側(部分)、新興三路南側(部分)紅嶺路。

興龍街道

2003年4月,轄3村:新興村龍新村平浪村。

長洲鎮

2003年4月,轄7村:泗洲村、正陽村、寺沖村、長地村、竹灣村、龍華村、龍平村。

行政區劃

至2010年底長洲區行政區域面積377.74平方公里,共37個村居委會,625個村民小組。

下轄大塘街道、興龍街道、長洲鎮、大塘街道、興龍街道。

自然環境

長洲區  長洲區
長洲區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北回歸線貫穿其間。年平均溫度21.1℃,降雨量1503.6毫米,年相對濕度78%,年無霜期長達341天,年太陽輻射量113.454千卡/厘米。土地以紅壤土為主,從可利用方面分為水稻土壤、旱地土壤,自然土壤三大類,基岩以砂頁岩分布最廣,花崗岩次之。有大小山峰30座,最高的天子頂,海拔555.3米。清江、西江、枝江從境內通過。屬長洲區轄內流入清江、西江、桂江的較大河流有17條,集雨面積約163.36平方公里。

鄉鎮企業

清朝嘉慶年間,長洲就有蜜棗製作工場。民國年間,長洲絲織品頗有名氣。1958年有社隊企業30多家。“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些企業被迫停辦,1978年有社隊企業193家,總產值611.36萬元。1985年後,鄉鎮企業形成工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商飲服務業4大支柱。1990年發展至1448家,總收入4083萬元。1995年,鄉鎮企業保持快速發展勢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70.1%,龍湖、長洲、城東3個鎮被評為梧州市明星鎮;新興村企業收入超億元,成為自治區百強村之一。1995-2000年,有外資企業42家,營業收入2.四億元,稅金753.9萬元,1998-2000年,產品出口貨值6769萬元。1997年鄉鎮企業總收入15.28億元。1994-1997年連續4年獲自治區“發展鄉鎮企業先進縣(區)”稱號。1998-2001年,郊區政府在貫徹《鄉鎮企業法》的同時,先後制定了《關於加強郊區鄉鎮企業發展的若干規定》和《鼓勵發展非公有制企業的優惠辦法》等檔案。2001年鄉鎮企業總收入25.91億元。4年間,企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1.75%,營業收入增長14.11%,固定資產累計投入2.235億元。2002年,營業收入29.28億元。

蔬菜

市郊區蔬菜生產歷史悠久。解放前,市郊的東興、高旺和長洲島等村農民,都以種植商品菜為生。解放後,郊區人民政府貫徹“以蔬菜生產為主,為城市服務”的方針,確定東興、和平鄉為蔬菜生產基地面積400多畝。1953年,發展至733畝,上市產量290萬公斤。1971年,將增轄從蒼梧縣劃入的長洲、泅洲島上5個大隊,列為蔬菜生產基地。當年,有蔬菜基地面積4500畝,上市蔬菜產量1650萬公斤。1979年後,將河口、龍華、龍平、平浪村的部分耕地改為菜地。至1993年,有蔬菜基地面積6340畝,上市蔬菜3345萬公斤。2001年,有蔬菜基地面積6379畝,蔬菜上市4599萬公斤,占全市蔬菜上市量的75%以上。翌年,蔬菜基地面積6370畝,蔬菜上市量5215.4萬公斤。

20世紀60年代起,吸收國內外的先進科學技術,引進新良種,建立和健全科學技術管理機構和科技網路,推廣套用新品種。新肥料、新農藥、保護地膜、小棚育苗和遮陽網、防蟲網。2001年,蔬菜品種由1953年的53個,增至102個,不少反季節蔬菜,四季常青,做到上市蔬菜數量足,無淡季,品種多,質量好。

