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市

阿城市

阿城是一座有著豐厚文化積澱的歷史名城。1987年2月,經國各院批准,撤縣建市,由省會哈爾濱市代管。200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市設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阿城市阿城市
阿城是一座有著豐厚文化積澱的歷史名城。距今約一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起,就有人類勞動、生息和繁衍在今天的阿什河流域。先秦時期,阿什河流域是肅慎人居住和活動的地帶。從西漢中期至兩晉,肅慎改稱為挹婁,隸屬夫余國。北魏太和十七年,夫餘人為勿吉人所逐。阿什河流域是安居骨部勿吉人活動的中心地區。

唐中期阿什河流域為渤海王國屬境。後為契丹人所滅。從契丹族的興起到遼朝的建立,黑龍江各族大部分被遼征服,在動亂中各族有了分化,出現了女真族。遼朝天祚帝耶律延禧天慶五年,阿骨打稱帝,國號大金,建元國,奠都會寧即今阿城市城南4里許。金都會寧,系金朝早期都城。初為州,太宗時升府,熙宗時定上京之號,領有會寧、曲江、宜春三縣。上京會寧府先後歷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等四帝。金朝政權在這裡雖歷四帝、凡38年,卻是阿城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貞元元年遷都於燕。元順帝時期,金上京會寧府故址為鎮寧州。明後期,金上京會寧府故址一帶為女真棟鄂部的一支居位。清初,稱金上京會寧府故址為翁鄂洛城。順治元年,清朝遷都北京後,為抵禦外來的侵略和加強對東北地區的開發和統治,雍正七年,協領衙門移駐新城即今阿城,新城名阿勒楚喀。

在長達一個世紀的阿勒楚喀副都統衙門時期,由於阿勒楚喀地理位置重要、自然條件得天獨厚以及關內移民的逐年增加,經過漢、滿及其他兄弟民族的共同開發,使阿勒楚喀的經濟、文化、教育等項事業都得以迅速的發展,並且在促進民族團結,抗擊帝俄入侵,墾荒屯田,鞏固邊陲等方面都起過重要作用,是阿城建治前,繼金代上京會寧府之後的又一重要歷史發展階段。宣統元年,裁撤副都統衙門,設阿城縣,縣名由阿勒楚喀城簡化阿城。1932年被日本帝國主義侵占。1945年抗日勝利後,10月27日 成立阿城縣民主政府。1948年1月5日 ,阿城縣民主政府改為阿城縣政府。
1987年2月,經國各院批准,撤縣建市,由省會哈爾濱市代管。200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撤市設區。

國民經濟

阿城市阿城市
2006 年, 8 月 15 日 ,國務院批准阿城撤市設區,阿城真正融入了哈爾濱這個具有東方小巴黎之美譽的國際大都市之中,阿城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全區生產總值為 1072610 萬元,同比增長 8.8% 。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 179864 萬元,比上年增長 3.7% ;第二產業增加值 431902 萬元,比上年增長 9.8% ;第三產業增加值 460844 萬元,比上年增長 9.9% 。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 17.6 : 39.3 : 43.1 ,調整為 16.8 : 40.3 : 42.9 。非國有經濟實現增加值 624296 萬元,同比增長11.5% ,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 58.2%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1.8% ,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 101.7% ,分別比上年上升1個和 0.1 個百分點。
全年累計減免農業稅、發放糧食直補和良種補貼 1.78 億元,拉動農民人均增收 458 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 4768 元,比上年增長 9.9% 。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318992 萬元,比去年增長 5.3% 。農村勞務經濟發展步伐加快。農村勞動力人口已實現轉移 14 萬人,占勞動力總數的 67.3% 。勞務總收入達 64000 萬元。
全年實現全口徑工業總產值 2023453 萬元,同比增長 15.8% ;全部工業增加值 399218 萬元,比上年增長 9.8% 。工業銷售收入實現 1937611 萬元,同比增長 11.2% ;利稅總額為 79553 萬元,同比下降 15.7% ,其中:規模以上利潤總額為 3859 萬元。
阿城市阿城市
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348308 萬元,比上年增長 29.5% 。其中:房地產完成投資 12163 萬元;城鎮投資完成 336115 萬元。全年引進項目 326 個,其中:超千萬元的項目 81 項,超億元項目 7 項。到位資金 201000 萬元,實際利用外資額 1664 萬美元,出口額 1330.5 萬美元。全年重點實施的項目有西林鋼鐵集團股權轉讓、鋼飛礦業、慶客隆超市、綠波華園房地產開發、鵬遠冶金輔料等 13 項。

