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盤柏葉膠囊

胎盤柏葉膠囊

胎盤柏葉膠囊主要由胎盤,柏葉構成。對內毒素對大鼠的傷害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對大腸桿菌引起的內毒素血症無作用。

配方

胎盤1個,柏葉60克。

製法

上二味共焙乾,研末,裝0.5克空心膠夾內備用。

功效

補肝腎,調沖任。

用法

每次服3粒,每日3次。

紫河車

【異名】胞衣(《梅師集驗方》),混沌皮混元丹(《本草蒙筌》),胎衣混沌衣(《綱目》)
【來源】為健康人的胎盤胎盤柏葉膠囊
【藥材】乾燥的胎盤為不規則的類圓形或橢圓形碟狀,直徑9~16厘米,厚薄不一。紫紅色或棕紅色,有的為黃色,一面凹凸不平,有多數溝紋,為絨毛葉;一面為羊膜包被,較光滑,在中央或一側附有臍帶的殘餘,四周散布細血管。每具重1~2兩。質硬脆,有腥氣。以整齊、黃色或紫紅色、潔淨者為佳。
【化學成分】胎盤的成分較複雜。胎盤球蛋白製品中含有多種抗體,在臨床上長期來用於被動免疫。人胎盤中還含有干擾素(商品胎盤球蛋白中多半含有),有抑制多種病毒對人細胞的作用,以及有能抑制流感病毒巨球蛋白,稱β-抑制因子
胎盤含有與血液凝固有關的成分,其中有類似凝血因子Ⅷ的纖維蛋白穩定因子;尿激酶抑制物(能抑制尿激酶活化纖維蛋白溶酶元的作用)和纖維蛋白溶酶元活化物。通常情況下纖維蛋白溶酶元活化物的作用遠低於抑制物。
人胎盤中含有的激素有:促性腺激素A和B,催乳素,促甲狀腺激素催產素樣物質,多種甾體激素如雌酮、雌二醇、雌三醇、孕甾酮、雄甾酮、去氧皮質甾酮、11-去氫皮質甾酮(化合物A)、可的松(化合物E)、17-羥皮質甾酮(化合物F)等。人胎盤催乳素與垂體生長激素的化學機構上相關,有免疫交叉反應,在垂體切除大鼠與生長激素也有明顯的協同作用,所以也稱催乳素-生長激素;或謂胎盤催乳素有生長激素的作用,也有說胎盤激素在垂體切除大鼠沒有生長激素作用的。
從人胎盤的酸性抽提物中還得到較多量的鬆弛大鼠十二指腸和降大鼠血壓的成分,其性質同前列腺素E1
人胎盤中含有多種有套用價值的酶,如溶菌酶激肽酶、組胺酶、催產素酶等。另含紅細胞生成素磷脂(其中卵磷脂占45.5~46.5%、多種多糖。
【藥理作用】①抗感染作用
胎盤γ-球蛋白含有麻疹、流感等抗體以及白喉抗毒素等,可用於預防或減輕麻疹等傳染病。因系蛋白質,故口服無效,必須注射。胎盤γ-球蛋白中還含干擾素,臨床上可用於預防或控制病毒感染。胎盤中還含有溶菌酶,可防止小鼠(腹腔注射)由腸炎引起的死亡;對內毒素對大鼠的傷害也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但對大腸桿菌引起的內毒素血症無作用。
②增強機體抵抗力
