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安縣

融安縣

融安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位於廣西北部,與柳州、桂林分別相距110公里和140公里。地處北緯24°46′~25°34′,東經109°13′~109°47′。面積2905平方公里,轄6鎮8鄉140個村153個村。聚居漢、壯、苗、瑤、侗等19個民族。東面與臨桂等縣接壤,南面與柳城、鹿寨等縣毗鄰,西面與融水縣相鄰,北面與三江、龍勝縣交界。總人口31.84萬人。融安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旅遊景區有紅茶溝國家森林公園、大洲風景區等。農副名產有金桔、沙田柚、羅漢果、香菌、頭菜等,金桔是全國著名特產。縣城長安鎮市場繁榮,商貿興旺,通訊便捷,經濟發達,是全國最大青蒿素生產基地,柳北著名的物資集散基地,有目前廣西保存最完好的騎樓街,素有“小柳州”之美稱,2010年11月17日,融安縣被國務院批准為柳州次中心城市。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融安縣融安縣
漢元鼎五年(前112年),融安縣境屆鬱林郡潭中縣。三國(東吳範圍)和兩晉仍為潭中縣。南朝齊析潭中縣置齊熙縣、齊熙郡,為縣境建制之始。南朝梁在齊熙縣地並設東寧州。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東寧州為融州,改齊熙縣為義熙縣,屬始安郡,大業初撤銷融州。唐武德四年(621年)復設融州。武德六年(623年)改義熙縣為融水縣,仍為州治。宋、元因之。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融水縣,屬融州。洪武卜年(1377年)降融州為融縣,屬柳州府。清代因之。
民國時期仍為融縣,民國2年屬柳江道;19年屬柳州民團區;23年屬柳州行政監督區;29年屬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全司令公署;31年屬第二行政督察區;38年屬第十五行政督察區,區治融縣。
解放後仍稱融縣,縣人民政府設在融樂鎮,屬柳州專區(後更名柳州地區),至今不變。1951年7月21日,融縣人民政府從融樂鎮遷至長安鎮,仍稱融縣。1952年9月2日,廣西省人民政府下文將融縣改為融安縣。1952年11月,以原融縣中區為主,先後從羅城縣、融安縣、三江縣和貴州省的從江縣各劃出一部分地區,成立了大苗山苗族自治區(縣級),屬宜山專區;1955年,大苗山苗族自治區更名為“大苗山苗族自治縣”,至1958年改屬柳州地區;1966年,大苗山苗族自治縣改名為“融水苗族自治縣”。
2002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88號):原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2002年12月改屬柳州市。2003年融安縣行政區劃一覽(轄6個鎮、8個鄉)。2005年7月,撤銷城東鄉、大巷鄉,整體併入長安鎮,長安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

行政區劃

融安縣融安縣

春秋戰國時代為百越地。秦末漢初、三國時代為潭中縣地。唐、宋、元、明時期稱融州。明初改州為縣。清及民國稱融縣。因與“容縣”同音,1952年9月2日廣西省人民政府下文改名融安縣。

2000年,融安縣轄6個鎮、8個鄉。2002年9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國函[2002]88號):原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

2005年7月,撤銷城東鄉、大巷鄉,整體併入長安鎮,長安鎮人民政府駐地不變。融安縣轄6個鎮、6個鄉:長安鎮、浮石鎮、泗頂鎮、板欖鎮、大將鎮、大良鎮、雅瑤鄉、大坡鄉、東起鄉、沙子鄉、橋板鄉、潭頭鄉。

長安鎮
解放、新華、和平、立新、建設、河邊街、桔東、融江、新興、新民10個社區居委會;大巷、大洲、新安、東圩、大樂、紅衛、漁業村7個村委會。
浮石鎮
浮石社區居委會;浮石、隘口、起西、木瓜、小律、泉頭、東江、六寮、乾村、橋頭、鷺鶿州、長龍12個村委會。
泗頂鎮
泗頂社區居委會;馬田村委會、壽局、上洞、振彩、三坡、泗頂、儒南、吉照、山貝9個村委會。
板欖鎮
板欖、木吉、山尾、官昔、古龍、馬步、龍納、里鳥、東嶺、門樓、泗安、四平、拉叭、沙江、拉謝、蒙村、江北、麻江18個村委會。
大將鎮
大將、瓜洞、董安、保全、才妙、雅仕、東潭、板茂、設洞、大華、龍妙、富樂、合理、古雲、太江15個村委會。
大良鎮
大良社區居委會;大良、湖洞、良北、山口、永安、和南、龍山、古蘭、新和、石門、楊柳、新寨12個村委會。
城東鄉
河東社區居委會;塘寨、尋村、江口、祥多、銀洞、大坡、太平、竹子、保江9個村委會。
大巷鄉
瑤送、珠玉、安寧、木寨、木樟、小洲、河勒、隘面、泗朗9個村委會。
雅瑤鄉
雅瑤、大琴、章口、黃金、冠帶、車平、蘇田、福田8個村委會。
大坡鄉
崗偉、同仕、下寨、祿局、福上、福下、星上、星下、治安9個村委會。
東起鄉

