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

鄂溫克

鄂溫克族(俄語:Эвенки,舊稱通古斯或索倫)是東北亞地區的一個民族,主要居住於俄羅斯西伯利亞以及中國內蒙古和黑龍江兩省區,蒙古國也有少量分布。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鄂溫克民族的語言文化具有獨特性,屬阿爾泰語系之通古斯語族北語支,在日常生活中,鄂溫克人多數使用本民族語言,沒有本民族的文字。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鄂溫克人是從遊牧發展到定居的,從事畜牧業生產方式的人群。他們的傳統文化具有極大的豐富性,最為突出的是服飾文化知飲食文化。

基本信息

概況

鄂溫克族生活照鄂溫克族生活照

自治旗境內森林茂密,河流縱橫,土質肥沃,草場豐美,礦產資源豐富。自治旗土地面積19111平方公里。全旗擁有草原128.9萬公頃,占全旗總面積的68.9%;林區面積112公頃,占全旗土地面積的58.9%;全旗降水總量為65.613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為10.716億立方米。境內較大的河流有伊敏河、輝河、錫尼河。全旗已探明的煤儲量為103.12億噸以上。野生植物種類繁多。旗內植物有72科284屬621種。珍稀植物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樟子松、興安柳。還有草原白蘑、花臉蘑、紫蘑、靈芝等菌類植物。旗境內棲息的野獸種類據不完全統計有4個目、14科49種。其中有受國家保護的珍稀動物12種。鳥類資源比較豐富,據記載伊敏河流域鳥類有16個目、34個科140種。自治旗草原東南部,距旗所在地150公里處,有與舉世聞名的法國維希礦泉相媲美的維納河礦泉,是觀光旅遊療養勝地。當前,自治旗旅遊業發展的重點放在巴彥胡碩旅遊區、紅花爾基森林公園、輝河濕地保護區、五泉山旅遊區、維納河療養院度假區和旅遊產品的開發上。巴彥胡碩旅遊區和紅花爾基森林公園已被國家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審部門初審評定為2A級和A級。輝河濕地保護區已批准為省(區)級重點自然保護區。
鄂溫克族自治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呼倫貝爾大草原南端,濱洲鐵路海拉爾站南側,東街大興安嶺脊樑為界。地理坐標東經118°48′02″-121°09′25″,北緯47°32′50″-49°15′37″。東與牙克石市接壤,南同扎蘭屯市、興安盟的科右前旗交界,西和新巴爾虎左旗為鄰,北鄰海拉爾區、陳巴爾虎旗。旗域如下垂的楓葉狀,北緣自海拉爾市斷橋距南端的伊和高古達山178.75公里,東部界山伊和布德爾距西部輝河流向北灣處173.25公里。全旗土地總面積為19111平方公里,屬北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自治旗地處大興安嶺山地西北坡,處於大興安嶺山地向呼倫貝爾平原的過渡地段,地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平均海拔高度800-1000米。最高點是東南部山地的伊和高古達山,海拔1706.6米,最低處在伊敏河谷地,海拔602米。
自治旗可分為三個地貌區,即:大興安嶺中山—低山地貌組合、低山—丘陵地貌組合、殘丘—高平原地貌組合。自治旗河流屬額爾古納河水域,海拉爾河水系。旗境內有263條河流,其中河流長度在20公里以上的31條,河流總長度為5397.97公里,河道水面面積約108.8平方公里。
自治旗植被的地帶性分布與氣候熱量的空間變異相適應,從大興安嶺頂到西部高平原依次有:森林、森林草原、草原。
自治旗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溫和短促,降水較集中。年平均氣溫在零下2.4—2.2℃之間,年平均降水量為350毫米左右。全年無霜期平均在100—120天左右。