糧食、經濟作物

糧食生產以水稻為主,1954年水稻播種面積1.54萬畝,總產量2405噸,畝產156公斤。1972年播種面積3.49萬畝,總產8160噸,畝產234公斤。改革開放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部分水田改作魚塘和甘蔗、菜地。1992年水稻播種面積l.74萬畝。2001年為l.59萬畝,總產量分別為4791噸和4866噸,畝產分別為276公斤和306公斤。2002年水稻播種面積1.35萬畝,總產量437萬公斤,畝產324公斤。此外有少量玉米、小麥和紅薯。經濟作物以甘蔗為主,1955年有甘蔗面積543畝,總產量1459噸,畝產2.69噸。1975年,種植面積7599畝。1992年3621畝,總產量1.09萬噸,畝產3.01噸。隨後由於糖廠轉產,郊區不再種植甘蔗。經濟作物還有少量木薯和蠶桑。

畜禽業

畜禽業以生豬、雞鴨為主。1950年生豬存欄1758頭,1957年5749頭,公社化時強調集體飼養,生豬發展緩慢。改革開放後,鼓勵農民養豬,1985年生豬存欄6.917萬頭,肉豬出欄1.998萬頭,2002年生豬存欄7.96萬頭,肉豬出欄10.08萬頭。家禽在50年代以自食為主,數量不多,公社化大辦食堂時,限制家庭養禽,數量更少。改革開放後,家禽飼養飛速發展,1985年家禽出欄30.5萬羽,2002年出欄349萬羽,禽蛋產量1421噸。

水產業

水產業主要是淡水漁業。長洲區氣候暖和,水資源非常豐富。長洲島素來是天然的優良魚島。當地江河捕撈歷史悠久,清康熙四十六年(170年)便有文獻記載。天然的“長洲魚苗”享譽國內外。直至“長洲魚苗坐飛機”漂洋過海,落戶異邦。這在當時曾一度傳為佳話,至今“長洲魚篩”廣為業內人所用。民國19年(1930年)魚苗捕撈量38億尾,1973年37.52億尾。此後,長洲家魚人工繁殖技術逐漸成熟。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人為因素,環境破壞嚴重,水患不斷,水質惡化,天然魚苗產量急劇下降,1987-2000年,年產量不足1億尾。2001年魚苗產量明顯上升,當年魚苗產量2.56億尾。1978年,成魚捕撈41噸,1989年87噸,2000年119噸。

解放後,全區水產養殖業快速發展,長洲的池塘養魚水平較高。據統計1950年、1974年、1990年、2000年的池塘面積分別為350畝、3553畝、5174畝、8329畝;1972年、2002年的畝產量分別為8l.38公斤、610.79公斤,總產量分別為26.35萬公斤、514.90萬公斤。2002年,水產品總產量5248噸。

20世紀90年代以後,在政府的支持引導下,長洲人開展集約化的網箱養魚。1991年、1995年、2001年,網箱面積分別為100平方米、2048平方米、8984平方米,總產量分別為3000公斤、7.18萬公斤、72.10萬公斤。2002年,網箱面積發展到12311平方米,總產量110噸。

林業

解放前大部分是薪炭林。1949年,森林復蓋率為28.6%。1972年,有林面積17.93萬畝,其中用材林10.35萬畝,經濟林870畝。總蓄積量22.46萬立方米,森林復蓋率41.57%,綠化率65.01%。林木主要分布在塘源、旺步、高旺、華堂、思扶、扶典、河口、雙橋、龍平、龍華、平浪、新民、龍新等村。1991年,林業用地27.45萬畝,其中有林面積25.95萬畝,占林地面積94.54%。森林復蓋率62.6%。同年,實現消滅荒山目標。1994年,實現綠化達標。1995年、1999年和2000年,華堂、思扶和龍新村,分別獲全國綠化委員會授予的綠化“千佳村”稱號。1999年,有林面積26.63萬畝,其中用材林22.65萬畝,經濟林2.83萬畝,總蓄積量57.61萬立方米,森林復蓋率62.82%,綠化率91.83%。2002年,有林面積26.11萬畝,林木蓄積量65萬立方米。

