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蒸九曝

九蒸九曝,是一種中藥材炮製方法,指採用蒸法和曬法反覆炮製中藥材的方法,具體細節因藥材品種不同而不同,主要目的是為了糾偏藥材藥性或增加藥物成分。

反覆蒸製(九蒸九曬)是對藥物炮製的方法而言:
先用水浸潤1~2h以加速蒸的效果。與水同蒸,使水潤透黑豆,然後將黑豆置籠屜或銅罐等蒸製容器內,隔水加熱1~2h,蒸後晾曬。如此反覆多次。蒸製過程中一般先用武火,待“圓氣”後改用文火,保持鍋內有足夠蒸氣即可。——只查到這么多,其它的大家補充吧。。

基本簡介

眼下又要到農曆四月初八了,如果在大街上隨便問一下一些年輕人,四月八對我們來講有什麼講究,可能沒幾個能說上個一、二、三來。就是稍些大點的人也未必知曉,(真希望電視台或電台來搞個調查)就算曉得的人也只是知道:吃烏飯唉!可是,四月八吃烏飯的來歷呢?這可是我們的不朽的民俗與文化遺產奧。如果不再加以保護、推廣與發揚,再幾年可真會讓小孩子們給忘了。可惜啊!那我就來給大家說說這個四月八與烏飯吧!

四月初八吃烏飯的習俗歷史悠久了。在公元5世紀的梁代就有記載,而關於這吃烏飯的習俗的由來,也是眾說紛紜。據《神隱》中說:“西域有神名曰佛,佛生日以黑飯不落角祀之,中國奉教者,率相效仿。”西域佛家弟子以黑黍飯祀之,中國佛家也相仿效。因為烏飯可口,又有益於健康,人們便爭相煮烏飯贈送親友,於是流傳成俗。我們南京郊區溧水等地農民還用烏飯釀酒,溧水烏飯酒一般在生女孩時製造一壇,直保留到女孩長大出嫁之日方能開飲,因農曆四月初八為浴佛節是佛祖釋迦牟尼生日,故而把吃烏飯的日子定在四月初八。所以此酒特別醇香可口。

過去南京人在這一天都要趕廟會,看浴佛,祈平安。每處廟會都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南京郊縣農民一般都要蒸煮江南特有的烏黑髮亮、清香可口的青精飯,俗稱烏飯,又名“阿彌飯”。它是用南天燭(即青精樹)莖葉搗爛後浸泡糯米,再晾乾蒸煮而成。古人做時要“九浸九蒸九曬”,米粒緊縮,碧如堅珠。每天煮食一碗,能強筋骨,益氣力,固精駐顏,被譽為“仙家服食”。烏飯不但好吃,而且還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此飯乃仙家服食之法”;梁代學家陶弘景在《登真陷決》中說:“此飯每日可服三升,填胃補,滅三蟲……….”。唐代陳藏器在《本草搭遺》中說:南燭取汁漬米,作烏飯食之人如牛肉筋。”唐代詩人杜甫則有“豈無青精飯,令我益顏色”之詩詠。唐代詩人陸龜蒙有:烏飯新欽藿香,道家齋日以為常的詩句;宋代詩人陸游有“道士青精飯,先生烏角巾”的詩句。
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叫石馱的農民觸犯了官府,被抓到縣衙里去坐牢。古時,坐牢的人要家裡給送飯,否則會餓斃身亡。其妻明珠挑著大米到縣城,找一家親戚住下,一日三餐把米飯用油鹽炒得香噴噴,送到大牢里給丈夫過活。牢卒們一見到亮油油、香噴噴的大米飯,饞得口水直流,明珠送去的炒飯都被牢卒扣除,吃到自己的肚子裡,所乘無幾給石馱。有一日探監,明珠隔著鐵窗看著皮包骨頭的丈夫,淚珠漣漣,無計可施。
回到親戚家,明珠痛哭了一場之後終於想出了送飯的好主意。天微微亮,她就上山採回一籃“烏飯蘆”葉,放在窩裡煎了一大碗烏黑的葉汁,然後用它煮了一小鍋飯,一鍋米飯變得烏黑髮亮,味道比原來更香。牢卒們一見到“烏飯”,都以為一盤爛飯,捂著鼻子,叫明珠自己直接送給丈夫。明珠把飯端到石馱面前,石馱亦感到莫名其妙,待妻子把“烏飯”的來由告訴他後,石馱感激地接過“烏飯”,不久就恢復了體魄。一年後,石馱期滿被釋放回家。
珠死後,這一帶人們便在四月初八明珠的生日這天做“烏飯”吃,此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還有一種傳說說:從前有個老太大愛吃烤鵝,每次要吃鵝,就在巷子裡放上燒紅的鐵板,巷子兩頭,一頭放碗醬油,一頭放碗香醋。把鵝趕進巷子裡,燙得鵝兩頭奔跑,跑到這頭吃口醬油.跑到那頭吃口香醋,不一會兒就成了烤鵝。老太大死了後,閻王把她打入地獄,罰她下油鍋,走滑油山。她的兒子就是有名的目蓮和尚。目蓮和尚知道媽媽在陰間受苦,常送飯給媽媽吃,但每次送去都被許多小鬼搶光,媽媽根本吃不到。目蓮到山上采了烏飯草,泡成黑水,煮了飯送去。陰間小鬼一看飯是黑的,不敢吃,母親這才吃到。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目蓮這個孝子,“吃烏飯”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每年四月初八,當地人互相贈送烏飯。如果村裡有人死了,初八那天,大家會把烏飯送到死者家裡,表示悼念。所以一到四月初,村裡的年輕人就到幾十里遠的饅頭山上採集烏飯草,除了自己家燒烏飯用的之外,餘下的挑到鎮上去賣。

