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狗母魚

大頭狗母魚

學名:Trachinocephalus myops,俗名:短吻花桿狗母魚,燈籠魚目狗母魚科大頭狗母魚屬、淺海小型魚類。體長300mm,圓形,尾部兩側微側扁,體高大於體寬,體前部略粗,後部較細。頭粗、高大,背部粗糙。棲息於淺海沙底海域。分布於中國東海、南海;國外見於日本、朝鮮、菲律賓等各溫帶、熱帶的海域。

基本信息

文獻描述

大頭狗母魚大頭狗母魚
文獻信息:BlochetSchneider1801
命名人:BlochetSchneider
命名年代:1801年
別名:公奎魚、奎龍魚、沙狗棍( 《中國藥用動物志》);洞惠曾(動物學大辭典,1923);短吻花狗桿魚(陳兼善,1969);短吻花狗母(沈世傑,1984)。
測量標本:10尾。體長140—243mm。采自浙江省舟山,福建省廈門,廣東省汕頭、汕尾、海門、湛江、硇洲,海南省乾沖、白馬井,廣西省北海等。
rsterBlochetSchneider,1801,SystIchth:421(St.Helena) ;ruslemniscatushardson,1846,BrAssAdvmt.Sci.,15tht,1845:301(中國海);rustrachinusJouan8,.Nat.Soc.Sci.Cherbourg271(香港)rusmyopsieretValenciennes,1849,Hist.Nat.poiss.,22:485(中國海);WeberetBeau.fort,1913,Fish.Indo-Aust.Archip.,2:145—146(中國海、日本海等);Wn(伍),1929,tr.biol.Lab.Sci.Soc.China):56,fig.46(廈門)。
大頭狗母魚大頭狗母魚

odusmyopseker,1872,.Tihdschr.Dierk4—7):147(中國);ocephaluslimbatuster,1897,.Acad.nat.Sci.Philad:68(中國汕頭).chinocephalusmyops,e,1914,lipp.J.Sci.59(香港);FowleretBean,1922,c.U.S.natn.Mus(2):3(台灣高雄);Fowler,1930,c.Acad.nat.Sci.Phi-lad.,81:602(香港);Chu(朱),1931,l.Bull.StJohn''sUniv.,Shanghai3(中國);Fowler,1932,gKongNat3—4):254,fig.3(香港);Fowler,1956,Fish.RedSea,1:90(台灣、中國海);王以康,1958,魚類分類學:105(中國海);王文濱,1''962,南海魚類志(動物研究所等主編):149,圖119(北海、乾沖、三亞、硇洲、海門、汕尾);王文濱,1963,東海魚類志(朱元鼎等主編):127,圖100(石塘、舟山外海);(3henetYeh(鄭昭任,葉吉福),1964,l.Bull.TunghaiUniv:11,p1.3e(台灣);陳兼善,1969,台灣脊椎動物志:163,圖148(基隆、高雄等);沈世傑,1984,台灣魚類檢索:138(台灣北、西南部海域);陳素芝,1987,中國魚類系統檢索(成慶泰等主編)(上冊):83,(下冊):圖295(南海、東海);莫顯蕎,1993,台灣魚類志(沈世傑等主編):159,圖版35-4(台灣)。

形態特徵

大頭狗母魚大頭狗母魚
體長為體高的5.28—6.30倍;為頭長的3.45—3.73倍。頭長為吻長的6.49—7.10倍;為眼徑的5.14—6.69倍;為眼間距的7.50一8.88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83—2.06倍。幽門盲囊17—18。脊椎骨數53—58。側線鱗53—58;側線上鱗3.5,側線下鱗6.5。體被圓鱗,頭頂部裸露無鱗,骨骼粗糙。鱗片前緣波狀,前部有2—3條輻射線.環紋細,後部無縱溝。頰部和鰓蓋上均有鱗。腹鰭和尾鰭基部有腋鱗。兩腹鰭之間有細長的大鱗。側線發達,微下彎呈直線狀,自鰓蓋後上方始終於尾鰭基前。肛門位於臀鰭之前方。
新鮮時,頭背部有紅色網狀的花紋。鰓孔後上緣具一暗褐色斑。體背部中央有1行灰色花紋。沿體側有12—14條灰色縱紋和3—4條黃色細縱紋相間排列。背鰭基部有1—2條黃色縱紋。脂鰭前有一灰色暗斑。腹鰭上有1條斜列的黃紋。臀鰭與胸鰭白色。尾鰭略呈微黃色。