經濟

綜合

2006年長洲區實現長洲區內生產總值91978萬元,同比增長15.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1050萬元,同比增長46.86%;財政收入10128萬元,同比增長37.78%。

2010年長洲區實現區內生產總值18.28億元,同比增長22.44%;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54億元,同比增長45.45%;完成工業增加值12.47億元,同比增長37.21%。

2011年,長洲區完成工業增加值31.05億元,同比增長148.99%;完成財政收入4.45億元,同比增長42.29%;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72.5億元,同比增長33.91%;利用市外境內資金42.36億元,同比增長4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19元,同比增長12%;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724元,同比增長19.98%。

第一產業

長洲區是梧州市主要的副食品生產基地,長洲區水果品種主要有:柑橙、蕉類、芒果、李、梨、沙田袖、荔枝、龍眼、柿子、石榴、鳳梨等。種植花卉、盆景較多是長洲鎮的長地、竹灣和龍華村。

長洲區1954年水稻播種面積1.54萬畝,總產量2405噸。

糧食

2002年水稻播種面積1.35萬畝,總產量437萬公斤,畝產324公斤。此外有少量玉米、小麥和紅薯。經濟作物以甘蔗為主,1975年,種植面積7599畝。1992年3621畝,總產量1.09萬噸,畝產3.01噸。

蔬菜

1950年長洲區東興、和平鄉為蔬菜生產基地面積400多畝。1953年,發展至733畝,上市產量290萬公斤。2001年,有蔬菜基地面積6370畝,蔬菜上市量5215.4萬公斤。

畜禽

1950年長洲區生豬存欄1758頭,1985年家禽出欄30.5萬羽,2002年出欄349萬羽,禽蛋產量1421噸。

水產

1930年長洲區魚苗捕撈量38億尾,1973年37.52億尾2001年魚苗產量明顯上升,當年魚苗產量2.56億尾。1978年,成魚捕撈41噸,1989年87噸,2000年119噸。

林業

截至2014年6月底,長洲區已完成植樹造林8000畝,已完成可視一面坡造林綠化,南梧高速公路兩側林相改造撫育補植2000畝和撫育施肥1000畝,完成義務植樹28萬株。

第二產業

鄉鎮企業

民國年間,長洲絲織品頗有名氣。1958年有社隊企業30多家。“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些企業被迫停辦,1978年有社隊企業193家,總產值611.36萬元。

2002年長洲區有大小企業2292家,企業總收入29.28億元,占農村社會總收入的93.22%。

工業

長洲區參加全市工業建設大會戰的6個項目共完成投資總額1億元,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07.5%,全年實施50個區級會戰項目,完成投資4.04億元。

2006年引進了22個有一定規模的項目,全年實際利用境外資金805萬美元,同比增長14.02%;利用市外境內資金73240萬元,同比增長18.7%。

2011年長洲區不鏽鋼產業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達105億元,創稅1.03億元。

2012年,長洲區重點項目完成投資72億元,同比增長92.6%;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312億元,同比增長174.43%;完成工業增加值91.08億元,同比增長157.2%;完成財政收入6.12億元,同比增長37.4%,財政稅收已連續7年保持30%以上的高位增長。

第三產業

2011年長洲區引進商貿流通項目15個,總投資29.16億元,年度計畫投資7.7億元。2011年成功引進梧州市東協農副產品交易中心、沃爾瑪國美項目、神冠豪都梅西生活廣場項目、龍泉灣國際旅遊度假基地一期等項目。

社會

民生

解放前,農民生活清苦。解放初,農民分得了土地,基本能吃上兩粥一飯。1962年,人均口糧260.49公斤,1985年249.85公斤。

2000年,全區有機車4770輛,中巴、的土62輛,腳踏車有3萬多輛。

2011年長洲區發放各類惠農補貼資金89多萬元,惠及農戶23300戶,完成農機補貼金額43.57萬元。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方面,長洲區除實施農村安全飲水解困、750戶危舊房改造等10件為民辦實事工程,以及加快推進“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村級公共服務中心等。