不紅日、良村、長豐、安太、崖腳5個村委會。
沙子鄉
三睦、紅妙、沙子、桐木、古益、麻山6個村委會。
橋板鄉
陽山、江邊、二村、溫塘、古丹、下良、良老、中村、古板、橋板10個村委會。
潭頭鄉
紅嶺、培村、龍城、東相、西岸、嶺貝、何洞、潭頭、新林、新桂、大岸11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融安縣融安縣
地理位置

融安縣位於廣西北部,地處北緯24°46′~25°34′,東經109°13′~109°47′。

地形

地貌分為中低山陡坡地、低山緩坡地、岩溶峰叢地、沉積平原地等類型。地勢東北高西南低,東北部屬中山、低山及丘陵地區;東南部為岩溶峰林窪地和岩溶峰叢谷地;西南部多為岩溶孤峰平原;西北部為融江河谷小平原。

氣候

融安縣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太陽輻射強,氣候溫暖,雨水充沛,冬短夏長,雨熱同季,氣候資源豐富。但低溫冷害、乾旱、洪澇、大風、冰雹等災害天氣,局部地區也時有發生。按候溫劃分四季,全縣春季從每年3月4日至5月15日,平均氣溫在10~20℃之間,計73天;夏季從每年5月16日至10月3日,平均氣溫在22℃以上,計141天;秋季從每年10月4日至12月11日,平均氣溫在10~22℃之間,計69天;冬季從每年12月12日至3月3日,計83天(潤年84天),平均氣溫在10℃以下。縣內各地乾燥度都在0.8以下,大良、潭頭分別為0.75和0.71,屬濕潤氣候。其餘各鄉、鎮均在0.6以下,屬潮濕氣候。融安縣位於嶺南南側,為雲貴高原延伸而來的桂北山地向桂中岩溶峰林峰叢谷地及柳州台地的過渡地帶,地形複雜,形成不同的區域氣候。按80年代初的農業氣候區劃,全縣分為四個氣候區。

資源

礦產資源

融安融安
融安的主要礦藏有石灰石、白雲石、粘土、鉛鋅、硫鐵、重晶石等,其蘊藏量為:石灰石4950萬噸以上,粘土1913萬噸以上,白雲石2000萬噸,鉛鋅礦960萬噸,褐鐵礦119萬噸、硫鐵礦128萬噸。

水電資源

全縣水電資源十分豐富,有大小河流48條,密如蛛網,均屬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柳江支流,水能理論蘊藏量12.4萬千瓦,可開發量11.7萬千瓦。全縣已在泗維河、浪溪河、淑姆河、融江河建成中小電站4處,總裝機容量6.17萬千瓦,其中中外合資建設的裝機容量5.4萬千瓦的浮石牛崖水電站年發電量達2.6億度。目前,全縣年發電量已達3億多度。縣電網與全區大電網並連,電力十分充足、穩定。

植物資源

牧草類植物:龍鬚草、絲茅草、芭芒草、黃茅草等9種牧草類植物,除龍鬚草分布於潭頭鄉外,其餘遍於各地。
澱粉植物:金剛蔸、土茯苓、蕨根等澱粉植物。主要分布於板欖、雅瑤、大將、大坡、浮石等地。
果類植物:山葡萄、山楂果、大楊梅、小楊梅、牛奶子、洗手果等多果類植物。主要分布於板欖、雅瑤、大將、大坡等地。
竹類植物:金竹、紫竹、斑竹、羅漢竹、四方竹、涼竹蓆等多種植物。主要分布於板欖、雅瑤、大將、大坡等地。

動物資源

獸類:山豬、山牛、山羊、黃猄、麂子、香貓、竹鼠、黃鼠狼、野狗、獐子、香狸、狗熊、豺狼、豹子、四不象等40多種。1970年浮石公社木瓜大隊三岔生產隊曾獵得黃斑虎(華南虎)一隻,此後縣境內很少發現虎的蹤跡。上述野生動物,主要分布於偏僻山區的深山老林。
鳥類:有八哥、鷺鶿、喜鵲、百靈鳥、麻雀、鷂、畫眉等40多種。分布予融安縣各地。
兩棲、爬行類:芋苗蛇、楠蛇、水律蛇、草花蛇、蝮蛇等20餘種。分布於融安各地。

