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蟲蚴移行症

蠕蟲蚴移行症

蠕蟲蚴移行症是指一些動物寄生蠕蟲的幼蟲在人體皮膚及各種器官中移行、寄生所引起的傳染病。這些蠕蟲蚴在人體內發育受阻,多不能發育為成蟲,即使偶發育為成蟲亦無繁殖能力。在其移行過程中,使被侵犯的組織產生特殊的局部病變,並有全身症狀出現。被寄生的宿主常有比較明顯而持久的以嗜粒細胞增多、發熱高球蛋白血症等為主的變態反應現象。肝、肺、腦、眼、腸等有關器官可造成肉牙腫損害。根據動物寄生性蠕蟲蚴侵入人體組織部位病變所引起的不同臨床表現,可把蠕蟲蚴移行症分為二大類:皮膚蠕蟲蚴移行症和內臟蠕蟲蚴移行症。

蠕蟲蚴移行症蠕蟲蚴移行症
蠕蟲蚴移行症是指一些動物寄生蠕蟲的幼蟲在人體皮膚及各種器官中移行、寄生所引起的傳染病。這些蠕蟲蚴在人體內發育受阻,多不能發育為成蟲,即使偶發育為成蟲亦無繁殖能力。在其移行過程中,使被侵犯的組織產生特殊的局部病變,並有全身症狀出現。被寄生的宿主常有比較明顯而持久的以嗜粒細胞增多發熱高球蛋白血症等為主的變態反應現象。肝、肺、腦、眼、腸等有關器官可造成肉牙腫損害。根據動物寄生性蠕蟲蚴侵入人體組織部位病變所引起的不同臨床表現,可把蠕蟲蚴移行症分為二大類:皮膚蠕蟲蚴移行症和內臟蠕蟲蚴移行症

疾病病因

巴西鉤口線的絲狀蚴鑽入人體皮膚後,造成皮膚損害;由斯氏狸殖吸蟲童蟲、棘齶口線蟲幼蟲及曼氏迭宮絛蟲裂頭蚴等引起的皮膚蠕蟲移行症。

病理生理

蠕蟲蚴移行症感染期蠕蟲
寄生蟲的幼蟲在中間宿主體內發育為感染期幼蟲,感染期幼蟲如進入適宜的宿主便進一步發育為成蟲;但如進入非適宜的住體內則不能進一步發育而處於停滯發育狀態。這種滯育狀態的蟲體若一旦有機會轉入適宜的宿主體內,又可進一步發育為非適宜的宿主可稱為轉續宿主或等待宿主。這種寄生現象稱這是寄生蟲病的另一種感染途徑。人若偶然吃了含有活的感染期幼蟲的動物後,幼蟲在人體內與在豬、鼠等動物體內的寄生情況相似,不能發育為成蟲,但可在人體內長期移行,造成損害,出現蠕蟲蚴移行症。

症狀體徵

蠕蟲蚴移行症絲狀蚴蠕蟲
由於引起蠕蟲移行症的病原體涉及多種蠕蟲,其對人體的感染方式、所致的損害部位等不盡相同,因此臨床表現呈多樣性。

1.皮膚蠕蟲蚴移行症的主要臨床表現巴西鉤口線的絲狀蚴鑽入人體皮膚後,造成皮膚損害,初為紅斑,以後迅速演變成線狀隆起和皰疹,有輕度水腫。由於幼蟲的移動和組織反應引起強烈癢感;因抓癢等而激發細菌性感染,可伴有淋巴結腫、發熱、食慾減退以及蕁麻疹,等全身症狀。同時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及血中IgE水平增高。病程可持續數周。蟲體穿過的部委,炎症逐漸消退,並乾燥結痂而愈。皮膚病變多見於常與泥土接觸的部位,如手、足。另外,臀、臂、腿及軀幹等部位亦有發生。由斯氏狸殖吸蟲童蟲、棘齶口線蟲幼蟲及曼氏迭宮絛蟲裂頭蚴等引起的皮膚蠕蟲移行症,往往出現在皮層深部或肌層中,呈移動性皮下腫塊。局部皮膚表面正常或稍有發紅、發熱劑水腫,疼痛常不明顯,有的可癢感、燒灼感或刺痛。包塊間歇地在不同部位出現。常並發內臟蠕蟲蚴移行症,伴有內臟器官受孫的臨床表現,並出現明顯的全身性反應,如發熱、蕁麻疹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乏力、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狀。由動物血吸蟲尾蚴引起的尾蚴性皮炎,初次感染時症狀輕微,但可使人體致敏,故再次感染時症狀增劇,出現皮疹、皰疹及水腫,伴有奇癢或因激發感染而累及淋巴管和淋巴結。尾蚴並不能持久地在皮膚中存活,一般也不致死侵入真皮層,在數天后即死亡;但所致局部病變可持續兩周,最後結痂脫落而愈。