給小鼠口服胎盤粉,能減輕結核病變,而在試管中反能促進結核桿菌的生長,故認為其作用主要在於增加機體抵抗力。脫脂後胎盤的鹽酸水解產物,給大鼠腹腔注射,對四氯化碳及乙硫基丁氨酸引起的肝脂肪沉著,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給小鼠皮下注射人胎盤提取物,可使其游泳時間延長;對大鼠肌肉注射,對某些實驗類型(利血平性、緊張性、結紮幽門下部等)的實驗性潰瘍,也有一定的預防及治療效果。
激素樣作用
胎盤在生理上能產生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對卵巢作用很小,但對睪丸則有興奮作用;此外,也能產生雌激素及孕激素。胎盤中可能含有這些激素。因而具有這些激素的藥理作用。絨毛膜促性激素是蛋白質類物質,口服無效,需要注射。哺乳期幼兔注射胎盤提取物似有促進其發育的作用,對胸腺、脾臟、子宮、陰道乳腺等能顯著促進其發育,對甲狀腺、睪丸等也有促進作用,對腦垂體腎上腺、卵巢、胰腺等幾無影響。
④對血凝的影響
胎盤中含有所謂"尿激酶抑制物",能抑制尿激酶對纖維蛋白溶酶元的"活化"作用;此可解釋妊娠纖溶活性之降低。據測定,妊娠時子宮肌層中纖維蛋白溶酶元活化物與尿激酶抑制物的比例為1:3.4,而胎盤中二者之比例則高達1:1197。人胎盤中含有低分子量的凝血因子ⅩⅢ(一種糖蛋白),因此可用來治療因ⅩⅢ因子缺乏的出血患者。此種凝血因子不僅能穩定纖維蛋白凝塊、促進創傷癒合,在動物實驗中還有抗組織胺的作用。
⑤其他作用
在離體試驗中,胎盤提取物能促進受抑制心臟的恢復。胎盤蛋白中,含有"腎素樣"的升壓物質,在血液循環的調節上,其意義尚待進一步闡明。人胎盤尚含某種糖蛋白成分,在體外試驗中,能抑制淋巴細胞中DNA的合成,但不影響細胞的活力。胎盤提取物大量時能抑制去氧麻黃鹼引起的發熱。冷藏胎盤的胃蛋白酶消化液、水提取液及70%丙酮提取物用瓦氏呼吸器測知,能促進肝、心、腦等數種組織的呼吸及酵母菌的呼吸,冷藏者較非冷藏者作用強。胎盤血清對離體豚鼠子宮有興奮作用,類似垂體後葉激素。胎盤絨毛膜抽出液對癌症患者皮內反應較健康人為顯著,有一定診斷價值,可繼續研究,提高其特異性。
【毒性】大鼠皮下注射人胎盤提取液3~6個月,體重的增加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中等以上劑量套用到14天左右,則見全身震顫、豎毛、注射局部腫脹,對食慾、血及尿檢查均未見異常。套用臨床量的300倍以上,可見肝細胞萎縮、脂肪沉著及鬱血,近曲尿管上皮空泡化,脾血量增加,腦下垂體嗜酸細胞減少。套用臨床量的150倍以下,則沒有引起特殊變化。妊娠小鼠及大鼠皮下注射胎盤提取物沒有致畸胎的作用。新生仔鼠的發育且超過對照組。
胎盤(或連同臍帶)的鹽水浸出液給家兔靜脈注射,可見呼吸困難、口唇青紫、大小便失禁、抽搦及間隙性痙攣而死亡。反覆靜脈注射有急速耐受現象,此有毒物質可因透析、吸著、消化而消失。
妊娠3~4個月的牛胎盤提取物,毒性很低,但無明顯的藥理作用。
【炮製】制紫河車:用新鮮的紫河車,橫直割開血管,用水反覆漂洗乾淨。另取花椒裝入布袋中加水煎湯,去渣,將洗淨之紫河車置花椒湯中煮2~3分鐘,及時撈出,瀝淨水,以黃酒適量拌勻,再置籠屜中蒸透,取出,烘乾。(每紫河車100個,用花椒4兩,黃酒3斤)
