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縣

鄆城縣

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地處北緯35°19′~35°52′,東經115°40′~116°08′。東鄰梁山縣、嘉祥縣,西接鄄城,南連巨野縣、菏澤市,北隔黃河與河南省台前縣、范縣相望。南北長44公里,東西寬35.71公里,面積為1571.3平方公里。人口108.8萬人。縣人民政府駐鄆城鎮,在省會濟南西南方向150公里處。為菏澤市轄縣。鄆城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

基本信息

概況

鄆城縣
“鄆城縣”其標準讀音為“Yùnchéng Xiàn”。位於山東省西南部.地處北緯35°19′~35°52′,東經115°40′~116°08′。東鄰梁山縣嘉祥縣,西接鄄城,南連巨野縣菏澤市,北隔黃河與河南省台前縣、范縣相望。南北長44公里,東西寬35.71公里,面積為1571.3平方公里。人口108.8萬人。縣人民政府鄆城鎮,在省會濟南西南方向150公里處。為菏澤市轄縣。
縣共轄鄆城、武安、黃安、郭屯、隨官屯、丁里長、張營、楊莊集、程屯、潘渡、侯咽集、玉皇廟12個鎮,雙橋、唐廟、南趙樓、黃堆集、黃集、李集、張魯集、水堡、陳坡9個鄉以及1個經省政府批准的經濟技術開發區,1031個行政村,109.47萬人,10個社區居委會,總面積16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57萬畝。 漢族占絕大多數,回、滿、壯等23個少數民族不超過1500人。全縣土地總面積1643平方公里,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66人。       
               

鄆城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期築城名鄆。鄆城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義軍領袖宋江晁蓋吳用都是鄆城人,與水滸故事有關的遺址遺蹟較多,有智取生辰綱的黃泥崗,宋江殺惜的烏龍院,夢得天書的九天玄女廟,宋江故里的宋宅、宋坑、宋井等。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淵源流長,是聞名全國的“戲曲之鄉”、“武術之鄉”、“書畫之鄉”。鄆城鍾靈毓秀,人才輩出,湧現出著名歌唱家彭麗媛等。宋江武術院列全國十大名武館(校)榜首,組建的“狗娃藝術團”以其獨特的魅力蜚聲海內外。

歷史沿革

歷史上鄆城的名稱和歸屬變化較大,考證其原因,一是鄆城地處平原,又是中原地區,朝代變化,兵連禍結,往往首當其衝。二是地理環境所致,鄆城北臨黃河,歷史上黃河多次決口,水災頻繁,縣城地址常常變換。據記載:唐貞觀八年,鄆州治(今張營)地下濕,徙治須昌縣(今東平);又《金史。地理志》載:“金大定六年五月,徙治盤溝村(今城址),以避河決”。印證歷史,鄆城始建於春秋,歷經朝代變換,多為縣制,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是當之無愧的千年古縣。    
鄆城縣西北大楊集肖堌堆文化遺址,出土了陶鬲、石斧等,表明在三四千年前鄆城就有人定居,並發展了古代的燦爛文化。夏代鄆地為徐州之城,商代鄆城稱庇(故城在縣城北肖固堆一帶),商王祖乙曾遷都於此。春秋為魯國東鄆地,魯成公四年築城名鄆。隋置鄆城縣。《公羊傳》曰“運”。鄆城為古河所徑,其為漫道所由之邑,因鄆邑得名。  

春秋時,魯成公四年冬(公元前587年),魯國為加強防禦,築城名鄆。這就是鄆城得名的起源和由來。據《春秋?左傳》載:“成公四年冬城鄆。”《鄆城縣誌》述:“周、春秋,魯成公四年冬城鄆。鄆為魯西鄙,地臨曹、衛,嘗聚軍於此,以防侵軼。”又雲“鄆始於春秋。”《說文解字》述:“鄆,從邑,軍聲,魯有鄆地。”秦時鄆城縣境內有鄆、廩丘等城邑; 
西漢時於鄆邑西分置黎縣(治今陳坡)、廩丘縣(治今水堡),同屬兗州東郡.

東漢廢黎縣入廩丘縣,屬濟陰郡。         

三國時鄆地屬兗州東郡廩丘縣.