歷史沿革

鄂溫克族自治旗是其主要聚居區,地屬大興安嶺西側緩坡和草原。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鄂溫克族人口數為30505。使用鄂溫克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支,分海拉爾、陳巴爾虎、敖魯古雅三個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牧區學校通用蒙古語、蒙古文,農業區和靠山區通用漢語、漢文。
鄂溫克民族根據馴鹿命名,他們的生活與馴鹿分不開。
據考古學和人類的研究,早在公元前2000年,即銅石器並用時代,鄂溫克族的祖先就居住在外貝加爾湖和貝加爾湖沿岸地區。在黑龍江,七游,石勒喀河洞穴中發現了具備鄂溫克族體質特徵的頭蓋骨,與頭蓋骨一起還發現了貝加爾湖地方特有文化與裝飾。符合鄂溫克人的傳說。傳說中鄂溫克人的祖先生活在勒拿河、“拉瑪”湖(即貝加爾湖)。另一傳說,他們的故鄉在黑龍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帶。總之,鄂溫克人生活在貝加爾湖以東和黑龍江上游石勒喀河一帶的山林中,使用弓箭、扎槍,從事打獵和捕魚。食物用火燒著吃,或把石頭燒熱,放入盛水的皮樺桶中煮肉吃。取火用兩塊石頭打擊出火星,用樺皮纖維引火。住樺樹皮蓋的“撮羅子”。當時正處在母權制氏族社會階段。他們的族源,可以追溯到北朝與隋唐時期室韋各部中的某些地理、習俗與鄂溫克族有淵源關係的部落,特別是其中的“北室韋”、“缽室韋”、“深未沮室韋”,以及唐代在貝加爾湖東北苔原森林區使鹿的“鞠”部落等。後來,他們向東發展,其中一支來到黑龍江中游雅克薩(今俄羅斯阿爾巴津)一帶,明代文獻中記述的“乘鹿出入”的“北山野人”,一般認為即鄂溫克與鄂倫春人的直接祖先。清代文獻中的“索倫部”,廣義包括達斡爾族、鄂倫春族和鄂溫克族,專指則是鄂溫克族。此外,稱為“索倫別部”的“喀穆尼堪”,也指鄂溫克的一支。
在沙俄殖民者入侵黑龍江流域以前,上述各部的鄂溫克居民都已歸順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大汗政權。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以前,即已在鄂溫克地區確立管轄制度,以後又日趨嚴密。清廷將鄂溫克族以氏族為單位編成“佐”,選拔了佐領等官,每年向清朝進貢貂皮。17世紀中葉後,由於沙俄的侵略,清朝將鄂溫克族遷到大興安嶺嫩江各支流(甘河、諾敏河、阿倫河、濟心河、雅魯河、納莫爾河等)流域居住。這是“布特哈打牲部”之一,共分5個“阿巴”(即圍獵場)。雍正九年(1731)將5個圍獵場的鄂溫克壯丁按住地規定旗色,編成八旗。次年,清朝從布特哈地區抽調1600多名鄂溫克族兵丁,攜帶家屬遷至呼倫貝爾草原,駐守邊防。其後代即居於鄂溫克族自治縣的鄂溫克族。清廷還曾派鄂溫克族的八旗官兵駐防愛輝、墨爾根、齊齊哈爾、伊犁、塔城、科布多、烏里雅蘇台、烏魯木齊等地。他們在維護祖國的統一、保衛邊疆方面作出了貢獻。1732年,清朝從布特哈地區抽調一千六百名鄂溫克兵丁,攜帶家屬遷至呼倫貝爾草原地區,其後裔就是今天的鄂溫克族自治旗的鄂溫克族。

社會經濟

鄂溫克鄂溫克

由於鄂溫克族居住分散,各地自然條件不同,社會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聚居於鄂溫克族自治旗和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族占本族人口的半數以上,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住蒙古包,過遊牧生活。早在17世紀末,鄂溫克族已處於由原始社會末期向階階社會過渡的階段。至1945年8月解放前,鄂溫克地區已處於小家庭為主體,組成“尼莫爾”的遊牧小集團。“尼莫爾”原是由三、五戶以至十多戶有血緣關係的保留部落外殼的遊牧封建社會,其社會結構是以若干小家庭組成的生產互助單位,成員屬同一氏族,沒有剝削關係。後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建立在封建依附關係基礎上的社會生產組織,一般由一戶封建牧主和若干貧苦牧民共同組成。牧主與牧民占有牲畜的數量相差懸殊,牧場形式上是“尼莫爾”占有,實際上已產生了封建剝削。從事農業和半農半獵的鄂溫克族居民早已進入封建社會。此時只有居住在額爾古納左旗的極少數人尚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父系家族公社階段,生活在原始森林中,飄泊不定,住著簡陋的帳幕——“撮羅子”。因他們飼養馴鹿,常被稱為使用馴鹿的鄂溫克人,過著共同狩獵、平均分配的原始社會生活。
在漫長的舊社會裡,鄂溫克族人民深受苦難,處於日趨貧困衰亡的境地。在清代,統治者驅使他們去打仗,大多死於戰場。日本侵略者實行種族滅絕政策,加上天花、傷寒、性病等蔓延,人口急劇下降。1931年輝河沿岸鄂溫克族居民為3000多人,到1945年只剩存1000餘人。1945年8月,鄂溫克族獲得新生。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幫助他們恢復和發展生產。1947年開始在經濟比較發達的牧區、農區(包括靠山區)進行民主改革;在尚保留原始社會殘餘的遊獵區,則大力扶助他們發展生產,通過合作化使之直接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到1958年基本上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同年8月1日成立了鄂溫克族自治旗,還先後建立5個民族鄉和一個民族索木(區)。培養出許多本族幹部。自治旗成立以來,逐步改變了過去“逐水草而居”的狀況,實行定居放牧,一批獵民、牧民新村相繼出現在林區和草原。採取“以牧為主,結合畜牧業發展多種經濟”的方針,使畜牧業迅速發展;興修水利,開發缺水牧場2000多平方公里,基本上實現了割草、運草、提水、藥浴、彈毛、制氈等方面的機械化。牲畜頭數比1949年增長7倍多,牲畜和畜產品有20多種跨入出口物資行列。農業、編織、養鹿、捕魚以及採集木耳、榛子、蘑菇等多種經營逐步發展起來。輝河兩岸有200多里長的天然蘆葦資源,每年都為國家提供大批優質造紙原料。鄂溫克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有了較顯著的改善。1945年前,他們幾乎全是文盲,自治旗成立時僅有9所國小,現在國小教育已普及,並有了18所中學,還有不少青年邁進大學之門,一支本民族的知識分子隊伍正在成長。在鄂溫克地區基本上建成了醫療衛生防疫網,“克山病”已經得到控制,舊社會流行的瘟疫已絕跡。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各項事業更是蒸蒸日上。

