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縣

西林縣

西林縣,隸屬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最西端,地處桂、滇、黔三省(區)結合部。全縣面積3019.58平方公里,占廣西總面積的1.28%,人均擁有土地面積37畝,耕地總面積24.79萬畝,人均耕地面積1.97畝。全縣有3個鎮、5個鄉(3個為民族鄉),共94個村和3個社區,2002年總人口12.7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56萬人,有壯、漢、苗、瑤、等14個民族,少數民族占全縣人口的90%,西林縣享受民族自治縣待遇。西林縣旅遊資源豐富,有萬峰湖景區,八萬水源洞、周邦洞群、那勞岑氏建築群、古商埠達下、古鎮火柴等,還有古句町國古蹟銅棺、銅鼓古蹟銅棺、銅鼓等人文景觀。歷史上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索——“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就發生於西林。中國沙糖桔之鄉——百色市西林縣,西林的麻鴨也是遠近聞名的。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西林縣西林縣

西林縣歷史悠久。早在數萬年前的舊石器早期,西林就有過人類活動。
春秋戰國時期西林地域在部落聯盟的基礎上形成了方國句町國。至秦代屬黔中郡句町國地域。漢朝屬牂牁郡句町縣(國)。三國時屬町縣地。南朝置西平縣。北朝屬南寧州(州治今雲南曲靖)隨屬南寧州總管府。唐屬黔州所領。宋皇祜四年(1052年),置上林山峒。明永樂七年(1409年)設定上林長官司。清康熙四年(1665年)改流轉用縣,存林字,又以地名處西端,西林縣由此而得名。
民國沿設西林縣,先後隸屬右江道、田南道(治百色)、百色團區、百色地區專員公署。民國24年(1935年),調整西林縣行政區域,劃潞城、八渡、供央3個鄉歸新建的田西縣,同時從西隆縣劃出八達、古障、馬蚌7個鄉歸西林縣。1950年3月,西林縣人民政府成立(縣治設在定安)。解放後(1951年)8月取消西林縣建制,分別以定安、者苗、高角、八渡4個鄉併入田林縣;以那勞岩介、龍潭、西平、八達、古障、馬蚌7個鄉併入西隆縣,後改稱為隆林各族自治縣。

西林縣西林縣
1961年7月,經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批准,西林縣開始從隆林各族自治縣分出恢復建制。1963年5月20日,國務院全體會議通過,正式批准恢復西林縣,轄那佐、那勞、西平、八達、古障、馬蚌6個區(後改為公社),縣人民委員會設在八達。1984年7月公社分為鄉鎮,有八達鎮、古障鎮、馬蚌鄉、八大河鄉、者夯鄉、普合苗族鄉、那勞鄉、足別瑤族苗族鄉、西平鄉、弄汪鄉、那佐苗族鄉共2鎮9鄉。2005年6月撤併鄉鎮八大河鄉併入馬蚌鄉,者夯鄉併入古障鎮,弄汪鄉併入那佐苗族鄉。

行政區劃

2003年,西林縣轄2個鎮、6個鄉、3個民族鄉:八達鎮、古障鎮、八大河鄉、馬蚌鄉、者夯鄉、普合苗族鄉、西平鄉、弄汪鄉、那佐苗族鄉、那勞鄉、足別瑤族苗族鄉。
2005年,八大河鄉併入馬蚌鄉;者夯鄉併入古障鎮;弄汪鄉併入那佐鄉。
2013年,那勞鄉撤鄉建鎮。
2016年5月24日,馬蚌鄉撤鄉建鎮。
西林縣下轄八達鎮、古障鎮、那勞鎮、馬蚌鎮、西平鄉、普合苗族鄉、足別瑤族苗族鄉、那佐苗族鄉4鎮4鄉93個村民委753個村民小組。
八達鎮轄:城北、城中、城南3個居委會;八達、土黃、木呈、紅星、壩弄、那卡、花貢、壩林、旺子、龍保、周邦、坡皿、新達13個行政村;
古障鎮轄:周洞、貓街、周約、者黑、西舍、仙仁掌、央革、水頭、花子寨、隴正、古障、八大河、火把、馬麻、武定、魯渭18個行政村;
馬蚌鎮(馬蚌鄉)轄:馬蚌、浪吉、那扛、合社、羅廣、三腳坡、羅北、那托、八大河、火把、馬麻、武定、魯渭13個行政村;
那勞鎮(那勞鄉)轄:那勞、那賓、洞堅、斗皇、新寨、頂蚌6個行政村;
普合苗族鄉轄:者底、平安、文雅、大河、岩臘、新豐、普合7個行政村;
西平鄉轄:西平、八橋、弄工、那務、者懷、者革、那俄、高維、者車、皿帖、木頂、平上12個行政村;
那佐苗族鄉轄:那佐、新隆、上馬草、達下、皆馬、母魯、渭洪、那訕、龍潭、甘界、弄合、俄沙、壩盆、平別、同硝、永合、龍灘、弄汪18個行政村;
足別瑤族苗族鄉轄:南灰、板橋、足別、央龍、者么、平木6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西林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最西端,地處滇、黔、桂三省(區)結合部。地理座標位於北緯24°01′——24°44′;東經104°29′——105°36′之間。全縣總面積3020平方公里,東西長116公里,南北最寬79公里,最窄24公里,版圖象一隻西飛的鳳凰。周邊和廣西田林、隆林,雲南羅平、師宗、邱北、廣南、富寧,貴州興義市八個縣(市)境接壤,縣城八達鎮位於縣境中部,距自治區首府南寧529公里,至雲南首府昆明460公里,至貴州首府貴陽540公里。

