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帶橋[北京]

玉帶橋[北京]
玉帶橋[北京]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玉帶橋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該橋單孔淨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製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蛋尖形橋拱,特別高聳,好似玉帶。此橋舊名“穹橋”俗稱駝峰橋,均以形象命名。玉帶橋的造型具有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石拱橋的風格,以纖秀挺拔,輕巧為其之特色。拱高而薄,成流暢挺拔的曲線。橋身、橋欄選用青白石和漢白玉雕砌,潔白如玉,宛如玉帶,故名。橋下原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後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

基本信息

簡介

玉帶橋玉帶橋

玉帶橋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該橋單孔淨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製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蛋尖形橋拱,特別高聳,好似玉帶。此橋舊名“穹橋”俗稱駝峰橋,均以形象命名。玉帶橋的造型具有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石拱橋的風格,以纖秀挺拔,輕巧為其之特色。拱高而薄,成流暢挺拔的曲線。橋身、橋欄選用青白石和漢白玉雕砌,潔白如玉,宛如玉帶,故名。橋下原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後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

玉帶橋玉帶橋
玉帶橋為清乾隆時建造,距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據說,乾隆皇帝每次去西山必從此橋下經過,不僅因為這座橋交通方便,還因為它造型玲瓏秀美。現在,橋頭還留有乾隆皇帝的御題:東面是:螺黛—痕平鋪明月鏡,虹光百尺橫映水晶簾。西面是: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島宮闕水邊多。

玉帶橋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玉帶橋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雲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

玉帶橋拱高而薄,形若玉帶,弧形的線條十分流暢。半圓的橋洞與水中的倒影,構成一輪透明的圓月,四周橋欄望柱倒影參差,在皺緞般的水面上浮動蕩漾,景象十分動人。它是頤和園里著名的建築物之一。

結構玉帶橋 。該橋位於信豐虎山中心村、隘高至龍洲的虎山河上,建於清代,獨特,其弧形如玉帶飛跨於崇山峻岭之中,凌架於滔滔激流之上,其墩三孔,層樓式形狀。古代,玉帶橋為信豐通往廣東興寧、和平的交通要道,以結構奇特,氣勢雄偉而聞名於贛、粵、閩等地,留下了“遠近聞名玉帶橋,兩岸峻峰入雲霄。奔騰河水瀉千里,玉帶飛鎖兩山腰”的讚譽。

位於距縣城約百華里的虎山鄉中心村,亦既在隘高龍州虎山河上。因其弧形如玉帶,飛跨在崇山峻岭之中,凌架在滔滔急流之上,故名。據查,玉帶橋為當地富翁餘風歧募資建於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故又名“風歧橋”。

玉帶橋為二墩三孔屋樓式拱橋,二墩立於急轉直下的激流之中,其一緊靠河岸,護住河堤,其一形如駁船,高出水面5.7米,拱跨14.3米,墩拱全用青石砌成,橋身成弧行,弧長88.15米,弦長74.44米,弧弦最大距離為10.84米。橋面寬3.8米,用小亂石鋪平,上建高3.2米的廊屋,廊屋為木石結構,分為32段(間),兩端各建4.2米高的瓦房橋頭堡。當中建成4.6米高的涼亭兼神廟,其長5.1米,寬3.8米,內分前廳和後殿,供後人歇息和祭祀。亭內東西上方各書“神澤汪洋”,“龍駕遠波”八個字,左右兩根石柱上分別刻有“功高德大固橋是賴聖與神”,“海闊江深登岸不須舟與楫”的對聯,橋面邊沿還刻有1.2米高的矮牆代替扶欄望欄。

玉帶橋玉帶橋
古時,玉帶橋為信豐縣通往廣東興寧,和平的交通要衝,它以結構獨特,氣勢雄偉而聞名贛粵,有詩讚曰:“遠近聞名玉帶橋,兩岸峻峰入雲霄,奔騰河水瀉千里,玉帶飛鎖兩腰。

名稱玉帶橋地理位置所屬景區西堤六橋景點介紹景點文字玉帶橋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玉帶橋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雲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玉帶橋拱高而薄,形若玉帶,弧形的線條十分流暢。半圓的橋洞與水中的倒影,構成一輪透明的圓月,四周橋欄望柱倒影參差,在皺緞般的水面上浮動蕩漾,景象十分動人。它是頤和園里著名的建築物之一。

成長曆程

玉帶橋為本地客家富翁余鳳岐募資,建成於清朝1740年,故名“鳳岐橋”。余鳳岐也因為修建玉帶橋,成為江西贛南客家戶孺知曉的人物。清乾隆五年,虎山河水急流滔滔,兩岸如隔千里,來往行人極不方便。為造福一方百姓,便利南來北往客商,當地富翁余鳳岐便召集當地民工,由自己出資,興建玉帶橋。可是,當玉帶橋修到一半時便停了下來――修建玉帶橋工程沒錢了。余鳳岐欲哭無淚。余鳳岐經過反覆思慮後,也顧不了富翁的臉面和難看,決定沿路乞討銀子來修建玉帶橋。幸運的是,余鳳岐走了不過幾十里,便被一個好心的寡婦知曉,寡婦傾其家所有,付給余鳳岐銀兩,送余鳳岐回到了修橋工地。玉帶橋終於峻工了。余鳳岐造橋之心之誠之信,受到幾百年來客家人們的傳頌和稱讚,這修橋的故事傳了一代又一代。

玉帶橋玉帶橋
歷時近400年,玉帶橋依然堅固,卻不知道有多少客家前輩踏訪過它,有多少掮客在玉帶橋休憩過,又有多少香客在橋中間的神廟前燒過香,又有多少路人在聆聽過余鳳岐乞討銀子修橋的故事……

