獺江

獺之變遷

惠安邑治東行三十里,至海濱望之,宛在水中者,獺江也。周圍可五六里,四面環水。水之外,北繞青山、崇武、大�、小�,南繞關鎖、岱墜、祥芝,西有石橋七里許,即通郡邑道路者,東則汪洋無際,可通台灣、澎湖暨日本、琉球諸番,蓋中國東南隅邊地也。其名「獺窟」者,不知始於何代。傳聞父老之口,則曰“堪輿家以地形像“獺”,故名焉”。
考古唐、宋、元間,居民稠密,人皆事於通洋,遂為舟楫輸運津頭,稱富盛焉。迄今存者有『三教堂』大寺基址二所(即現之四石柱遺址),石柱狻猊、浮屠,皆高大精巧,非富盛能若是乎?而有石橋七里許,均可想見其世也。
古未有城池,至明洪武建國之初,始命江夏侯度地設城。惠設四巡司,獺有司城。而當明之世,人益眾,家益富厚,戶口計萬,均無貧乏者。士庶之家,各置巨艦采捕,環江而陳,帆無間隙,蓋千數也。
――據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洪昆氏撰《獺江新考》原文載。

獺之戶口

曾氏――號煙樹。明初來居於此,後有分居西厝、西斗、荷山者,其族蕃焉(明清至今,全獺均以吾曾氏為最興盛)。

&&獺江曾姓境主“媽祖”

陳氏――號前園。明正統三年(1438、戊午年)自晉江御殿頭分居於此。後分居長山者,其族亦蕃盛。
林氏――號後茂。明初由晉江玉山(石壁)分居於此,其族亦蕃盛。
曾氏、號東溪。曾氏、號北處戶龍。曾氏、號大厝。曾氏、號城內
曾氏、號磚仔埕。曾氏、號新厝。曾氏、號三間埕。曾氏、號高窗(等等)
陳氏、號霞庫。吳氏、號吳厝。陳氏、號下埕。莊氏、號莊厝
張氏、號張厝。呂氏、號宮兜。呂氏、號呂厝。張氏、號溝尾
張氏、號埔中央。李氏、號下殿。張氏、亦居埔中央
尚有雜姓或絕祀或卑微,俱不盡載。

曾氏入獺簡錄

獺江曾氏始祖淮公、號思齋(龍山十九世、武城五十四世),系入閩始祖延世公之子二房運公之後,球公之孫孝和公之後八世孫元靖公之子。公於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奉江夏侯周德興(時鎮守福建)防海之命,建城及炮台於獺窟並由南安白石遷家住獺江,建宗祠於煙樹下。地處海濱門,隔江遙望高山,鍾靈毓秀,左有街門、右有華表,得龍虎之把門。人文蔚起,子孫繁衍播遷閩台,遍及海內外各地。歷代科第,文風鼎盛,名仕官宦輩出,誠祖德之光克振獺水之家聲也!
獺江曾氏始祖淮公、號思齋,明誥命奉政大夫(文職官正五品),誥授都督同知(文職官從一品),又授榮祿大夫(文武散官從一品),升授光祿大夫(散官一品階)。祖妣贈宜人、繼祖妣贈安人。祖墓合葬於本獺峰山盞籬潭下,坐乾向巽兼戌辰,號曰“半月沉江”。(即獺江中學後)
思齋公生五子:長楠、號玉峰;次�、號永峰;三杞、號宜峰;四梓、號宏峰;五椿、號安峰。
長房玉峰公生四子:長芳山、次古山、三秀山、四明山。玉峰公之後全族子孫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遷居台灣台南“鐵砧腳”。
二房永峰公子孫世代居獺守祖。生三子:長煌公、號東溪,傳石深井刊,次�公、號西斗、斗山,傳荷山刊、西斗刊。三華表公(外遷)。派下子孫繁衍昌盛,詩書相繼不絕。
三房宜峰公生一子:神山公。於明永樂年間遷居張阪塘邊(後又分支後吳),宗風遠播、蜚聲遐邐。

&&(2012)獺江曾氏宗祠春祭

四房宏峰公生四子:長仁山、次義山、三禮山、四智山。宏峰公之後八世孫肇輔公遷居惠安螺城洪厝圍(即今世界曾氏宗親聯合總會會長、理事長曾文仲家族)。
五房安峰公生二子:長自潛、次見海。因家譜散失未知何世分支播遷福州,其文風鼎盛,清朝期間來獺祭拜祖先,並豎匾『五子登科』於獺江曾氏宗祠。
今吾獺曾氏至少在近2000人之多,堪稱“全獺之冠”。

獺江曾氏節孝坊

獺江曾氏家譜有關節孝坊記載:十一世考飛龍公(獺江曾氏二房荷山刊分支大厝刊(獺江國小邊)、

獺江曾氏節孝坊
字國雲、號田�。妣節孝王孺人旌表名坊。生三男:長秉忠、次秉義、三秉德。十二世考秉德公,諱有德,字惟達,號敬亭。生於康熙甲申年(1704)七月初十日,卒於乾隆壬戌年(1742)九月十一日。丁未年入泮。乾隆戊午(1738)科舉人。乾隆三年,秉德氏為母請旌節孝,奉旨建旌,旌表修入縣府志,進主節孝祠,春秋配祭,有志銘行略、載小傳。

節孝坊頂對聯為:
“疾風勁草知清節、寒雨青松識母儀”。

獺江曾氏字輩

獺江曾氏昭穆字輩

&&獺江曾氏字輩

洪(五十八)伯子敦 肇元國志
經際克紹 貽謀燕翼 昭其世守
聯以友敬 和厚致祥 永為家慶
注――獺江曾氏以第五世始用字輩,故“洪”字輩為獺江五世祖,即武城宗聖曾子公第五十八世孫。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