2.內臟蠕蟲蚴移行症的主要臨床表現犬弓蛔蟲幼蟲是引起內臟蠕蟲蚴移行症的最常見的病因,因其幼蟲比人蛔蟲的幼蟲還小,故可通過肺分布到全身,進行“體移行”。幼蟲在肝、肺、腦、眼等器官中存活,刺激組織形成嗜酸性肉牙腫,病程長達半年至一年,有的甚至可達數年。弓蛔蟲病患者80%有肝腫大和持久的嗜酸性粒細胞症(可占白細胞總數的50%—60%,絕對值可高大20000/ul,50%病例有肺部症狀,即呂氏綜合徵表現為咳嗽、發熱、呼吸困難等,伴有血漿球蛋白顯著增高和血沉增快。如蠕蟲蚴侵及腦部,可引起癲癇等神經症狀。有的病例可發生慢性肉牙腫眼炎,或引起視網膜視神經乳頭炎。本病需與視網膜母細胞瘤作鑑別診斷。棘齶口線蟲蚴所致的蠕蟲蚴移行症,除皮膚蠕蟲蚴移行幢外,常可陰極內臟蠕蟲蚴移行症。這種幼蟲在體內移動無定向,可在許多器官組織移行而使臨床症狀多樣化。多數病例可在體表檢獲蟲體而被確診,有的病例也可在眼、子宮頸部、尿或咳痰發現蟲體。幼蟲可從腸內穿過腸壁到達腹腔,先侵入肝、再至骨骼肌結締組織中移行。感染當天和第二天出現噁心、嘔吐、上腹疼痛或不適,伴有皮膚搔癢、蕁麻疹以及明顯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繼之出現右上腹騰動和壓痛。表明蟲體已進入肝、以後可在腹部及胸部各器官或體壁中移動,症狀多變個有的被誤診為急腹症肺結核等。棘齶口線蟲尚可引起嗜酸性腦脊髓炎,臨床表現為嚴重的神經根痛、四肢麻痹或突然從嗜睡到深度昏迷。腦脊液大多為血性或黃色。大多數含這在感染後一個月內出現批蠕蟲蚴移行的症狀。通過體表活組織檢查、自動擠出或排出蟲體後,即可確診。由斯氏狸殖吸蟲童蟲引起的內臟蠕蟲蚴移行症的臨床表現,與前者破為相似,也可有肝重大及腹部、胸膜和肺部的症狀亦可侵犯神經系統及眼和心包等重要器官。雖然裂頭病多見於軀體的淺表部位但亦可見於腹腔、淋巴結等處其移行性似不及前二種蠕蟲蚴。裂頭蚴在嗜酸性肉牙腫的局部腫塊中存活數月至年余不等。由廣州管圓線蟲蚴所引起的內臟蠕蟲蚴移行症,以嗜酸性腦膜炎為主要症狀。以頭痛、噁心、嘔吐、視力減退、慢性進行性感覺減退、面神經麻痹眼球外直肌麻痹、頸強直、肢體以及腦脊液渾濁等表現為其特徵。此外,尚可出現低熱、癱瘓嗜睡昏迷甚至死亡。

診斷檢查

蠕蟲蚴移行症蠕蟲蚴移行症-管圓線蟲蚴
各種蠕蟲蚴移行症的共同體徵是持續性的嗜酸性粒細胞增多以及幼蟲在皮膚和各器官中移行性的,以嗜酸性粒細胞為潤為主的肉牙腫性損害。臨床診斷方面需結合病史、症狀、體徵,據流行病學資料(包括與動物糞便污染的泥土接觸史、飲食習慣及特異的飲食史等)進行分析診斷,並需與近似的疾病相鑑別。

皮膚蠕蟲蚴移行症的診斷以動物鉤蟲蚴引起的匍行疹最常見。它與人體鉤蟲及糞類圓線蟲的幼蟲所致的皮炎相似,不易區別。人體鉤蟲所致皮炎消退後不久,即可在糞便中查見鉤蟲卵;而糞類圓線蟲不僅有皮膚損害,且幼蟲移動迅速,並可有腸道症狀,也可通過糞便檢查確診。