古時,玉帶橋為江西贛南信豐縣通往廣東興寧、和平的交通要衝。它以結構奇特、氣勢雄偉而聞名贛南、粵北,有贊曰:“遠近聞名玉帶橋,兩岸峻峰入雲霄。奔騰河水瀉千里,玉帶飛鎖兩山腰。”這就是玉帶橋的真實寫照。如今,玉帶橋風光不在依舊,沉寂得有些年月了,橋樓已有破損,驛道卵石殘缺不全。但我們堅信走近它的人,都會在領略過它的雄奇、高大的同時,為余鳳岐的秉性、品格和修橋的真實故事嘆服。

還好,1932年和1954年,余福光先生兩次集資,對橋樓進行了修葺。1983年,信豐縣政府又把玉帶橋列為文物進行保護。
玉帶橋在頤和國昆明湖西堤。是西堤六橋中唯一拱券結構的石橋。清乾隆時(1736-1795)建,光緒時(1875-1908)重修。
拱高而薄,成流暢挺拔的曲線。橋身、橋欄選用青白石和漢白玉雕砌,潔白如玉,宛如玉帶,故名。橋下原為玉泉山泉水注入昆明湖的入水口。也是帝後乘船至玉泉山的通道。

有關文章

玉帶橋之憶

玉帶橋玉帶橋
那次玉帶橋一別,細細品味留影中美麗的你,眉宇之間流露的那股淡淡的哀愁,我的心一次又一次地痴迷。孤孤單單含恨含辛走了二十二年的天涯路,一切竟如煙雲於回首剎那悄然無蹤。是什麼讓我如此沉重,是什麼讓我長夜無眠。美麗的你呵,為什麼是夢非夢,似喜似憂?

舉目窗外蔚藍藍的天,我把孩提時留下的幼稚深情地注視照片中的你,遠方的你,南方的你。

第一次被淚水打濕的衣襟,第一次被困折的相思,藏含了我幾多疲憊與無聊時的不安!

腳步匆匆,歲月無情。可除了離別之後滿腹的迷芒與孤寂,我還有什麼呵。獨願徜徉流年的平凡,讀我拳誠安分而無異議的純愛,舒適我倆相許之後淡淡而歡欣的這世。這才無悔,這才幸福。

玉帶橋玉帶橋
閉目靜思,為什麼把多情留給我,把冷漠披在你自己瘦弱的身上。讓我深情地疑望你,疑望霧中的你。你知道么,我的情太重,也易碎。那回長久的深吻,雖使此生難忘。可你明白嗎?我這生再也不愛另一個。你呀,揮揮手,一切都顯得如此含蓄。

又想你了!無論燈下還是床前。

還能憶起我嗎?雖然是那么一次相逢,卻給了我生命的念珠。無你便沒有真實,沒有世界。我的心聖是潔的。雖然有迷茫與痛苦,但那是圍在心坎上的霧,只有你才能撥去!前些時候我憔悴了那么多,也流了那么多酸淚,總層層剝不去心海中的你。多年來伏案長讀,孜孜無倦意,描繪的竟全是你的倩影呵。

秋去了,冬也即逝。在來年的爆竹聲中,又該向易去的如花年齡,少女般的春情告別一段觸目傷心,感時濺淚的往事了。遂裹緊你留余我的體溫,細細咀嚼串串笑聲里的日子,那是一幅色彩斑斕的舊夢呵,讓我永記心頭。
芳塵如煙,事如春夢。只願化小鳥一隻,盤鏇你披肩黑髮的上空。輕輕的道一聲珍重,讓莫名的憂傷,讓莫名的相思,在期待再次相逢之日,霏霏細雨中帶去對伊人的縷縷憶念……

附近景點

十七孔橋

玉帶橋十七孔橋
十七孔橋是連線東岸與南湖島的一座長橋。清乾隆時(1736一1795)建。為園內最大的石橋。

橋由17個孔券組成,長150米,飛跨於東堤和南湖島,狀若長虹臥波。其造型兼有北京盧溝橋、蘇州寶帶橋的特點。橋上石雕極其精美,每個橋欄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態各異的獅子,大小共544個。兩橋頭還有石雕異獸,十分生動。橋額北面書“靈獸偃月”,南面書“修煉凌波”。

養雲軒

養雲軒位於樂壽堂以西,排雲殿以東,長廊以北。自成院落,院內正軒五間。慈禧來園時,這裡是嬪妃、格格等休息之所。

文昌閣

文昌閣在頤和國昆明湖東堤北端。原是一座城關,為清漪園的園門之一。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現存城樓為光緒時(1875-1908)重建。

城頭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間為

萬壽山昆明湖石碑

萬壽山昆明湖石碑頤和園萬壽山前山。用整塊巨石雕造,高9.87米。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建。正面刻"萬壽山昆明湖"六大字,背面刻《萬壽山昆明湖記》,均為乾隆帝手筆。碑飾圖案精美,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碑文記述了擴展昆明湖的目的和經過。

紫氣東來城關

紫氣東來城關在頤和園萬壽山東麓,峙於兩峰之間。重檐城樓,磚雕城堞。南側城額"紫氣東來",取老子出關典故;北側城額"赤城霞起",用晉孫綽《天台山賦》名句。

玉帶橋知春亭
登城可望諧趣園池榭。城關既是點景之處,又是當年園內分區防衛據點。

知春亭

知春亭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岸、玉瀾堂前的小島上。

為重檐四角攢尖頂。倚柱可縱眺全園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來柳絲吐

相關詞條

文化、、建築文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