晉朝為濮陽國廩丘縣。

隋開皇十年(公元590)於萬安縣置鄆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萬安縣為鄆城縣,而鄆之名復見於世。

唐朝武德四年( 621 年)廢東平郡設鄆州,治鄆城。次年置鄆州總管府,轄鄆、濮、兗、戴、曹 5 州 32 縣。貞觀八年( 634 年),因鄆地卑濕,州治遷須昌(今東平東北)。天佑二年( 905 年)鄆城縣復名萬安縣,隸鄆州。

唐以後,鄆城名稱又多有變動,歸屬也有變化,但大多為州、郡或縣的治所。

五代,鄆城縣改屬濟州。
北宋又屬濟州濟陰郡。

金大定六年(1166年)徙治盤溝村,即今縣城。屬濟州。       
元屬濟寧路。明屬兗州府。清屬曹州府。

1914年屬濟寧道。1925年屬曹濮道。1928年直屬於省。1929年屬山東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8年屬山東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39年建立鄆城抗日縣政府,1940年建立鄆南縣,1941年建立鄆北試驗區(縣級),上述三縣區屬魯西二專署(後改晉魯豫邊區十七專署)。1942年撤鄆北試驗區和鄆南縣(其地入鄆鄄巨菏辦事處,後改臨澤縣)。1944年析鄆城、巨野、菏澤三縣各一部置鄆巨縣,隸屬同鄆城縣。1946年鄆城縣改鄆北縣,析原鄆城、鄆巨、南旺三縣各一部另置鄆城縣,隸屬不變。
1949年鄆北縣併入鄆城縣,屬平原省菏澤專區
1952年撤平原省,隨菏澤專區歸山東省。
1958年撤銷菏澤專區,改屬濟寧專區。
1959年復置菏澤專區,鄆城又還屬。1967年屬菏澤地區。
2000年屬菏澤市。

縣人民政府駐鄆城鎮,郵編:274700。行政區劃代碼:371725。區號:0530。拼音:Yuncheng Xian。
鄆城縣轄21個鄉鎮,1001個行政村。
商王祖乙曾建都於此,史稱庇。春秋戰國魯成公四年築城名鄆。
1991年10月3日,撤銷城郊、張營、郭屯、武安、玉皇廟、候咽集、程屯等7個區。
1994年12月29日,撤銷黃安鄉、楊莊集鄉,設立黃安鎮、楊莊集鎮。1994年12月29日,撤銷丁里長鄉,設立丁里長鎮(魯政函民字[1996]67號)。

行政區劃

1997年底全縣共9個鎮、29個鄉,925個行政村。
2000年5月19日,撤銷徐垓鄉,設立徐垓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隨官屯鄉,設立隨官屯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魯政函民字[2000]41號)。
2000年,鄆城縣轄11個鎮、27個鄉。總人口1025800人,各鄉鎮人口: 鄆城鎮 86112 武安鎮 33923 黃安鎮 29824 郭屯鎮 31508 丁里長鎮 38767 楊莊集鎮 31052 程屯鎮 28710 侯咽集鎮 36666 玉皇廟鎮 28249 徐垓鎮 24483 隨官屯鎮 25632 蔣廟鄉 23896 丁廟鄉 15544 八里莊鄉 18829 雙橋鄉 24743 五界首鄉 22420 唐廟鄉 25736 三屯鄉 18425 南趙樓鄉 30847 漢石橋鄉 20304 張營鄉 26634 黃堆集鄉 34888 大人鄉 22842 王井鄉 23848 常莊鄉 21556 肖皮口鄉 20314 潘渡鄉 26882 黃集鄉 30526 偉莊鄉 15879 李集鄉 26767 梳洗樓鄉 22796 蘇閣鄉 20243 大潭鄉 16139 張魯集鄉 24049 劉口鄉 21037 水堡鄉 22489 陳坡鄉 26164 郭莊鄉 27077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年2月6日,將全縣38個鄉鎮調整為21個鄉鎮,減少了17個鄉鎮,鄉鎮平均面積擴大為78.2平方千米,平均人口增加到5.1萬人。原蔣廟鄉、丁廟鄉、八里莊鄉成建制地合併為鄆城鎮,原郭莊鄉、雙橋鄉合併為雙橋鄉,原五界鄉、武安鎮合併為武安鎮,原徐垓鄉、黃安鎮全並為黃安鎮,原三屯鄉、唐廟鄉合併為唐廟鄉,原漢石橋鄉、隨官屯鎮全並為隨官屯鎮,原大人鄉、張營鎮合併為張營鎮,原常莊鄉、楊莊集鎮合併為楊莊集鎮,原肖皮口鄉、程屯鎮合併為程屯鎮,原王井鄉、潘渡鄉合併為潘渡鄉,原偉莊鄉、黃集鄉合併為黃集鄉,原蘇閣鄉、李集鄉合併為李集鄉,原大潭鄉、張集鄉合併為張集鄉,原梳洗樓鄉、侯集鎮合併為侯集鎮,原劉口鄉、王皇廟鎮合併為玉皇廟鎮,郭陳坡鄉、水堡鄉、南趙樓鄉、黃堆集鄉、丁里長鎮、郭屯鎮保留不動。至2001年底,全縣行政村1008個。
2002年5月14日,省政府批覆同意:鄆城縣撤銷潘渡鄉,設立潘渡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政府駐地不變。截至2002年12月31日,鄆城縣轄12個鎮、9個鄉。