全年實現全口徑財政收入 67421 萬元,比上年增長 10.3% 。地方財政收入 35080 萬元,比上年增長 13.0%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 626026 萬元,比上年增長 14.4% 。其中:企業存款 110647 萬元,同比增長 54.6%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 471351 萬元,比上年增長 4.7% 。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 498154 萬元,比上年增長 3.1% 。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失業保險、離退休幹部的養老金、居民最低生活社會保障體系逐漸加強。 2006 年我區城市享受低保人員已達 6087 戶 /12165 人,農村納入低保 3443 戶 /6475 人。下撥救災款 96 萬餘元,救助農村特困人員 13310 人。籌措資金 15.1 萬元為重點在鄉老復員軍人修房,新辦老年福利養老機構 1 家,安置就業崗位 100 個。

旅遊資源

阿城市阿城市
阿城風光秀麗,名勝頗多。國內唯一的金代文物展藏館 ---- 阿城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建築造型獨特,館藏文物豐富,堪稱國內一流;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規模宏大,氣勢磅礴;有“龍江第一陵”之稱的金太祖陵恢宏大氣,神秘壯觀;哈爾濱北方森林動物園風光秀美,占地面積全國最大,觀賞動物最為新穎;東北最早的道教聖地 ---- 松峰山歷史悠久,龍江獨秀;亞洲最大的封閉式獵場 ---- 玉泉狩獵場,以其獨特的休閒方式和北方園林風情而聞名於世;凡奇上京國際旅遊區功能完備,設施一流;以生態觀光、高爾夫和滑雪為主要產品的旭東科技園區,環境幽雅,功能齊全;哈爾濱西泉眼水庫湖光山色,風光旖旎;平山旅遊度假區巍巍青山,呦呦鹿鳴,具有典型的歐洲園林風情;玉泉花果山莊景色如畫,幢幢典雅的別墅點綴在青山之間 ……

阿城滑雪旅遊資源豐富,滑雪運動歷史悠久,中國最早的滑雪場 20 世紀初就誕生在阿城,玉泉享有“中國滑雪搖籃”之美譽,發展滑雪旅遊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基礎優勢和歷史文化優勢。燦爛的金源文化為這裡的滑雪旅遊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內涵,追尋龍江千年的文脈,感受北國壯美的風光,體驗滑雪的激情與浪漫,是阿城滑雪旅遊的一大特色、一大亮點。

農業概況

阿城市阿城市
阿城區位於哈市東南 23 公里 ,全區幅員面積 2500 平方公里,基本地貌為“六山一水三分田”,轄 5 鄉 9 鎮 5 個街道辦事處, 108 個行政村, 808 個自然屯;總人口 58 萬人,其中農村人口 34.2 萬人,農業戶 10.9 萬戶。耕地面積 108.8 萬畝,草原 6 萬畝,水域 20 萬畝,大小河流 14 條,林地 155 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 49.4% 。 2006 年末,全區糧豆薯總產量達到 8.4 億斤。全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 32 億元,農業增加值實現 16 億元,畜牧業總產值 12 億 , 占總產值 38.7%, 農民人均收入 4760 元。農村住房磚瓦化率 86.3% ;有 107 個村 511 個屯通自來水,入戶率 53.2% ;有 108 個村 746 個屯通固定電話,入戶率 66.6% ;有 58 個村 273 個屯通有線電視,入戶率 20% ;全區 808 個自然屯通電率達到 100% 。

工業概況

阿城市阿城市
改革開放 20 多年以來,阿城區工業經濟依靠走自我積累、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道路,自我優勢得到了拓展,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2007 年,將是阿城區抓住老工業基地改造和省委,省政府扶持十強縣(市)發展機遇,以及撤市設區的有利契機,推動全區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鍵一年。現在,阿城區工業已由過去的單元經濟發展成為具有冶金、機電、紡織食品為重點五大優勢行業的多元化經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工業格局。
目前,阿城區擁有不同經濟類型工業企業總數為 7836 多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 8 戶,鄉鎮企業 7755 戶(其中:私營企業 1163 戶,個體經濟 6592 戶)民政 37 戶,供銷社 1 戶,自來水 1 戶,外資 14 戶,科委 20 戶。全區規模以上企業 22 戶。
全區銷售收入億元以上企業有:黑龍江省龍絛集團有限公司哈爾濱松江鉬業有限公司哈爾濱馬利酵母有限公司阿城繼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小嶺冶金水泥有限責任公司西林鋼鐵集團阿城鋼鐵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歲寶熱電有限公司哈爾濱鋼飛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省通信電纜泉興水泥哈爾濱三嶺水泥有限公司
全市銷售收入 5000 萬元以上企業有:哈爾濱華加新型材料有限公司阿城區電業局