政治

1949年11月21日,長安鎮解放。1949年11月22日融樂鎮解放。1949年12月18日,融縣人民政府在融樂鎮宣告成立。縣人民政府設縣長1人,副縣長1人。下設機構有縣政府秘書室、公安局、民法科、實業科、稅務局、郵局等單位,共有幹部385人。
融安縣人民政府從融樂鎮遷到長安鎮,仍稱融縣,縣直黨政機關亦由融樂鎮遷到長安鎮。


經濟

民國16年(1927年),融縣政府設有實業科,負責融安縣城鄉建設工作。民國17年撤銷農業科,成立建設局。民國22年裁局設第四科。民國29年5月改為建設科,負責融安縣農林畜牧、工商運輸、礦山、公路等建設,至民國38年止。

解放後,1950年融縣人民政府設立建設科,負責融安縣的農林、水利、交通、郵電、供銷等建設。1954年12月,融安縣撤銷建設科,分設農業科、水利科、林業科。1958年成立農業局。1967年5月,農業局被“造反派”奪權,機構癱瘓。1968年8月融安縣革命委員會成立簡稱“縣革委”,農業局改為農業革命領導小組。1969年11月農業革命領導小組撤銷,併入縣革委生產指揮組,下設農牧小組。1972年12月撤銷農牧小組,恢復農業局至今。198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06元提高到1989年的434.4元,增長3倍多。農民的居住條件也逐步得到改善,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8.5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完成6.9億元,第二產業完成11.31億元,第三產業完成10.29億元,工業總產值完成28.3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14.33億元財政收入完成1.85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4.56億元,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1260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35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8.54億元。2010年,融安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39億元,工業總產值38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8.9億元,財政收入2.53億元,國稅、地稅實現雙過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38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74元金融機構存款餘額31.49億元,貸款餘額15.0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28億。2010年,該縣投入1100萬元,扶持甘蔗、金桔、中草藥、桑蠶、竹木為主的農業五大產業。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完成42.13億元,增長8%。其中一產完成10.28億元,二產完成18.93億元,三產完成12.92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2.59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8.1億元,單位GDP能耗下降1.8%;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9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659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5497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4.84億元。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000萬元,園區培育億元產值企業2家,新增規模以上企業2家,完成引資項目4個,總引資額10.15億元園區新增就業崗位2500多個,完成工業總產值22億元。

農業

融安農業檢查融安農業檢查
融安縣地處中亞熱帶,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9℃),雨量充沛(年均總降雨量1942.5毫米),無霜期大於295天,為農、林、牧業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
融安縣社會耕地總面積38.949萬畝,其中水田24.522萬畝,旱地14.427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45畝,人均水田面積0.92畝,人均旱地面積0.53畝。糧食種植面積30.49萬畝,產量達9.66萬噸。
融安縣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大豆、紅薯等,經濟作物有甘蔗、羅漢果、八角、桑蠶;果樹以金桔、沙田柚、柑、臍橙、板栗、柿子、桃等為主。蔬菜大宗產品主要有大白菜、蘿蔔、頭菜、番茄、辣椒、茄子、瓜類、豆角等。
民國22年(1933年),融安縣(含今融水縣)種植水稻平均畝產144公斤,秈稻每畝產量131.5公斤,粳稻畝產145公斤,糯稻畝產145公斤,旱稻畝產74公斤,小麥畝產43.5公斤,玉米畝產38公斤,高粱畝產25.5公斤,養麥畝產37.5公斤,紅薯畝產153.5公斤,芋頭畝產177公斤,木薯畝產86.5公斤,水稻總產值149.32萬元(國幣);旱稻總產值1.74萬元(國幣)。
解放後,1952年,糧食總產量4345萬公斤,畝產136.4公斤;1960年下降到3517萬公斤,1970年增加到5980萬公斤,1980年總產增加到8231萬公斤,1989年達到10249萬公斤,比1970年增長71.4%,比1952年增長135.9%。
1952年,農業總產值909.3萬元,占五業(農、林、牧、副、漁)總產值的60.95%,1960年農業總產值為631.1萬元,占五業總產值的60.18%,1961年農業總產值占五業的比重最高,為72.24%,以後逐步下降,1988年最低,農業總產值占五業的比重為47.6%,1989年農業總產值為3693萬元,占五業比重為52.25%。1990-1992年,引進高產優質木薯新品種——南植188,主要在北部鄉鎮試驗示範和成功,特別是推廣與林間種(在幼杉林地間種)技術,既撫育了幼樹,木薯又獲得豐收。其項目獲柳州地區行署科技進步二等獎。1996-2000年,水稻拋秧栽培技術試驗、示範和推廣。