關於“烏飯”的來歷有不同的說法,最為人信服的說法是:戰國時期,孫臏被龐涓陷害,被關進豬舍。為瞞過龐涓爪牙的監視,老獄卒用烏飯樹葉煮糯米,捏成一個個呈烏褐色的極像豬糞的飯糰子,偷偷送給孫臏吃。孫臏吃了這種飯糰,不但活了下來,而且身體更加強壯了,並終於逃出了監獄報了仇。因為孫臏第一次吃烏米飯正值立夏那天,正是四月八前後。所以江南一帶流傳著四月八吃烏米飯的習俗。

其實烏飯的製作過程還是比較複雜的,先要采葉子或買葉子,回來後要清洗、浸泡、再炸汁,兌水浸泡,然後下米煮。整個過程要十幾個小時,也難怪人們難得有空來吃它一回。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中介紹了烏飯的製法:“按《本草》:‘南燭木,今名黑飯草,又名旱蓮草,即青精也。’采枝葉搗汁,浸上好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時,蒸飯曝乾,堅而碧色,收貯。如用時,先用滾水,量以米數,煮一滾即成飯矣。”比起唐時的九浸九蒸九曝法要簡便實用得多。中醫本草則認為烏飯“日進一合不飢,堅筋骨,益腸胃,補骨髓,久服變白去老,除睡,益氣力,輕身延年,固精雅顏。”可見,烏飯的保健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據說吃烏飯,夏天不會生痧、癤子及其他腫毒,也可防蚊蟲叮咬。

既然南燭葉汁做烏飯有眾多好處與功效,南燭葉也不是什麼稀奇的植物,我們為何不去好好利用它呢?南京有位年近九十的老人黃萬金,研究黑色食品幾十年,長年奔走,多方聯繫,老人家感慨:“烏飯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的習俗,是中華飲食文化的精髓,我們不能就這樣輕意任其失傳,希望這種造福平民的良好習俗能夠繼續流傳下去。”

朋友們啊,明年的四月八,我再來問問你,你還會想起來啊?就這么個看似簡單,卻很悠久的習俗,它可是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愛心的結晶,更是一種民間的科學以現,我們怎能不好好享用呢?

相關詞條

霉變煅炭粒密度
露潤離子透入劑臨界相對濕度
雷公炮炙十七法蜈蚣片露烏賊骨口腔用膜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