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市

綿竹市

綿竹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截至2016年,全市面積1245.3平方公里,轄20鎮1鄉,總人口50.5萬。海拔504至4406米,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點,西北崇山峻岭,東南平疇沃野,內河縱橫,水源充沛。被譽為“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之一”。歷史悠久。1995年被命名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古為蜀山氏地,西周為蠶叢國附庸,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定綿竹縣,屬廣漢郡,三國蜀分置陽泉縣,西晉初廢陽泉入綿竹。晉太始二年改屬新都郡。
.. ..
東晉隆安二年分置晉熙郡,領萇陽、南武都、晉熙三縣。劉宋建元年廢晉熙,屬南新巴郡,梁天監元年復置晉熙郡,領南武都、萇陽,屬潼州。北周廢晉熙縣入陽泉。隋開皇元年廢晉熙郡,陽泉改屬梁州,開皇十八年,改陽泉為孝水。隋大業二年(公元606年)復名綿竹縣,並徙治於今劍南鎮,屬蜀郡。 以後雖江山易代,縣名因之。民國時,綿竹屬四川省川西道。民國24 年(1935年),屬第十三行政督察區。
199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綿竹縣,設立綿竹市。
2009年國家規劃江蘇省對口支援綿竹市,得到江蘇省十強縣和四強地級市的支援,綿竹市逐漸恢復城市規模。綿竹市本地支柱企業劍南春集團、龍蟒集團、仟坤集團以及東汽東電二重機械配套企業逐漸恢復昔日的鋒芒,暫露頭角,釋放出這顆中華明珠的金色光芒,綿竹市經濟如雨後春筍上升。

城市榮譽

中國名酒之鄉、中國四大年畫之鄉、中國四大磷礦基地、西部百強縣、四川十強縣(08跌出,全市期待重返)、玉妃故里、四川省擴權強縣、省轄市縣級市、成都“後花園”、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四川省文明城市、四川省省級工業園區、經濟省直管、成都平原衛星城市、天下七十二洞天福地、小成都、小重慶、抗震救災典範城市、鳳凰媒體中華十大名城、央企榮譽城市、東方伊甸園、四川衛生城市、四川唯一全域規劃縣級市城市、國家重點扶持城市

基本概況

(圖)綿竹市 綿竹市——地圖

物華天寶。境內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物產豐富。森林占幅員面積的49.8%,全市綠化覆蓋率為49.52%,城市人均公共綠地5.1平方米。綿竹礦資源豐富,已探明的礦藏達40餘種,其中磷礦為全國四大磷礦基地之一。國家名泉“玉妃泉含鍶礦泉水”是發展釀酒和飲料業得天獨厚的資源。

崇山密林中棲息生長著大熊貓金絲猴蘇門羚毛冠鹿珙桐紅豆木桫欏等150多種珍稀動植物以及冬蟲夏草貝母天麻黃伯杜仲等眾多名貴藥材。九頂山是“臥龍——四姑娘山大熊貓生態走廊”的主體部分,已被省政府納入“岷山山系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地”。九頂山所在的龍門山系被國土資源部首批命名為國家地質公園。

人傑地靈。舊志載:“漢有五忠,宋有三賢”,晚清有“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楊銳。近現代有令人崇敬的早期共產黨員王乾青駱是愚趙利群和造詣精深的愛國高僧能海法師。境內保存的歷史古蹟眾多,有諸葛雙忠祠、張鹹計夫人墓、圭峰禪師墓、南軒祠、楊銳墓祠、王乾青烈士墓;有五百金羅漢坐殿的“天下第一禪林”祥符寺、道教聖地嚴仙觀、川西靈隱三溪寺、千年名剎吉祥寺、金剛道場雲悟寺等著名寺院和紫岩書院遺址,回瀾塔等古建築。

名酒之鄉。“唐時宮庭酒,盛世劍南春”。從2000多年釀酒歷史中生長出來的一朵奇葩——中國名酒劍南春,譽滿神州,香溢四海,曾60多次榮獲國際和國家級質量金獎。1999年“劍南春”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