內臟蠕蟲蚴移行症的診斷

1.弓蛔蟲蚴移行症 根據病人的年齡、飲食史、與犬貓等動物密切接觸史。有肝重大、肝占位病變長期間歇性中等發熱,x線胸頭有肺炎改變及支氣管哮喘樣發作症狀,持續性白細胞數增加及嗜酸性粒細胞增多,IgG、IgM、有時IgE水平增高。

(1)病原學診斷:弓蛔蟲蚴在人體能不能發育為成蟲,故糞便中不能查見蟲卵。對疑似病人可行肝臟或其他罹患臟器的穿刺或剖腹小塊做連續切片,觀察組織病變及尋找幼蟲。(2)免疫學診斷:對內蠕蟲蚴移行症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套用標準化的弓蛔蟲抗原液作批內實驗相當敏感和特異,血清學方法更為常用。以第二期犬弓蛔蟲作抗原的間接血凝試驗,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此外瓊脂彌散沉澱試驗、皂土絮狀沉澱試驗、以及用幼蟲切片作抗原進行螢光抗體實驗等,均有一定價值。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 診斷內臟蠕蟲蚴移行症更為敏感。套用弓蛔蟲含胚的提取物作抗原LISA可與蛔蟲病、絲蟲病和鏇毛蟲病等進行血清學上的鑑別。實驗觀察感染犬弓蛔蟲含胚卵的家兔血清與犬弓蛔蟲成蟲浸出抗原、幼蟲培養液抗原或幼蟲浸出抗原作瓊脂雙擴散法進行比較表明抗體的產生有其特異性。

2.異尖先蟲蚴移行症 異尖線蟲病以胃腸道的症狀為主,結合飲食史等可提示診斷。若作活組織檢查發現蟲體,方能確診。異尖線蟲感染性幼蟲的形態特點是:蟲體長紡錘狀,表皮三層,無翼體壁肌層較厚。食管與腸管之間有一胃室,是食管或腸的上部有一腺樣結構。排泄孔在幼蟲頭端,小齒的腹面。近直腸處有三個肛腺。橫斷面見有Y型的側索。近年來,套用免疫診斷方法取得一定進展,如用異尖線蟲幼蟲切片作抗原,作螢光抗體試驗。也有人認為異尖線蟲幼蟲肛周圍液的血紅蛋白具有抗原特異性。

3.管圓線蟲蚴移行症 除根據臨床所見的腦膜症狀及伴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外,還應療效有無吞食或接觸此寄生蟲的中間宿主或轉續宿主的歷史,如未檢到病原,職能作推斷性診斷。免疫學診斷有較大家知。用廣州管圓線蟲成蟲製備的純化抗原作皮內試驗有一定價值,可供流行病學調查之用。用ELISA檢測血清中特異性抗體靈敏和性都較高。

4.棘齶口線蟲蚴移行症、裂頭蚴移行症及斯氏狸殖吸蟲蚴移行症 這三種內臟蠕蟲蚴移行症的病原雖分屬於不同的綱,但所引起的症狀卻頗為相似。所根據林裝表現較難鑑別。如能發現蟲體則可確診,但檢出率較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還必須依賴免疫學診斷。對斯氏狸殖吸蟲蚴移行症的診斷已廣泛套用成蟲抗原作批內試驗,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及病例初選。也可套用血清學診斷如免疫吸附試驗等。套用棘齶口線蟲成蟲或幼蟲抗原對已確診病例作對流免疫電泳,呈陽性反應。