大頭狗母魚簡圖大頭狗母魚標本簡圖
頭背部縱列鱗16—17。頰部鱗5—6。吻短而鈍,其長小於眼徑。眼中大,前上位;具脂眼瞼。眼間隔窄,中間略往下凹,其寬小於眼徑。鼻孔1對,位於眼前方與吻之間,距眼前緣為近,前鼻孔具有豎起的肉質小鼻瓣。口大,口裂向後下方傾斜,末端超越眼後緣的遠後方。下頜略長於上頜,頜骨均延長,但末端不擴大。上頜通常具較長的小齒2行;下頜具較短的小齒3行,排列緊密;口閉時,上頜較長的小齒向外朝下方露出。齶骨每側有1組狹長形的齒帶,呈“V” 字形排列;每組齒2行。舌狹長,附於口底,舌上有3—4行細尖小齒。犁骨無齒。鰓蓋邊緣光滑,無棘。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假鰓發達。鰓耙細、短,如針尖狀。鰓膜骨條12—14。腹膜白色。幽門盲囊數多。

背鰭12—14;臀鰭15—17;胸鰭12—13;腹鰭8;尾鰭19。背鰭位於腹鰭基的後上方,起點距吻端較距脂鰭為近;平放時,前部鰭條末端可達後部鰭條末端;背鰭最長鰭條小於頭長。脂鰭位於臀鰭基底後部的上方。臀鰭位於體之後部,其基底長大於背鰭基底長。胸鰭小,側中位,末端可達從背鰭起點至腹鰭基的連線。腹鰭前腹位,外側鰭條較內側鰭條短,其中第六、七分枝鰭條最長,其長為外側第1鰭條3倍以以上。尾鰭深叉形。尾柄側扁,中側無棱。

生活習性

生活在暖溫性近海的底層,在水深20—50m海區中生活,尤喜在沙泥底質處活動。1—2齡達性成熟,每年1—3月為產卵期。肉食性,以甲殼類、頭足類、魚類、蝦類等為食。

分布地帶

分布於中國東海、南海;大西洋,印度洋以及太平洋等溫帶和熱帶海區。

經濟價值

中國經濟魚類之一。肉厚實,營養豐富,可鮮銷或鹽醃。

藥用價值

為狗母魚科大頭狗母魚的尾。味辛、鹹,寒。肺經。清熱解毒。治咽喉腫痛。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吹入喉內。
藥材的採收與儲藏:捕捉後取魚尾洗淨曬乾,煅存性入藥。
考證:始載於《中國藥用動物志》。

營養素含量

熱量(千卡) 100 硫胺素(毫克) 0.05 鈣(毫克) 95
蛋白質(克) 16.7 核黃素(毫克) 0.1 鎂(毫克) 51
脂肪(克) 2.3 煙酸(毫克) 3.7 鐵(毫克) 2.2
碳水化合物(克) 3 維生素C(毫克) 0 錳(毫克) 0.02
膳食纖維(克) 0 維生素E(毫克) 0.07 鋅(毫克) 1.1
維生素A(微克) 11 膽固醇(毫克) 71 銅(毫克) 0.09
胡羅卜素(微克) 1.5 鉀(毫克) 194 磷(毫克) 263
視黃醇當量(微克) 76.5 鈉(毫克) 156.3 硒(微克) 29.48

燈籠魚目百科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本目有14~15科70餘屬400多種。本目中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魚類,燈籠魚目

燈籠魚目 Myctophiformes, 硬骨魚綱的1目,許多種類體上具各種形狀的發光器,在夜間或幽暗的深水中發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澤,鮮艷奪目,因形似燈籠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