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古版畫

金陵古版畫

<金陵古版畫>一書於1993年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是版畫史家周蕪先生的遺著。

中國古版畫簡目
目錄
一、唐、五代版畫(三種)
二、宋代版畫(七種)
三、金、元版畫(四種)
四、明代版畫(四十二種)
五、清代版畫(二十一種)
六、現代版畫(三十三種)其中:歷代版畫選集六種,現代版畫合集九種,現代版畫家專集七種,版畫理論著作六種,現代版畫報刊五種。
整理說明
周五,發狠買下楊定見本水滸全圖後,屈指一算,水滸的歷代插圖中,我能看得上眼的三種之中,只缺《水滸葉子》了(外一種是老黃的容與堂刊本)。悵悵中,比較黃刻與劉刻水滸插圖,發現了一個早就發現過的問題:這兩種插圖怎么這么像呢,有時,人物形象幾乎一模一樣!到底誰抄襲誰?找出以前從網上下載的、沒寫作者名的《中國古小說版畫史略》,才知容與堂本是更早的刻本,劉君裕的刻本居然是抄來的。可是,我還是更愛劉君裕的刻本,因為它更生動,場景更浩大。看容與堂本插圖,就像看舞台劇;看楊定見本插圖,才有了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感覺,以前只有在看精印的《金瓶梅插圖》時才有。
買到精印的楊定見本插圖,真是人生一大幸事。什麼時候才能買到精印的《水滸葉子》、《博古葉子》、《九歌圖》、《西廂記插圖》《唐詩畫譜》等夢寐以求的古版畫呢?這樣一想,立刻忘記了任何版本的水滸插圖,開始夢想起那些明代版畫精品來。買到它們之前,有一個目錄也好。於是,我上網尋找古版畫目錄。最後,在“中國美術網”找到了一份目錄,共22頁。下載後發現,原文的年代順序很亂,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搞的。沒辦法,自己重新整理、歸類、添加小標題吧。
半個下午過去了,整理工作終於結束。與《中國古小說版畫史略》對照,發現這個目錄並不全,故擅自更名曰“中國古版畫簡目”。該目錄中,連上述的兩種水滸插圖都沒有,更別說杜堇那種照貓畫虎的《水滸全圖》了。可是,我沒把它們添上,反正這又不是“全目”。現代版畫部分,缺失的就更多,就不一一標舉了。
總之,這個目錄可以算作我“按目索圖”一個小參考,如有可能,以後我會讓它更詳盡一些。不過,這工作是很困難的,因為我既無大量的資金,又毫無美術專業知識,做這種工作,既有力不從心之感,又有越俎代庖之嫌。今天,就到這裡吧。
二○○三年三月二日肖毛識
一、唐、五代版畫
1.陀羅尼經咒圖
木版畫。1944年在四川成都市內一唐墓中發現。圖面四周雙邊,高31厘米,寬34厘米,框外鐫“成都府成都縣龍池坊□□□□□近卞□□□□□咒本”一行。唐肅宗至德二年(757)時成都改為府,故知經咒圖刻版行世當後於此時。國內現存的古版畫,以此圖為最早。印本中央鐫有小佛像坐於蓮花座上,周圍環以梵文經咒,咒文外刻小佛像。當時流行於民間,猶如後世“路引”之類。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2.說法圖
木版畫。圖見佛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的扉頁。1899年發現於敦煌莫高窟。全書共七葉,成一長卷形式。扉畫長28厘米,高24.4厘米。卷尾有唐“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的題記一行,鹹通九年為公元868年。右上角有“祗園給孤獨園”標題,下右方有“長老須菩薩”標題。描繪釋迦牟尼正坐在經筵上說法,弟子須菩提跪拜聽講。釋迦左右前後有護法神及僧眾、施主十八人,上部有旛幢及飛天。雕刻純熟,刀法峻健,為世界上現存最古的雕版畫。現藏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3.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像
本版畫。五代後晉開運四年(947)曹元忠請匠人雷延美雕印。高20.6厘米,橫13.7厘米。觀音菩薩立蓮座上,戴寶冠,後有圓光,右手提寶瓶,左手拈蓮花。圖像兩旁各有標題:一曰“大慈大悲救苦觀世音菩薩”,一曰“歸義軍節度使檢校太傅曹元忠造”。下部刊有一百零六字的長題。雕工精緻,可代表五代版畫的水平。
二、宋代版畫
1.四美圖
木版畫。獨幅,黃紙墨印。高約70厘米,寬約30厘米。繪刻歷史上四位美人:趙飛燕居中,與綠珠同在前列;王昭君亦居中,與班姬(即班昭)同在後面。圖中還配以欄桿、假山和牡丹。上刻橫標題“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下落款“平陽姬家雕印”。此系山西平陽坊刻本的代表作。圖像於清宣統元年(1909)在甘肅皇水城舊址發現。現藏蘇聯列寧格勒東方博物館。
2.彌勒菩薩像
木版畫。據傳系日本僧人從我國攜歸,藏在佛髒內,圖中右上方刻“待詔高文進畫”,左上方刻“越州僧知禮雕”,中部於菩薩像兩邊分別刻有“雲離兜率,月滿娑婆,稽首拜手,惟何逸多。沙門仲休贊”(右),“甲申歲十月丁丑朔十五日辛卯雕印普施,永充供養”(左)款式。寬28.5厘米,高54厘米,圖繪釋迦佛坐蓮花座上,下繪佛弟子,上繪飛天,佛像莊嚴,線條生動,有唐人遺韻。同時發現的尚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及《靈山變相圖》等三幅,每幅均題宋雍熙元年(984)刊本。繪圖者高文進。雕板者僧知禮(越州人,天台宗名僧)。
3.大隋求陀羅尼經咒圖
木版畫。1978年春在江蘇蘇州瑞光寺塔內發現。是藏於真珠舍利寶幢內的兩幅古版畫之一。圖高44.5厘米,寬36.1厘米。署有“鹹平四年(公元1002年)杭州趙宗霸雕”字樣。經咒圖中心繪釋迦牟尼像,四周環以漢字咒文,四角為四天王像,上部正中飾以圖案,繪刻精良。現藏蘇州市博物館。
4.宋版列女傳
木版畫插圖本。宋嘉祐八年(1063)“建安余氏靖庵刊於勤有堂”,文圖相輔,全書八篇,插圖一百二十三幅。原《列女傳》為漢代劉向編撰。王回序謂:“向為漢成帝光祿大夫,當趙後婕妤嬖寵時,奏此書以諷宮中。”徐康《前塵夢影錄》載:“繡像書籍以來,以宋槧列女傳為最精。”元有重刊的摹本,及至明清兩代,仍傳模影印。
5.宣和博古圖
木版畫集。古器物圖錄。刊於北宋宣和(1119-1125)間,王黼集商、周、秦、漢的青銅器,描繪其形范,辯識其款識而後編輯成冊。繪刻精細,明清二代有多種刻本以明萬曆間徽州泊如齋本為精。 
6.天竺靈
木版畫集。寺廟中用來配合求籤的詩簽。有宋嘉定間(公元1208-1224)的刊本。其形式是,每一簽,上刻圖,下刻詩文,計有九十二簽,九十二圖,板框高17.5厘米,闊10.2厘米。所刻簡略,作風質樸。1958年中華書局影印出版,認為“可能出於福建刻本或杭州刻本”。另有明洪武間所鐫的梵夾本,以黃紙雙面印刷,圖較宋版為粗,屬於民間通俗的版刻。4.梅
7.花喜神譜
木版畫集。宋代宋伯仁編繪,刻工姓名不詳。原刻於南宋嘉熙二年(1238);後有景定二年(1261)刊本,分上下兩卷。前有編繪者自序。畫梅花蓓蕾以至就實的各個程式,計分“蓓蕾”、“小蕊”、“大蕊”、“欲開”、“大開”、“爛漫”、“欲謝”、“就實”等一百個花品。每畫梅花一態,即配以詩。筆法粗壯,雕版極精。
三、金、元版畫
1.趙城藏插圖