地理特徵

鄆城地處黃河中下游,全縣屬黃河沖積平原,耕地面積157萬畝,95%為優質耕地。整個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43米,過去有“自西向東漸傾斜,東走十里低三尺”之說。境內主要河流除黃河外,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1條,地下水量約1.28億立方米。全年無霜期約200天左右,平均年日照約2497小時,常年平均氣溫13.5攝氏度,具有顯著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特徵。
黃河自鄄城縣流入鄆城西北邊境,經李集、黃集流入梁山縣,流經鄆城28公里,,奔騰的黃河水哺育了鄆城人民,黃河的泛濫又是鄆城縣的主要自然災害之一,建國前黃河多次決口,自1855年(清鹹豐五年)河南蘭封銅瓦廂決口至清末的57年間,黃河就有38年發生決溢,平均三年二決,民國時期,堤防失修,河決仍頻,鄆城人民深受其害。新中國建立後,黨和人民政府採取一系列治黃措施,根除了決口之患,並建立蘇閣引黃閘,黃河已由害河變為利河。
優越的自然環境,良好的水土資源條件,使鄆城的物產特別豐富。是全國商品糧、優質棉、魯西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基地縣和糧食生產先進縣、平原綠化先進縣。畜禽養殖達30多個品種,其中,魯西黃牛馳名中外,小尾寒羊被譽“中華國寶”,青猾皮早在30年代就暢銷國際市場。截至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7%,片林面積49.5萬畝,木材蓄積量達到230萬立方米。油料、藥用植物180多個品種,其中“ 鄆半夏”500多年前就譽滿華夏。礦產資源主要是煤,境內已探明四個藏煤區,總地質儲量為50億噸,具有較高的開採價值。

旅遊勝地

全縣現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6處,館藏文物1400多件,其中,國家珍貴文物300堌余件。境內有肖堆商代古文化遺址、 蘇莊漢墓群五代唐塔、金代名相 史惟良墓等。特別是一些與《水滸傳》有關的遺蹟、遺址較多,宋江故里的宋坑、宋井、宋林、智取生辰綱的黃泥崗等古蹟猶存。
鄆城縣 點擊查看原圖

1. 肖堌堆古文化遺址 
肖堌堆為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位於李集鄉大楊集村東約300米處,遺址西距黃河1500米,其主 要文化內涵表現為大汶口、龍山、樂石。商、周、漢文化的遺存,是古代堌人類聚居之地。肖堌堆高8米,曾有明、清建築,如三皇廟、閻羅殿等,現存遺址面積3200平方米,遺址土呈灰黑色,暴露的石器、陶器殘片,文化內涵非常豐富。說明至少在距今六千年以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鄆城境內便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是鄆城歷史悠久的實物例證。