①吳球:"紫河車,取得,以清米泔水擺淨,竹器盛,於長流水中洗去筋膜,再以乳香酒洗過,篾籠盛之,烘乾研末。亦有瓦焙研者,酒煮搗爛者,甑蒸搗曬者,以蒸者為佳。"
②《本經逢原》:"人胞取厚小色鮮者,挑去血絡,漂淨血水,入椒一握,沸湯泡去腥水,以蜂蜜和長流水,於舊錫器內,隔水文火煮爛如糜,綿絞去滓,代蜜糊丸藥良。"
【性味】甘鹹,溫。
《本草蒙筌》:"味甘,氣大溫,無毒。"
《綱目》:"味甘鹹,溫,無毒。"
《醫林纂要》:"甘苦鹹,溫。"
【歸經】入肺、肝、腎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脾、腎三經。"
《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
《本草再新》:"入肝、肺、腎三經。"
【功用主治】補氣,養血,益精。治虛損,羸瘦,勞熱骨蒸,咳喘,咯血,盜汗,遺精,陽痿,婦女血氣不足,不孕或乳少。
《本草拾遺》:"主血氣羸瘦,婦人勞損,面鼾皮黑,腹內諸病漸瘦悴者。"
②吳球:"治虛損勞極,癲癇,失志恍惚,安心養血,益氣補精。"
《本草蒙筌》:"療諸虛白損,勞瘵傳屍,治五勞七傷,骨蒸潮熱,喉咳音啞,體瘦發枯,吐衄來紅。"
④《會約醫鏡》:"凡骨蒸盜汗,腰痛膝軟,體瘦精枯,俱能補益。"
《本草再新》:"大補元氣,理血分,治神傷夢遺。"
《現代實用中藥》:"用於神經衰弱、陽痿、不孕,又為陣痛催進劑及促進乳汁分泌劑。"
《山東中草藥手冊》:"預防麻疹。"
【用法與用量】內服:研末,0.8~1.5錢;或入丸劑。
【選方】①治勞瘵虛損,骨蒸等症:紫河車一具(洗淨,杵爛),白茯苓半兩,人參一兩,乾山藥二兩。上為末,麵糊和入河車,加三味,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米飲下,嗽甚,五味子湯下。(《婦人良方》河車丸)
②治五勞七傷,吐血虛瘦:初生胞衣,長流水洗去惡血,待清汁出乃止,以酒煮爛,搗如泥,入白茯神末,和丸梧子大,每米飲下百丸,忌鐵器(《朱氏集驗醫方》)
③治無子,月水不調,小產,難產,其補陰之功極重。久服耳聰目明,鬚髮烏黑:紫河車一具(米泔洗淨,新瓦焙乾,或以淡酒蒸熟,搗曬研末),敗龜版(童便浸三日,酥炙黃)二兩,黃柏(去皮,鹽酒浸炒)一兩半,杜仲(去皮,酥炙)一兩半,牛膝(去苗,酒浸曬)一兩二錢,生地黃二兩半(入砂仁六錢,白茯苓二兩,絹袋盛,入瓦罐酒煮七次,去茯苓、砂仁不用,杵地黃為膏聽用),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各一兩二錢。夏月加五味子七錢。各不犯鐵器,為末,同地黃膏入酒、米糊丸入小豆大。每服八、九十丸,空心鹽湯下,冬月酒下。女人帶下,並加牡蠣粉一兩。(《諸證辨疑》大造丸)
④治久癲失志,氣虛血偌者:紫河車治淨,煮爛食之。(《劉氏經驗方》)
⑤治乳汁不足:紫河車一個,去膜洗淨,慢火炒焦,研末,每日晚飯後服五分至一錢。(《吉林中草藥》)