木版畫。大藏經為佛教典籍的叢書。《趙城藏》系金皇統八年(1148)至大定十三年(1173)在解州(治所在今山西運城西南)天寧寺雕印,1933年于山西趙城廣勝寺發現,故名;又因刻於金代,故亦名《金藏》。此版藏經四千九百五十七卷。扉頁畫疏朗簡潔,
繪刻者注意裝飾效果而又較為寫實,佛與弟子的刻畫具有個性,圖中袈裟以粗獷的黑線條表現貼邊,使線條有變化,增強衣紋轉折和立體感。趙城離臨汾不遠,臨汾即金代平水地區,
是北方雕板印刷中心,此經的扉頁畫可代表這個時期我國北方版畫水平。現藏北京圖書館。今《中華大藏經》據以影印。
2.孔氏祖庭廣記插圖
本版畫。金代孔元措撰,太學生馬天章繪,浮光季奫刻。分二十六門,八百四十事以記之。據家譜《祖庭廣記》增益門類,冠以圖像,故名。蒙古乃馬真後元年(1242)曲阜孔氏刊本。北京圖書館藏書。《續古逸叢書》、《四部叢刊》均據此帙影印。插圖十二幅,圖高22.9厘米,寬29厘米,白口,左右雙邊,形象凝重蒼勁,不求浮華,人物行止,井然有序。
3.平話五種插圖
木版畫。指《武王伐紂書》、《樂毅圖齊》、《秦併六國》、《前漢書續集》和《三國志》等五種平話小說的插圖。編輯繪圖人不詳,吳俊甫、黃叔安刻。每種凡三卷,不分回。元至治(1321-1323)間建安虞氏刊本。日本內閣文庫藏書。有日本鹽谷溫氏影印四種本,上海涵汾樓曾影印《三國志平話》一種本,建國後文學古籍刊行社合以上兩印本影印為《平話五種》本。全書插圖為上圖下文,對頁連式,場面宏偉博大,人物分布恰當,主次分明,作風古樸,有宋人遺韻。是建安版畫的優秀作品,我國最早的連環畫長編和“講史”小說的祖本。
4.磧砂藏插圖
木版畫。南宋紹定四年(1231)至元至治二年(1322)間平江府(今江蘇蘇州地區)陳湖磧砂延聖禪院雕印大藏經本。陳昇繪、陳寧、孫祐、袁玉等刻。全藏五百九十一函,六千三百六十二卷。原存西安開元、臥龍兩寺。1935年上海涵芬樓影印此藏,改梵夾裝為方冊本,框高28.3厘米,寬44.4厘米,共五百九十三冊(其中目錄二冊)。每種卷首附扉頁畫一幅,分五六塊圖版,輪返刷印。插圖宏偉,構圖飽滿,紙墨精良,這部大藏經扉頁畫是蘇州版畫早期代表作。已散失不全。現藏陝西省圖書館。
四、明代版畫
(1)明初至嘉靖年間版畫
1.石守信報功圖
木版畫。刻工姓名不詳。高188厘米,橫267厘米。主要繪刻宋初大將石守信及其祖先的戰功。圖中人物多至千人以上。版刻結構嚴密,單純之中富有變化。作品除印刷外,還採用捺印方法,如旌旗、刀槍及某些連續成行的人馬,均以此法處理。原藏安徽績溪石氏宗祠。圖之四邊刻龍紋,其上標題一行為“□武威石氏源流世家朝代忠良報功圖”。圖中標明作於宋初太平興國元年(976)四月,但據考訂,認為系明初所作。上海博物館藏類似形式版畫二幅,一有元代刊記。
2.嬌紅記插圖
本版畫。圖出《新編金童玉女嬌紅記》。明代劉東生撰。二卷。宣德十年(1435)金陵積德堂刊本。全書八十六頁,每頁前圖後文,圖為單面方式,繪申原卿、王嬌娘遇合故事。人物形象古拙,衣冠繪刻和景物雕鏤具有宋元版畫樸質的風貌,是明初金陵版畫的重要作品。
3.白兔記插圖
木版畫。圖出《新編劉知遠還鄉白兔記》。不著撰人。明成化(1465-1487)間北京永順堂刊本。1973年上海博物館影印《明成化說唱詞話叢刊》附本。書內插圖18厘米,寬12厘米,圖極古拙粗俗。此系1967年在上海嘉定古墓中所出土,世無二本,今藏上海文管會。另有插圖本《白兔記》,為萬曆(1573-1619)間金陵富春堂刊本,較前本晚出百餘年。永順堂刊本實為明刊傳奇中最早的一種刻本。時南北二京先後為國都,刻書業至繁榮,插圖作風亦較相似,人物突出,線條粗壯,豪放有力。
4.歷代古人像
木版畫。像出《歷代古人像贊》一書。明弘治十一年(1498)刊本。此書輯刻圖像自上古伏羲至北宋黃庭堅止,總計八十三幅。單面,高26厘米,寬21.1厘米,為人物肖像版畫書籍之最早刊行者,對後世歷史人物畫傳之作頗多影響。1961年中華書局曾據長樂鄭氏藏本影印為《中國古代版畫叢刊》本。
5.明刊西廂記全圖
木版畫集。繪刻者均未署名。據弘治十一年(1498)京師書坊金台岳家重刊本《新刊大字魁本全相參增奇妙注釋西廂記》插圖本翻印。原刊本繫上圖下文,畫集中取其圖,配以簡短說明文字。圖分單面式、二面連式、多面連式,因此,在一百五十六個畫題中,有二百七十三個畫面。繪畫和刻作都比較粗獷,是北京版畫明刊代表作品。原刊本藏北京大學。1983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參見“西廂記插圖”。
6.高松畫譜
木版畫集。明代高松繪編。現存菊譜、竹譜、翎毛譜各一卷。嘉靖(1522-1566)間刊本。松、文安人,善書畫。此譜圖為單面,高26.8厘米,寬22.8厘米,繪刻作風甚為大膽潑辣,勁健有力,多以墨色塊面為之,葉脈莖節枝枒處用陰線表現,注重黑白對比互襯效果。建國後有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影印本。惜版片有損傷斷裂,摹印本有失原作風致。
(2)萬曆年間版畫
(2).1系年可考的版畫
7.目連記插圖
木版畫。圖出《新編目連救母勸善戲文》。明代鄭之珍撰,黃鋌等刻。三卷。萬曆十年(1582)鄭氏高石山房刊本。明富春堂及清種福堂均復刻此本。插圖單雙面不一,畫風大膽活潑,線條粗實有力,陰刻與陽刻互用,線面結合,變化多端,為徽派版畫的早期作品。徽派版畫以此本插圖分為水嶺,自此以後,版畫作風轉向工細纖巧,在刻印技術上有長足的突破。原版現藏安徽省博物館。
8.君臣圖
本版畫。圖見《君臣圖鑑》。明萬曆十二年(1584)益藩刊本。此本輯刻太古至元代君像四十一人(目錄作四十三人),臣像一百一人(目錄作一百人),並附傳贊。君臣圖像之類的刻本中,都有浮誇之感,惟此本繪刻不苟。
9.月亭記插圖
木版畫。圖見《新刻重訂出相附釋標註月亭記》。明代星源游氏重訂。二卷。萬曆十七年(1589)金陵世德刊本。此劇依據元代關漢卿《幽閨怨佳人拜月亭》雜劇衍變為傳奇,別有施惠《幽閨記》,均有插圖本。圖繪王端蘭、蔣世隆悲歡離合故事。插圖單面方式,框高25.5厘米,寬13厘米,作風與富春堂本大同小異,線條較細,古拙尚存,而豪放健勁則不足。別有德壽堂校刊《全像注釋月亭記》,插圖已為雙面對頁連式,說明金陵版畫自世德堂以後,作風向細緻工巧方面轉變。
10.顧氏畫譜
原名《歷代名公畫譜》。木版畫集。明代顧炳編。萬曆三十一年(1603)虎林
(今杭州)雙桂堂刻本。前有餘玄洲、朱之蕃等序,並顧炳譜例六則。選編晉唐至元明畫家如顧愷之、張僧繇、閻立本、吳道子、趙孟頫、唐寅、董其昌等一百零六家共一百零六圖。當時縮小其尺幅,仿佛筆意而成,可謂細摹精刻,頗費經營。此書有多種刻本。
11.帝鑒圖說插圖
木版畫。圖見《帝鑒圖說》。明代張居正撰,黃秀野、黃應孝刻。四卷,萬曆三十二年(1604)金鐮刊本。書內插圖,對頁連式,每事一圖,插圖甚富,繪刻均美,為徽派版畫代表作。圖文皆依歷史故事繪編,用作規諫兒皇帝的讀物,故名《帝鑒圖說》。此書有萬曆元年張氏原刊進呈本,繪刻亦甚可觀,別有江陵鄧氏及日本翻刻縮本,均不及此本富麗精工。
12.程氏墨苑
明刊四大墨譜之一。程大約(君房)撰,丁雲鵬繪,黃鏻、黃應泰、黃應道刻。十四卷。人文爵里九卷。萬曆三十三年(1605)歙縣程氏滋蘭堂刊本。該譜繪刻、印製都極講究,無論畫面構成、黑白處理和刀法運用都有特點。有彩印本。此譜附有羅馬字表和《聖經》插圖四幅,系當時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所贈,程氏以之復刻於《墨苑》。
13.圖繪宗彝