工業

融安縣共有工業企業719家,其中規模以上15家,外資企業37家。企業涉及能源、冶煉、建材、醫藥、化工、絲綢、農產品加工等行業。
民國17年、20年,長安鎮有復安、中民、文華3家書店開業,兼營石印及木版印刷。民國32年至34年,官辦的植物油料廠和民營的同安油廠先後建立,始有1台25馬力的煤氣發電機。民國36年冬,國民黨第十六集團軍婦孺工讀學校的職工楊卓才等人,將2台24匹馬力的柴油發電機(後改燒木炭),1台15千瓦的直流發電機,運到長安開辦發電廠,名為鳳凰電廠。
解放後,1953年成立糧食加工廠、印刷廠、釀酒廠。連同同安油廠,均於1955年8月轉為公私合營。

1956年,在合作化高潮中,城鎮手工業分別組織合作社或廠,添置廠房和機械設備,根據市場需要組織生產。經營上,實行按勞分配,盈利上交。1957年工業總產值達187.97萬元。1958年,印刷廠、釀酒廠、糧油加工廠、農機廠轉為地方國營外,還興建磚瓦廠、造船廠、造紙廠、化工廠等國營企業。1959年,國營工業總產值248.42萬元,占融安縣工業總產值17.8%,比1958年增長1.4%。
1962年,遵照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融安縣工業企業進行整頓,分別作了“關、停、並、轉”,造紙廠、化工廠、造船廠相繼合併、下馬。1966年,柳州地區磷肥廠在縣境內興建。同年,縣有關部門聯派工作組下廠,幫助各企業制定一套較切實際的規章制度,工業形勢日趨好轉。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兩派民眾組織發生武鬥,大部分企業停產,秩序混亂,致使縣內工業造成嚴重虧損。當年,國營工業總產值248.45萬元,比1966年的1851.17萬元下降86.58%。
1989年工業總產值5659.51萬元,比1988年增長170.91萬元,增長1.03%。1990年工業總產值6174.70萬元,比1979年增長515.19萬元,增長9.10%。
1990年,縣辦工業有機械、建材、化工、印刷、紡織、食品等業共17個廠、公司。職工總數(不含礦業職工數)1531人,擁有固定資產2032.1萬元(1990年不變價),實現總產值1348.53萬元,占融安縣工業總產值38%,創利稅231.49萬元。
2006年,融安縣認真貫徹落實融安區經濟工作及全市加快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大力實施“工業立縣”戰略。一是鼓勵幫助工業企業加強橫向聯合,儘快發展壯大。如斯柳工業園引資嫁接成立有實力、有原料、有技術的相融公司,泰嘉公司租賃承包了長安鋅品有限公司。二是積極主動地為企業搞好服務,重點是積極為他們聯繫中小企業擔保貸款,幫助企業進行技改,擴大生產規模。
2010年,該縣投入6727.1萬元,啟動紅衛園區二期“三通一平”工作,收儲土地209.6畝,完成紅衛園區一、二期排污、浮石園區道路橋延伸、高澤園區路燈建設等工程。園區新引進企業兩家,即東城竹木製品廠和恆裕香油有限公司,新培育億元企業1家,即萬德七星水泥廠;新培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家,即利元電子、億森木業、永順木業、興隆竹木製品廠和鑫豐木業製品廠。

個體私營經濟

融安縣街道

工商貿易近幾年來,融安縣立足區位優勢,確立了“建設大市場,

搞活大流通,大力發展以商貿為主的第三產業,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重振‘小柳州’雄風”的戰略性發展思路,不斷最佳化發展環境,使個體私營經濟得到長足發展。2006年全縣新增市場面積2萬多平方米。二是融安綜合批發市場商品交易保持穩定增長的良好態勢。

目前市場共有客商510戶,其中新引進61戶,經營商鋪880間,鋪面營業率達95%,從業人員1780人,商品年交易額3億多元,日均交易額80多萬元。三是大型批發連鎖超市培育成效明顯。商潮購物廣場、紅太陽服飾廣場等一批具備一定規模的超市先後開業。全縣個體工商戶達9888戶,私人企業增加18家達136家,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9478元,同比增長10.49%。

面積人口

武德七年(624年),融州(今融安、融水兩縣)共1232戶。

元豐元年(1078年)融州5658戶。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融州21393戶,39334人。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融縣(今融安、融水兩縣)56844人。

民國元年(1912年)融縣21500戶,129200人,民國15年,融縣28408戶,139415人。

全縣總面積2905平方公里,總人口32萬人(2004年),轄6鎮6鄉153個村(街、社區),聚居漢、壯、苗、瑤、侗等19個民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8302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長安鎮55851;浮石鎮27307;泗頂鎮21678;板欖鎮21462;大將鎮22145;大良鎮22124;城東鄉15224;大巷鄉16777;雅瑤鄉14417;大坡鄉12930;東起鄉8159;沙子鄉10887;橋板鄉15839;潭頭鄉18229。