【臨床套用】①治療支氣管哮喘
胎盤柏葉膠囊取健康產婦之胎盤,洗淨後低溫乾燥,研成細末或製成丸備用。每日6~12克,分3次飯後服。試治2例,均獲近期治癒。另有用胎盤血行穴位注射者,取穴:膺窗肺俞(主穴)、天突、膻中足三里三陰交(配穴)。每次選用3~4個穴位,每穴0.5毫升,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如訴局部疼痛,可在1.6毫升胎盤血中加0.25%普魯卡因0.4毫升,分注4個穴位。試治8例,7例有效;復發再用仍有效。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
用新鮮胎盤製成20%蒸餾液,每日肌注1次,每次2毫升,10天為一療程。治療久病體弱、經其他方法治療不效而反覆發作之患者47例,結果近愈17例,顯效24例,好轉6例。對咳、痰、喘都有一定的療效,患者體質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強。未見副作用。
③治療皮膚潰瘍
取新鮮胎盤按無菌操作衝去血塊,除去胎膜,剪成1~2立方厘米的小塊,浸入無菌生理鹽水中,置於1~4℃冰櫃內,翌日即可用於種植創面。用法:清創後將胎盤組織平鋪於上,包紮固定。如系下腿潰瘍,則自足尖至膝部用彈力繃帶纏繞。1星期後如胎盤乾燥結痂,或痂面潮濕而局部無壓痛及分泌物,則2~3星期即可痊癒。如種植失敗,1星期後可再次施行。治療30例,經1~2次種植後22例痊癒,4例進步,4例無效。據觀察,創面癒合與局部血循環有重要關係,血液循環不良者治癒率低。
④治療母乳缺乏症
內服紫河車粉,每次0.5~1.0克,每日3次。給藥時間一般從產後第3天開始。共治57例,服藥天數為1~7天,以2~4天最多。結果服用1天后見效者6天,2天見效者24人,3天見效者6人,4天見效者12人,5天見效者3人,6天見效者5人,7天見效者1人。
【名家論述】①朱震亨:"紫河車治虛勞。當以骨蒸藥佐之,氣虛加補氣藥,血虛加補血藥,以側柏、烏藥葉,俱酒灑,九蒸九曝,同之為丸,大能補益,名補腎丸。"
《本草經疏》:"人胞乃補陰陽兩虛之藥,有反本還元之功。然而陰虛精涸,水不制火,發為咳嗽吐血,骨蒸盜汗等證,此屬陽盛陰虛,法當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不宜服此並補之劑,以耗將竭之陰也。胃火齒痛痛,法亦忌之。"
《折肱漫錄》:"有人謂河車性熱有火,此說最誤人。河車乃是補血補陰之物,何嘗性熱,但以其力量,故似助火耳。配藥緩服之,何能助火。"
《本草逢原》:"紫河車稟受精血結孕之餘液,得母之氣血居多,故能峻補營血,用以治骨蒸羸瘦,喘嗽虛勞之疾,是補之以味也。"
⑤熊笏《中風論》:"中風日久,則衛氣必衰,欲在表之衛氣盛,必須益其腎間動氣,如樹木培其根本,則枝葉暢茂也,然諸藥總不如紫河車之妙,其性得血氣之餘,既非草木可比,且又不寒不熱,而為衛氣生髮之源。蓋以血肉之屬,為血肉之補,同氣相求也。"