地形

西林縣西林縣

西林處於雲貴高原向廣西丘陵過渡的褶皺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狹,東西寬。境內地廣人稀、山多田少。隨山巒逶迤而形成馱娘江、古障河、那佐河3個明顯的河谷地帶,水田多分布於河谷。

山脈

境內諸山概屬雲貴高原余脈,土嶺連綿,溝壑縱橫。土山占全縣總面積的98%,其餘為石灰熔岩區。海拔一般高度390——1100米,平均海拔890米。最高點位於古障鎮王子山,海拔1883.3米;最低點位於那佐鄉達下村達下屯附近河谷,海拔390米。

土壤

全縣土壤類型有水稻土、紅壤、黃壤、石灰岩土、沖積土等5個土壤,13個亞類,27個土屬,49個土種。水田以瀦育沙泥和洪積瀦育沙泥等土種為主,占水田面積78%;屬微酸性土。旱地以沙質黃泥土為主,各占旱林荒地面積的46.2%和23.1%。還有紅壤土占12.2%,多屬微酸性土,土層深厚。

氣候

全境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熱充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2008年至2010年,極端最高溫度41.0℃,極端最低溫度1.7℃。平均氣溫19.9℃,平均日照時數為1659.5小時,三年降雨量分別為1178.5毫米、797.3毫米、72.6毫米,平均降雨量為743.5毫米,2010年為建國以來最高溫乾旱的一年。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1.6%。

自然資源

水利資源

西林縣西林縣
全縣有西洋江、馱娘江、清水江、南盤江等大小河溪共295條,其中集雨面積超過50多平方公里的有17條,集雨面積超過100平方公里的有9條。境內河溪總長786.3公里,全縣年平均徑流量76.26立方米,自然落差5267米,可利用落差1561米,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為23萬千瓦,可開發量18.76萬千瓦。已開發馱娘江流域梯級電站等17座,總裝機容量13.5萬千瓦,目前仍有5.26萬千瓦未開發。

林業資源

全縣土地面積302000公傾,其中宜林面積20.72萬公頃,森林面積19.07萬公傾,宜林面積森林復蓋率72.2%。全縣森林復蓋率39.34%。年森林木材蓄積量750萬立方米,2010用材林蓄積量33.89萬立方米。用材林有杉木、松木、速生桉、毛竹、楠竹、麻竹等。有多種速生豐產優質樹種,如鐵杉、雲南松、紅椿、酸棗、樺木、樟李等,也有稀少珍貴的樹種,如三尖杉、黑金竹、蒜頭果等。

野生動物

縣境內山高林密,生活著許多珍貴野生動物,屬國家保護範圍的動物有30多個種類。其中一類保護動物有雲豹(龜紋豹);二類保護動物有黑葉猴、恆河猴、小靈貓、蘇門羚、林麝、黑麂、穿山甲、水獺、大鯢、水魚、白鷳雞、錦雞、鴛鴦。其它的還有麂、鬣羚、猸子、山豬、豪豬、果子狸、狗、狐狸、野兔、竹鼠、花鼠、山瑞、鷹嘴龜、南蛇、吹風蛇、金環蛇、銀環蛇、竹葉青蛇等。