交通

融安縣交通便利,鐵路、公路、水路交通都十分發達。

鐵路

火車站火車站

枝柳鐵路從北往南貫穿縣境4個鄉鎮,設有4個站點,在縣城設有枝柳線廣西段最大客運、貨運火車站,往北可達懷化、襄樊、重慶,往南可達柳州、湛江、廣州。

公路

公路209國道、20171省道貫穿縣境。

航運

融江航道上可達貴州從江、榕江,下可到柳州、梧州、廣州,常年可通航100-300噸級貨船。全縣12個鄉鎮和138個村以及絕大部分屯都通公路。

縣內通訊發達,縣、鄉都安裝程控、行動電話,而且移動通訊在全縣範圍內實現了無縫覆蓋。

旅遊

融安縣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獨特。北連侗鄉三江,南接苗鄉融水,與三江、融水構起了民族風情特色旅遊帶。其山、水、人、情構成了多層次的旅遊景觀,展現出迷人的山水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眾多遊客。已開發的旅遊項目有:泗維河民族(苗族)風情區、西山紅茶溝森林公園、大洲度假村、浪溪江漂流、大良石門石刻旅遊區。此外還有極具開發價值的大坡鄉擺竹山原始森林、沙子皇宮洞等,尤其是浮石電站至縣城庫區河段,全長25公里,河面寬闊,水勢平緩、河岸風光秀麗,最適宜水上遊樂和人文旅遊項目開發。

融江河流域

融安水資源極為豐富,境內河流縱橫交錯,水質清秀靜幽。兩岸蒿竹聳立,竹木蒼翠,宛如一道天然綠色屏障。秀麗的融江以其"平、直、寬、緩、清、靜"的獨特景致而倍受專家們的讚賞。特別是距縣城12公里處的下游浮石電站於2000年3月閘水後,浮石電站上游至泗維河之間水域綿延25公里,形成一個寬廣、平靜開闊的大平湖。這裡是開展水上遊樂的極佳境地,是柳州地區絕無僅有的。一年一度的百艘龍舟大賽就在這裡舉行。

融安縣古騎樓街

長安鎮的古騎樓街

長安鎮的古騎樓街是目前廣西規模最大、保存較為完好的騎樓街之一。漫步街市,1.5公里的騎樓街還較好地展現在遊人面前,那雕樑畫棟的街旁騎樓,歷經百年滄桑,似向遊人敘說昔日古鎮的歷史。清清的融江自西北向東南穿城而過,幽波如鏡,風景綽約,恰似一江春水,將古鎮帶進新的輝煌。

大洲旅遊度假村

大洲旅遊度假村位於與縣城北面僅一水之隔的大洲島上、這裡綠樹相映、陽光明媚、空氣清新、洲頭萋萋芳草遍地,度假村內民族風情濃郁。美麗富饒的大洲島,一塊在江河中崛起的神奇土地,具有得天獨厚的亞熱帶湖島自然風光。可謂一座天然秀麗、一派田園風光的伊甸園

紅茶溝森林公園

紅茶溝森林公園位於融安縣城西郊三公里處,方園17平方公里,有原始次森林及人工林2.2萬畝。公園裡春季百花盛開,夏季半山雲海,秋季滿山紅葉,冬季山頂白雪。有山高路曲,林茂花香、水秀、瀑險、雲麗雪美、空氣清新等特點。

泗維河風景區

泗維河風景區距縣城14公里,是一條20多公里長的人工長湖,河水碧綠清幽、兩岸峰巒起伏、竹木蒼翠、八角飄香、風光綺麗,景色十分迷人。

擺竹山原始森林

擺竹山原始森林距縣城40公里,最高海拔1250多米,是廣西區重點保護林區,林區總面積4萬多畝,茫茫林海,古樹參天,浩然壯觀,森林內有國家珍稀樹種五針松、花竹、四方竹、黑竹等。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娃娃魚、野牛、狗熊等。

大良石門水庫風景區

大良石門水庫風景區距縣城58公里,水質清幽,湖面寬闊平靜,景區內有奇洞,洞分上、中、下垂直排列,有通道相連,上洞寬敞明亮,形若天堂,洞內刻壁不少;中洞能容數百人,洞內有太平天國時期留下的八塊石刻,全部碑文約三千字;下洞寬敞陰暗,涼風習習。

文化

龍舟大賽龍舟大賽
融安縣龍舟大賽

龍舟競渡起源於四五千年前我國民間的一項有趣的傳統體育活動,在漫長的龍舟競渡歲月中,產生了五花八門的龍舟奇俗。桂北龍舟競渡的習俗有龍舟長寬要取吉利數字、龍舟起水儀式、龍舟上岸儀式、奪標龍舟獎品為燒豬、鳴放鐵炮和鞭炮、龍舟奪冠慶功宴等等。
中國·柳州國際水上狂歡節第二屆柳州市龍舟大賽(融安)選拔賽暨融安縣第十五屆龍舟大賽,在廣西融安縣城風光秀美的融江江面舉行,吸引數萬名民眾前來觀看。62支龍舟隊冒雨激烈角逐,最後,男子龍舟隊由融安貝江隊、融安鷺鶿洲一隊、融安大巷一隊分別奪得一、二、三名;女子龍舟隊由融安竹子隊奪冠。
私熟

