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賓

西賓

西賓,1.舊時賓位在西,故稱。常用為對家塾教師或幕友的敬稱。 2.複姓。傳說黃帝之母為西賓氏。見《雲笈七籤》卷一百。

基本解釋

西賓指的是舊時風俗,賓主相見,以西為尊,主東而賓西。《大戴禮·武王踐阼》:“師尚父亦端冕奉書而人,負屏而立。王下堂南面而立。師尚父曰:‘先王之道不北面’。王行西折而南,東面而立。師尚父西面。”後來人們把家塾延師稱為“西賓”,亦作“西席”。明瞿佑《歸田詩話》木訥《序》:“無何居間寓金台,太師英國張公延為西賓,甚加禮貌。”

相關著作

儒林外史》第二回,申祥甫等人合計要請一個先生,在觀音庵里做個學堂,夏總甲推薦了周進。“每年館金十二兩銀子,每日二分銀子在和尚家代飯,約定燈節後下鄉,正月二十開館。”眾人又送了份子,在申祥甫家招待先生,周進雖然做了西席,但他們對周進並不尊重,反而念了一首歪詩道:“呆,秀才,吃長齋,鬍鬚滿腮,經書揭不開,紙筆自己安排,明年不請我自來。”羞得周進臉上紅一塊白一塊。開館那日,各家贄見甚少。可見舊時民間的一般教書先生雖然名義上是“西賓”,但是地位十分低,生活也十分窮。也有人給人家當“西賓”,是為了巴結豪門權貴,為將來做官發財鋪平道路。例如《紅樓夢》第三回中所寫賈雨村就是這類人。他客居外地,偶感風寒,盤費不濟,“因聞得鹺政欲聘一西賓,雨村便相托友力,謀了進去,且作安身之計。”最後終於憑藉他巧舌如簧,被林如海薦到榮國府,從此官運亨通。
舊時有根基的人家對“西賓”的品、學等各方面要求是極嚴的。《歧路燈》第二回,孔耘軒說:“‘如今宦家,財主,兒子到了七八歲時,也知請個先生,不過費上不多的銀子,請一個門館先生,半通不通的,專一奉承東翁,信慣學生。且是這樣先生,斷不能矩步方行,不過東家西席,聊存名目而已,……’孝移道:‘我曾聞前輩說,教小兒請蒙師,先要博雅,後來好處說不盡。況且博雅之人,訓蒙必無俗下窠臼’”。舊時亦稱幕友為西賓。此西賓並不訓蒙童,只是掌管文書、筆札諸事宜。《金瓶梅》中西門慶,曾對應伯爵說:“我雖是個武職,恁的一個門面,京城內外也交結的許多官員,近日又拜在太師門下,那些通問的書柬,流水也似往來,我又不得細工夫,多不得料理。”故而,要請一西賓幫忙。(五十六回)

中國民風民俗大辭典(人事類)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經濟、文化發展最早的民族之一。這一偉大民族,在黃河,長江流域遼闊的土地上,長期繁衍生息所創造的民族優秀文化,是他們智慧的結晶。作為炎黃子孫,繼承和弘揚這份優秀的文化遺產,有助於振奮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助乾培養愛國王義情操,增強民族的凝聚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