礦產資源

西林縣西林縣

縣內礦產儲量頗豐,多為優質,已探明的礦產有輝銻礦、磷礦、鈣土礦、水晶礦、鎂礦、黃金、水洲石、大理石等。

人口民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3928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八達鎮31707、古障鎮17790、八大河鄉5710、馬蚌鄉9293、者夯鄉10905、普合苗族鄉10033、西平鄉13314、弄汪鄉10787、那佐苗族鄉13135、那勞鄉8416、足別瑤族苗族鄉8192。
2002年總人口12.7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56萬人,有壯、漢、苗、瑤、等14個民族,少數民族占全縣人口的90%。
2010年西林縣人口15.4萬人。其中壯族占總人口63%,漢族占總人口9%;苗族占總人口18%,少數民族占總人口90.58%。

交通

西林、銅鼓省道20331線是交通運輸的主幹線,橫貫縣境東西,往東與百盤公路相接,往西與雲南廣南、羅乾互連,往北與隆林縣貫通達貴州興義市。2002年,全縣11個鄉鎮有93個村通公路,總長817.5公里。全年客運量74萬人次,貨運量20萬噸。[3]
2010年通鄉油路、通村油路、屯級公路193條,里程達1188公里。

經濟發展

西林縣西林縣

2001年,西林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3.563億元,同比增長6.57%,第一產業完成1.89億元,同比增長2.03%;第二產業完成4669萬元,同比增長7.11%;第三產業完成1.206億元,同比增長12.05%。農業總產值完成3.057億元,同比增長2.17%;工業總產值7631萬元,同比增長l.7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771萬元,同比增長15.8%;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69萬元,同比增長8.21%;全縣財政收入2762萬元,同比增長24.41%;農民人均純收入1258元,同比增長2.8%。
2004年,生產總值完成4.72億元,增長16.3%;其中第一產業完成2.12億元,同比增長2.9%;第二產業完成1.26億元,同比增長56.4%;第三產業完成1.34億元,同比增長4.4%。三產業比重調優為45:27:28。財政收入完成5438萬元,增長22.15%,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五”計畫確定的目標。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6723萬元,同比增長53.46%,預計實現工業銷售收入6577萬元,同比增長46.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019萬元,同比增長73.02%。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87億元,增長116.83%,提前一年半完成“十五”計畫確定的目標。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億元,增長10.0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90元。城鎮登記失業率3.23%,控制在市下達的任務內。農民人均純收入1468元,增長5.31%。工業增加值達3188萬元,同比增長42.7%。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26億元,同比增長2.87%。共完成植樹造林3.04萬畝,其中經濟林0.3萬畝,用材林2.74萬畝。年末大牲畜存欄8萬頭;肉類總產量達7097噸,網箱養魚達460箱,水產品產量達1219噸,同比增長56.22%,畜牧水產值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由上年的26.8%上升到29.9%。
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5.28億元增加到12.20億元,年均增長10.7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5.18億元增加到11.07億元,年均增長16.40%;財政收入由0.64億元增加到1.02億元,年均增長9.73%;農業生產總值由3.86億元增加到7.94億元,年均增長6.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329元增加到13103元,年均增長15.67%;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704元增加到2973元,年均增長11.78%;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28億元增加到2.93億元,年均增長18.09%。2008年,被評為“全區科學發展進步縣”。

工業

西林縣重工業主要是建材和有色金屬工業。建材業有西林縣水泥廠和正在興建的縣糧食局建材廠。西林縣水泥廠於1975年建成投產,1987年經技術改革後年產425號普通水扼5000噸。
有色工業企業有礦產開發公司、銻冶煉廠、銻礦選廠、鐵合金廠、活性炭廠等。銻礦及銻冶煉是西林工業的支柱。1986年以來,西林縣先後創辦了銻冶煉廠、銻礦選廠和銻白車間。銻礦選廠生產的70%純硫化銻精礦的質量標號較高,曾獲廣東省人民政府的除砷技術進步獎,其選礦回收工藝達90%以上。勘探和開發黃金、銻礦,前景看好。
2002年西林縣共有鄉鎮集體、股份制、私營企業共2591個。古障茶葉加工廠和古障油桐榨油廠是鄉鎮企業中效益較好的廠家。
到2010年底,工業總產值由2005年的1.58億元增加到4.82億元,年均增長24.88%;工業增加值由0.52億元增加到1.9億元,年均增長16.75%;完成工業技改投資3.81億元,同比增長495.34%。馱娘江流域11座梯級水電站建成投產,電力工業產值突破億元;建成林產工業園區,林產加工業年產值超1億元;引進匯宏、樂豐源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農副產品加工業產值近1億元;礦產冶煉建材業有新突破。2010年,被評為“百色市發展工業先進縣”。