清代縣內各鄉村、街多辦有私墊,為私人或聯戶開辦.私整分。蒙館,和“經館”。蒙館學生13歲以下,以識字為主,背誦《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和《幼學詩》等。
錢牌

又稱壓牌,演員1至3人不限,表演時手握一串銅錢棒,邊打邊唱。流傳於長安、浮石、板欖一帶。解放前,打錢牌者均為討錢要飯的人。解放後,錢牌內容多為歌唱新生活,道具也作了美化,重大節日之際,時有表演。
古遺址
石網墜出土1981年文物普查時,區、地文物工作隊於大巷鄉安寧村黃牛坡,發現兩枚石網墜,網墜製作粗糙。
1981年初,大巷鄉大巷中村一村民挖水溝時,在80厘米深的土層中,挖到石斧一件,系磨製石器,但未發現其他器物伴隨出土。
寶山動物化石遺址位於泗頂鎮圩場東北1公里處。1985年至1986年,民眾到山上挖礦,在岩洞中的不同地點,挖出動物牙齒化石,經化驗為大熊貓牙齒。
燈盞圩(古地名)古寨址位於大樂鄉望梘村東南面,距縣城東4公里。在寨址中發現許多瓦礫、碎磚及房屋基石,發掘得唐、宋、清各時代錢幣、陶碎片、青花瓷碎片。

特產

融安物產十分豐富,主要特產有:金桔、羅漢果、板栗、臍橙、沙田柚、香菇、木耳、竹筍、小洲頭菜、茶油、竹涼蓆系列產品等。

融安金桔融安金桔
融安金桔

融安“滑皮金桔”皮脆、味甘、汁多,是金桔中的極品,年產上萬噸,是全國金桔主要產地之一,其果質好,味清甜,曾多次進京被用於接待外賓。1985年在浙江省寧波召開的全國金桔技術研究會上融安金桔的產量、品質被評為全國第一,其系列產品曾被列為國家級“星火”計畫。融安因此素有“桔鄉”之稱。

融安羅漢果

融安羅漢果出自大山,清純甜美,可泡茶,潤心脾;可入藥,治咳嗽,功效好。年產量達1億多個。

融安“小洲頭菜”

清甜香脆,味道獨特,且物美價廉,已暢銷區內外,成為全縣菜類的拳頭產品。其年產量達7萬多噸。

融安竹子

融安竹涼蓆系列產品年產量達60多萬床。由於其竹質優良,工藝精美,已遠銷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享譽海內外。並且,融安的竹涼蓆廠家已出國發展,在越南、泰國等國辦廠,正在進一步做強做大。

科教文衛

科技

融安縣科技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全面實施科教興縣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了全縣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及科技進步。近年來,全縣引進新品種164個,主要農產品新品種和優良品種覆蓋率94%;建立了一批新品種示範基地和農業科技示範園;農業新技術推廣普及率達到91%。實施工業產品升級換代計畫,開發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草藥新產品——金松止癢液、

野生靈芝茶系列產品、即食野生菇產品等15個新產品。融安縣於1998年獲國家科技部授予“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稱號,2001獲國家科技部授予“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稱號。雅瑤鄉和浮石鎮也分別被自治區科技廳授予“全區科技工作先進鄉(鎮)”稱號。

科技成果

農業方面

①1990-1992年,引進高產優質木薯新品種——南植188,主要在北部鄉鎮試驗示範和成功,特別是推廣與林間種(在幼杉林地間種)技術,既撫育了幼樹,木薯又獲得豐收。其項目獲柳州地區行署科技進步二等獎。

②1992-1995年,引進“雜交蕃茄益農101”,在泗頂、橋板等石山區鄉鎮示範,並大面積推廣,為貧困山區農民找到了一條脫貧致富的門路。獲地區行署科技進步三等獎。