2.唐塔 
現位於唐塔公園內,占地面積80平方米,塔為八棱四門樓閣式,下層周圍42米,上層40米,塔高32米,全部磚結構,原為七級,現為四級。據《縣誌.古蹟》載:“此塔建於五代唐,原名‘觀音浮屠’,在觀音寺內。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河決滎陽,七月鄆城、濮州同淪於水,城中唯見司馬坊半截和塔,自是塔淤沒二級,但直壯麗仍為可觀。”塔上燕子,於清明節後,繞塔飛鳴,故又有“荒塔燕子”之稱,為鄆城十景之一。

3.萬人堌堆義軍公墓
萬人堌堆義軍公墓(俗稱萬人堌堆),位於武安鎮飛集村西南500米處,系明天啟二年徐鴻儒起義軍部分將士聚葬處,義軍約七千人,聚屍一處。現存公墓封土直徑約16米,高4米。萬人堌堆義軍公墓,是鄆城人民反抗明王朝封建統治的見證,是統治者殘酷鎮壓農民起義的罪證,對於研究我國古代農民運動和對廣大人民進行教育都具有重大價值和意義.

4.黃泥崗遺址 
黃泥崗遺址,位於鄆城縣城東三十五里黃堆集村。黃堆集古稱黃泥崗,是北宋末年梁山農民起義英雄晁蓋、吳用、白勝、阮氏兄弟“智取生辰綱”的地方。曾出土草泥磚、支紋瓦等文物,經考鑑定屬漢代文物,此證明漢代即有人在此居住。

著名人物

燦爛的文化孕育了一代代歷史名人。宋代為宋江、晁蓋等舉行農民起義的發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元朝有“嘗見帝師不拜”的兵部侍郎樊執敬,明朝有兵部侍郎樊繼祖和為官清正、憐民惜才的戶部尚書鍾,清代有光緒欽點的武狀元張憲周、甲午中日戰爭指揮登州大捷的雲南提督夏辛酉等。近代有與黃興密函舉討袁起義的著名教育家王鴻一、黨的七大代表梁仞仟等。

另外還有絲弦聖手王殿玉、古箏專家趙玉齋、著名歌唱家彭麗媛,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柳子戲的傳人黃遵憲,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梆子傳人劉桂松(出生於鄆城,後因學藝到巨野),著名的山東梆子藝術表演家任心才,原山東省柳子劇院院長現山東省呂劇院院長段雨強,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山東古箏樂傳人黎邦榮,青年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武蘭香、陳鳳英,豫劇十大名旦章蘭等一批當代戲曲和樂壇名人。

鄉土文化

鄆城歷史悠久,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民風淳樸,崇文尚武,英才輩出,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享有“戲曲之鄉”、“武術之鄉”、“書畫之鄉”的美譽  ,是全國四大古老劇種之一柳子戲的發祥地。也是魯西南流行最廣的劇種山東梆子、山東棗梆、兩夾弦的發祥地。

(一)傳統文藝體育

1、鄆城舞龍  舞龍又稱“龍舞”,還稱“耍龍燈”,是中華民族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也是民間雜耍的項目之一,在鄆城頗為興盛。傳統節日及重大慶典期間,作為民間藝術節目演出,多與其他民間雜耍相配合。鄆城舞龍花樣很多,其套路有:“游龍戲水”、“二龍戲珠”、“九節翻肚”、“巨龍叩首”等等。龍燈一般分為九節,龍頭系用紙漿糊成,龍腹、龍尾皆用竹蔑編紮成骨架,外罩用布畫成龍身。每節龍內燃火繩,俗稱“黃煙”。舞龍隊約20餘人組成。成分兩班輪換,一班為十人,九節龍九人,另加舞龍珠一人。舞龍時奏民族鑼鼓樂《鬧長沙》、《緊校場》等,回龍時則奏舒展明快的《回龍曲》。縣宋江武術院舞龍隊,配有大型龍燈兩條,隊員40餘人。每逢節假日便配合武術隊演出,活躍了城鎮人民文化生活。

2、斗羊  斗羊是鄆城一項傳統的、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都舉辦斗羊比賽,屆時,廣場上人山人海,一對對公綿羊捉對廝殺抵角相鬥,羊角的撞擊聲不絕於耳,場面驚險激烈。