城建概況

阿城市阿城市
阿城撤縣建市,撤市設區以來,國民經濟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按照《阿城區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和 “ 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水平管理 ” 的發展思路,特別是近三年來,阿城區委、區政府將城建工作納入重要日程,提出了建設 “ 工業強區,旅遊名區,生態新區,文化大區 ” 的戰略目標,全力推進城市建設,城鄉環境明顯改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

近十多年來,累計投資達 30 多億元,是建區前 40 年城建投資總額的 4.6 倍,城市載體功能明顯提高。以路、橋、給排水、供熱、供氣和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先後實施了 100 餘項重點工程建設。市區內 13 條主次幹道達到了高級和次高級路面,總長 11.3 萬延長米, 111 條白色和黑色路面巷路縱橫交錯,人均道路面積達 5.6 平方米 ,阿城立交橋、金龍橋等 13 座橋樑架通東南西北,形成暢通的交通網路;各具特色的高層建築和仿古建築鱗次櫛比,商業網點遍布街區,占地 17 公頃 的會寧公園景色怡人;設施完善的人民體育場寬闊平坦,能容納萬人;開發建設了高明朝陽金市永泰廣等 28 個居民住宅小區,市區人均居住面積近 23 平方米 ,城區實現了熱電連供,集中供熱面積達 500 多萬平米,受益率達 85 %以上;新建金源文化休閒廣場、金上京粘氏廣場、清真廣場、會寧公園廣場、交通停車場;實施綠化工程,建

阿城市阿城市
設綠色屏障,累計投資 4000 多萬元,現已完成阿什河、馬家溝河、濱河 301 國道綠化帶的建設,城區綠化面積達 441.95 公頃 ,人均綠化面積 5.15 平方米 ,綠化覆蓋率為 25 %,城區主街巷路實現了綠化、香化、空中美化,有 46 個單位庭院達到省、市級先進庭院標準,占單位庭院的 58 %;路燈建設形成了一街一品的風格, 3776 余盞路燈流光異彩,多角度的燈飾格局,使之成為都市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與此同時,阿城的小城鎮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的加快,全區各鄉鎮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強化鎮(鄉)村屯環境綜合整治為突破口,以建設鄉鎮工業主導型、產業驅動型、市場帶動型、旅遊開發型、強村膨脹型、綜合發展型的小城鎮為目標,不斷提高小城鎮建設檔次和標準,增強拉動區域經濟發展能力。目前,玉泉鎮已被列為國家級 50 強試點鎮、省級富強鎮;平山鎮已被列為省級試點鎮;料甸滿族鄉紅新新村、阿什河鄉南城九隊被評為省級文明標兵村屯;交界、小嶺、亞溝、新華、舍利、松峰山、紅星等鄉鎮已成為規劃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備,目標管理規範,生產生活環境質量較高的典型示範群體。一座園林式、開放型、現代化的哈爾濱新區已形成。阿城曾先後被授予全國衛生城市、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治理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市)黑龍江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黑龍江省文明城市建築先進市標兵、國家優秀旅遊城市等稱號。

科技概況

2006 年,阿城區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科技興市為目標,積極推進科技進步,使全區的科技工作登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阿城市阿城市
組織實施市級科技項目取得了可喜成果。一是組織實施科技成果推廣計畫項目 23 項 , 實現產值 18 億元,增收 2.6 億元;二是組織實施科技攻關計畫項目 30 項,立星火、火炬計畫項目 23 項,項目實施後實現銷售收入 2.2 億元,利潤 3197 萬元。有力地促進了我市新技術的推廣、套用和普及,收到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組織申報上級各類科技計畫項目獲得了較多資金的扶持。列入哈市科技攻關計畫項目 6 項,爭取無償資金 90 萬元;立哈市星火計畫項目 6 項;省級發展高技術專項基金項目 1 項,到位資金 20 萬元;申報國家科技型中小型企業創新基金項目 1 項;立省信息產業化項目 3 項,爭取資金 65 萬元。民營科技企業發展迅速,經濟貢獻份額逐漸增大。 2006 年新發展 10 家民營科技企業,使我區民營科技企業總數達到 53 家,企業產值總數達到 6800 萬元。新審批民辦科研機構 4 家,使我市民辦科研機構總數達到 51 家。積極為發明人服務,專利申報和培訓工作位居哈市區、縣前列。全年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報專利 30 項,受理 30 項。申請專利補貼 29 項,補貼金額為 21650 元。 積極開展各種形式專利知識的宣傳、培訓和組織參加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展覽活動,其中有 3 個項目榮獲青島中國國際專利與名牌博覽會金獎, 1 個項目獲得特別金獎, 2 個項目獲得中國國際技術與產品交易會金獎。