城鄉建設

20世紀60年代前農民住房較簡陋,70年代部分農民建了泥磚瓦房。80-90年代,80%以上農民建了磚混結構樓房,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35.6平方米。

2013年長流簪項目建設固投突破100億元,重點投向重大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產業結構調整和最佳化升級關鍵項目。2013年該區新建改造碧浪灣、博遠、萬聖和以及大同水村農家山莊生態旅遊片區等;加快推進永達鋼鐵三期、金海不鏽鋼二期、沃華機械二期的和鑫峰特鋼二期建設,確保項目如期竣工;完善長洲工業集中區B區的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

科技

解放初,長洲區以推廣新品種、新肥料、新農藥為主。1979年,各公社、大隊、生產隊分別建立農技推廣站、農科組和農科小組。全區有農技人員(含農民技術員)1685人。改革開放後,大力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引進良種。其中引進品種畜禽15個,水產20個,蔬菜58個。1985-1998年,舉辦蔬菜技術培訓班212期,培訓農戶7211戶。1992年,郊區政府實“施“科技興郊”戰略,湧現種菜能手300多人。2000年,推廣薄膜小棚栽培 3500畝,1995-2001年,遮陽網示範面積累計達1.83萬畝。林業生產採用以蟲治蟲,以菌治蟲技術,有效地防治馬尾松毛蟲和肉桂枝枯病。1981年以來,科技成果有10多項,其中獲自治區獎勵5項,獲國家科協獎勵1項。2002年2月,通過國家科技進步考核。

文化

長洲區民間的舞醒獅、對山歌歷史悠久,解放前後持續不斷。20世紀50-60年代,按各時期的形勢要求,編演的劇目主要有《寺沖人民幸福多》、《避孕後的幸福》、《山花爛漫》和演鹿兒劇等。1985年,郊區文化館成立,19個村均設有文化室,舉辦了多次全區書法、美術、攝影展覽;1993年,不少村開設萬冊圖書館。1996年郊區成立了藝術團,先後成功舉辦了《走向春天》、《撤歌新世紀》、《歌海情》、《歡騰的熱土》等大型文藝匯演,其中《歡騰的熱土》獲市特等獎,小組唱《山村新日夜》獲自治區2000年“八桂群星文藝匯演”一等獎。

衛生

1950年,長洲區成立市第一衛生所,負責市郊農村衛生工作,有醫生5人。1953年,成立郊區衛生所,有醫護人員6人。1958年,建立紅旗公社中心醫院,有醫務人員24人,病床40張。

2002年,郊區3所衛生院共有醫務人員65人,病床38張。有鄉村醫生153人。

2014年長洲區實現 “一卡通”全復蓋,轄區內2個鎮衛生院及24個村衛生所已正常開通“一卡通”工作,定點醫療機構住院政策補償比達75%以上。

2014年上半年長洲區累計門診補償12.29萬人次,補償金額265.2萬元,住院補償5157人次,補償金額575.1萬元,慢病補償人次3386人次,補償金額49.7萬元。

教育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梧州府在長洲島開設梧州中等蠶業學堂,這是廣西最早創辦的職業教育學校。民國年間,建有國民中學。解放初期,有國小利所,學生2800多人。

1957-1979年長洲區有民辦中學2所。1980年,境內有中學5所,國小19所,國小在校學生9600多人。1991年,市將郊區境內的中學2所、國小19所下放給郊區政府管理。

1991-2001年,長洲區政府投入教育建設資金875.5萬元,對絕大部分校舍進行重建(含水毀修復)。同時狠抓教育“兩基”工作

2002年,長洲區有幼稚園5所,在園幼兒415人;國小19所,學生9425人;中學、職中各1所,學生975人;電大1個班上53人。此外,郊區境內有市辦的4所中學。