③1990-1991年,試驗、示範水稻噴施多效唑並大面積推廣套用。獲地區科技進步三等獎。

④1990-1991年,微型水電技術套用。

⑤1990-2000年,網箱養魚技術示範推廣,獲地區行署科技進步三等獎。

⑥1992-1993年,水稻科學節水灌溉。

⑦融安縣木棉溝小流域治理綜合技術開發。

⑧1990-1993年,叢生竹筍竹兩用林建設技術開發。

⑧1991-1995年,濕地松速生豐產林營造技術套用推廣。

⑨1996-2000年,水稻拋秧栽培技術試驗、示範和推廣。

其它方面

①天然茶皂素藥物洗髮劑系列產品開發。

②純天然中草藥——益膚樂開發。

③遠紅外線制粒烘乾機試製及其套用。

④短程化療小兒肺結核。

⑤皮瓣肌皮瓣的臨床套用。目前重點抓好羅漢果脫毒組培苗示範推廣、金桔低產園改造技術示範推廣及優良滑皮金桔高產種植技術推廣等。

發明創造方面

1、計算機自動教育系統;2、多功能半自動氣槍;3、剪式收割器;4、手壓泵式電動噴霧器;5、內燃機動車輛密碼防盜鎖;6、根雕桌凳;7、數學遊戲棋;8、液壓拉拔器;9、裝有閥芯的接駁咀;10、農藥液吸量器;11、便潔餐桌;12、輕便鐵犁;13、菱型狀蜂窩煤多功能速燃爐灶;14、新型家用切蔓機;15、菱型狀蜂窩塊;16、正方形狀蜂窩煤塊。

民間藝術

零零樂

這是明末清初年間在桂北地流傳的一種民間藝術,它的曲調簡單,就是上下兩句,沒有什麼變化。但大多數演唱者為盲藝人,或街頭賣藝,或被人請進家演唱,唱的內容可以是大本頭,或是大故事的片段,或是連唱七夜。無道具,就是兩片竹板打拍節用。零零樂屬曲藝種類,坐唱,無運作。

漁鼓

流傳的時間與零零樂相同,演唱者大多數亦是盲藝人,曲調與桂林漁鼓不大相同,也許是流派問題,或是街頭賣藝,或演唱大本頭,連唱幾夜。漁鼓屬曲藝種類,坐唱,無動作。長安漁鼓現已失傳,現在演唱的是桂林漁鼓。

彩調

彩調在廣西最為盛行,我縣幾乎每個鄉鎮都有彩調錶演隊伍。彩調腔口多達100多個,長安鎮每條街都有彩調隊伍,逢年過節,每個十字街頭都搭台唱彩調,十分活躍,直至今天。

長安文場

長安文場與桂林文場大同小異,但流派不同,風格各異,至今已有150年歷史,原是江浙民間小調衍變而成,通過職業或半職業藝人的多年演唱,不規範,使之成了有獨特風格的長安文場,已往都是坐唱,無動作,一個多角,屬藝種類。解放後,長安鎮老藝人們將文場搬上舞台,掛衣演出文場劇。此後,縣又連續創作了三個大型文場劇,在地區獲獎,文場演唱在自治區亦獲過獎。

錢排

錢排在長安鎮流傳已有多年,它是藝人們用來向有錢人家乞討的一種藝術形式,在有錢人家門口,耍起錢排,講(有韻腳的、有節奏的)或唱一些恭祝髮財的“彩話”,藉以謀生。這種藝術形式一直保留到今天,現在,已經成為文藝活動的一種形式,表演者可兩人以上至十人以下。

牌燈

牌燈在民國年間在長安鎮最為風行,每條街都有隊伍。它原本用大字牌中的大壹至大拾,先是洗牌,然後組成壹貳叄、肆伍陸,或貳叄肆等。這種藝術形式專用於逢年過節的晚上,因為它是燈類,晚上十分好看。
解放後,藝人們把它改成口號。

衛生

融安縣融安縣

融安縣現有醫療衛生機構32個,縣醫院、中醫院、婦保院、防疫站、皮防站、單採血漿站及12個鄉(鎮)衛生院、14個鄉(鎮)防保所。全縣醫療機構擁有病床645張,平均每千人口擁有病床2張;衛生系統有幹部職工729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574人,平均每千人口擁有衛技人員18.35人;全縣有農村衛生人員250人,其中鄉村醫生123人,個體開業行醫人員35人,農村接生保健人員92人。按衛生技術人員類分:西醫師以上人員239人;中醫師以上人員32人;中西醫結合醫師以上人員2人;護師以上人員165人;中藥師以上人員10人;西藥師以上人員22人;檢驗技師以上人員20人;其他衛技人員共18人。每千人口衛生技術人員數2.3人,每千人口醫生數1.3人。

醫療機構等級情況

縣人民醫院為二級甲等醫院,縣婦保院為一級甲等婦保院,12個鄉(鎮)衛生院有4個衛生院為一級甲等醫院(大將、泗頂、大良、長安)、有5所衛生院為合格衛生院。

愛嬰醫院情況

縣醫院、婦保院為愛嬰醫院;12個鄉(鎮)衛生院有10個通過了愛嬰衛生院的審評(東起、大坡未獲愛嬰衛生院)。

城鎮建設

近年來,融安縣充分利用自身良好的條件和區位優勢,用足用活國家產業政策,大力推進小城鎮建設取得良好成效。據統計,至2003年底,該縣城區建設面積由98年的4.6平方公里擴展到7.9平方公里,增長70%;人口由5.6萬人增至8.2萬人,增長46%;城鎮化程度達32%。