木版畫集。明代楊爾曾編,蔡沖寰繪,黃德寵刻。八卷。萬曆三十五年(1607)夷白堂刊本。又有萬曆間金陵文林閣刊本,卷首序末亦署“新安蔡沖寰汝佐繪,玉林黃德寵鐫”。日本亨保二十年(1735)江都書肆嵩山須原屋新兵衛復刻武林楊衙夷白堂本。每卷前載畫論,後以圖示。卷一人物山水,收四十二圖;卷二翎毛花卉草蟲,收五十六圖;卷三梅譜,收八十七圖;卷四竹譜,收六十三圖;卷五蘭譜,收三十六圖;卷六走獸雜畫,收四十九圖;卷七各家畫論,無圖;卷八各種畫法介紹。大抵據周履靖編《夷門廣牘·畫藪》五種增潤而成。
14.程氏竹譜
木版畫集。明代程大憲繪編。二卷。萬曆三十六年(1608)程氏滋蓀館刊本。大憲字敬夫,海陽(今安徽休寧)人,為萬曆間畫竹名家。卷首附寫竹語訣及圖中解說多為作者實踐經驗之談,圖文並茂,為明清兩代同類書之上乘。
15.海內奇觀插圖
木版畫。圖見《新鐫海內奇觀》。明代楊爾曾撰,錢塘陳一貫繪,新安汪忠信鐫。十卷。萬曆三十七年(1609)夷白堂刊本。書內插圖,以圖為主,輔以文字說明,單面、雙面對頁連式不等,所收皆名山大川,古剎名勝。圖中標出山名古蹟,旨在導遊。是明代山水版畫的重要作品。刻於武林,繪刻俱工。
16.人鏡陽秋插圖
木版畫。圖見《人鏡陽秋》。明代汪廷訥撰,汪耕畫,黃應組刻。二十二卷。萬曆三十八年(1610)汪氏環翠堂刊本。輯錄歷史故事,每事一圖,對頁連式,至為宏富,精工雄偉,兼而有之。為徽派版畫之傑作。此書有日本寬文九年(1669)中尾市郎兵衛翻刻本,題《全一道人勸戒故事》,刊署明新都無如汪廷訥昌朝父編輯,見於長澤規矩也《和刻本類書集成》。
17.西遊記插圖
木版畫。圖見《楊東來先生批評西遊記》。明代吳昌齡撰。六卷。萬曆四十二年(1614)刊本。圖有神仙佛菩薩,善男信女、芸芸眾生、妖魔怪物、鬼魅精靈亦皆人格化,生趣盎然。所繪悟空、八戒、玄奘、沙僧亦栩栩如生。版本罕見,是同類書插圖之佼佼者。其作風屬蘇州版畫。
18.元曲選插圖
木版畫。圖出《元人百種曲》。明代臧晉叔改訂。十集,一百卷。萬曆四十三年(1615)臧氏刊本。插圖每種一幅,單面方式,共百圖,多數藏本集中成一冊,列於卷首。繪刻精工,圖中只署仿某某筆,不記仿繪人姓名。右上角標圖(曲)目,作風一致。別有黃應光等兩三人刻圖本,當為武林翻刻本。
(2).2系年不可考的版畫
19.青樓韻語插圖
木版畫。明代朱元亮編,張夢徵繪,黃桂芳、黃一彬、黃端甫刻。四卷。萬曆(1573-1619)間武林刊本。插圖為十二雙面,幅幅精工。圖據散曲中香艷之詞,擷句繪景設境,詞情畫意,相映成趣。夢徵為插圖能手,仁和人,與同邑徐元玠同繪《東西天目山志》插圖,點畫精嚴,雕鏤精巧,同為插圖書中之上品。黃桂芳、黃一彬等為黃門子弟,木刻名手。此本當刻於杭州,為武林版畫中的重要作品。
20.古雜劇插圖
木版畫。圖見《顧曲齋元人雜劇選》。明代王驥德編,黃吉甫、黃德新、黃一楷、黃一鳳、黃庭芳等刻。二十種(卷)。萬曆(1573-1619)間顧曲齋刊本。1957年《古本戲曲叢刊》四集影印收此本。插圖為單面方式,版心上方鐫曲(圖)目,下刻“顧曲齋藏板”。皆黃門叔伯兄弟所刻。人物秀俊,景色不苟,線條挺拔,刀鋒犀利,刊於武林,為明季武林版畫中的代表作品。徽州籍木刻家在杭州刻有多種版畫書籍,故亦稱杭州是徽派版畫的第二故鄉。
21.狀元圖
木版畫。圖見《狀元圖考》。明代顧鼎臣等撰,黃應纘書寫,黃應澄繪圖,黃應瑞、黃應孝、黃元吉、王玉生等刻。四卷。萬曆間徽州刊本。此書有多種刻本,書名題稱不一。應澄字兆聖,號滄吾,工書法,善繪事。插圖為單面方式,四周單邊。白口,版心上方刻卷次,圖中偶見刻工姓名。一圖一考,皆收明代歷科狀王。圖畫工致,鐫刻不苟,為徽州版畫之代表作。
22.環翠堂園景圖
木版畫。長卷通景。明代錢貢繪,黃應組刻。萬曆(1573-1619)間汪氏環翠堂刊行。環翠堂主人汪廷訥,字昌朝,號無悶道人,別題坐隱先生,安徽休寧汪村人。以鹽業致富,寓金陵,築室環翠堂,刻書甚多,所刻多自撰,且附插圖。此圖高約24厘米,長約1468厘米,繪刻精工,為難得的古版畫珍品。圖景自“白岳”如,大抵仿休寧一帶的山水名勝和庭院建築式樣。山嵐霧靄,掩映環護,庭常櫛比,結構精嚴,界畫工致,點刻不苟。金陵版畫自汪氏出,一掃粗壯豪放作風,諸家書坊,紛紛向徽派版畫靠攏,改單面為雙面大版,逐步走向繁華工麗,以至乖巧。此為金陵版畫與徽派版畫合流後出現的新作品。
23.萬錦情林插圖
木版畫。圖見《新刻芸窗匯爽萬錦情林》明代余象斗編。六卷。萬曆(1573-1619)
間余氏雙峰堂刊本。此本罕見,版面分上下欄,圖上方鐫“雙峰堂余文台梓行”。雙峰堂為萬曆間建安著名的書坊,刻有多種版畫書籍。插圖始以上圖下文的傳統式樣,後改為卷首附圖或書內插圖,單面大版,作風亦由粗獷簡略轉為工細柔軟。
24.楊家府演義插圖
木版畫。圖見《鐫出像楊家府世代忠勇演義志傳》。明代紀振倫撰。六卷。萬曆(1573-1619)間刊本。書內插圖,雙面對頁連式,圖中上方刻圖目,左右兩旁聯句,甚有氣派。圖繪楊繼業世族保衛邊疆的愛國故事。插圖景物不多,人物突出,是金陵版畫的傳統作法,而描寫細密,線條秀美,精工雕鏤,一絲不苟,則是受徽派版畫的影響。
25.三遂平妖傳插圖
木版畫。明代羅本撰,劉希賢刻。四卷。二十回。萬曆(1573-1619)間錢塘汪慎修刊本。書內插圖系對頁連式,人物生動,繪刻精麗,風格獨特,是金陵與武林版畫合流的產物,為小說插圖中的上乘之作,惜不具繪圖人。
26.琵琶記插圖
木版畫。圖見《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記》。元代高明撰,明代李贄評,趙壁(無瑕)繪,新安黃應光刻。二卷,萬曆(1573-1619)間武林容與堂刊本。卷首附圖,對頁連式。構圖別致,設境幽美,虛實繁簡,層次分明,詩情畫意,相映成趣。容與堂為武林著名書肆之一,所刻各本附圖亦甚精美。高氏《琵琶記》插圖本有十數種之多,獨以此本為優。
27.紫簫記插圖
木版畫。圖見《新刻出像點板音注李十郎紫簫記》。明代湯顯祖撰。四卷。萬曆(1573-1619)間金陵富春堂刊本。1954年《古本戲曲叢刊》初集影印收此本。書內插圖,單面方式,框高19厘米,寬13厘米,四周雙邊,白口,黑魚尾,版心鐫“出像”某書名、卷別、頁碼及“富春堂”。圖中上方題圖(出)目,正文花欄有界。插圖風格古樸,人物突出,線條粗放有力,黑白處理,變化多端。別有世德堂刻,兩家插圖作風相近。富春堂主人唐富春,號對溪,刻有百餘種書籍,以戲曲為主,今存有四十餘種。
28.西廂記插圖
木版畫。雜劇《西廂記》有數十種刻本,以所附插圖聞名者亦有多種刻本,在版畫史上影響較大,足資珍重的有:一、《新刊大學魁本全相參增奇妙注釋西廂記》五卷,卷首題詠一卷。元代王實甫撰,關漢卿續。此本插圖,雄偉壯觀,甚是少見。據該書牌記稱“重刊印行”,當有原本,然已失傳。現存插圖本《西廂記》(全),以此本為早。所繪人物、服飾、建築、器具、山水、花草、樹石等景物,都與萬曆以後西廂諸本插圖迥異,是這個時期北京版畫的代表作。有影印本行世(參見《明刊西廂記全圖》)。二、《重刻元本題評音釋西廂記》二卷,附錄一卷,蒲東崔、張《珠玉詩》一卷、《錢塘夢》一卷。元代王德信撰,關漢卿續。明代余瀘東校。萬曆初書林喬山堂劉龍田刊本。《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據北京圖書館藏本於1958年影印此書。建安版畫以上圖下文聞於世,自劉龍田出,始易為單面版式,書內插圖,上方刊圖目,左右聯句,並飾以花紋圖案,別開生面。三、《北西廂記》二卷。不著撰人。明代汪耕(于田)繪圖,黃鏻、黃應岳刻。萬曆(1573-1619)間玩虎軒汪氏刊本。白棉紙印本。書內插圖,每出一幅,雙面大版,繪刻精工。安徽省博物館藏書。此書罕見,卷首崔鶯鶯圖左下方刊署“明伯虎唐寅寫,于田汪耕摹”兩行。據此知起鳳館等插圖本皆從此本出。四、《北西廂》五卷。元代王德信撰,明代陳洪綬、董玄宰、藍瑛、褚允錫、單期等繪,項南洲刻。崇禎間山陰李氏延閣刊本。此本卷首附圖,單面“月光型”,繪刻均極精麗。此外,明清之際還有不少刻本,其中著名的有:“錢穀畫、夏緣宗刻《西廂記雜考》與黃應光刻《新校注古本西廂記》;陳聘洲等刻《環翠堂樂府西廂記》、《陳眉公先生批評西廂記》;王文衡畫、黃一彬刻的凌氏本《西廂五本》(或稱閔氏本《六幻西廂》);陳洪綬繪圖本《張深之先生正北西廂祕本》等。