2013年長洲區有教育機構49個,其中獲得辦園許可證的幼稚園29所,公辦幼稚園1所,民辦幼稚園2所,全區在園幼兒7162人,全區學前三年入園率為86.81%。

體育

長洲區的武術、舞獅、賽龍舟等民間體育歷史悠久。解放後,每逢喜慶日子,特別是春節期間,武術隨著獅隊在鄉村競相表演。每年端午節,都有幾艘龍舟參加市的競賽。20世紀90年代,龍華泅恩洲龍舟隊曾經多次奪得第一名。此外,球類運動蓬勃發展,1996年在自治區第三屆農民運動會上,郊區桌球選手取得團體單打第四名。1998年起,各鎮多次舉辦‘信用杯”體育比賽,每次參加競技選手逾2000人。2000年10月,舉辦了郊區第一屆運動會,參賽運動隊9支,運動員500多人,比賽項目有田徑。球類等10多個。

交通

交通以水陸交通為主,梧州機場坐落在長洲島。水上交通由於清江、西江、枝江流經郊區,北可通桂林,西可通南寧、百色,東可通廣州、香港、澳門。20世紀60-70年代,開通了旺步、塘源、扶典、龍新。思扶、華堂、平浪、三龍和長洲等18個村的鄉村主幹道。90年代部分主幹道鋪設了混凝土路面。2002年,公路總里程296.7公里,其中國道2條,里程43公里;縣道3條,里程20公里;鄉道13條,里程90.8公里。等級公路占公路總里程的比重達100%,二級公路占38.55%。2002年,全區擁有車輛582輛,其中客車62輛,貨車250輛,拖拉機270輛。

旅遊景點

有西江河中的龍洲批峙,旺步的火山夕焰和允升塔以及聖文園、長洲島的長島飛虹、高旺的八寶塘和炳蔚塔、龍新的玫瑰湖、龍平的東華庵等。

文物古蹟郊區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有東漢乾欄式銅倉等3件;古墓有高旺鳳凰山的南明王族墓葬群和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進士吳廷舉工部尚書墓等7處。

名優特產

長洲區特產有有長洲蜜棗、蠶絲織品、響水桑寄生、各種規格魚苗、長地玉蘭花、青皮冬瓜、華堂肉桂、春冬蜂蜜、火山甜筍、井底米粉、龜苓膏等。

長洲蜜棗

馳名已兩百多年,清道光前曾列為貢品。肉厚核小,鬆化爽口,清心潤發,活血養顏。

龜苓膏

龜苓膏是長洲區歷史悠久傳統藥膳,相傳最初是清宮中專供皇帝食用的名貴藥物。它主要以名貴的鷹嘴龜和土茯苓為原料,再配生地等藥物精製而成。其性溫和,不涼不燥,老少皆宜,具有清熱去濕。

冰泉豆漿

以優質黃豆用當地名泉“冰泉”水浸泡,經磨、濾、煮,製成豆漿,以湯匙舀而滴下如串珠,汁濃味香。《梧州府志》記載:“梧州城東有井出冰泉,井水甘涼清冽。

重要事件

長洲區長洲區
1926年,錢鑒村鄉農會成立。同年5月,建立郊區農民協會聯合會辦事處,林培斌、黃人權、罩露如等為負責人。至1927年3月,建立了18個鄉農會,會員達1320人。2002年3月,經梧州市人民政府審批,龍湖、城東劃定為革命老區鎮,新民、新興、高旺、平浪、扶典、河口、雙橋、竹灣等8個村劃定為革命老區村。

1956年,長洲鄉張朝倫被評為全國漁業勞動模範,赴京受到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接見。

1959年6月,紅旗人民公社獲國務院授予1958年度“農業社會主義建設進集體”稱號。

1994年6月ZI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鄒家華率領國務院有關部委辦領導到長洲、泗洲、泗恩洲視察災情