農業

西林縣西林縣

西林地處慎、黔、桂三省(區)交界處,是典型的山區林業縣,發展糧食生產是建國以來歷屆縣人民政府的主攻方向。
西林種茶的歷史悠久,1983年縣山區扶貧辦公室(後改“經濟開發辦公室”)開始在王子山下的古障鎮小規模種植生產白毫茶,得名”王子山白毫茶”。1994年,全縣新老茶樹面積共666.67公頃(1萬畝),共生產茶葉37500公斤,總產值75萬元創稅利28.5萬元。
2010年糧食產量穩定在5萬噸以上。發展優質水果10.2萬畝,其中西林沙糖桔通過了中國農業部、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廳無公害水果產品認證和基地認定。被評為“2003-2007年全區優果工程建設先進單位”。現有茶園面積11.26萬畝,年均乾茶產量2000多噸,產值4000萬元。天生橋電站庫區移民重點發展水面養殖,網箱達9160箱,圍欄生態養魚面積達7620畝,水產品年產量1.28萬噸,年產值1.4億元。

林業

西林縣到處是土山土坡,氣候溫潤,發展林業有優越的條件。全縣林業用地占縣境總面積的81%,2002年有森林153.22萬公頃(229.83萬畝)人占全縣總面積的50.75%,森林蓄積量730.32萬立方米。
經濟林主要有油桐、油茶、八角、紫膠、山植、板栗以及各種水果林、竹林、栲膠等。1994年油桐面積5181公頃(77727畝),油茶麵積280.5公頃(3349.5畝),其他如山杏子、板栗、核桃、柑桔等面積280.5公頃(4207.5畝)。
2010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積41萬畝,森林復蓋率達76.2%,超額完成市下達林改任務,2009年,被評為“百色市林改工作試點先進縣”。

社會

2008年,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六屆城市市容環境綜合整治“南珠杯”競賽C類城市進步獎。2010年,西林縣城鎮人口從2005年的2.05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4.27萬人,城區規劃面積15平方公里,城鎮建成面積2.4平方公里,城鎮化水平達到30%。
“兩基”工作順利通過自治區級和國家級評估驗收,榮獲自治區“兩基”工作先進縣。2008年,榮獲“全區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先進縣”。2010年,養老、醫療、失業、生育、工傷等五大社會保險參保人數達19848人,五大社會保險基金共征繳7452.1萬元。

旅遊資源

八行水源岩

八行水源岩,在普合苗族鄉境內,位於縣城東偏北15.6公里處。從馱娘江的八行河口,沿著八行河逆水上行2.5公里有一座大石山,山下石縫間有十多處地下水噴涌而出,這就是八行河的水源了。水源頭左上方約200米的山腰,有一個大岩洞。入洞走十來步又見一洞直下數米深,水聲丁冬作響,用強光電筒照去,可見一大水塘,水塘側上方衝下一股水,水大時,其聲轟隆,水煙徐徐上升。這水洞口的側面又另有一洞位山頂斜斜而上,當地人稱為”通天洞”。

周邦洞群

距縣城東北面7公里的周邦村有一岩溶地貌,這裡共有岩洞19個,如耕牛洞、犀牛洞、三角洞、仙人洞、顏家洞、黃雲貴洞等等,其中以仙人洞和耕牛洞最奇特。

仙人洞,進入洞口即有一幅幅石簾像 排空的瀑布傾瀉,又有一排排石柱,有個台架宛如神座,垂掛著幃簾。那些石筍、石柱有的像武士,有的像釣叟,一有的像書生。還有幾處“大廳”、“窄道”,大洞、小洞、叉洞曲暢勾連,有通出山外的“天窗”,有垂直而下的“無底洞”。

耕牛洞,洞口橫扁形,有3個“大廳”。第一“大廳”長約8米,高約2.5米;過去,隔幾塊石扇,有一圓拱形空間,即是第二大廳。廳高約20米,底面寬約400平方米,“廳”中央垂下一大石鐘乳,已經著地,往裡走,沿曲折窄道到50米深處,有一圓形“無底洞”,往往又有一約5米深的洞,搭梯而下。才到洞底,再爬過一個石崖,前行50米,頓覺豁然開朗,原來到了第三“大廳”,石景還勝過剛才走過的任何“大廳”。