3、鬥雞  鄆城鬥雞,俗名咬雞,古稱唆雞。它外型美觀,一般重6公斤左右,羽毛多為紅、黃、黑、白、花五色色。鬥雞大而不笨,動作靈活,生性好鬥,撲、翻、騰、打皆能,是一種珍貴的觀賞型雞鍾。鄆城鬥雞因產於鄆城縣而得名。鬥雞表演,也是鄆城民間一種獨具特色的娛樂活動,其歷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公元前800年,春秋戰國時期《列傳》《春秋左氏傳》中就有鬥雞的記載。鬥雞的出擊方法有嘴啄、翅撲和爪擊。鬥雞剛勇好勝,不肯輕易認輸。它們這種頑強拼搏的精神,是人們喜愛鬥雞的重要原因。鄆城鬥雞迅速發展,鬥雞活動空前興盛。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兩次專程來菏澤,分別拍攝了《鬥雞》和《魯西鬥雞》兩部記錄影片,並發行海內外。1990年,作為鬥雞之鄉的鄆城,曾派出鬥雞參加了北京龍潭廟會鬥雞邀請賽,以十戰七勝的成績奪魁。

(二)特色文化

1、濃郁的水滸文化  鄆城人自古以尚武、豪爽俠義而出名,歷為武林志士雲集之地,俗話說,梁山一百零八將,七十二名出鄆城,作為《水滸傳》中的核心人物宋江和晁蓋都是鄆城人。宋江是今鄆城縣水堡鄉人,元人雜劇〈坐樓〉詞中,就有“家住水堡在鄆城,姓宋名江字公明”的話,如今宋江故里的宋坑、宋井、宋林等古蹟猶存。晁蓋家住鄆城縣晁莊,在晁氏家譜中,北宋末年有“晁盍”其人,因晁蓋造了皇帝的反,在續家譜時,把“蓋”字的草頭去掉,寫成“盍”(“蓋”字的繁體字為“蓋”),這叫做砍頭入譜。《水滸傳》中,在黃泥崗智取生辰綱的故事引人入勝,黃泥崗就是現在鄆城的黃堆集,至今村東還有一個大土崗,上有明朝石碑一座。

2、姓氏文化  據有關資料和族譜記載,公元前 508 年(春秋周敬王十二年),濮州陳甫遷鄆境內建村陳,其後裔散居四處建村,原陳莊遂名老陳莊,這是有文字記載的鄆城境內定居最早的姓氏。漢朝丞相張良生前看中了鄆城的風水,死後葬於鄆城西北境,其後裔用其字“子房”建村守墓,成為鄆城境內較早的張姓。據侯咽集鎮孟胡同 《 孟氏族譜 》 載:唐朝末年,其始祖孟達從梁山遷居鄆境內的姜莊,後姜姓外徙,孟姓人丁興旺,改村名為孟胡同。可見,姜、孟亦為鄆地較早的姓氏。公元 961 年(宋建隆二年),疏通了五丈河(即今宋金河),水運復興,鄆境從河南、江蘇、安徽、河北、山東東部等地遷入晁、吳、殷、蘆、祝、丁、梁、劉、孫、楊、徐、戴、燕、魏、邊、張、施等 20 余姓。明朝為開墾荒地,自 1368 年(明洪武元年)至 1424 年(明永樂二十二年),大批山西、河南、安徽等地人遷入鄆城。以及從江蘇、河北、河南、安徽、江西、四川、浙江等地陸續遷入邢、陳、史、鄭、呂、羅、楊等 50 余姓。清朝順治和康熙年間,皇帝鼓勵開荒,外縣、外省人繼續向鄆境遷移。又有多種姓氏陸續遷入鄆城。1990 年人口普查,鄆城縣姓氏共有266個,姓李、劉、王者最多。 
通過挖掘和弘揚鄆城的優秀地名文化,提高這所魯西南著名古城的知名度,提升當地文化的底蘊和整體形象,為繁榮鄆城的文化事業,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服務。