側柏葉

【異名】柏葉(《金匱要略》),叢柏葉(《閩東本草》)。
【來源】為柏科植物側柏的嫩枝與葉。
【植物形態】側柏(《藥性論》)又名:(《詩經》),扁柏(《滇南本草》),崖柏香柏黃心柏扁松雲片柏,松蟠、片松、喜柏。胎盤柏葉膠囊
常綠喬木,高達20米,直徑可達1米。樹冠圓錐形,分枝多,樹皮紅褐色,呈鱗片狀剝落。小枝扁平,呈羽狀排列。葉十字對生,細小鱗片狀,緊貼於小枝上,亮綠色,端尖,背有凹陷的腺體1個。雌雄同株,雄球花多生在下部的小枝上,呈卵圓形,長2~3毫米,具短柄,有5~10對雄蕊;雌球花生於上部的小枝上,球形,無柄,直徑3~4毫米,鱗片3對,有時4對,下面2對下半部肉質突起,基部各生有2個直立胚珠,球果卵圓形,長1.2~2.5厘米,肉質,淺藍色,後變為木質,深褐色而硬,裂開,果鱗的頂端有一鉤狀刺,向外方捲曲。種子橢圓形,無刺,淡黃色,質柔軟,長0.5厘米,徑0.3厘米。花期4月。果期9~10月。
喜生濕潤肥沃的山坡。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皮(柏根白皮)、樹枝(柏枝節),種仁(柏子仁)、樹脂(柏脂)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西藏地區所用的側柏葉,為喜馬拉雅柏木和曲枝柏的葉。上述植物的種仁,在當地亦作柏子仁入藥。
【採集】夏、秋採收,剪取小枝,晾乾。
【藥材】乾燥枝葉,長短不一,分枝稠密。葉為細小鱗片狀,貼伏於扁平的枝上,互動對生,青綠色。小枝扁平,線形,外表棕褐色。質脆,易折斷。微有清香氣,味微苦,微辛。以葉嫩、青綠色,無碎末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
【化學成分】葉含揮髮油0.6~1%,中含側柏烯側柏酮小茴香酮蒎烯、石竹烯等;黃酮類中有香橙素槲皮素楊梅樹皮素扁柏雙黃酮穗花杉雙黃酮等。新鮮側柏葉的粗製總黃酮含量為1.72%。還含鞣質樹脂維生素C等。
【藥理作用】提取物對小鼠有鎮咳(氨水法)、祛痰(酚紅法)作用。對其有效成分進行了分離,所含之醇性皂甙祛痰作用較強,其鎮咳成分可能為一種酚性甙。對豚鼠的致喘無明顯保護作用(組織胺噴霧法),但能舒張豚鼠離體氣管平滑肌,並可部分阻斷乙醯膽鹼的作用,不能解除乙醯膽鹼之致痙作用。葉中所含之黃酮25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有明顯鎮咳作用,20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及1000毫克/公斤口服有明顯祛痰作用。葉中的有效部分提取物Ⅱ號(醋酸乙酯提取物)250毫克/公斤腹腔注射有明顯鎮咳作用,100及200毫克/公斤有明顯祛痰作用。
可協同戊巴比妥鈉之麻醉作用,明顯減少動物之自主活動,故有中樞鎮靜作用。此外,可舒張離體腸段平滑肌,且可明顯解除組織胺與乙醯膽鹼所致腸痙攣,事先給予則可阻斷兩者之致痙作用。還可明顯擴張兔耳血管,降低血壓(麻醉貓)。
醇浸劑(1:180000)在試管中對結核桿菌的生長有抑制作用,較水煎劑強1800倍,且與異煙胼有協同作用。對肺炎球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側柏葉、小葉冬青複方肺炎歡球菌流感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桿菌及甲型鏈球菌等也有抑制作用。側柏葉煎劑1:40對京科68-1型病毒有抑制作用。其中所含之側柏酮在其對動物無害的劑量(1~10毫克/公斤)時,既不影響大鼠的自發活動,也不改變其後天學得的行為(只是使此種行為更加協調),很大劑量也不影響大腦皮層的呼吸活動。小白鼠口服60克/公斤,觀察72小時,未見死亡,腹腔注射水煎劑半數致死量為15.2克/公斤,水煎劑醇沉澱後的製劑則為30.5克/公斤,毒性不大。
【炮製】側柏葉:揀淨雜質,揉碎去梗,篩淨灰屑。側柏炭:取淨側柏葉,置鍋內用武火炒至焦褐色,存性,噴灑清水,取出,曬乾。
【性味】苦澀,寒。
胎盤柏葉膠囊《藥性論》:"味苦辛,性澀。"
《本草圖經》:"性寒。"