(3)天啟年間版畫
29.彩筆情辭插圖
木版畫。圖見《彩筆情辭》。明代張栩輯,黃君倩刻,十二卷。天啟四年(1624)刊本插圖。十二幅,雙面大版,對頁連式,繪刻精工。卷首張栩自序稱:“圖畫俱系名筆仿古,細摩詞意,數日始成一幅。後覓良工,精密雕鏤,神情綿邈,景物燦彰。”所圖山光水色,屋宇樹石及人物器用,皆瀟酒綿密,搖曳多姿,情境交融,意味濃郁。
30.萬壑清音插圖
木版畫。圖見《新鐫出像點板北調萬壑清音》。明代止雲居士輯,白雲山人校訂,黃光宇刻。八卷。天啟四年(1624)刊本。書為曲選,每曲附圖,對頁連式,插圖甚富,風格近似《元曲選》。
31.集雅齋畫譜
木版畫集。明末黃鳳池編。八種。萬曆、天啟(1573-1628)間刊本。一、《唐解元仿古今畫譜》,又名《唐六如畫譜》。傳為唐寅摹畫,實出曹羲(有光)、陳裸、宋旭等人手筆。計四十八圖,山水、人物、花鳥、走獸都有。萬曆間武林金氏清繪齋原刻。二、《名公扇譜》。孫克弘、陳淳、文震孟、吳炳等畫,張成龍選輯,萬曆間武林金氏原刻。計四十八幅,有山水、花鳥、人物等。雙面對頁連式。三、《五言唐詩畫譜》。蔡元勛畫,劉次泉等刻。萬曆間集雅齋原刊本。每圖後有明人書五言唐詩一首。共五十幅,繪刻均極精工,頗具圓潤之致。四、《七言唐詩畫譜》。蔡元勛畫,劉次泉等刻。萬曆間集雅齋原刊本。卷末有錢塘林之盛撰跋。圖五十幅,單面,每圖後有明人書七言唐詩一首。五、《六言唐詩畫譜》,又題《唐詩六言畫譜》。萬曆間集雅齋原刊本。此譜目錄與詩畫不合,詩圖兩全者四十頁。四十至五十頁有詩而無圖,並多會出唐詩八首,圖中不見繪刻人題款,或仍系蔡、劉等所為。六、《梅竹蘭石四譜》。虎林孫繼先摹繪。萬曆末集雅齋原刊本。收梅竹蘭石圖一百幅,單面方式,每面一幅。七、《木本花鳥譜》。天啟元年(1621)集雅齋原刊本。圖為單面,前圖,後為明人書花名及說明文字。圖與目錄有不合處,實收四十四種。八、《草本花詩譜》。天啟元年集雅齋原刊本。圖為單面,收牡丹及雞冠花七十二種。前圖,後明人書花名種類、形狀及種植法說明文字。後兩譜為黃鳳池對景寫生之作。別有汪士珩鐫圖本,與原本小有出入,雕鏤亦甚精工。1710年有日本中川茂兵衛復刻八種本,1918年日本文求堂銅版複印中川茂兵衛本,1926年日本大村西崖校輯《圖本叢刊》本。此外尚有翻刻、石印本行世。八種畫譜繪刻精工,詩書畫合一,堪稱三絕。
32.蘿軒箋譜
亦稱《蘿軒變古箋》。木版畫集。明末蘿軒輯。二冊。天啟(1621-1627)間江寧吳發祥刊本。此本罕見,且用“拱花”之術,早出胡正言《十竹齋箋譜》二十年,足資珍貴。框高21厘米,寬14.5厘米,白口,四周單邊。輯刻自“畫詩”至“雜稿”共一百八十八單面箋譜圖,雕鏤極工。卷首有天啟丙寅年顏繼祖“小引”,略云:“大如樓閣關津,萬千難窮其氣象;細至盤盂劍佩,毫髮倍見其精神。少許丹青,儘是匠心錦繡,若干曲折,卻非依樣葫蘆。”現藏上海博物館,1981年有上海朵雲軒復刻行世。日本存半部,大村西崖校輯《圖本叢刊》曾收此本,但誤為清康熙間翁松年刊本。
33.十竹齋書畫譜
木版畫集。明末胡正言編印。“十竹齋”是他的室名。該譜繪、刻約始於萬曆四十七年(1619),完成於天啟七年(1627),彩色套印。內分“書畫譜”、“墨華譜”、“果譜”、“翎毛譜”、“蘭譜”、“竹譜”、“梅譜”、“石譜”等八種,每種圖二十幅,由胡正言及當時名家如吳彬、吳士冠、魏之克、米萬鍾、文震亨等所畫。除“蘭譜”外,在圖版的對開上,都有名人題句。程家珏《門外偶錄》載:十竹齋常雇刻工十數人,胡正言“不以工匠相稱”。其中刻工有名者為汪楷。胡與之“朝夕研討,十年如一日”,故“諸良工技藝,亦日益加精”。該譜與十竹齋箋譜是我國版畫史上寶貴遺產,對後來的木版水印技藝和版畫藝術製作,影響較大,出版不久,便有翻刻本。《芥子園畫傳》餖版套印即仿之。
(4)崇禎年間版畫
34.十竹齋箋譜
木版畫集。明末胡正言編印。四卷。刻成於崇禎十七年(1644),前有李于堅(介止)的《箋譜小引》和李克恭(虛舟)的《十竹齋箋譜敘》。李克恭文對箋譜演變與餖版、拱花的刻印闡述較詳。箋譜內容:卷一分七類,六十二幅,有“清供”、“博古”、“奇石”、“華石”等;卷二分九類,七十七幅,有“龍種”、“入林”、“鳳子”、“墨友”、“勝覽”等;卷三分九類,七十二幅,有“孺慕”、“應求”、“敏學”、“尚志”、“高標”、“棣華”等;卷四分八類,六十八幅,有“建義”、“靈瑞”、“香雪”、“文佩”、“雜稿”等。其特點是用拱花法印製。1934年,魯迅和鄭振鐸據通縣王孝慈藏本,對此箋譜略作整理交榮寶齋翻刻。後又編入《中國版畫史圖錄》。
35.九歌圖
木版畫集。明末畫家陳洪綬據屈原《九歌》所繪,黃建中刻。初刊於崇禎十一年(1638),重刊於清康熙三十年(1691)。共二十幅。有東皇太乙、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及屈子行吟等。每圖後面繪者手書題名。所畫想像力豐富,《屈子行吟》一圖,成功地塑造了屈原的莊嚴形象,為畫史上重要的作品。
36.鴛鴦冢嬌紅記插圖
木版畫。圖見《新鐫節義鴛鴦冢嬌紅記》。明末畫家陳洪綬批點並繪圖,項南洲刻。二卷。崇禎(1628-1644)間刊本。此本卷首有銹像仕女插圖兩幅,單面方式。畫面構圖簡潔,不用背景,人物形象顧盼有神,衣紋花飾均極講究,形體感很強,為人物繡像圖中難得之作。
37.水滸葉子
或稱《水滸牌》。木版畫集。是描繪水滸傳中的四十名英雄人物而成的一種酒令牌子。明末畫家陳洪綬繪,安徽黃肇初刻。每葉上書人名,有宋江、林沖、呼延灼、盧俊義、魯智深等。前有江念祖題《陳章侯(洪綬)水滸葉子引》。《正字通》載:“牙牌,今戲具。俗傳宣和二年設,高宗時,詔頒行天下,謂之骨牌。”《陶庵夢憶》謂後“以紙易骨,便於角斗”。“葉子”,則從本版印刷紙牌沿變而來。別有黃君倩刻圖本,略早於此本。
38.博古葉子
或稱《博古牌》。木版畫集。明末畫家陳洪綬繪,黃建中刻,唐九經題記。歙縣汪南溟制,作於清順治八年(1651),有汪光被刊行本。共四十八葉,分為四組牌目,計繪刻陶朱公、石季倫、孟嘗君、虬髯客等一百四十九人。繪刻俱精,題記上說:“備鬚眉,橫姿態”,而又是“古雅精核,較水滸葉子,似又出一手眼”。
39.金瓶梅插圖
木版畫。圖見《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明代蘭陵笑笑生撰,新安劉啟先、劉應祖、洪國良黃子立、黃汝耀刻。一百卷。崇禎間刊本。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萬曆詞話,附圖即影印此本。圖繪西門慶從發跡到衰亡的一生墮落腐化生活,反映欺壓人民、凌辱女性等人間相,但有的插圖格調不高。
40.燕子箋插圖
木版畫。圖見《懷遠堂批點燕子箋》。明代阮大鋮撰,陸武清繪,項南洲刻。二卷。崇禎(1628-1644)間刊本。1955年《古本戲曲叢刊》二集影印收此本。此本卷首附圖,單面方式。框高20厘米,寬12厘米,繪刻精工。圖繪霍都梁和華行雲、酈飛雲二女的遇合故事。所附“華行雲像”和“酈飛雲像”,華服盛裝,甚為精麗。刊行於杭州,屬武林版畫。此書別有《雪詠堂批點燕子箋》,圖為圓型,亦精美。
