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太祖陵

金太祖陵

金太祖陵,始建於1123年,是為金代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之陵寢。金太祖阿骨打陵墓有三處。初葬上京會寧府北城外,稱睿陵;皇統年間改葬胡凱山,稱和陵;貞元年間又改葬中都(今北京西南)大房山,仍稱睿陵。胡凱山之和陵,確切地址史書記載不詳。

基本信息

簡介

金太祖陵始建於1123年,是為金代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之陵寢。金太祖阿骨打陵墓有三處。初葬上京會寧府北城外,稱睿陵;皇統年間改葬胡凱山,稱和陵;貞元年間又改葬中都(今北京西南)大房山,仍稱睿陵。胡凱山之和陵,確切地址史書記載不詳。依山而建,陵前至今仍殘存龜趺、文臣武士的石雕和石羊等。中都大房山睿陵,位於北京市西南郊大房山。大房山金陵共有帝陵十七座,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陵園建築群。可是明朝末年以後,大房山金陵連遭焚毀。清朝康熙皇帝曾下令對金太祖和金世宗的陵殿加以修繕,並勒石立碑對大房山金陵被焚毀的原因作了說明。從此碑文可知,大房山金陵遭到大規模的破壞,是因為明末統治者為了抵制清軍入關,採取陰陽家的說法,將房山金陵搗毀,意以所謂“厭勝之術”,使其統治得以苟延殘喘。清初雖稍加修復,已非原有規模。

(圖)金太祖陵阿城市金太祖陵

阿城市金太祖陵址公園位於市區南二公里處,是大金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的陵寢,也是東北地區保存存最好的帝王陵寢之一。1998年10月阿城市政府投資1000多萬元,開始興建金太家陵址公園,規劃高駐地由北京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完成。

陵園占地5.1公頃,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分為先導空間、神道空間、寶頂和寧神殿及地宮四個部分。在先導空間,遊人可以參觀玉帶橋、門殿和兩座鵲台;在神道空間,有乳台,望柱和石像生等;寶頂高聳,松柏參護,儼然一派帝王陵寢的森然氣象。寧神殿建築古樸、雄健、莊嚴,是遊人憑弔之場所;地宮深9米,面積約750平方米,存放著金太宜的棺槨和各種殉葬品。

金太宜陵址公園,恢宏大氣,神秘壯觀,展求出金源文化之神奇,是繼金上京歷史博物館之後由阿城市開發建設的又一處金源文化旅遊精品。主要建築有玉帶橋、門殿、陵台(寶頂)、寧神殿及地下宮殿。主要景觀有玉帶橋、門殿、陵台(寶頂)、寧神殿及地下宮殿。

背景

(圖)金太祖陵大房山金陵遺址

帝王陵的由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事死如事生”,每臨皇帝死去,不惜用大量的財力、人力為其建造巨大的陵墓。這些陵墓是中國封建時代對靈魂信仰的集中體現,凝聚著一個時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審美趣味;同時,這種動用國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當時的經濟狀況、科學技術水平和工藝水平,是中國喪葬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和建築典範。陵寢建築是中國古代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陵寢的規制因受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而各具特色。

君王的墳墓稱“陵”,是從戰國中期開始,它首先出現在趙、楚、秦等國。由於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封建王權的不斷加強,當時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國王,其墳墓造得越來越高大寬闊,狀似山陵,墳墓也因此被稱為“陵”。

一個皇帝三個陵--金太祖陵: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位於阿城市南郊2公里處,距金上京遺址300米。完顏阿骨打是女真族的傑出首領,金天會元年(1123)八月伐遼途中病逝,葬於金上京宮城之西南,並在陵上建有寧神殿,又稱太祖廟

天會十三年二月,金太祖靈柩被遷移至和陵(今阿城胡凱山),後改和陵為睿陵。後又遷移至北京房山縣,仍號睿陵。陵址現高約10米,周長約100米,寧神殿早已倒塌,但大量的建築構件尚存,如柱礎、綠釉琉璃瓦、灰色雕紋磚和布紋瓦等。