戲曲文化

鄆城縣 點擊查看原圖

鄆城縣享有“書山戲海,箏琴之鄉”之稱,山東戲曲界有句俗話“無鄆不成戲”。 湧現出了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柳子戲的傳人黃遵憲,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梆子傳人劉桂松(出生於鄆城,後因學藝到巨野),著名的山東梆子藝術表演家任心才,王愛霞。原山東省柳子劇院院長現山東省呂劇院院長段雨強, 青年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武蘭香、陳鳳英,豫劇十大名旦章蘭等一批當代戲曲界名人。  

鄆城是全國四大古老劇種之一柳子戲的發祥地。也是魯西南流行最廣的劇種山東梆子、山東棗梆、兩夾弦的發祥地。      
1954年鄆城縣工農劇社參加了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其出演劇目《黃桑店》等獲演出獎,主要演員也分獲演員獎。同年,鄆城縣工農劇社調菏澤為地區柳子劇團。1959年又上調省,成為山東省柳子劇團。
       
解放前鄆城擁有福盛班,王沙窩班,八班等山東梆子科班,現在的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是一個具有深厚的山東梆子基礎的、具有光榮傳統的山東梆子劇團,著名山東梆子鼓師李心剛、著名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任心才曾先後任劇團團長,在魯西南和豫東一帶具有較大的影響。         

九十年代,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於1995年參加了省第五屆藝術節戲曲匯演獲9項獎;1996年排演的現代戲《龍門渡口》(馬家振編劇)獲山東省“五個一”精品工程獎,並在全省地方戲邀請賽上獲12項獎,同時攝製成電視藝術片。”

鄆城是棗梆的發源地,解放前還擁有創建於清光緒初年(1875年)的棗梆戲班-義盛班
同時鄆城還是兩加弦在魯西南地區的根據地。

社會事業

鄆城文化事業繁榮。形成了以縣文化館為中心,以鄉鎮文化站為依託,以村文化大院為基礎的三級文化網路。全縣現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1人,省作家協會會員8人,省曲藝家協會會員4人,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10人。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是聞名全國的“戲曲之鄉”、“書畫之鄉”。文藝精品不斷湧現。     
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演出的紀實現代劇《龍門渡口》、《選村官》分別獲得第三、第六屆山東省精品工程獎。     
《狗娃鬧春》享譽神州的宋江武校“狗娃藝術團”參加了香港回歸慶典文藝演出、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開幕式和中國申奧等大型文藝演出90餘場次,以其獨特的風格贏得了國內外觀眾的一致好評。
歌詞《最亮的星、最好的人》獲中宣部“五個一”精品工程獎,《水滸少年》榮獲第二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一等獎。教育事業蓬勃發展。

鄆城縣 點擊查看原圖

全縣現有普通高中6處,在校生25631人;國中39處,在校生55182人;國小166處,在校生113154人;幼稚園(班)419處,在園(班)幼兒11900人;聾啞學校1處,在校生131人;縣職業教育中心、職業高中、教師進修學校各1處;民辦學校31處,在校生22000人。全縣現有教職工11265人,有省級規範化學校1處,市級規範化學校4處,縣級規範化學校44處。1995年完成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歷史任務,1998年通過省政府“兩基”驗收。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聯考連續九年名列全市首位。先後被評為全國特殊教育先進縣、全國掃盲工作先進縣、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和全省學前教育先進縣、全省國中教學工作先進縣、全省學校藝術教育先進縣、全省教師隊伍管理工作先進縣、全省素質教育先進縣,全省職工教育先進縣、全省教育科研先進縣、全省社會力量辦學先進縣。科技進步步伐加快。
全縣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8784名,其中高、中級職稱5933名。成立民辦科研組織11家,全縣技術貿易機構200餘家。共通過國家、省、市級科技成果鑑定242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項,省科技進步獎6項,市科技進步獎121項;申報專利56項,推廣套用新技術、新成果200餘項。衛生事業健康發展。       
全縣衛生系統共有32處事業單位,其中縣直11處,鄉鎮衛生院21處,另有行政村衛生室694處。各級醫療機構開放病床1500張。縣醫院、縣中醫院通過了“二級甲等醫院”驗收,12處鄉鎮衛生院通過了“一級甲等醫院”驗收。縣、鄉、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路初步形成,為保障人民健康奠定了基礎。
體育事業發展迅速。體育運動在鄆城有深厚的民眾基礎,民間歷有武術、桌球、籃球、棋類、鬥雞、斗羊等傳統項目,被命名為“全國武術之鄉”。以宋江武校為龍頭,先後辦起“三集中”武術館校13處,自1993年以來組隊參加國際國內重大比賽40餘次,獲金牌426枚、銀牌324枚、銅牌568枚,並向國家、省、市專業隊及體育院校、武警部隊和大型廠礦企業輸送了大批體育人才。