古家寨日出

縣城東北14公里的普合鄉岩臘村的一個山頂上,有個苗家寨子叫古家寨。晴日,在這裡面向東南方,可以俯瞰大半個西林縣的山山水水。清晨觀日出,堪稱一奇。

黎明前,先是東方極遠處呈現一片魚肚白的天空,黑色的山影上泛起幾朵淡淡的紅雲。頃刻間,半天現出彩霞,整個天地一派斑斕異彩。

太陽出來了。開始是一段”紅線”,很快,變成一項”紅帽”,霎時又變成二個“紅盤”,桔紅,鮮亮,但不耀眼。

這時,霧海上升,群山下沉,古家寨成了將被“淹沒”的孤島。透過茫茫霧海空隙,可以看見山下的河川、田園、道路、農舍……。

太陽在升高,變黃,變白,燦燦發光了。霧氣也在上升,終於全部擁抱了古家寨,四處茫然一片。待等幾陣清風吹過,雲消霧散,古家寨又見到燦爛的陽光時,已經時近中午了。

古商埠達下

縣城東南66公里處,有個屬那佐苗族鄉的達下村。這裡高山峽谷,西洋江自西向東經過村前。從這裡的碼頭乘搭木船下航可到達雲南富寧縣的剝隘街,並可轉到百色、南寧。古代,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又是商貿經商必由之路。河岸上的巨石有船索綁紮的痕跡,從碼頭上去,是一幢幢兩層的古式樓房,順著山坡坡勢,縱橫成排成列,從山腰擺到山腳,呈梯形街景。

街道全是石條鋪砌的,縱向的道路修成台階石級,是碼頭延伸到山腰的部分。還有一間突出的房子,是清時政府設立的稅關。全村則60多戶人家,無田地,無畜欄雞舍,一看就知道不是耕田種地的農村,而是渡船搬貨的商埠。清嘉慶年間,西洋江江水比現在大得多,五六尺長的兩頭高翹的防浪水船運來”廣貨”、”洋貨”,載去山貨、土貨。達下成了雲、桂邊境貨物集散的埠頭。儘管埠頭不大,但還留有與經濟相應的文化遺址:如龍王廟、佛堂、關帝廟、私塾學堂等。

古鎮八柴

西平鄉火柴村位於縣城東南30公里的雲、桂兩省(區)交界處,民國27年以前,這裡是兩省邊境一個重要集鎮,叫火柴街。它地跨兩省(區),村街南段歸雲南廣南縣管轄,北段屬廣西西林縣管轄,各設行政機關(清代叫“把總管”),行政權不能越界施行。八柴街,每逢地支卯酉兩日成圩,是這一帶最熱鬧的市集。原來,街北山頭有座白帝廟、街南坳口有座農王廟,街中還有座佛堂,佛堂中有巨型觀音塑像。和尚、尼姑長住於此,香火四時不斷。佛堂有固定的田產。八柴原有塾館,是西林最早最完善的塾館之一。