教育概況

阿城區 現有公辦學校 183 所,其中高中 10 所,職業高中 3 所,國中 38 所,國小 130 所,特殊教育學校 1 所,幼稚園 1 所。全區共有學生 56,137 人。其中,小學生 28,948 人 ( 鄉鎮 15,313 人、城區 13,635 人 ), 國中生 16,500 人 ( 鄉鎮 8,208 人、城區 8,292 人 ), 高中生 9,385 人,職業高中學生 938 人 , 特殊教育學生 65 人。
共有教職工 5,781 人。其中:國小教師 2,802 人(鄉鎮 2,008 人、城區 794 人),國中教師 2,015 人(鄉鎮 1,221 人、城區 794 人),高中教師 964 人(含職中教師 108 人)。教師進修學校、教育發展服務中心、教育信息中心、招生辦、保健所、老乾辦、教育科研所、阿城電大等 8 個事業單位。

文化體育

阿城市阿城市
阿城區是我國北方一座具有豐厚文化積澱的歷史名城,這裡遺存著大量的金代遺蹟和文物,所產生的金源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河中一條獨具特色的支流。

一九九三年被中國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版畫藝術之鄉”,一九九四年被黑龍江省政府命名為“黑龍江省文化先進市(縣)”,一九九五年被黑龍江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一九九八年被中國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文化先進縣(市)”稱號。

阿城史稱“金源內地”,被中外史學家譽為“全人類寶貴的歷史遺存之一”。目前阿城市境內發現文化遺存35處,其中金代會寧府遺址和亞溝摩崖石刻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阿城市金上京歷史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4000餘件,1988年在阿城市小城子村發掘的金代齊國王墓出土了百餘件珍貴文物,被史學界譽為“塞北馬王堆”。1993年,阿城市與哈爾濱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了首屆金史國際研討會,2000年6月18日 ,阿城市成功舉辦了“中國·阿城首屆金源文化節”,文化節期間舉辦了開幕式、排演了大型古風式舞蹈《赫赫女真》 、舉辦了首屆明星演唱會、金史研討會等一系列大型活動,在國內外引起很大轟動。

多年來,阿城區的文化事業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政策傾斜,先後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政策促進文化事業發展。如:出台了《關於繁榮藝術創作的九條規定》 《關於促進文化市場繁榮的若干政策性問題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完善文化經濟政策的若干規定》《關於鼓勵各渠道發展文化市場的若干意見》等等,這些政策的出台,保證了文化事業順利發展。
阿城區對文化陣地建設一直立足於大文化、高標準這一基點,近幾年,花巨資興建了會寧公園、金上京歷史博物館、仿古一條街等。僅1997年就投資1100萬元新建了一座可容納15,000名觀眾的人民體育場,撥專款47萬元對阿城市影劇院的舞台、門面進行裝修,為阿城市的文化旅遊事業增添了硬體保障。
阿城區現有各類文化藝術群體200餘個,有各類文化藝術活動骨幹6000餘人,在群體建設中,注重抓住特色群體,藉以發展特色的鄉土文化。

阿城區版畫創作蜚聲國內外,先後在日本美國加拿大韓國等15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展出,現有版畫及其他創作骨幹人員 400餘人,他們分布在城鄉各行各業,共同為版畫藝術事業的發展而努力。
阿城區的刻字藝術和根雕藝術亦源遠流長,別具一格,近幾年,共創作木、瓦、竹、骨、銅、瓷、磚、石等各類刻字精品2500餘件,根雕藝術協會已發展會員近百人,藝術創作已形成規模。

現在阿城區以金源文化為龍頭的文化建設正在興起,我們在社會效益優先的前提下,通過努力使阿城市的文化事業形成隊伍過硬、設施完備、活動豐富的局面,使文化事業在兩個文明建設中做出新的貢獻。

文化設施

阿城市阿城市
阿城區影劇院 位於阿城區民權大街東端,面積2230平方米 。
自1979年影劇院建成以來,一直是阿城區最大的文藝活動及會議場所。 舞台長9米 ,寬25米 ,高18米 。它以放映影片為主,兼作劇場、會場,每年在堅持放映影片的同時,負責接待各類大型文藝演出和會議。國內知名演員馬玉濤蔣大為趙本山潘長江師勝傑等人曾在此登台演出。
2002年被評為全國電影行業300強之一,全省8強之一,成為東北地區唯一一家縣級電影院參加全國電影聯網單位。2004年,阿城政府投入資金36萬元對影劇院的舞台、座席、牆壁等進行了改造。經過改造後,一樓可接納觀眾600餘人。