41.明刊名山圖
木版畫集。明代鄭千里、吳左乾、趙文度、林士良陳路若、黃長吉、藍田叔、孫子真、劉叔憲、單繼之等繪,刻工姓名不詳。是崇禎(1628-1644)間刊印《天下名山勝概記》的插圖。計繪有燕山、鍾山、九華山、黃山、西湖、天目山、衡山、岳陽樓、赤壁、廬山、嵩山、泰山、五台山、華山、雁盪山、桂林等五十五圖。據扉頁所刊崇禎六年墨繪齋說明,“名山圖訪自舊志”。但繪刻精緻,為明代版畫全盛時期中山水畫的代表作。1958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翻印出版《明刊名山圖版畫集》。
42.唐詩畫譜
本版畫集。明末黃鳳池編,焦竑、董其昌、陳繼儒等書,畫家蔡元勛、唐世貞繪,
徽派名工劉次泉等刻。選收唐人五言、七言及六言詩篇,集詩、書、畫、刻於一輯,是為徽派代表作品之一。原書版框高27厘米,寬18.5厘米,畫面先詩後圖。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據善本影印出版。
五、清代版畫
(1)清初至康熙年間版畫
1.離騷圖
木版畫。明末清初畫家蕭雲從繪圖並集校,湯復刻。弘光元年(1645)刊本。收入1961年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古代版畫叢刊》影印本。別有羅振玉、陶湘、鄭振鐸先後的影印本。此本目錄作六十九圖,實有六十四圖,計《離騷》一圖,《九歌》九圖,《天問》五十四圖,《遠遊》五圖。據凡例說,“經兵燹闕失”。圖為單面,卷首冠圖及書內插圖人物魅麗多姿,且富想像。《山鬼》一幅,不作獰惡怪物,而畫成美女形象。《國殤》一圖,改敗績而突出“武終鬼雄,生死不二”的精神。《天問》五十四圖,則反映了“大荒內外,何所不有”的古代神話傳說,具有“極古今名象之微,天地事物之變”,使觀賞者“疑胸頓開,飢目得飽”,是蕭雲從著名版畫插圖。
2.太平山圖畫
木版畫集。明末清初畫家蕭雲從繪,旌德劉榮、湯尚、湯義刻。清順治五年(1684)刊本;別有乾隆三年(1738)熊氏集古堂輯印《太平三書圖》本。鄭振鐸《中國版畫史圖錄》影印本中收此書原刊本。圖繪太平山水全圖一幅,當塗十五幅,蕪湖十四幅,繁昌十三幅,總計四十三幅。雙面蝴蝶裝,繪刻精工,惜印刷模糊。圖上題有古人詩名,並標明摹寫,如王維、關仝、郭熙、夏圭、馬遠、黃公望等字樣。此圖為應太平推官張萬選之請而作,卷首有張氏《圖畫小引》,稱此圖“原本古人,自出已意”。為蕭氏的版畫巨製。
3.息影軒畫譜
木版畫集。明末崔子忠繪。清康熙十二年(1673)梁清標刊本。為畫傳,前像,後書傳,繪自上古許由起至明代海瑞止,計歷代人物全身像四十幅。卷首有梁清標序。畫傳原作約百幅,後散失,梁氏“以重價收回四十人,付之梨棗,以傳崔君之不朽”。
4.避暑山莊圖
木版畫集。全名《御製避暑山莊三十六景詩》。清聖祖玄燁撰詩。沈(山俞)繪圖。二卷。康熙五十年(1711)內府刊本。繪自“煙波致爽”至“水流雲在”三十六幅。雙面,蝴蝶裝,無框線版口,矩度精嚴,點粒不苟,皆承德行宮仿製江南名勝古蹟,亦有氣勢,惟嫌刀刻板滯,稍遜韻味。繪圖者沈(山俞)(有誤作沈喻)曾與冷枚等同繪《萬壽盛典圖》,康熙、乾隆間供奉內廷司庫,善山水及宮殿建築,遠近合法度。此書別有乾隆刊本,高宗弘曆和詩,朱圭、梅裕鳳刻,見《喜詠軒叢書》丁編《朱上如木刻四種》本。
5.耕織圖
木版畫集。清代畫家焦秉貞繪,朱圭、梅裕鳳刻。《耕圖》與《織圖》各二十三幅。
刊於康熙五十一年(1712)。南宋時,奉化人樓(王壽)曾繪有《耕織圖》,焦系據樓本而作。耕圖描寫“浸種”、“布穀”、“插秧”、“收割”、“登場”以至“入倉”等生產場面。織圖描寫“浴蠶”、“上簇”、“下簇”、“窖繭”、“練絲”、“染色”以至剪帛、成衣等生產場面,每幅並刻有清聖祖玄燁之詩。是清初殿版畫中影響較大之作。
6.萬壽盛典
木版畫集。清代畫家宋駿業、冷枚等繪,朱圭刻。全書一百二十卷,內卷四十一、四十二都是版畫,詩一百四十八頁。原為清聖祖玄燁六旬而刻。康熙五十年(1711)又詔王原祁補繪,五十二年刻成。繪刻江南十三府戲台,福建等六省燈樓諸圖,人物多,場面大,點綴繁複,宣揚清初“天下昇平康樂”,影響較大。
7.凌煙閣功臣圖
木版畫集。清代劉源繪,朱圭刻。繪刻唐代凌煙閣功臣如杜如晦、魏徵、房玄齡、尉遲敬德、虞世南、秦叔寶等二十四人像。前有康熙間佟彭年、蕭震等序,圖像背面臨摹歷代書法家如蔡邕、顏真卿、黃庭堅、杜甫、文徵明等各體法書題句為之贊。繪者“自敘”謂受陳洪綬所畫水滸三十六人影響,認為“古法謹嚴,姿神奇秀,輒深嚮往”,而又出自機軸,乃作精心描繪,今僅有陶氏涉園影印本行世。刻工精良,奏刀挺拔。與朱圭另一刻本《無雙譜》(金史繪)是姐妹篇。
(2)乾隆年間版畫
8.三不朽圖
木版畫。圖見《有明于越一代三不朽圖贊》。明代古劍老人(張岱)撰。清乾隆五年(1740)鳳嬉堂刊本。書取《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圖繪明浙江一地人物,以立德、立功、立言分門別類,鐫像立傳,系以贊語。編者標準不同,有可議之處。但圖刻不苟,似為同代人所繪,足資參考。
9.晚笑堂畫傳
木版畫集。清代畫家上官周繪,刻工姓名未詳。書成於乾隆八年(1743)。楊於位序。圖中人物,自漢高祖、西楚霸王至魏晉、唐宋、元明以來,凡明君哲後,將相名臣,以迄忠孝節烈,文人學士,山林高隱,閨媛仙釋之流,計一百二十人。用筆穩健有力,人物表情細膩,構圖合法度又富變化,衣紋刀刻勁挺流利。在繪圖及刻工上,與《凌煙閣功臣圖》異曲同工。是清代人物畫譜佳構,頗為當時藝苑所重。
10.圓明園圖詠
木版畫集。全名《御製圓明園四十景詩》。清世宗胤禛撰詩。孫祐、沈源繪圖。二卷。乾隆十年(1745)武英殿刊本。圓明園位於北京西郊,原為明代故園,清初多增修擴建,乾隆間達於全盛時期,毀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此本繪刻的圖景自“正大光明”至“洞天深處”計四十幅,無框線版口,蝴蝶裝,仿熱河承德山莊行宮而作。孫祐、沈源為乾隆時內廷畫家,學西洋透視畫法,凡建築諸景皆合遠近法,有法度。繪刻工致不苟,然板滯軟弱為殿本之通弊。別有義大利郎世寧設計的西洋樓諸圖,與木刻本迥然不同。
11.南巡盛典
木版畫集。清代畫家上官周繪,刻工姓名不詳。書為高晉所輯,刊於乾隆三十一年(1766),有弘曆序。全書一百二十卷,分十二門,其中“河防”、“閱武”、“名勝”各門,都附有插圖。如“名勝”門中,插圖自河北蘆溝橋起畫至浙江紹興蘭亭止,正所謂“導遊勝覽,極一時之盛”。作品較為寫實,關山寺鎮,披圖細覽,一一可指,系記錄清高宗弘曆多次南巡的插圖文獻。
12.紅樓夢插圖
木版畫。《紅樓夢》(一百二十回),清代曹霑(雪芹)撰,高鶚續。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偉元萃文書屋活字印本,通稱“程甲本”;五十七年程氏再次印本,稱“程乙本”。兩本插圖皆木板雕印,實為一板兩用。插圖本《紅樓夢》以此本為早,卷首附圖二十四幅(二次印本選刊十八幅),傳為程偉元所畫。單面方式,框高16.5厘米,寬11厘米。前圖後題詞,四周雙邊。與明末插圖風格迥然不同,別具一格。比之此後的翻刻本、新續、後補本以及各種以《紅樓夢》小說為題材的版畫之作,較有價值。
13.皇清職貢圖