一是通過招商引資上項目,帶動就業。98年以來,全縣共引資4.3億元,完成5個企業的新建,8個企業的改制,帶動6000餘人進廠就業,僅此一項,全縣新增城鎮人口4200人。

二是以市場建設盤活閒置土地。98年以來,全縣引資8300萬元建成6個市場4100個鋪面,吸引7000餘人到融安經商,並以此帶動單位、居民投資34133萬元建廠房、民房及商業鋪面5000餘間,累計開發閒置土地1400餘畝,共吸引1.9萬農民進城落戶。

三是以路建帶城建,擴大城區面積。該縣抓住大西南出海通道國道209線穿越縣城路段改造工程的機遇,以路建帶動城建,在國道兩側開發新區,新增街道3條,帶動900餘戶居民建房,使城鎮人口新增2000餘人,城區面積新增25.5萬平方米。

四是科學經營城市,最佳化城市土地資源。該縣投資1000餘萬元建成占地120畝功能全、品位高的長安廣場,帶動周圍720畝土地價格飈升,增幅最高達10餘倍,使城區面積新增840餘畝,而且還繼續在強力拉動周邊的土地開發。

歷史名人

覃光佃,大樂鄉人。北宋開寶五年(972年)進士。任監察御史,專司彈劾。他不畏權貴,對失職的朝庭官員,均呈請皇帝懲辦,皇城人尊為“真御史”。當時,北敵經常犯境,他3次上疎力主抵抗,升武騎尉、知雁州軍事。對沿邊將士貪功妄殺及偷惰失職者,悉懲以法。
韋綱,明末永寧州浪溪(今雅瑤鄉冠帶村)人,壯族。幼年家境貧寒,常和父母、姐姐外出幫工。勤奮讀書習武。明朝永曆三年中武狀元,官授廣西柳慶義旅總兵官。時南方紛亂,韋綱奉命率部鎮壓,平定後被封為英王。為報皇恩,他招兵4000餘人以鞏固秩序,被奸臣誣為反叛而遭清剿。
黃略,(1906~1950),大將鄉太江村人。1937年畢業於廣西省地方行政幹部學校,歷任國民黨副鄉長、鄉長、鄉自衛隊長。1945年,在共產黨人影響下,出面組織“融縣抗日挺秀隊”任隊長,同地下黨領導人精誠合作,參加過小片伏擊戰,斃日軍20餘人。參加長耙截擊戰,俘獲長安鎮維持會保全大隊20餘人槍。參加襲擊富樂日軍大曹營,又予敵以重創。

廣西壯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南寧市青秀區 | 興寧區 | 西鄉塘區 | 良慶區 | 江南區 | 邕寧區 | 武鳴縣 | 隆安縣 | 馬山縣 | 上林縣 | 賓陽縣 | 橫縣
柳州市城中區 | 魚峰區 | 柳北區 | 柳南區 | 柳江縣 | 柳城縣 | 鹿寨縣 | 融安縣 | 融水苗族自治縣 | 三江侗族自治縣
桂林市象山區 | 秀峰區 | 疊彩區 | 七星區 | 雁山區 | 陽朔縣 | 臨桂縣 | 靈川縣 | 全州縣 | 平樂縣 | 興安縣 | 灌陽縣 | 荔浦縣 | 資源縣 | 永福縣 | 龍勝各族自治縣 | 恭城瑤族自治縣
梧州市萬秀區 | 蝶山區 | 長洲區 | 岑溪市 | 蒼梧縣 | 藤縣 | 蒙山縣
北海市海城區 | 銀海區 | 鐵山港區 | 合浦縣
防城港市港口區 | 防城區 | 東興市 | 上思縣
欽州市欽南區 | 欽北區 | 靈山縣 | 浦北縣
貴港市港北區 | 港南區| 覃塘區 | 桂平市 | 平南縣
玉林市玉州區 | 北流市 | 容縣 | 陸川縣 | 博白縣 | 興業縣
百色市右江區 | 凌雲縣 | 平果縣 | 西林縣 | 樂業縣 | 德保縣 | 田林縣 | 田陽縣 | 靖西縣 | 田東縣 | 那坡縣 | 隆林各族自治縣
賀州市八步區 | 鐘山縣 | 昭平縣 | 富川瑤族自治縣
河池市金城江區 | 宜州市 | 天峨縣 | 鳳山縣 | 南丹縣 | 東蘭縣 | 都安瑤族自治縣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 巴馬瑤族自治縣 |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 大化瑤族自治縣
來賓市興賓區 | 合山市 | 象州縣 | 武宣縣 | 忻城縣 | 金秀瑤族自治縣
崇左市江州區 | 憑祥市 |寧明縣 | 扶綏縣 | 龍州縣 | 大新縣 | 天等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