文化藝術

鄂溫克族的民間文學十分豐富,有歷史傳說、神話、故事、諺語、謎語等,生動感人。雖產生於不同時代,但都反映了現實的生活。例如:“人類來源的傳說”對他們的遷徙歷史、古代生活和自然景象都作了樸素的描繪和解釋。當代文學的著名作家有烏熱爾圖,他的代表作有《一個獵人的懇求》等。他們能歌善舞,民歌優美動聽,風格獨特,即景生情,即情填詞。特別是牧歌和獵歌,表現了鄂溫克族勇敢而質樸的性格。每逢年節或舉行婚禮時,多由婦女跳鄂溫克舞蹈。“努給勒”舞步獨特,剛健有力,節奏性強,以“跟靠步”和“跺步”為其舞蹈特點。獵區的舞會多在晚間圍繞篝火舉行,主要跳“跳虎”和“獵人舞”等舞蹈。鄂溫克族居民從青少年時即開展射擊、跳高、跳遠、撐桿跳、滑雪等運動。造型藝術有刺繡、雕刻、繪畫等,喜在器皿上飾以多種花紋圖案,並善於用樺皮作原料製成禽獸形狀的兒童玩具。

風俗習慣

鄂溫克族的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尚保有氏族外婚及姑舅表婚的特點,婚姻只能在不同氏族之間進行,同一氏族內禁止通婚。他們也與蒙古鄂倫春、達斡爾等族通婚。在陳巴爾虎旗的鄂溫克人中尚保有“逃婚”習俗,互戀的青年男女決定結婚日期後,女方乘黑夜逃至男方所塔的“撮羅子”里,由候在此處的老婦把姑娘八根小辮改梳成兩根,即成為合法的婚姻。人死後,以前曾行天葬(即風葬),後因受鄰近兄弟民族的影響,多改土葬。
鄂溫克族的生產生活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草原遊牧方式,一種是森林狩獵方式。鄂溫克族在草原遊牧的一部風俗習慣已與蒙古族沒什麼差別。林區居住的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中,樺皮占有一定的位置,可稱之為“樺皮文化”。其打獵、捕魚、擠奶用的製品很多都是用樺皮製作的。餐具、釀酒具、容器、住房“撮羅子”、籬笆、皮般。甚至人死後裹屍都用樺皮製作。除此外,鄂溫克族許多服飾也是用樺皮做的。象樺樹皮帽、樺樹皮鞋等十分廣泛。各種樺樹皮製品,尤其是樺樹皮容器,除了輕便實用外,還配有花紋圖案裝飾。一般婦女從七八歲開始學習世代相傳的雕刻、壓印、繪畫、拼貼等手藝,逐步產生了鑽研技藝的熱情,對器皿用具進行美術創作。圖樣多源於生產、生活之中,有花草、樹木、山峰、蟲魚、石崖等模仿自然構圖,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鄂溫克族人不但勤勞、勇敢、純樸、爽快,而且具有誠實的美德。在鄂溫克族獵人和牧人中,不知道什麼叫偷竊。獵人和牧民在森林和草原上設有倉庫,存食品、衣物、工具等,從不上鎖,如果有人途中斷糧、缺衣,可以到任何一個倉庫去取。鄂溫克族講究禮節,非常好客。年輕人見到長輩,要施禮問安和敬煙。最通常的禮節是屈膝、側身、拱手作揖。家中來了客人被認為是喜事,牧區對客人敬以奶茶,獵區則以鹿或犴的胸口肉以及馴鹿奶待客。節日主要有祭敖包、陰曆年和“米闊勒”節等。祭敖包時要宰牛、羊作祭品,祈求人畜平安。每次敖包會上還要舉行賽馬、摔跤等活動。“米闊勒”節是生產節日,每年夏曆五月二十二日舉行,這一天要給馬烙印、剪鬃、去勢、除壞牙,給羊剪耳記號等,並舉行宴會。