木版畫集。清代監生門慶安、徐溥、戴禹汲、孫大儒等繪,刻工姓名不詳。九卷九冊。書先刊於乾隆年間,圖則補於嘉慶十年(1805)。繪刻我國各少數民族人物和西洋諸國來使的圖像,筆法頗寫實。如所繪《淡水廳竹塹等社熟番》、《柔佛國夷人》等圖像、衣著,皆有所據,力求逼真。原序曾謂:“非我監臣所手量,我將帥所目擊,我驛使所口陳者不以登槧削焉。統計以部曲區名者,凡三百數,以男女別幅者凡六百數。”刻本旨在歌頌“四夷向化”,故筆拙刀軟,意趣淡漠。
(3)道光年間版畫
14.五百名賢圖
木版畫集。圖見《吳郡五百名賢圖傳贊》。清代顧沅編,張應麐傳。孫繼堯(玉峰)摹圖,張錦章刻。二十卷。道光八年(1829)長洲顧氏刊本。據“例言”稱:原本名《吳中往哲像贊》,為明王世貞輯至明中葉,後由長洲畫家錢穀增繪若干人,至清張蟾增得五百七十人,定名《吳郡名賢圖傳贊》。顧氏從中選出二百餘人,復依鄉賢祠宇塑像及好古者鑑藏,加以考訂付梓,四年方竣工。為同類書之集大成者,與《歷代古聖賢像傳略》為姐妹篇。
15.古聖賢像
木版畫。像見《歷代古聖賢像傳略》。清代顧沅編,孔蓮卿繪。十六卷。道光十年(1830)長洲顧氏刊本。收自上古倉頡至明末冒襄止歷代名公巨卿四百二十五人。前像後傳,圖中篆文標目,凡政治、哲學、史地、科技、文藝等人物,皆附像傳。吳廷琛序稱:“(艹鬼)羅之博,誠好古之極思也。”與《吳郡五百名賢圖傳贊》為姐妹篇,收錄宏富,規模之大,前所未有。
(4)鹹豐年間版畫
16.列仙酒牌
木版畫集。清代畫家任熊繪,蔡照初於鹹豐三年(1853)秋刻,翌年二月完工。畫集繪有老子、嫦娥、黃初平、鍾離權、葛洪、藍采和、林逋等四十八人圖像。其中“老子”一圖,曾繪刻過兩幅,足見創作謹嚴。初版印四十部,後有續印,扉頁用朱色套印“每冊價銀一兩”六字,即所謂流通本。原版已流入日本。 
17.於越先賢傳
木版畫集。清代畫家任熊繪,蔡照初刻。鹹豐六年(1856)王齡逐一作傳並贊。繪刻浙江紹興、上虞、餘姚一帶有關的名人如范蠡、西施、鄭吉、王充、王羲之、王琳、虞世南、賀知章、陸游、黃宗羲等八十人圖像。為清代版畫藝術中後起之秀。
18.劍俠像傳
木刻畫集。清代畫家任熊繪,蔡照初刻。刻成於鹹豐六年(1856),原名《三十三劍客圖》,後改版為《劍俠像傳》,將唐人傳奇文附刊在後為定卷。內繪刻趙處女嘉興繩技、西京店老人、聶隱娘、虬須叟、行者(韋洵美)、李勝、青巾者(任願)、解洵娶婦、角巾道士(郭倫觀燈)等三十三人像圖。人物造型,吸收陳洪綬的傳統;刻工尤佳,刀法清練。為任熊四部版畫作品中最為得手的一部。
19.高士傳
木版畫集。清代畫家任熊繪,蔡照初刻。繪者年僅三十五歲即去世,此系繪於鹹豐七年(1857),是其一生最後之作。據光緒三年(1877)沙家英翻版本序言載,上卷缺《被衣》、《顏回》兩圖,中下卷有傳無像。今所見之《高士傳圖像》僅二十六圖,有王倪、巢父、許由、壤父、老子、曾參、原憲等。
(5)光緒、宣統年間版畫
20.紅樓夢圖詠
木版畫集。清代李光祿(筍香)原輯,淮浦居士重編。畫家改琦(七薌)繪圖。光緒五年(1879)刊本。另有幾種刻本,所見“黛玉”一幅,刻本有長扁兩“玉”之別,以扁玉字本為佳。還有杭州文元堂楊耀松本,刻印較劣。白描造詣頗深,此冊線條流暢,刀刻不苟,是清末的出色之作。
21.百華詩箋譜
又稱《文美齋詩箋譜》。木版畫集。清代張兆祥(龢庵)繪。張祖翼序。宣統三年(1911)五月刊於天津。圖計百幅,有牡丹、萬年青、紫丁香等。餖版精印,可與當時雕印的彝器箋、古玉箋、吉祥喜慶箋以及李瑞清、姚華等所作的羅漢箋等媲美。有多種版本行世。
六、現代版畫
(1)歷代版畫選集
1.西湖十景圖
木版畫集。現代李一氓輯。一冊。收明清有關杭州西湖書中的插圖三種刻本:前“西湖十景”十幅雙面圖,選自《西湖志類鈔》,新安汪弘(木式)繪圖,明萬曆七年(1579)刊本。後“西湖十景”十幅雙面圖,選自《西湖志纂》,清雍正九年(1731)刊本。書前附有《西湖全景》一幅,選自《天下名山勝概記》一書。明崇禎六年(1633)墨繪齋刊本。書末有李氏後記,敘其十景本末。“西湖十景”指:蘇堤春曉、花港觀魚、柳浪聞鶯、曲院鳳荷、雷峰夕照、平湖秋月、三潭印月、斷橋殘雪、南屏晚鐘、雙峰插雲。1979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影印出版。
2.北平箋譜
木版畫集。魯迅、鄭振鐸編印。刊於1933年。魯迅作序云:“北京夙為文人所聚,頗珍楮墨,遺範未墮,尚存名箋。顧迫於時會,苓落將始,吾修好事,亦多杞憂。於是搜尋市廛,拔其尤異,各就原版,印造成書,名之曰《北平箋譜》。”內署“榮寶齋箋”。有齊白石、吳待秋、陳半丁等之作。餖版印製,鐫刻工致。
3.紅樓夢版畫集
《紅樓夢》小說、戲曲、年畫、信箋等版畫選集。阿英編。1955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所選插圖有:清乾隆年間程偉元《紅樓夢》刊本木刻插圖,道光年間王希廉評本《紅樓夢》巾箱本木刻插圖,光緒年間姚梅伯評本《石頭記》石版插圖,嘉慶年間荊石山民《紅樓夢散套》刊本木刻插圖,以及1913年李鞠儕繪《金玉緣》石版面、蘇州桃花塢木刻敷色《紅樓夢》、天津楊柳青《紅樓夢》木刻年畫、木刻《紅樓夢》壓花箋、1914年《紅樓夢七十二釵箋》石版畫等,共九十二圖。它反映了我國木刻插圖藝術晚期及石印插圖藝術早期的一般水平。
4.中國版畫選
古代版畫選集。1958年由北京榮寶齋編選翻刻。分上下冊一函裝,玉扣紙六開印製。前有鄭振鐸序,概敘我國雕版插圖的發展歷史,並指出建國後榮寶齋在繼承古代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時有發展。選用書目七十五種,圖一百六十七幅。內容包括宗教、科學、文學、畫譜等類,尤以文學插圖為多。最早的為唐鹹通九年(868)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扉頁畫,歷宋元明直至清道光三十年(1850)時作品。所選各圖均有文字說明,對各本刊刻時間、地點、繪者、鐫者及其風格都作簡要介紹。在編排上,照顧到時代先後,也照顧到地區各派。上冊分:唐宋元版畫、明初版畫、嘉(靖)隆(慶)版畫、明金陵所鐫版畫、萬曆版畫、明刊墨譜、詩餘畫譜。下冊分:明代黃氏諸家版畫、明代汪劉鄭鮑諸家版畫、清康(熙)乾(隆)版畫、嘉(慶)道(光)版畫。
5.套版簡帖
木版畫集。系明清木刻水印契紙裝飾圖。賴少其編。1964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共收四十二圖。大凡山水、人物、花卉、亭台之屬,尤以人物故實居多。採用《十竹齋書畫譜》的餖版法,行雲、流水、花朵多用拱花印製。相比之下,簡帖諸作,更多吸取民間風格,較為奔放,套色華麗,是研究徽派版畫的珍貴資料。
6.中國古典文學版畫選集
木版畫集。傅惜華編。分上下二冊。1981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選輯古典文學作品二百二十餘種計圖八百餘幅,包括雜劇、傳奇、戲曲、說唱、小說、傳記、詩詞畫譜等。前有出版說明,約略敘述我國文學版畫的發展以及本書體例。所選各書,均有釋文,對書籍類別、刊刻時間、地點、書肆名稱、插圖繪者、鐫者及其版式均作介紹,附排在圖的上方。所選最早的插圖有宋山西平陽姬家刻印的《四美圖》,元至治建安虞氏新刊全相平話,最多的是明萬曆以後至清光緒年間的作品,前後歷六百餘年。我國雕版印刷史上著名的刻地,如建安、新安、金陵、武林、平水、北京、吳興等地都有代表作;著名刻書家黃氏、汪氏、劉氏、鄭氏、鮑氏、唐氏、陳氏、凌氏、項氏等也均有作品選入。
(2)現代版畫合集
1.木刻紀程