人民藝術劇院

阿城區人民藝術劇院成立於1958年,主要以生產歌舞、曲藝、戲曲等文藝節目為主進行演出,曾先後排演過《孔省膽》 《少帥傳奇》 《牛郎織女》等大型劇目幾十個,現有演員27人,其他管理人員及後 勤舞台工作人員15人,年創作生產兩台節目,在全市大型節慶活動中擔負著演出任務,並利用農閒時間 開展送戲下鄉活動。

阿城文物管理所

阿城文物管理所於1998年與阿城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分離,隸屬於阿城文化體育局,定編5人,負責阿城區域內的文物遺址保護、研究等工作。

阿城文物保護工作堅持“保護為主,合理利用,有效管理”的原則,依託全區各文物遺址所在地的主管部門進行管理。 1997年對阿城文廟進行了第一期修復。2002年,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劉秀屯遺址進行考古發掘。2004年開始啟動對國家級一級保護單位金上京會寧府進行編制保護規劃工作。

網咖

阿城區現有網際網路服務經營場所52家,分布在城鄉各地,在規範守法經營的前提下,豐富著民眾的文化生活。

音像

阿城區音像經營單位計48家,以經營音像製品為主,以出租為輔, 逐漸形成集團經營趨勢。

新華書店

阿城區新華書店是阿城區唯一一家國有主渠道圖書發行單位,1984年,經黑龍江省批准籌建新店,營業面積1275平方米 ,設經理一名,副經理一名,分別設門市部、業務科、後勤部、農村發行部。

阿城區新華書店主要任務是開展圖書發行工作,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機制的運營,新華書店大膽改革管理機制,促進行銷渠道和方式,使新華書店年圖書銷售額均在600萬元以上。經營圖書種類9000種以上。
2001年,阿城新華書店被新華書店哈爾濱市圖書音像發行集團全面接收。接收後落實深化企業改革措施,實行全員勞動契約制、經營責任制和承包相結合的管理辦法。
在文化市場繁榮發展過程中,個體書店應運而生,阿城現有個體書店38家,書攤5個,農村發行網點15處。

文學藝術

阿城版畫
素有金源故地之稱的阿城,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既有先人留下的豐厚的文化遺產,又有一批又一批鍾愛藝術事業的風流駿才層疊倍出,阿城的版畫就是在這樣一群人的努力下成長壯大的。

阿城版畫在新中國成立後開始興起,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而聲名大振,以其內容廣闊,形式新穎,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而蜚聲國內外畫壇。

在這支版畫創作群體中,有3人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11人為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43人為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有 2人為國家級一級美術師,省級學術學科帶頭人,3名哈爾濱市優秀中青年專家。
先後曾到日本加拿羅馬尼亞塞內加爾喀麥隆等國家展出。1986年,王訓月沈少民黃泰華等50名版畫作者創作的《春水吟》 《幽谷》 《秋》等200餘件作品在北京及哈爾濱舉辦的《阿城版畫展》中展出,受到各界的好評。

阿城區委、區政府對版畫事業高度重視,為更好地進行創作,對專業和年青作者進行輔導,繁榮版畫藝術事業,1986年成立了版畫創作室,1993年更名畫院,財政每年撥經費4萬餘元。近年來,阿城版畫在以黃泰華郭長安為首的群體帶頭人的帶領下,在畫院全體人員的努力下,阿城的版畫事業突飛猛進,他們深入生活,深入基層,創作了大量反映阿城風土人情和改革開放成果的優秀作品,現有版畫及各類美術作品創作群體400餘人,基本上形成以省級學術帶頭人、後備帶頭人,第三梯隊的三級創作隊伍,1999年,黃泰華在全國九屆版畫展中獲魯迅獎章。

阿城版畫已成為與北大荒版畫相提並論的黑龍江第二個具有實力的版畫創作群體。並成為全國七大版畫群體之一。阿城版畫從此蜚聲國內外,1993年阿城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版畫藝術之鄉”,2005年授予“黑龍江省優秀文藝創作群體”稱號。

現在,阿城版畫已經是全國知名的創作群體,他們在貫徹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上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努力,使阿城版畫這朵藝術奇葩更加光芒萬丈。

參考連結

http://www.acheng.gov.cn/public/AA/index.jsp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