年畫之鄉。作為中國四大年畫之一的綿竹年畫源於明盛於清,到清乾隆嘉慶年間生產規模達鼎盛時期,綿竹年畫具有濃郁的鄉土韻味和地方特色,內容以避邪迎祥、風土人情、戲曲故事、歷史文化神話傳說等為主。綿竹年畫作品先後應邀在歐、亞、南北美洲50多個國家展出,深受國外藝術界青睞。

自然環境

(圖)綿竹市 綿竹市——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綿竹市位於四川盆地西北部,地處東經103°54′-104°20′,北緯30°09′-31°42′之間。幅員面積1245.3平方公里,其形狀如一支金筆尖,自西北向東南伸展,東西寬約42公里,南北長約61公里。西北部屬龍門山地區,東南部為成都平原的一部分。市境東南靠德陽市旌陽區,東北與綿陽市安縣接壤,西南與什邡隔河相望,西北與阿壩州茂縣毗連。市人民政府駐地──劍南鎮,位於市境東南部平原地區,南距成都市83公里,東南距德陽市31 公里,西南至什邡市23公里,東北至安縣49公里,東至綿陽市74公里,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境內公路總里程已達1466公里,建成了綿竹至成都快速通道,有德天鐵路、廣木鐵路和3條地方鐵路專線, 通過德天鐵路至德陽與寶成鐵路連線,可與全國各地相通。 已經開工的成蘭鐵路縱貫全境。即將成為成蘭線上重要的客運中轉站。

地形地貌主要特徵
市境地貌形態區域分異十分明顯: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高差懸殊;綿竹西北部為山地, 東南部為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西北至東南逐漸傾斜,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點,海拔高度504米至4405米;河流縱橫,切割強烈。西北部山地區,是境內諸河流的發源地。支流眾多,河流向下切割深度為500-1000米,河床狹窄,河谷陡峻;山地、平原界限分明,地貌類型多樣。全市大致分為山地平原兩大部分。山地區有高、中、低山三種類型,以中山為主,幅員面積648.5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52.08%,平原區幅員面積 596.75平方公里,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47.92%, 屬盆西平原亞區的組成部分。

河流
河流均屬沱江水系,發源於西北部山區,流向東南平原,多屬季節性河流。山區河谷陡峭,落差較大。平原比降隨地勢逐漸減緩。水量變化大,冬春少雨季節,水量較為穩定,夏秋多雨季節,山洪暴發,易造成災害。主要河流有:綿遠河、石亭江、射水河、馬尾河、白水河、龍蟒河等。

石亭江
石亭江古稱雒水,源出什邡,經綿竹,從高景關入市境,流經市境,流經金輪、小漢、金魚、和興、三水等鎮與綿遠河會合後流入沱江。境內河段長22.32公里,集雨面積76.65平方公里。2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為3900—415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年徑流總量為6.58億立方米。

綿遠河
綿遠河古稱綿水。境內河段長11.9公里,流經連山鎮、雙泉鄉、松林鎮、三水鎮,與石亭江匯合後出境至趙鎮入沱江。屬於降水補給河流。河面均寬268米。集雨面積80平方公里。年均徑流總量5.12億立方米。

氣候
綿竹屬四川盆地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大陸季風性氣候特點顯著,夏無酷署,冬無嚴寒,無霜期長,春季冷空氣活動頻繁,氣溫回升不穩定,常有春、夏旱發生,盛夏多暴雨,有洪澇天氣發生,秋季氣溫下降快,常有連陰雨天氣出現。年平均氣溫15.7℃,大於等於10.0℃的積溫全年為5000~5300至6500℃;大於等於10.0℃的積溫天數全年為240~300天;最冷月平均氣溫4.0℃至10.0℃;年極端最低氣溫-10.0℃至-1.0℃~2.0℃;乾燥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