木版畫集。魯迅自費編印的我國最初的創作木刻集。1934年鐵木藝術社出版。由何白濤、李霧城(陳煙橋)、陳鐵耕、黃新波(一工)、陳普之(藍加)、張望(張致平)、劉峴(王慎思)和羅清楨八名作者的二十四幅黑白木刻集成。自1929年朝花社出版《藝苑朝華》,特別是1931年夏在上海的木刻講習會後,木刻社團相繼成立,如木鈴社、野穗社、無名木刻社、MK木刻研究會以及一八藝社木刻部等。畫集系五年實踐的紀錄。當時限於資力,只印行一百二十本,除贈送作者及選印關係人外,以八十本發售。
2.北方木刻
木版畫集。郭沫若序。1947年高原書店出版。收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華北、西北二十八位作者的一百二十二件作品(其中包括二十四件木刻窗花)。作品反映北方解放區廣大軍民的生產勞動和戰鬥生活,飽含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樂觀情調。風格上吸收中國民間美術的養分,具有為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新形式。郭沫若稱其為《抗戰八年木刻選集》的姊妹篇。全書用中、英兩種文字刊印。
3.中國版畫集
木版畫集。中華全國木刻協會編並序。1948年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收集六十四位作者的九十七件作品,從“抗戰八年木刻展覽會”後舉辦的一、二、三屆全國木展中選出。作品反映出國民黨統治區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饑寒交迫之中的苦難及他們的鬥爭和希望。畫集附有《中國新興木刻發展史》一文。有中、英文二種版本,英文版由老舍作序。
4.新中國版畫集
木版畫集。全國美術協會編並序。分上下二卷。1949年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有精裝本、普及本兩種。上卷收解放區二十六位作者的三十七幅作品;下卷收國民黨統治區二十九位作者的三十六幅作品;前面有彩色版畫七幅。作品均選自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1949年7月)舉辦的藝術作品展覽會。
5.十年來版畫選集
木版畫集。李樺、力群編並序。1959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選錄1949-1959年十年間全國九十四位作者較有代表性作品一百六十幅,各以不同手法塑造了當代各種人物的生動形象,描繪了新中國的工農業生產建設。作品的品種、體裁、形式多樣,除木刻外,還有磚刻、石版畫、銅版畫、玻璃版畫;風景畫和靜物畫較過去有很大發展,特別是套色版畫更有顯著的提高。
6.解放區木刻
木版畫集。鄒雅李平凡編。1962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收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的四十七位作者的作品一百四十四件。有黑白木刻、套色木刻、水印木刻、連環木刻、窗花、插圖和木刻抗幣等,描繪了人民子弟兵英勇善戰、可歌可泣的動人場面和軍民之間親密友愛關係,展現戰爭年代的風貌。作品樸實有力,明快清新,擺脫了外來影響,形成一種為廣大民眾所喜愛的新風格。書首有鄒雅序。書末附有《回憶魯藝》、(陳叔高)、《晉冀魯豫解放區的木刻活動》(鄒雅)、《晉察冀敵後木刻運動》(徐靈)、《版畫活動在新四軍》(楊涵)等文稿。
7.魯迅收藏中國現代木刻選集
木版畫集。北京魯迅博物館和上海魯迅紀念館為紀念魯迅誕生八十周年與新興木刻運動三十周年而聯合編輯。1963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魯迅生前對木刻作品的蒐集和整理,僅北京、上海兩館當年收藏的木刻作品就達三千多幅。選集收錄1931-1936年創作的作品九十三件(九十七幅),反映了被壓迫民眾的苦難生活和革命發展的方向。也有一些富有生活氣息的風俗畫和風景畫。這些作品是研究中國新興木刻運動和研究魯迅的珍貴史料。
8.中國現代木刻
(ModernChineseWoodcuts)英文版木版畫集。向國外介紹我國現代版畫的作品集。1965年外文出版社出版。收錄六十年代初期優秀的套色、黑白木刻作品八十一幅。作品富有詩情畫意,表現社會主義中國的建設面貌和各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形式風格多樣,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和鮮明的中國氣派;不同流派畫家的作品都得到了反映。
9.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屆美術作品展覽會版畫選集
木版畫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編輯。1965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畫集所收一百二十幅作品,選自1964年全軍第三屆美展版畫展品部分,其中三十一幅為美展獲獎作品。作品以各種不同的手法描繪了部隊生產,富有藝術感染力。
(3)現代版畫家專集
1.古元木刻選集
木版畫集。古元作。艾青序。1952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畫集選自作者1940-1951年十一年間創作的木刻作品四十三件。以清晰明朗、簡潔樸實的手法描繪西北解放區的人民生活和八路軍與人民的魚水情,如《運草》、《選民登記》、《人民的劉志丹》以及《焚毀舊契》、《減租會》等。1949年後創作的《鞍山鋼鐵廠的修復》、《工人上夜校》和《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等,則表現了城市工人生活。畫冊反映出作者從早期受歐洲版畫影響的表現手法向人民民眾喜聞樂見的中國傳統技法的轉變,創造出獨特的富有中國民族氣派的風格。
2.彥涵木刻選集
木版畫集。彥涵作。力群序。1954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畫集中的三十六幅木刻,是從作者1941年開始創作後十三年間的作品中選出。其中有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創作的《不讓敵人搶走糧食》、《當敵人搜山的時候》、《狼牙山五壯士》(插圖)以及《訴苦》、《向封建堡壘進軍》等。1949年後,作者從朝鮮戰場、治淮工地、工業建設基地等方面體驗生活,創作了《彭德懷將軍》、《攻克天險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治淮民工》、《祖國向工業化邁進》等。作品取材於現實生活,富有戰鬥性和生活氣息,刀法流暢,層次豐富,具有個性特色。
3.阿詩瑪插圖
木版畫集。黃永玉作。1957年朝花美術出版社出版。《阿詩瑪》是雲南撒尼族口頭流傳的敘事長詩。內容敘述聰明美麗的姑娘阿詩瑪和她勇敢的哥哥阿黑與惡霸地主英勇機智鬥爭的故事。插畫者運用優美而富有抒情味的線條和色彩,描繪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共十幅,為水印套色木刻。作品充滿詩的意境和情調,具有清新獨特的風格。