經濟概況

鄆城縣 點擊查看原圖

鄆城縣礦產資源、水資源、農產品資源豐富。境內探明四個藏煤區,總地質儲量50億噸,具有較高地開採價值,目前彭莊、趙樓、郭屯、鄆城四大礦井建設全面啟動。黃河流經鄆城28公里,年均引水量2.5億立方米,地下水豐富,境內河道縱橫,水資源總量達4.42億立方米。鄆城交通設施發達,京九鐵路縱貫全境45.5公里,設有3個客貨站,歐亞大陸橋與京九鐵路在此交匯。220國道與省道聊商路、濟董路交匯於縣城,全縣地方公路通車裡程達1287公里,縱橫成網。農業、林業、畜牧業資源豐富,是全國商品糧、優質棉、魯西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基地縣和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農業增加值和糧食、棉花、油料、肉類總產量五項指標均曾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
 鄆城縣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先後被評為全國掃盲工作先進縣、“兩基”工作先進縣、體育工作先進縣、科技工作先進縣和首批科普示範縣等。宋江武術院已發展成為目前全國最大地民辦武術學校,該校組建地“狗娃藝術團”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大型文藝演出,贏得廣泛讚譽。
近年來,鄆城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澤”的戰略決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準確把握縣域特點,以民營經濟、招商引資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特色塊狀經濟,堅持三個文明建設一起抓,推動了全縣經濟社會的快速健康發展。

投資環境

鄆城縣 點擊查看原圖

鄆城靠近中原腹地,是中國東部與中西部的結合部,區位優越,交通便利,“京九”鐵路縱貫全境,設有3個客貨站,乘京九列車北上北京5小時即達,南下深圳18個小時路程。沿日東高速公路到山東重要港口城市青島3個半小時,到日照港2小時,到省城濟南2小時即達,以鄆城為中心500公里半徑範圍內覆蓋近3億人口。歐亞大陸橋與京九鐵路在此交匯,形成海鐵聯運,成為鄆城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大通道。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郵電通訊現代化與國內同步,交換機容量15.8萬門,行動電話近5萬戶;縣工業園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規劃50平方公里,先期開發的16平方公里達到七通一平,載體功能進一步增強,引進企業118家,投資總額30億元;縣城建成區25.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15萬人,工業區、商貿區、居民區、科教區布局比較合理,新規劃的5平方公里的新城區正在建設。

投資政策
在用地、證照辦理、稅收獎勵、出口獎勵等方面給予最大優惠,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資成本。電力供應充足,投資20億元的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投資8.3億元裝機12.5萬千瓦的熱電廠正在建設,入園企業可享受0.42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用水方便,企業用水1.33元/m3,生活用水1.20元/m3。全縣勞動力45萬人,其中剩餘勞動力近16萬人,勞動力成本較低。服務環境優越,出台了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的規定,建立了審批、收費服務大廳,推行政務公開和服務承諾,實行一個視窗對外,一站式辦理,一條龍服務。對大項目,實行一把手工程,特事特辦,一事一議。對重點企業實行扎口管理,掛牌保護,切實維護企業經營者的合法權益。

發展前景

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豐富的物產,優惠的投資政策,配套的涉外服務機構,構成了鄆城理想的投資環境,也為鄆城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推動鄆城經濟超常規、高速度、跨越式發展,全縣上下掀起了“解放思想、幹事創業”的新熱潮。縣政府確立了落實全面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突出加大投入、結構調整兩個重點,實現棉紡織、木材加工、畜產品加工三大產業新突破,強化政策、機制、隊伍、環境四項保障的總體工作思路,儘快把鄆城建成華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農副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棉紡織及服裝加工基地,成為區域性旅遊、購物、休閒、娛樂中心。 鄆城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各界朋友來鄆城觀光旅遊,投資興業,共謀發展!