金太祖“安睡”八百年:在中國歷史中,從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到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一共存在過500多位帝王。至今有跡可尋、時代明確的帝王陵寢就有一百多座。對於存在時間僅120年的金國來說,其所建設的十七處陵寢遺址中,金太祖陵最具有代表性,同時也是保護最為完善的一座。

陵墓保護

(圖)龍江第一陵-太祖陵龍江第一陵-太祖陵

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遺址實際上距金上京故城腰垣僅500米。為了更好地保護金太祖陵,阿城市政府於1999年,在尊重歷史、不破壞原貌的前提下,參考宋代的陵寢,在當地建設了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陵址公園。公園占地面積5.1公頃,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以現存陵台遺址為中心,突出南北向軸線,軸線長為300米,左右寬為135米,由南向北,在建築層次上共分為前導空間、神道空間、陵墓和寧神殿四個部分。公園本身也處於整個金源文化旅遊區的西南方。無論從歷史意義還是從保護復舊的力度,金太祖陵公園都已經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龍江第一陵”,目前屬於國家旅遊4A級景區

自邁步踏上玉帶橋就算正式走入了陵園建築的前導空間。這座小橋長約數十米,兩側漢白玉護欄雕有36隻石獅,神態各異。據說,北京的盧溝橋便是在金國時期修建的。下了玉帶橋便到了入口廣場。

中國古代對陵寢的規制深有考究,從正門處抵達墳墓的長長通道被稱之為“神道”。而在金太祖陵長長的神道兩側,佇立著9對石人、石獸,專有的名詞稱為“石像生”,這些石人與石獸用以裝飾墳壠,象徵死者生前儀衛,同時又有“保護”陵園的象徵意義。據了解,陵前置“石像生”,早在秦漢時代就已經開始。

墓葬體制

(圖)朝向東南的太祖陵朝向東南的太祖陵

金太祖公園的建成用了六七年的時間,整體規制讓人都感受到了皇帝陵的肅穆與宏大。走進這座公園的中心———金太祖阿骨打的墳墓

在金太祖陵土阜的左側,有一個朝向東南的明顯突出。在最初時,整個阿骨打的陵墓呈一隻龜的形狀,頭部對著的方向就是東南,而阿骨打棺槨入葬的方向也是朝向東南。

對於當時關內的民族來說,帝王無論行走坐臥,全部崇尚“面南背北”,即使是陵墓的方向,也嚴格以南北方向為中軸線。金太祖陵公園雖是以南北方向為中軸線,但金太祖阿骨打的墳墓卻是面向東南方向。這一點顯示出了當時南北民族文化間的巨大差異。有專家說,當時北方所有民族的墳墓朝向都是東西走向。“女真尚日”,即女真族崇尚太陽這一民族特色,在迄今所發現的眾多建築遺蹟中都有反映。

墓主簡介

(圖)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金太祖(1068-1123)應乾興運昭德定功仁明莊孝大聖武元皇帝,中國金朝開國皇帝。金太祖。女真名完顏阿骨打,又名完顏旻,習稱阿骨打。金國的建立,是完顏阿骨打完成的。

阿骨打是金世祖劾里缽第二個兒子。世祖在世時,他已表現出卓越的才能,世祖臨終前對穆宗說,“惟此子(阿骨打)足了契丹事”。後來,阿骨打輔佐肅宗、穆宗、康宗烏雅束,戰功顯赫,治世嚴明。他從小酷愛騎射,力大過人,且為人豁達大度,頗具組織和領導才能。23歲時已開始披掛上陣,指揮大軍,顯示出了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華。他一生馳騁於疆場,完成建國與滅遼兩件大事,為女真的統一與發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勳。在金政權建立後,他還對女真以氏族血緣關係為基礎的部落聯盟組織進行了改革,清除了同姓通婚等落後習俗。在對遼征戰的同時,重視發展生產。還命令完顏希尹“仿漢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國語”,創製了女真文字,使女真人結束了刻木記事的落後狀態。對女真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