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刻經

金陵刻經

清朝末期是一個內憂外患的時期,因為當時許多寺院的典藏都在戰亂中燒毀,如果不拯救經書,中國佛教就瀕臨滅亡。後來楊仁山決定把楊家的地產全部轉為金陵刻經處所有,立下了楊氏分家筆據。他做的不僅僅是幾本佛書的拯救,而是通過佛教的思想尋求救國的出路,這也是金陵刻經處最重要的歷史。

簡介

清
古城金陵,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佛教文化及金陵刻經源遠流長。清同治五年(1866年),我國近代佛教文化復興奠基人楊仁山(1837-1911年)等有識之士創辦了金陵刻經處,傳承我國古代佛經、佛像木刻雕版印刷技藝,百餘年來在國內外享有盛譽。金陵刻經處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白下區淮海路35號,是我國著名的佛教文化機構,是融古代經書、經版收藏,經書雕刻、印刷、流通及佛學研究於一體的佛經出版機構,也是清末全國最早成立的刻經處。1982年被列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清朝末期
來源佛經自西漢末年由西域傳來中國,至唐代末年始有雕版印刷的佛經出現,但當時絕大部分佛典仍然以手抄的形式流傳。至宋代,始大量雕印佛經。清末金陵刻經處成立後,如皋、杭州、常熟和揚州等地相繼成立了刻經處。民國初年,北京、天津也成立了刻經處。此六處刻經處與金陵刻經處的關係最為密切。至上世紀四十年代末,此六處刻經處與全國其它刻經處相繼消亡。解放初,在以趙朴初居士為首的金陵刻經處護持委員會的呵護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關心、支持下,金陵刻經處成為全國僅存的唯一一家刻經處。

價值

清朝末期是
金陵刻經處總計收藏經版十二萬五千餘塊(其中有自刻經版四萬七千餘塊),包括經籍一千五百餘種、一萬三千餘卷,是全國佛典圖像刻版的總匯,全國各處木刻的重要經版基本上都集中於該處。它既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收藏漢文木刻經像版的寶庫,又是蜚聲海內外的我國木版雕刻、水墨印刷漢文佛教經典的唯一機構。

內容

金陵刻經處保持了中國古代傳統的木刻水印技藝。該技藝包括三項內容:一、刻版(寫樣、上樣、雕刻)。二、印刷(放版、刷墨、復紙、壓擦、揭紙)。三、裝訂(分頁、折頁、撮齊、綑紮壓實、數書、齊欄、串紙捻、貼封面封底、配書、切書、打裝訂眼、貼書名籤條)。

特徵

清朝末期是一個內憂外患的時期。金陵刻經處之所以要刻經印經,是因為當時許多寺院的典藏都在戰亂中燒毀,如果不拯救經書,中國佛教就瀕臨滅亡。後來楊仁山決定把楊家的地產全部轉為金陵刻經處所有,立下了楊氏分家筆據。他做的不僅僅是幾本佛書的拯救,而是通過佛教的思想尋求救國的出路,這也是金陵刻經處最重要的歷史。
金陵刻經,選本精嚴,內容純正,校勘嚴謹,版式疏朗,字大悅目,刻印考究,紙墨精良,各方特稱金陵本。具有以上特點的木刻水印技藝,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在清末以來的國內經書出版界占有重要地位。

數量

9
目前,該處手工印刷的佛教典籍有300餘種,約占全部經版數量的五分之一。其中有《玄奘法師譯撰全集》(1347卷)、《華嚴經》(80卷)等。雕刻、印刷技藝師徒世代口授身傳,已傳到第六、七代,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傳統思想觀念的變化,給線裝經書的生產流通帶來很大的影響,該傳統技藝已瀕臨危境。

榮譽

金陵刻經處作為我國佛教文化的重鎮,在世界文化界特別是東南亞國家聲譽卓著。近年來,日本、韓國、泰國、緬甸、尼泊爾、斯里蘭卡、印度、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及港澳台地區前來訪問者絡繹不絕。刻經處與各國文化界、佛教界的交往日趨頻繁,並已與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佛教界人士、學者建立了密切聯繫,為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積極貢獻。它所保存的佛經版和古代傳統的水墨印刷技藝,是中國人民、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該項傳統的木刻水印技藝的重要,主要表現在它是在世界印刷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中國古老雕版印刷的遺存。因此,發掘、搶救和保護此項瀕危的技藝,乃是當務之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