如今的八柴還保留一條南北走向的石條鋪的古街,還有街頭銜尾的閘門、斷垣。

岑氏建築群

那勞鄉那勞村是清光緒初年雲貴總督岑毓英和清末兩廣總督、四川總督岑春煊的老家。這裡有岑氏經明、清兩代建起來的家宅、廟宇、紀念物等建築群。
岑懷遠將軍廟:岑懷遠,南宋邊將,是明朝上林長官司岑子成之遠祖。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加大將軍銜。上林長官司岑氏土府遷居那勞村後建廟,清光緒元年(1875年)岑毓英擴建成四合院,有神堂、兩廂房和閘門,占地180平方米。神堂神匾甚是堂皇,廊檐也甚寬敞,左右走廊分別以紅包六柱木架,上署鍾、鼓各一,鍾、鼓均畫有龍鳳。
岑氏宗祠: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建,分前後院,後院四合,後廳是神堂,兩廂房是陳列室,前廳中間是大門,天井四角有花圃,中間有方形石台上有繪著飛鶴的六角形亭子,名"鶴亭"。大門外有寬闊的趟廊,兩剪伸出的八字牆,上畫兩隻大老虎,大門下來是十二級台階,台階邊到八字牆基各有一塊較大的花圃,兩棵大苦楝樹緊靠台階。台階腳才是方形外院,院外對著大門有一面照壁,壁面畫巨龍戲珠。祠堂占地約400平方米。
岑氏內院:占地300平方米,是那勞岑氏建築群中最為古老的部分。明代襲上林長官司始遷府到那勞寨的岑密初建,地居全寨最高點。
宮保府:岑氏建築群中規模最為宏大的建築,因岑毓英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受授皇宮“太子少保銜”,簡稱"宮保",於是家宅即稱"宮保府"。它坐座於那勞寨中央,占地面積1347平方米。始建於清光緒二年(1976年),光緒五年落成,原有大小8棟,逐步擴建到13棟。
增壽亭:岑毓英二北岑毓祥的第三個兒子岑增壽的身後紀念建築物。光緒十年(1884年)建,磚木瓦結構,亭作八角狀,上下三層,底層壁上書畫至今可見部分。占地面積80平方米。
南陽書院:是那勞岑氏族塾,是教學的地方。有院門、一廳、二廳、兩廂房及一間廚房。二廳設孔座,又叫聖堂主。

土特產

土特產有桐油、茶油、烤姜、薏谷、茶葉、黑木耳、板栗、香菇、山楂、烤菸、靈芝、山藥、何首烏、土茯苓等。西林水牛是全國13個地方水牛良種之一,黃牛是廣西3個地方優良品種之一。西林麻鴨、烏骨雞為本地優良家禽品種。

油桐

用油桐籽榨取的桐油,具有廣泛的用途。是機械、器具、船舶、車輛、農具、家具的優等塗料,又是國防、化工、建築等部門的工業原料。現西林縣已種油桐4693.2公頃,其中有收面積1666.7公頃,年產桐籽215.6萬公斤。以者夯、古障、馬蚌出產最多,占全縣60%。1994年,全縣產油柚籽3288噸,每年可出口油柚籽250-300噸左右,創外匯達21萬至26萬美元。

茶油

茶油是用油茶樹果六榨出來的油,是縣裡的主要食用油。它油色黃亮,芳香,食用口感好,耐儲藏,很受市場歡迎。
西林種植油茶歷史悠久,各鄉鎮均普遍栽種。解放後,油菜種植以弄汪鄉的弄汪、弄合、峨沙和西平鄉的木頂、皿帖一帶最多,那裡被譽為“油茶之鄉”。茶油除供縣內食用外,還大量外銷,每年為縣財政創收60多萬元。

烤姜

烤姜烤姜
烤姜是由生薑喬皮後放入烤爐內烤乾而成。西林生薑,皮薄肉厚,鮮辣溫香,質嫩可口,水份含量少,宜於製作烤美。這種烤姜保留了鮮姜原味,易於保藏和運輸,使用價值高。不僅是去膻解腥的好配料,還可以配藥,有驅風禦寒,健胃益脾,活絡生肌等功能。故馳名中外,被中國糧油食品進口公司列為名牌產品,遠銷歐美、日本以及東南亞國家,深受用戶稱讚。烤姜成為西林縣經濟收的主要來源之一。全縣烤美主要集中在者夯、古障、馬蚌、八大河四鄉(鎮),其產量占全縣86%以上。

薏米

薏米薏米
又名薏谷。一年生禾植物,果實橢圓,仁白色,春種秋收;旱地、水田均可生長,一般畝產10po150公斤;境內的瑤族喜歡種植,意米實用價值高,既作一般食物,也能去濕、健胃、補牌,夏天用意米煮粥能補肺清熱,又能治療小便熱淋。近年經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證明,著米還是一種抗癌藥物。主要產區在西平、弄汪、那佐,年產量占全縣75%以上。意米除在國內銷售外,又是外銷的大宗土特產品之一,遠銷香港、澳門、南洋等地。

烤菸

將採下來的菸葉放火烤房烘烤而成。西林與雲南接壤,所產烤菸質量也與雲煙接近,屬清香型,顏色金黃,厚薄適度,油潤豐滿,燃燒性好,煙味醇和。
廣西已將西林定為廣西優質去煙生產基地。1994年,西林縣烤菸產量為37.367噸。