4.羅清楨木刻作品選集
木版畫集。羅清楨作。1958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畫集共收錄木刻作品七十五幅,除個別作品外,幾乎都是按原作大小製版,能清楚地看到作者從粗獷的刀法漸趨精細嚴謹的風格。創作態度認真,作品內容注意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如早期的《韓江舟子》、《逆水行舟》、《貧病》等。抗日戰爭爆發後,著重於抗日救亡題材的創作,如《抗戰三部曲》、《號角》、《追擊》等。
5.李樺木刻選集
木版畫集。李樺作。力群序。1958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作者曾直接受到魯迅的指導。畫集選有1934-1937年早期作品如《麗日》、《山居》、《細雨》等;抗日戰爭時期作品《開到前線去》、《雪地行軍》等;1945-1949年創作的《糧丁去後》、《怒潮》(組畫)、《民主的行進》等;建國以後則有《搶修發電機》和為張天翼的《華威先生》所作的插圖等。在藝術處理上較多使用三棱刀和圓口刀。作品富有生活氣息,早期作品豪放自然,後來逐步嚴謹細緻,注意結構的正確性。
6.張漾兮木刻選集
木版畫集。張漾兮作。1960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選刊作者1938-1958年二十年間的作品三十八幅,分建國前後兩部分。1949年以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成都和川西農村,以反映受剝削壓迫的勞動人民的苦難命運為主,具有一定生活深度。作者善於吸取民間年畫和畫像磚、畫像石的效果,溶於木刻,線條流利並富有金石味,黑白處理有致,對比強烈。建國後多作套色,畫面明朗歡愉,均具個性風格。代表作有《成都車碼頭》、《人市》、《搶米》、《西湖風光》和《送飯到田間》等。
7.新波版畫集
木版畫集。黃新波作。林墾序。1978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畫集從他一生創作的六百餘幅中選錄1933-1977年四十四年間各個時期的代表作一百三十八幅,如《賣血後》、《年輕人》、《太陽從我們手中升起》、《沉思》、《橫斷南海》、《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等。作品以黑白為主,構思新穎,線條優美,畫面富有裝飾效果和詩情畫意。
(4)版畫理論著作
1.木刻創作法
版畫技法書。白危根據日文版《創作版畫的作法》及《世界美術全集》等書編譯而成。魯迅校閱並序。1937年讀書生活出版社出版。正文分六個部分,簡要講述木刻版畫的特點,創作版畫的意義,版畫的種類,中國、西洋木刻史略以及木刻創作法。附錄介紹了木口木刻和木面木刻的各種用具和材料,並有附圖和說明文字。還附有中、比、德、蘇等國的版畫作品四十幅。魯迅於1933年為該書作序時評說:“雖然稍簡略,卻已經給了讀者一個大意”。
2.中國版畫史圖錄
木版畫集。鄭振鐸編。共五輯二十冊。1940年中國版畫史社出版。珂(王羅)版及彩色木版印刷。輯錄古代木刻版畫一千數百幅,對唐至清代的典籍、佛經和小說、戲曲插圖以及畫譜、箋譜等,博採兼收。每冊附有中英文說明。為研究中國版畫和重要參考資料。每輯各印二百部,其中一百九十部為編號發售本。每六輯印好一半,未成書。
3.魯迅與木刻
版畫理論文集。陳煙橋著。景宋序。1944年在福建赤石由中國木刻用品合作工廠出版。系《新藝叢書》之一。收集作者1939年所寫的《魯迅與木刻》、《魯迅論木刻版畫》、《論木刻與繪畫》三篇和附錄《魯迅精神與新美術家的任務》一篇。對魯迅提倡新興木刻的用意,培養指導木刻青年的勞績,以及對木刻版畫的論述,作了較為具體的敘述,是最早評述魯迅與美術的著作。《論木刻與繪畫》一文,系作者對木刻與繪畫關係的看法。1949年由開明書店重版。1956年蘇聯莫斯科《造型藝術》有譯載。
4.中國版畫
版畫史論著作。王伯敏著。分六章二十三節。1961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從最古的殷、周時代的雕版書起,論述了版畫的雛形期(漢)、成長期(隋、唐、五代)、興盛期(宋、元)、鼎盛期(明)及至版畫的普遍發展時期(清)。並對一些典型版畫、著名畫家、刻工作了簡略的介紹。附錄中還對《石守信報功圖》一畫的內容、歷史意義、表現特點及創作年代問題等作了探討研究。書末附有歷代單色、彩色版畫圖版共一百二十七幅。
5.中國版畫史略
版畫史論著作。郭味蕖編著。分六章三十二節。1962年朝花美術出版社出版。通過對歷代經典佛畫、文藝讀物插圖、畫譜、箋譜等典型版畫作品和陳洪綬、蕭雲從、任熊等著名畫家的介紹,闡述了從唐至清的版畫藝術的發展過程和風格、流派的沿變關係。書末附有歷代版畫圖版七十四幅。
6.中國新興版畫運動五十年
版畫史料。李樺、李樹聲、馬克編。為紀念我國新興版畫的導師魯迅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而編集。1982年遼寧美術出版社出版。全書由“中國新興版畫運動五十年大事年表”、“回顧中國新興版畫的戰鬥歷程”和“建國以來版畫發展的豐碩成果”三大部分組成;記事及回憶文章均出自寫作者親身經歷的第一手資料。除文字外,並附刊各個歷史時期代表性的版畫創作活動照片及形象資料三百七十餘幅。
(5)現代版畫報刊
1.抗敵畫報
美術刊物。1938年初在新四軍政治部駐地雲嶺(今屬安徽涇縣)出版。四開,石印,單頁。新四軍政治部文藝科呂蒙主編。讀者對象為部隊戰士,兼顧敵後人民民眾。內容以木刻與漫畫為主,用皖南當地的玉版宣紙印刷,分發各連隊並張貼於市鎮街頭。每月出版一期。1939年9月起由賴少其主編。用鉛印和石印結合印刷,改為三十二開本,不定期出版,並有色彩畫頁,文圖並茂,出版至1941年皖南事變止。
2.刀與筆
綜合刊物。1939年11月在浙江金華創刊。十六開本,每月一期,內容以木刻與漫畫為主。萬湜思、項荒途等主編。由萬湜思、項荒途、張樂平、章西涯、金逢孫等組織的刀與筆社出版,出至第四期,被勒令停刊。
3.木刻藝術
美術刊物。1、《木藝》。1940年11月1日在桂林創刊。二十四開本。黃新波、劉建庵等主編。共出二期。2、《木刻藝術》。1941年在浙江麗水出版。十六開本。鄭野夫、楊可揚主編。浙江麗水木刻用品合作社發行。1943年在福建赤石續出了第二期。1946年9月,為配合《抗戰八年木刻展覽會》的宣傳,在上海由中華全國木刻協會又編輯出版了兩期。
4.新木刻
木刻副刊。由中華全國木刻協會主編,1947年5月起附刊於上海蘇商中文報紙《時代日報》。初為雙周刊,後改為周刊,1948年8月該報被迫停刊時為止,共出五十二期。該刊除發表木刻新作外,並有木刻理論和評論、技法和經驗等方面的文章。停刊後,曾將該刊前後發表的作品和文章,選輯成《新木刻》單行本,由時代書報出版社出版發行。
5.版畫
美術刊物。1956年10月魯迅逝世二十周年時創刊。雙月刊,十六開本。編委會由王琦、彥涵、古元、呂蒙等組成。並由李樺、力群、野夫、賴少其、楊可揚等輪流擔任執行主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出至1960年第23期停刊,中國版畫家協會於1980年成立後,《版畫》作為協會會刊,由人民美術出版社恢復出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