《藥品化義》:"味苦澀,性涼。"
【歸經】入心、肝、大腸經。
《藥品化義》:"入肝、心、脾、肺四經。"
《要藥分劑》:"入肝、腎二經。"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陰、陽明。"
【功用主治】涼血,止血,祛風濕,散腫毒。治吐血、衄血、尿血、血痢、腸風、崩漏,風濕痹痛,細菌性痢疾,高血壓,咳嗽,丹毒,痄腮,燙傷。
《別錄》:"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去濕痹,生肌。"
《藥性論》:"止尿血,能治冷風歷節疼痛。"
《日華子本草》:"炙窨凍瘡。"
《本草圖經》:"殺五藏蟲。
《本草正》:"善清血涼血,去濕熱濕痹,骨節疼痛。搗爛可敷火丹,散痄腮腫痛熱毒。"
《生草藥性備要》:"散血敷瘡,同片糖捶敷。亦治跌打。"
《醫林纂要》:"泄肺逆,瀉心火,平肝熱,清血分之熱。"
《嶺南採藥錄》:"涼血行氣,祛風,利小便,散瘀。"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4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搗敷或研末調敷。
【宜忌】①《藥性論》:"與酒相宜。"
《本草述》:"多食亦能倒胃。"
【選方】①治吐血不止:柏葉乾薑各三兩,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溫再服。(《金匱要略》柏葉湯)
②治憂恚嘔血,煩滿少氣,胸中疼痛:柏葉搗羅為散,不計時侯,以粥飲調下二錢。(《聖惠方》)
③治鼻衄出血數升,不知人事:石榴花、柏葉等分。為末,吹鼻中。(《普濟方》)
④治小便尿血:柏葉,黃連(焙研)。酒服三錢。(《濟急仙方》)
⑤治蠱痢,大腹下黑血,茶腳色,或膿血如靛色:柏葉(焙乾為末)、黃連。二味同煎為汁服之。(《本草圖經》)
⑥治小兒洞痢:柏葉煮汁,代茶飲之。(《經驗方》)
⑦治痔、腸風、髒毒、下血不止:柏葉燒灰調服。(《百一選方》)
⑧治腸風、髒毒,酒痢,下血不止:嫩柏葉(九蒸九曬)二兩,陳槐花一兩(炒半黑色)。上為末,煉蜜丸,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溫酒下。(《普濟方》側柏散)
⑨治婦人月水久不斷:芍藥、柏葉(炙)各一兩。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匕,水、酒各半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聖濟總錄》芍藥湯)
⑩治歷節風痛,痛如虎咬,走注周身,不能轉動,動即痛極,晝夜不寧:側柏葉五錢,木通,當歸、紅花、羌活、防風各二錢。水煎服。(《本草切要》)
⑾治風痹歷節作痛:側柏葉煮汁,同曲米釀酒飲。(《綱目》柏葉酒)
⑿治大人及小兒湯火傷:側柏葉,入臼中濕搗令極爛如泥,冷水調作膏,塗敷於傷處,用帛子系定,三,二日瘡當斂,仍滅瘢。(《本草圖經》)
⒀治高血壓:側柏葉五錢。切碎,水煎代茶飲,至血壓正常為止。(《江蘇省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
⒁治深部膿腫:側柏葉一兩,白礬五錢,酒一兩。先將側柏葉搗碎,又將白礬細粉置酒中溶化,再將側柏葉倒入酒內和勻,調敷患處,每日換藥二次。(《江蘇省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
⒂治流行性腮腺炎:扁柏葉適量,洗淨搗爛,加雞蛋白調成泥狀外敷,每天換藥二次。(《草醫草藥簡便驗方彙編》)
⒃治鵝掌風:鮮側柏葉,放鍋內水煮二、三沸,先熏後洗,一日二、三次。(《河北中醫藥集錦》)
【臨床套用】①治療急、慢性細菌性痢疾
將側柏葉曬乾或焙乾後研成粗末,加入18%的酒精,以浸漫藥粉為度,浸泡4晝夜,濾取浸液。每次50毫升(兒童酌減),日服3次,7~10天為一療程。共治114例,治癒100例,治癒率87.7%。實驗證明,本浸劑有較好的抑菌或殺菌效果。如經煮沸、高壓消毒,或加防腐劑,則會影響療效。
②治療慢性氣管炎胎盤柏葉膠囊