馴鹿文化

鄂溫克獵人馴鹿生活照鄂溫克獵人馴鹿生活照

鄂溫克族是中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複是其外觀上的重要特徵。馴鹿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包括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馴鹿的特徵是:其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額格登)高寒地帶繁衍生息。馴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宗教信仰

過去,鄂溫克族多信薩滿教,牧區的居民同時信喇嘛教。1945年前還保留有動物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等殘餘,部分氏族以鳥類和熊等為圖騰崇拜對象。各氏族或大家族有巫師“薩滿”,多由頭人(酋長)擔任。

建設

一加強新型人才培訓、新牧區建設工作長抓不懈旗和各蘇木鄉鎮始終把新牧區建設工作放在第一位,注重新牧區建設人才的培養,輝蘇木通過舉辦為期10天的赴海南考察培訓班,學習先進地區的先進管理經驗及新牧區建設的相關知識,開拓了嘎查幹部的視野,提高了嘎查幹部的整體素質。更新了牧民民眾的發展理念,為新牧區建設注入了人力和科技等資源活力。
二繼續發揮牧民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作用,為牧民增收致富提供保障我旗組建經合組織或協會14個,其中較為規範的有2個,已成立的牧民專業合作組織制度健全,運作規範。繼續引導和鼓勵牧民在與龍頭企業、牧戶的對接中發揮組織、協調和規範化的作用,對奶牛、肉羊的飼養管理科學化、市場開發、穩定價格、降低成本、統一規劃、分戶管理為牧民增收致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008年實施150萬元的自治區農牧業機械購置補貼項目,現已購置217台農牧機械及配套農機具,共有178戶牧民受益,帶動牧民自籌資金399.8552萬元。各項惠民政策的實施,使牧民得到了實惠,牧業又上了新台階,為牧民的增收致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牧區生態建設穩步推進
因地制宜地採用節水灌溉,依託項目實施,加大草原生態保護建設力度,為新牧區建設提供後續保障。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000畝,新增供水基本井5眼,新增水保治理面積1萬畝;新打抗旱水源井38眼,全年防沙治沙5畝,已全部完成;防護林工程封育完成1萬畝;完成退耕還林5530畝;退牧還草80萬畝;退耕還草11.48萬畝;禁牧85萬畝,休牧900萬畝。
四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人居和發展環境不斷最佳化
為實現新牧區發展目標,緊貼牧民生活需求,發揮項目拉動作用,繼續加大投入,道路、農田水利、棚圈等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明顯的改善。2008年上半年投資409.98萬元建成5眼機井,解決了5個嘎查人畜飲水困難問題;投資5739.6萬元建設79.8公里通鄉水泥路,已全部建設完成並交付使用;伊敏河鎮永豐橋西段路與伊敏至維納河通鄉路相連,投資859.26萬元。除吉登嘎查外已全部實現村村通公路的目標;2008年已完成投資458萬元的通電工程項目,基本消滅了無電戶。投資200萬元的變電站改造工程,工程於7月14日開工,現在已全部完工;投入1100萬元實施了413戶危草舊土房改造建設項目,共扶持全旗少數民族無房戶、貧困戶400戶1381人;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資金390萬元,建設牧民安居住房40棟,建設標準化棚舍36座,購扶持奶牛120頭,共扶持106戶378人;投入274萬元重點建設了600畝節水灌溉飼料地、哈日托海水泥橋等畜牧業及其它基礎設施(其中棚舍29戶4350平方米),已基本完工。解決和改善了部分極端貧困人口、低收入貧困人口的生活問題;投資947.6萬元進行扶貧開發移民擴鎮及配套工程,移民100戶,311人,建住房4800平方米,棚圈7500平方米、已建設完成,另購高產奶牛120頭及獺兔3000隻,目前只有小部分通電、通水、通路工程沒有完成。
五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鄂溫克旗的牧區新型合作醫療建設在前幾年的基礎上,民政、勞動、衛生等相關部門通力合作,積極推進建立新型牧區合作醫療制度,繼續實施了新型牧區合作醫療制度試點,2008年個人繳納參合費14.4萬元,現參加新型合作醫療牧民達14640人,參合率達94%。2008年為505人次的牧民補償住院藥費91.9萬元,為7323人次牧民補償門診費80萬元,為22位牧民補償慢性病藥費1100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