名優特產

小尾寒羊
小尾寒羊是優良的地方綿羊品種,具有生長發育快、性成熟早、繁育率高、產肉性能好、遺傳性能穩定、適應性強、裘肉兼用等優點。鄆城是小尾寒羊的中心產區,是全國小尾寒羊生產基地。
魯西黃牛
魯西黃牛是五大良種黃牛品種之一,產於魯西南。鄆城縣是魯西黃牛的中心產區和山東省魯西黃牛繁育基地縣。曾有“山東膘牛”的美譽,出口日本、歐洲、南洋地區。
青山羊
青山羊是著名的羔皮品種,產於魯西南地區,鄆城縣是青山羊集中產區和商業部定名的猾子皮、板皮生產基地縣。
刁東古箏
刁東古箏據《山東風物大全》載,“古箏”始於秦代,淵源於瑟。山東省主要分布在菏澤鄆城一帶。唐箏多為12弦,元、明、清時期為14、15弦,幾經改革研製,現刁莊古箏品種已發展到16、18、21、23、26弦。
鄆半夏
鄆半夏,又名麻疙瘩、老鸛眼、芋頭、天落星、無心菜,為天南星科植物的乾燥塊莖。半夏入藥始於《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中有“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故名”。鄆城產半夏名聞全國,號稱“鄆半夏”。
鄆城腸衣
鄆城腸衣是把羊、豬、牛等動物的小腸,經過人工清刮、鹽製作香腸、火腿的外包皮,也可做醫學上外科手術的縫合線,並能做樂器的弦。
柳編製品
柳編製品是鄆城縣的傳統手工工藝。柳編製品和種類繁多,為出口工藝品。遠銷德國、美國、日本、丹麥、加拿大、英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名人

彭麗媛: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夫人、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原任中國人民
解放軍總政歌舞團團長,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國當代民族聲樂代表人,中國第一位民族聲樂碩士,中國人民解放軍最年輕的文職將軍(少將軍銜),總政歌舞團第一批“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第一批“政府津貼”,曾先後三次榮立二、三等功。
軒尼詩:中國鋼琴輕音樂演奏家、創作人、編導及製作人。軒尼詩鋼琴曲輕音樂作品、軒轅黃帝文化產業創始人。
馬興瑞:哈爾濱工業大學副校長,“實踐五號”衛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海洋一號”衛星前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國家航天局局長,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黨組書記、中共廣東省委副書記、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
房愛卿:黑龍江商學院商業經濟專業畢業,經濟師、商務部副部長。
陳進行:經濟學研究生,工程碩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中國大唐集團公司董事長、黨組書記。
高玉潮:農學學士,經濟師。任深圳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局長、黨組書記。
董忠堂:山東省農業工程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任仲義:菏澤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
劉傳謹:菏澤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市政府黨組成員、菏澤市牡丹區委書記
宋江:梁山一百單八將之首,人稱“孝義黑三郎”、“及時雨”、“呼保義”。鄆城縣押司,後加入梁山,在托塔天王晁蓋陣亡後成為梁山的首領,歷史上他是北宋宣和年間農民起義軍的首領。
張憲周:清殿試為武狀元。
佀鍾:明官員,歷任御史,大理寺丞、右少卿、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戶部尚書。
夏繼泉:夏蓮居居士,字溥齋,號渠園。中年以後專修淨業,改名蓮居,又號一翁。清朝雲南提督夏辛酉之長子。20世紀傑出的佛教學者和淨宗行人,是繼劉遺民、楊無為、王龍舒、袁宏道、周安士、彭際清之後的又一淨宗在家大德。匯集《大乘無量壽經》5個版本為一部,被世界淨土宗奉為圭臬。
王殿玉:民族器樂演奏家,擂琴藝術創始人,字逐襲、潔塵,生於山東鄆城縣徐橋村,為“二夾弦”、“山東琴書”伴奏。被譽為“希有之奇才、罕見之絕技,絲弦聖手”。
梁仞仟:原名梁于振,原濟南市委委員、組織部部長兼濟南高中黨支部書記。
楊建亭:中將軍銜。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副政委、中共北京軍區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