側柏葉3700克,水煎濃縮成1:2的稠膏;另用側柏葉300克研成細粉,拌入稠膏中,烘乾,壓製成片,每片重0.5克。每日3次,每次4片,飯後服,連服10天為一療程。或用側柏葉、鼠麴草(即佛耳草)各1.5兩,製成片劑,一日分三次飯後服,連服10天為一療程。療效:㈠單純型:用單味片劑治療538例,近期控制28例(5.2%),顯效70例(13%);複方片劑治療395例,近期控制1S例(3.8%),顯效54例(13.7%)。㈡喘息型:用單味片劑治療179例,近期控制7例(4%),顯效37例(20.6%);複方片劑治療235例,近期控制6例(2.3%),顯效29例(12.3%)。副反應有上腹部不適、腹脹、噁心、嘔吐、胃納不佳、咽乾、頭暈等,不需處理,短時間內能自行消失。少數病員曾出現皮疹瘙癢或眼瞼、面部、下肢浮腫,可能系藥物過敏反應,停藥後即自行消失。
③治療肺結核
㈠靜脈點滴:100%側柏葉注射液2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溶液150毫升中,1小時左右滴完;㈡靜脈注射:100%側柏葉注射液2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溶液30毫升中,15分鐘左右注射完畢。64例患者經治1個月以上,臨床治癒9例,顯著好轉6例,好轉32例,無變化12例,惡化5例。療程一般為2個月,對新鮮結核病灶和浸潤期療效較好,對陳舊性結核及厚壁纖維空洞型療效較差。套用過程中未見毒性反應。
④治療百日咳
用新鮮側柏葉(連幼枝)1兩,加水煎成100毫升,再加蜂蜜20毫升。如用乾品,則每兩煎成150毫升,另加蜂蜜30毫升。劑量:1歲以內每次10~15毫升,1~3歲15~30毫升,4歲以上30~50毫升,均日服3次。視病情需要連服1~3周。治療越早,療效越高,療程亦短。配製本劑時可酌加防腐劑,否則超過4天即轉酸味或起白沫。側柏以新鮮者效果較佳。
⑤治療潰瘍病並發出血
劑型與服法:㈠煎劑:側柏葉5錢,加水300毫升,煎成150毫升為1次量,日服3次。㈡粉劑:以側柏葉研末焙制而成,每次3克,日服3次。除服藥外,仍採用一般內科保守療法,如靜臥、保暖及流質飲食等。療效: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50例,大便潛血平均3.5天轉陰。對合併動脈硬化或高血壓的患者,止血亦較迅速。除個別服藥後有噁心外,一般無不良反應。對照病例採用胃病飲食、補液、輸血、鎮靜及凝血劑等,其大便潛血轉陰時間平均為4.5天。有人認為側柏葉對潰瘍病合併出血的療效超過烏賊骨與白及粉。
⑥治療禿髮
用鮮側柏葉浸泡於60%酒精中,7天后濾取藥液,塗擦毛髮脫落部位,每日3次。觀察13例(均為前額、頭頂至後枕部脫髮,斑禿不在此列),治後全部均見毛髮生長,如能堅持連續塗擦並酌量增加藥物濃度,則毛髮生長可較密,同時也不易脫落。
【名家論述】①《本草衍義補遺》:"柏葉,補陰之要藥,其性多燥,久得之,大益脾土,以滋其肺。"
《本草經疏》:"側柏葉,味苦而微溫,義應並於微寒,故得主諸血崩中赤白。若夫輕身益氣,令人耐寒暑,則略同於柏實之性矣。惟生肌去濕痹,乃其獨擅之長也。"
《本草匯言》:"側柏葉,止流血,去風濕之藥也。凡吐血、衄血、崩血、便血,血熱流溢於經絡者,搗汁服之立止;凡歷節風痱周身走注,痛極不能轉動者,煮汁飲之即定。惟熱傷血分與風濕傷筋脈者,兩病專司其用。但性味苦寒多燥,如血病系熱極妄行者可用,如陰虛肺燥,因咳動血者勿用也。如痹病系風濕閉滯者可用,如肝腎兩虧,血枯髓敗者勿用也。"
《藥品化義》:"側柏葉,昧苦滋陰,帶澀斂血,專清上部逆血。又得陰氣最厚,如遺精、白濁、尿管澀痛屬陰脫者,同牛膝治之甚效。"
《本經逢原》:"柏葉,性寒而燥,大能伐胃,雖有止衄之功,而無陽生之力,故亡血虛家不宜擅服。然配合之力,功過懸殊,如《金匱》柏葉湯,同姜、艾止吐血不止,當無此慮矣。若《濟急方》同黃連治小便血;《聖濟總錄》同芍藥治月水不斷,縱借酒之辛溫,以行苦寒之勢,但酒力易過,苦寒長留,每致減食作瀉,瘀積不散,是豈柏葉之過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