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中學

綿竹中學

綿竹中學的前身為紫岩書院,始建於1316年(元延佑三年),系追念南宋抗金名將張浚(紫岩先生)而由元帝賜名。1907年改辦新學,迄今已近百年歷史。

基本信息

書院時期

綿竹中學前身--紫岩書院始建於元朝仁宗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元光祿大夫行四川省平章政事趙世延捐薪,命綿竹尹任某,在城北二十里紫雲岩,宋張南軒先生讀書堂遺址改建書院,完工後由趙申請,元帝賜名為紫岩書院。書院賜名為“紫岩”系追念南宋抗金名將張浚。因張浚系綿竹人,號紫岩先生,乃張南軒先生之父。當時書院制度精詳,規模宏敞,皆蜀所未有。明永樂初(公元1404年)。侍郎黃某奉命將紫岩書院遷於縣城東一里,即漢嚴君平所穿月波井側,系南宋承相張浚讀書地。明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重新維修.有祠堂、有廳事、有左右廓翼三間,廳南為門,門東為月波井。覆之以亭,匾名紫岩書院。明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再修,明末又毀。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知事尹漸逵捐薪再修於縣署側(即原瑞祥街國小址)名依舊。有講堂三間,宿舍十五間,皆草房。門有匾名曰“紫岩學院”。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更名景宣書院(景仰雨軒先生}.而紫岩書院廢。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縣人請添設紫岩書院於邑東一里址,未完工,招生住於城內川主廟內,名月波書院。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復遷城東一里舊址,。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又改名為紫岩書院。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知縣莊裕筠,山長楊聰,重新培修。到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停科舉建學堂,書院停辦。

書院招生對象

書院招生對象系縣內庠生(秀才)、童生均可報名入學,分編入東西兩齋(按程度編入班),學習期間隨時可以退學,學習無一定年限。童生參加縣考州考後再到成都參加院考,考上的得稱庠生。庠生三年一次參加由皇帝派人來成都組織專門舉人考試(稱鄉試),考上的稱舉人。每十二年在全省中選拔優秀的庠生入北京參加考試(中試)考上的稱拔資,由朝廷派用作留京小官或到縣作縣令。整個清朝一代,由綿竹書院送入中試而得拔貢的共二十四人,入鄉試而得舉人的七十四人,會進而得進士者七人。

書院課程

學院開設課程以經史子集為主要教學內容,隨著山長個人的專長特技,往往又別開書法、籌算、珠算、音韻、詩詞等科。專業講習,通過大座講授(集中教學),小座研究(分組討論),就師請業(學生提問老師解答)個人自學等方式進行學習。學院內又設有專科獎學金,庠生獎學金是童生的二倍,獎學金分甲乙丙三等。一種是知縣出題每月考二次,一種是學院出題每月考一次,成績優秀者得獎。一個學生每月參加三次考試,成績優異者,其所得的獎學金,足夠一月生活費用。

廢科舉辦學堂時期

在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奉命廢科舉辦學堂,在這一年中綿竹城鄉就辦起八十四所初級國小堂,國小堂辦好後,需要教師,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知縣王?,聘請剛從日本歸來的留學生李開綿,就原紫岩書院開辦“縣立師範學堂”。設有修身、教請、中國文學、歷史、地理、算術、格致、體操等科。(烈士王乾青就學於縣立師範學堂)一年後知縣田明理將縣師範學堂改辦為綿竹初級中學堂(川西北第一所中學),聘縣舉人黃尚毅為校長。按照部章規定學習五年,實為五年制中學,於同年秋季招生五十人為一班。根據當時部章規定,中學堂設修身、讀經講經、中國文學、外國語、歷史、地理、算術、博物、物理、化學、法制、理財、圖畫、體操等科。一般重視國英算三科,其次為理化史地四科,其餘科視為通習學科。學生來源大多是童生和私塾中優異塾童,年齡有大有小。很少是貧困子弟。每年招一班以天干為序。至宣統三年(1911年)共招五班,教師也不符要求,循縣高等國小堂作法。經史、修身、國文等科,儘量在本縣老師宿儒中聘請;博物、法制、算術、理化等科則聘留學省城和留學日本回縣人士擔任,外國語則用重金從外地聘請來校擔任。

辛亥革命後到停辦前

我縣所辦各種學堂,到民國元年(1912年),按教育部所訂學制的規定,改稱學堂為學校。綿竹縣立初級中學堂之名也改為綿竹縣立初級中學校。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首任校長黃尚毅,到民國二年(1914年)黃調任省視學,繼任校長是前清秀才曹樹德。到民國七年已招七個班,其中畢業了三個班。次年春初,縣民以辦理種種不合,呈控省署及第三區省視學劉庸,經查實呈夏,由省訓令停辦,同年下期末正式結束。未畢業學生,紛紛自到成都等地轉學。(當時附近縣無國小)停辦綿竹中學的原因有三:(一)生源不足:當時綿竹只有一個高等國小校,每年畢業一班,就全部取錄,亦嫌不足,勢必多取同等學歷,如是學生程度參差;(二)經費不足:四個年級的中學,常年經費不過制錢五千釧左右;(三)教學水平低:當時在校教師大部分保守腐化,不堪師表,失卻威信。學生對學校感到失控,隨時製造事故,罷課停學,家長意見很大。停辦前綿竹中學學制為四年。課程設定除廢讀經講經外,另加藝術科,其餘課程同前五年制一樣。