白毫茶

這種條因產於古障鎮而得名,又稱“王子山白毫茶”其特點是葉芽肥大,葉尖有白毫,葉質純嫩,形似銀針。經中國茶科所化驗,一葉含有多種有利身體的微量元素。它茶色青綠,滋味郁香,回味性強。1985年,古障白毫茶被全國茶樹良種審定委員會定為國家級良種。1989年,廣西桂林茶科所用凌雲、古障白毫茶為原料,研製成“茉莉白毫茶”,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優質茶葉產品,遠銷摩洛哥、西德等國家。

西林三珍

西林縣所產的鷹嘴龜、山瑞、水魚被譽為“西林三珍”。“三珍”均屬龜科爬行類物。鷹嘴龜,俗稱大頭龜,頭呈三角形,嘴啄狀如老鷹嘴;山瑞,又名山龜,顏色為深褐色,背上有很多凸起的肉瘤,生活習慣與鷹嘴龜相似;水魚,學名鱉,又叫團魚、腳魚、甲魚,其顏色為暗草綠色,背上光滑,習慣生活在河溪、池塘或水田中。“三珍”的肉體都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碳水化合物等強身健體的營養萬分。特別是鷹嘴龜,是“三珍”之最。它全身是寶,龜腹甲、龜掌、龜油、肝、膽、蛋都是名貴藥物。可醫治哮喘、氣管炎、肺病等。“三珍”又是著名的山珍佳肴,常用來招待貴賓。

西林麻鴨

因全身羽毛呈麻斑點而名。習慣于山間水田、水溝覓食,尋食能力強,養易肥。與眾不同的是,鴨肉並無腥味,且骨脆肉嫩,鴨場也很甜美。“白軌麻鴨”是西林特有的一道菜譜。西林縣氣候環境適合養鴨,全縣各地均可飼養,以上黃、古障麻鴨最為出名。

西林水牛

是全國13個地方良種水牛之一。其特點:個高體大,胸寬背闊,肢大肉多。而且性情溫順,體壯力大,役用性能好,每天可連續役用6小時。每小時可耕作水稻0.36-0.51畝。西林水牛發育快,繁殖力強,成活率和產肉率均較高,肉質上乘,是理想的役用牛和肉用牛種。縣內草場遍布,牧草繁茂,河溪也多,適宜發展養牛。西林水牛除本地耕作和肉用外,還在大量銷往外地。

廣西壯族自治區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南寧市青秀區 | 興寧區 | 西鄉塘區 | 良慶區 | 江南區 | 邕寧區 | 武鳴縣 | 隆安縣 | 馬山縣 | 上林縣 | 賓陽縣 | 橫縣
柳州市城中區 | 魚峰區 | 柳北區 | 柳南區 | 柳江縣 | 柳城縣 | 鹿寨縣 | 融安縣 | 融水苗族自治縣 | 三江侗族自治縣
桂林市象山區 | 秀峰區 | 疊彩區 | 七星區 | 雁山區 | 陽朔縣 | 臨桂縣 | 靈川縣 | 全州縣 | 平樂縣 | 興安縣 | 灌陽縣 | 荔浦縣 | 資源縣 | 永福縣 | 龍勝各族自治縣 | 恭城瑤族自治縣
梧州市萬秀區 | 蝶山區 | 長洲區 | 岑溪市 | 蒼梧縣 | 藤縣 | 蒙山縣
北海市海城區 | 銀海區 | 鐵山港區 | 合浦縣
防城港市港口區 | 防城區 | 東興市 | 上思縣
欽州市欽南區 | 欽北區 | 靈山縣 | 浦北縣
貴港市港北區 | 港南區| 覃塘區 | 桂平市 | 平南縣
玉林市玉州區 | 北流市 | 容縣 | 陸川縣 | 博白縣 | 興業縣
百色市右江區 | 凌雲縣 | 平果縣 | 西林縣 | 樂業縣 | 德保縣 | 田林縣 | 田陽縣 | 靖西縣 | 田東縣 | 那坡縣 | 隆林各族自治縣
賀州市八步區 | 鐘山縣 | 昭平縣 | 富川瑤族自治縣
河池市金城江區 | 宜州市 | 天峨縣 | 鳳山縣 | 南丹縣 | 東蘭縣 | 都安瑤族自治縣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 | 巴馬瑤族自治縣 |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 | 大化瑤族自治縣
來賓市興賓區 | 合山市 | 象州縣 | 武宣縣 | 忻城縣 | 金秀瑤族自治縣
崇左市江州區 | 憑祥市 |寧明縣 | 扶綏縣 | 龍州縣 | 大新縣 | 天等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