治療方案

蠕蟲蚴移行症蠕蟲蚴移行症治療藥
1.皮膚蠕蟲蚴移行症的治療對線蟲類引起者,套用噻苯咪唑局部塗擦或口服取得良好效果。按25mg/kg,2次/d,連服5d,間隔2d後再服5d可每次用50mg/kg,二次/d,連服3d間隔3d,再服1—2個療程(劑量同前)。局部使用噻苯咪唑也很有效。該藥能進入皮膚,在表皮中保持高濃度,對幼蟲直接發揮作用。如用2%噻苯咪唑於90%的二甲亞碸中塗擦患處;或用噻苯咪唑100mg/ml的混懸液塗布於皮膚上,一層1%的噻米松油膏,上覆聚乙烯薄膜封閉。也有用0.5g噻苯咪唑於5g凡士林中,塗布5d。 根據防治鉤蟲病的嚴重證明左鏇咪唑塗膚劑左鏇咪唑750mg、硼酸750mg、薄荷腦1.3m、加50%乙醇至100ml)對鉤蟲性皮炎有效達90%以上,且止癢迅,皮疹消退快。套用局部透熱療法對鉤蟲有性皮炎也有效。對於動物鉤蟲引起的匍行疹,因其不遺向深部組織及內部器官移行,故療效更好。對於由動物血吸蟲尾蚴引起的皮膚蠕蟲移行症,應殺滅水體中的螺類和入水前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如塗擦防護藥或穿戴防護衣褲等)。這些地區的病原體主要來自動物,因此防治比較困難,這在發展旅遊事業中是個值得注意的問題。至於由斯氏狸殖吸蟲蚴和裂頭蚴等扁形蠕蟲蚴的皮下包塊型損害可以手術摘除並結合藥物治療,如使用廣譜殺蟲藥吡喹酮、阿苯達唑等。

2.內臟蠕蟲蚴移行症的治療內臟蠕蟲蚴移行症必須在確定診斷的基礎上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1)犬弓蛔蟲蚴移行症的治療 用阿苯達唑治療有良好療效,劑量為每日20mg/kg,分2次口服,一療程為15d。必要時可於間隔2—4周后重複治療。療程中應注意密切觀察和及時只消可能發生的嚴重不良反應,如過敏性休克顱內壓增高等。海群生,每次口服120mg為,3次/d,連服一個月,對發熱、咳嗽、肝重大等可迅速改善,但對嗜酸性粒細胞無明顯影響。或用3mg/kg,2次/d,連服21d,也可奏效。動物實驗也證明海群生對殺死犬弓蛔蟲幼蟲有一定作用,如用犬蛔蟲卵人工感染小鼠後用大劑量海群生(50mg/kg,每日服2次,連用7d,可使體溫下降至正常;在連用4周后,肝腫大逐漸縮小,但嗜酸性粒細胞仍持續增高達4個月多久。又如口服25—50mg/kg連用7—10d,4周后再重複治療一次,臨床現象可獲改善嗜酸性粒細胞也迅速降低。此外亦可試用廣譜驅蟲藥伊維菌素治療。每日口服100—200ug/kg,連服用2—3d。

(2)廣州管圓線蟲移行症的治療 用阿苯達唑治療有良好療效。劑量為每日20mg/kg,分2次口服,連服10d為一療程。必要時可於2—4恩周后重複治療。激素類和抗菌藥物無肯定療效。

(3)海異尖線蟲蚴移行症及棘齶口線蟲蚴移行症 可使用阿苯達唑或吡喹酮治療。

(4)裂頭蚴移行症 用吡喹酮治療有效,每次20—25mg/kg,每日口服3次,連服2—3d。阿苯達唑或用海群生、噻苯咪唑及硫雙二氯酚等均未見效,份兒刺激裂頭蚴移行,增加局部疼痛和腫脹。

(5)斯氏狸殖吸蟲蚴移行症 用吡喹酮治療有效,每次20—25mg/kg,每日口服3次,連服2—3d。必要時可於2—4周后重複治療。用硫雙二氯酚酵,但療程較長。

預後預防

蠕蟲蚴移行症鉤蟲蚴
蠕蟲蚴移行症所涉及的病原寄生蟲的適宜訴諸大多是與人有較密切關係的家養動物(犬、貓、豬、牛、羊等)及野生動物(鼠、狐、虎、豹等)。什麼由於生產及生活的多種活動而受到感染。犬弓蛔蟲病多見於西方國家喜歡飼養犬貓的兒童和婦女。鉤蟲蚴性皮炎尾蚴性皮炎除生產原因外,好發浴場避暑或旅遊區獨家以及進行野營活動等的人們。又數因開發山區、林區或湖區什麼有較多機會吃大可作為幾中寄生蟲轉續宿主的魚、蝦、蟹、蛙、蛇、螺、鳥禽及獸類等而獲得感染。因此,預防蠕蟲蚴移行症的發生,應從多方面著手,受到應提高人們的衛生知識水平,了解這些病原寄生蟲的感染方式及預防措施,改善居住條件及衛生設施。同時要提高醫療衛生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水平,能了解、識別和治療這些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