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蛇鯔

花斑蛇鯔

花斑蛇鯔(學名:Saurida undosquamis),狗母魚科蛇鯔屬、海洋暖水性魚類。長筒形,兩端微尖,頭中等大,體長約495mm。適應於淺海泥沙底質的水域生活。常與其他種蛇鯔在一起,產量不多,可供食用。分布於中國東海、南海,日本,澳洲,紅海及非洲以東的海域。

基本信息

文獻描述

花斑蛇鯔花斑蛇鯔

文獻信息:Richardson1848
命名人:Richardson
命名年代:1848年
台灣魚類別名:正蜥魚(陳兼善,1969;沈世傑,1984)。
測量標本:10尾,體長98—400mm。采自,廣東省南澳、湛江,海南省白馬井、清瀾,浙江省舟山。
SaurusundosquamisRichardson,1848,Zool.Voy.”Erabus”and“Terror”,2:138,pl.51,figs.1—6(澳大利亞西北部海域).
SauridagrandisquamisGünther,1864,Cat.Fish.Brit.Mus.,5:400(盧伊西亞德群島);WeberetBeaufort,1913,Fish.Indo-Aust.Arehip.,2:141(阿拉富拉海等);FowleretBean,1922,Proc.U.S.natn.Mus.,62(2):3(台灣高雄);Fowler,1930,Proc.Acad.nat.Sci.Phi-1ad.,81:602(香港);Fowler,1932,HongKongNat.,3(3—4):252(香港)。

花斑蛇鯔花斑蛇鯔

SauridaundosquamisNorman,1935,Proc.Zool.Soc.London,(1—2):131,fig.17(馬爾地夫);Norman,1939,Sci.Rep.JohnMurrayExped.,7:23(阿曼,紅海,桑給巴爾,亞丁灣等);MISRA,1947,Rec.IndianMus.,45:424;Mori,1952,Mem.HyogoUniv.agric.,1(3):41;Herre,1953,Res.Rep.FishWildl.Serv.U.S.Dep.Inter.,20:139(菲律賓);王以康,1958,魚類分類學:105(中國海);王文濱,1962,南海魚類志(動物研究所等主編):152,圖122(廣東省汕尾,海南省三亞、乾沖、清瀾等);王文濱,1963,東海魚類志(朱元鼎等主編):130,圖102(浙江省沈家門、石塘,福建省集美等);ChenetYeh(鄭昭任,葉吉福),1964,Biol.Bull.TunghaiUniv.,23:8,p1.2c(台灣);陳兼善,1969,台灣脊椎動物志,:163(基隆、台北、高雄);ShindoetYamada,1972,Uo.Jap.Soc.Ichthyol.,11:6,fig.5(東非、紅海、印度洋、澳大利亞;中國東海、南海、日本等);沈世傑,1984。

形態特徵

花斑蛇鯔花斑蛇鯔

體長為體高的6.68—8.16倍;為頭長的3.92—4.44倍。頭長為吻長的3.72—4.33倍;為眼徑的5.14—5.80倍;為眼問距的3.66—4.5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31—2.65倍。體長圓筒形,頭與尾部稍細,體中部較粗,尾柄兩側有中等嵴棱。體、頭、鰓蓋和頰部均被圓鱗,鱗片容易脫落。側線鱗48—54;側線上鱗3.5,側線下鱗6.5。側線上的鱗片,其前緣中間凸出,具有2條輻射線;其他鱗片的前緣呈橫波狀,前部有4條輻射線,後部很光滑,環紋細。頭部眼問距附近無鱗。胸鰭和腹鰭基部有腋鱗。側線較卣;尾柄兩側有嵴棱,尾柄長圓形,略平扁,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倍以上。幽門肓囊16—2l。腹膜白色。幽門盲囊數16—21多。脊椎骨數48—51。肛門位於臀鰭的前方。
福馬林液浸標本,體背部呈灰棕色,體側下部和腹部白色。沿體側中部具有9—10個小灰斑,排列為一縱行。沿體背部的鰓孔後緣、背鰭起點處、背鰭與脂鰭之巾問、脂鰭基部、尾鰭背部等處均有灰色雲狀斑。背鰭第二鰭條具有8—10個模糊節狀斑;尾鰭上緣鰭條也具4—7個節狀黑斑。背鰭和尾鰭後緣黑色。胸鰭淡灰色。臀鰭和腹鰭為白色。

花斑蛇鯔花斑蛇鯔

頭背部縱列鱗18—20;頰部鱗3—4;頭部近於長圓形,頭背部平扁。吻鈍圓,吻長大於眼徑。眼側上位,距吻端較距鰓孔為近。脂眼瞼發達,約能掩蓋1/2眼部。眼問隔寬,中間微凹;其寬度大於眼徑。鼻孔每側1對,位於吻端與眼前緣之間。前鼻孔具一短三角形皮質鼻瓣。口大,口裂甚長,延伸到眼的遠後方。上頜稍長十下頷,上下頜具有密而細小犬狀齒。上頜齒3—4行;下頜齒4—5行。兩頜內側齒比外側齒顯得長和大。齶骨每側有齒2組,外組前部齒2行,比內組齒顯得長和大。舌細長,舌上有細小齒。鰓蓋後邊緣光滑;鰓蓋骨薄和透明。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假鰓發達。鰓耙不甚發達,如短針尖狀。鰓膜骨條12一13。

背鰭11—12;臀鰭11一12;胸鰭14—15;腹鰭9;尾鰭19。背鰭位於腹鰭基底後上方,背鰭起點至吻端約等於至脂鰭起點的距離;平放時,前部鰭條的末端達到後部鰭條的末端;背鰭最長的鰭條小於頭長,是最後鰭條的2.5—3倍。脂鰭小,位於臀鰭基中部的後上方,臀鰭靠近體的後部,起點距尾鰭基較距腹鰭基為近。胸鰭中等大,末端達到或超過腹鰭基。腹鰭腹位,始於背鰭的前下方,外側鰭條略長於內側鰭條;第五、六分枝鰭條最長。尾鰭深分叉,上下葉約等長。

分布地帶

分布於中國東海、南海;印度洋中的非洲東海岸,紅海,大洋洲,新加坡,朝鮮,日本等海區。

經濟價值

為南海、東海的經濟魚類之一,其產量占蛇鯔屬(Saurida)中第2或第3位。

藥用價值

【藥名】:花斑蛇鯔
【來源】:為狗母魚科動物,花斑蛇鯔的肉。
【功效】:補健脾。
【主治】:用治腎虛所致遺尿及尿頻多。
【性味歸經】:苦、鹹,平。入脾、膀胱、腎三經。
【用法用量】:內服: 100一200克,水煮食。
【別名】:沙狗棍、泥狗棍、奎龍《中國藥用動物志》)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捕捉後,洗淨,除去內臟和皮,肉入藥。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魚類,燈籠魚目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