復辦至解放

民國十六年(1927年),縣舉人黃尚毅倡議就原紫岩書院復辦縣立初級中學。經過醞釀決定,按當時學制辦為三年制的單設國中,並於是年春招收第一班學生。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以前每年都招一個班,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開始春秋兩季都招收學生。從此在春季招一個班,秋季招兩個班,每年所招學生全是男生。於1930年,在城內聖廟開始每年招女生一個班,作附屬初級中學城內部,直到1943年女生轉入女中校止。1942年秋,在城內立善堂內招收高中一個班,男女兼收。1943年併入縣中,經上級批准綿竹初級中學為綿竹中學(完中)。學生入學,按學校規定,期考成績名列前三名者免繳學費,一般學生必須繳清學費方能入學上課。學校課程按部頒規定,分期開設有:數理、化、史、地、動物、植物、生理衛生、音樂、體育、圖畫等科;而國文、英語、公民、童訓、軍訓每期均須教授。在抗日戰爭時期又加援抗戰常識。1937年下期,省通令各縣中學開展中等以上學生寒假軍訓。是年寒假我校有一百二十名學生參加軍訓。

解放後

(1949--)1949年12月25日綿竹解放以後,四川省教育廳命名本校為“四川省綿竹中學”。1982年被命名為四川省首批省級重點中學。1985年被命名為“四川省文明學校”。2001年被命名為“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學校還先後獲得省校風示範學校,省德育工作先進單位;省傳統體育項目學校;省現代教育技術示範學校,省百所藝術特色學校,並連年榮獲德陽市高中教學質量優勝單位。學校現有教職近200人,其中有中學特級老師工人,高級教師40人,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7人。現有教學班40餘人,在校生2500餘名,恢復高考以來,已為大專院校輸送了5000多名優秀畢業生。目前,學校已經正式成為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

5.12地震災情

5月12日2008年5月12日14點28分四川發生特大地震,綿竹山崩地裂,天塌地陷。國家級示範性高中四川省綿竹中學寧靜祥和美麗的校園,瞬間,危房四現,驚恐瀰漫。學校行政組織教職工在第一時間科學有序地組織施救,校園雖遭到重創,但學生卻倖免於大難,師心贏得大安。

震後處理事宜

5月13日學校組織成立抗震救災指揮中心,蒲曉蓉校長帶領學校行政積極組織開展抗震自救。學校組織師生搭建臨時塑膠棚,埋鍋造飯,進行自救。解決了安人先心的問題。各班學生由家長簽字領走,學生安全離校。5月14日蒲曉蓉校長組織學校行政開會,提出明確要求,明確分工,提出全員自救,服從指揮,要求教育操場災民節約用水,不能浪費,各戶門前三包,學校加強門衛管理,只出不進不能亂搭“窩棚”,組織學生維持操場秩序,維護清潔衛生,教職工積極捐獻食物,工商局職工積極配合組織煮飯並為市指揮部提供大量的饅頭和稀飯。5月15日學校開始接受帳篷並登記造冊準備發放。通知學生到校複習迎考。校友從成都送來1萬隻饅頭和50箱水,幫助學校抗震自救。晚上蒲曉蓉校長組織行政總結一天工作,進一步明確分工,提出職責要求:一、安全第一,特別是人財物的安全,防盜不允許任何人進樓取物;二、接收救災物資要登記造冊交由任主任統一管理,規範物資取用手續,收物資管物資環節重要,發放要有據;三、加強學生管理,分班落實,特別是清潔衛生;四、加強宣傳對外聯繫;五、保障食堂供給,注意食物安全;六、組織學生在校複習,老師答疑。5月16日學校各處室明確分工,職能部門認真履行職責,在籃球場搭建起學校臨時辦公室,學校面對災後情況允許學生外地借讀復學。據悉四川災區高考可能停考或延考。北京心理專家自願者到校給部分教師進行災後心理輔導。5月17日面對災情,學校決定允許高三學生外出聯繫學習,並開具聯繫手續。

新綿中新氣象

2008年“5.12”地震中,學校損毀嚴重。根據學校發展的需要和綿竹市新的城市規劃方案,為抓住震後重建機遇,擴大辦學規模,完善辦學功能,提高辦學水平,經專家論證,學校決定選址於安國路延伸段南側異地重建。綿竹中學新學校投資近2億,由中央特殊黨費援建,建築面積52113.3平方米,由江蘇建築設計院精心設計,江蘇銘豪建設集團承建,運用園林式設計和現代綠色環保建築材料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巧妙傳承學校700年的書院文化,彰顯出百年名校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和尊崇地位。2009年4月22日,綿竹中學新建工程正式開工,2009年12月,一個硬體全國一流、現代化、高品質、絕對安全的綿竹中學將竣工,這所凝聚著全國人民的無限大愛,匯集著江蘇人民的無私援助,寄予著五十萬綿竹人民無比期望的新學校將屹立於川西平原

四川省重點中學

四川出了不少名人,他們都在四川省內的名校學習過。本期任務讓我們盤點人才備出的四川省國家級重點高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