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曉南

人物簡介

莊曉南,又名厚圻,福建省惠安縣張坂鎮浮山村頂莊人。生於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三月二十六日。

個人生平

生於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三月二十六日。其父莊鴻梅,是里人敬重的長者。曉南八歲入私塾,學數年,對四書五經能背誦註疏。十五歲失怙,能親撰祭文致祭,語語悲戚,句句慟哭,至哀至孝。十八歲應縣試,榜列及第。後在村里莊氏祠堂設塾館,集教鄰里子弟。

個人履歷

為生計,1895年,二十六歲的莊曉南帶二百文錢隻身東渡台灣。抵台後,已身無分文,經友人介紹,進入台灣軍界當兵。旋因中日甲午戰爭,台灣被日本侵占,他不作侵略者爪牙,退伍轉入商界,在鹽館當夥計。翌年在王清獻經營的貿易行任職,後升任經理。
曉南三十三歲時,其伯母去世,遺下子女由他撫養。同年,其夫人張氏磚娘辭世。三十九歲續娶曾氏每娘。每娘皈依三寶,持齋念佛。張氏生三女一男,女為大里、月、貝,男為奕馨。曾氏生三男一女,男為靜宗、復宗、奕宗,女何名筆者已記不清。
曉南三十七歲時自營行商,販賣百貨,往返台北、花蓮、台東等地,歷盡艱辛。四十四歲,在恆春經營故衣,獲利頗厚,乃在恆春購置房屋,開設義懋商行,信用卓著,利潤豐碩,立下經濟基礎,遂攜眷定居恆春。由於他為人忠厚,交易公平,待客至誠,博得人緣,因此所營業務蒸蒸日上,買房產,置良田,成為恆春鎮富豪。後人將恆春鎮中興街改名為“曉南街”。五十五歲以後,他將恆春的事業交給侄兒奕球主持經營,自己又向高雄開拓。先後在高雄開設建豐行,建益行,隆懋行,主營大米。還經營森茂木材行,開設製冰廠、鐵工廠,置機動捕魚船二艘。
曉南為人豁達,心地慈善,樂施於人。鄉里有生活困難者,無不救濟。閭里公益事業,輒協助興辦。鄉人往台謀無職業者,皆給解困。故為鄉人所重望。他還購置二艘大號帆船,專為行走閩台之間的惠安家鄉宗親運載貨物,凡載運獺江鄉親物資,一概優惠或免費。船運所獲利潤,全部歸鄉親船員分享。倘有虧損,皆給補貼。
奕球從小在曉南教養下,樹立愛國愛鄉思想。他目睹在日寇強占下的台灣,同胞遭受蹂躪的情景,極為憤慨。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略中國的戰爭,奕球挺身而出,組織福建旅台同鄉公會,自任副會長。該會常在台北集會,密商抗敵救國事宜,或以說書為掩護,進行抗日救國宣傳,激發同胞愛國熱情。事被日寇查獲,奕球被捕入獄,禁錮七年,慘受酷刑。但他“志如壽候義膽,氣若蘇卿忠節”抗日戰爭勝利後出獄。後來台灣當局內政部“褒揚他為愛國志士,授匾,授獎狀。
曉南長子莊奕馨,留學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後回國歷任廈門禾山中學教務主任,國民政府陸軍四十九師兵工農場主任,福建省縣政人員訓練所教師。抗日勝利後,被委派為台灣接收日產委員會委員、農林處接收專員。後曾任台灣當局軍委會國際問題研究所專員,農林廳漁業管理處視察專員,台灣《新生日報》社總務長等職。台灣當局曾特頒給甲級勝利勳章一枚。在台軍政界頗有聲譽。
曉南次子莊靜宗,就讀於日本長崎醫科大學。畢業後回國,獻身祖國醫療事業。1937年參加抗日,任第十集團軍野戰醫院軍醫主任。醫術高明,深得集團軍司令劉建緒器重,授少將軍銜。抗日勝利後,曾任福建省立第三醫院和省立泉州醫院院長等職。

人物後代

曉南生育四男四女,皆聰穎敏悟,智慧過人,繼承美德,仁義為本。夫人曾氏,和藹可親,持家教子,賢淑溫柔。事業興旺,兒孫出色。曉南雖移家台灣,但眷戀故土之心長存。慕念祖宗恩德,決心重修獺江莊氏宗祠,以七十九歲高齡,不辭辛苦,重返故里,策劃建祠。莊氏宗祠由他獨資興建,1948年落成。
曉南平生好書法,愛繪畫,善詩詞,愛古玩,博學多才。臨終時自詠詩一首:“二六渡台西轉東,恆春聚首歸高雄。平生處世方知足,八十八齡自在中”。其平生坦誠好義,熱愛家鄉,造福桑梓,閭里鹹尊。1957年在台灣高雄無病而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