人物清代,士子輩出,曾有“蒼梧六舉長洲四”之譽。全區有舉人36人,進士11人。光緒三年(1877年),關廣槐考取進土,其長子關冕鈞於光緒二十年(1894年)也考取進士。關冕鈞力倡“鐵路救國”,曾任翰林院編修、京綏鐵路局總辦。民國期間,任南北議和代表、晉北榷運局局交等職。多次赴歐美考察,建議開闢西北邊題,一生與其兩子一起為發展國家鐵路奮鬥。民國時期,任國民黨副團(縣)級以上官職的有21人。解放後,有自治區(省)級以上英模、先進工作者25人。20世紀對年代,紅旗公社幹部何友嘉、練輝南,長洲農民汪明森、陳火土作為中國農業專家赴非洲的咖篷、盧安達、聖馬利諾執行援外任務。

政區表

(2003年4月,轄1鎮2街道辦事處)

長洲鎮(7村):泗洲村、正陽村、寺沖村、長地村、竹灣村、龍華村、龍平村

大塘街道辦事處(7社區):

金葉社區:西堤路北側(部分)

新興二路南側(部分)

龍山社區:新興二路北側(部分)

大塘社區:新興二路北側(部分)

西環路南側(部分)

華洋社區:新興二路西南側(部分)

新興三路北側(部分)

恆祥社區:西堤路北側(部分)

奧奇麗路東側間分)

新興二路南側(部分)

京梧社區:新興二路東北側(部分)

豐業社區:西堤路北側(部分)

奧奇麗路西側(部分)

新興三路南側(部分)紅嶺路

興龍辦事處(3村):新興村龍新村平浪村

詳情請登入長洲區官方網站

廣西壯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南寧市青秀區 | 興寧區 | 西鄉塘區 | 良慶區 | 江南區 | 邕寧區 | 武鳴縣 | 隆安縣 | 馬山縣 | 上林縣 | 賓陽縣 | 橫縣
柳州市城中區 | 魚峰區 | 柳北區 | 柳南區 | 柳江縣 | 柳城縣 | 鹿寨縣 | 融安縣 | 融水苗族自治縣 | 三江侗族自治縣
桂林市象山區 | 秀峰區 | 疊彩區 | 七星區 | 雁山區 | 陽朔縣 | 臨桂縣 | 靈川縣 | 全州縣 | 平樂縣 | 興安縣 | 灌陽縣 | 荔浦縣 | 資源縣 | 永福縣 | 龍勝各族自治縣 | 恭城瑤族自治縣
梧州市萬秀區 | 蝶山區 | 長洲區 | 岑溪市 | 蒼梧縣 | 藤縣 | 蒙山縣
北海市海城區 | 銀海區 | 鐵山港區 | 合浦縣
防城港市港口區 | 防城區 | 東興市 | 上思縣
欽州市欽南區 | 欽北區 | 靈山縣 | 浦北縣
貴港市港北區 | 港南區| 覃塘區 | 桂平市 | 平南縣
玉林市玉州區 | 北流市 | 容縣 | 陸川縣 | 博白縣 | 興業縣
百色市右江區 | 凌雲縣 | 平果縣 | 西林縣 | 樂業縣 | 德保縣 | 田林縣 | 田陽縣 | 靖西縣 | 田東縣 | 那坡縣 | 隆林各族自治縣
賀州市八步區 | 鐘山縣 | 昭平縣 | 富川瑤族自治縣
河池市金城江區 | 宜州市 | 天峨縣 | 鳳山縣 | 南丹縣 | 東蘭縣 | 都安瑤族自治縣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 巴馬瑤族自治縣 |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 大化瑤族自治縣
來賓市興賓區 | 合山市 | 象州縣 | 武宣縣 | 忻城縣 | 金秀瑤族自治縣
崇左市江州區 | 憑祥市 |寧明縣 | 扶綏縣 | 龍州縣 | 大新縣 | 天等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