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

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

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又名綠十字,成立於2003年12月,其宗旨為關注生態,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珍愛地球家園,培育人們的環境意識和節約資源的文明行為。是在民政局註冊的民間非營利環保機構。

基本信息

活動現場活動現場

宗旨:關注生態,關愛自然,保護環境,珍愛地球家園,培育人們的環境意識和節約資源的文明行為。
關注領域:城鄉生態環境建設;資源循環、再生利用;青少年環境、文明、道德教育;
綠十字內涵:關愛人與自然的和諧
綠十字理念:做
實施方式:知情、明理、參與、持續

工作領域

(一)新農村建設試點:為改善城鄉生態環境,積極倡導多種模式的新農村建設。
1)“五山模式”試點:2003年9月起至2006年6月止,在湖北省襄樊市穀城縣五山鎮堰河、田河兩村實施。改變先發展後治理的模式,讓農民從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經濟中提高生活質量,增加收入。2004年和2005年村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增長15%和11.6%,堰河村榮獲“襄樊市環保第一村”、“湖北省社會主義文明新村”的稱號。2005年8月湖北省委書記俞正聲批示省建設廳“要認真研究五山模式”,2006年3月30日俞正聲又親臨堰河村調研。2006年4月7日—10日在穀城縣召開了湖北省推廣“五山模式”經驗現場會。世界銀行曾支持在當地農村開展推廣“五山模式”的培訓。該項目獲得了2006年“福特汽車環保獎”自然環境保護項目三等獎,該獎金用於2007年在當地的黃椏村和何家灣村進行推廣“五山模式”的能力培訓和專業技術培訓。
2)“都市新村”試點:在北京延慶珍珠泉鄉稱溝灣村按照綠十字的規劃,在該村實施“都市新村”的計畫。2006年11月上旬,我們建議由村民為主組成分房機構,將50餘戶新房分到了村民手中,沒有一戶上訪,政府與農戶都非常滿意。
3)“生物圈•C”試點:計畫在浙江省安吉縣橫山塢村鄣吳村實現東部富裕地區新農村的試點,目前正在與當地政府進行策劃。
4)“九淵遺址村”試點:與鷹潭市龍虎山鎮西源村的鄉鎮幹部、村委和村民骨幹多次交流,確立以挖掘傳統文化與道教文化相結合的文化歷史資源,開展歷史村落保護,建設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旅遊、文明、宗教為一體的“九淵遺址村”的新農村模式。
5)“扶貧式新農村”:由國務院西部辦推薦,在東北吉林省柳河縣五鳳樓村推動“西部扶貧式”新農村試點,實施方式為諮詢和遠程控制。
6)“民族和諧新農村:與湖北省宜城市板橋店鎮政府合作,在王台村建設“穆罕默德•王台三組”民族團結和諧的試點村。該項目的核心在於,倡導公民參與,建立鄉村自治,實現生態養殖,發展特色經濟,恢復宗教信仰,提高法律意識,建設一個自治、生態、經濟、和諧為一體的王台三組。
在宜城市還同時推動其他鄉村的新農村建設,因地區比較集中,便於專家開展工作,如萬洋村的“萬洋之舟——農家樂”的規劃等也在實施之中,這樣以點帶片,以片到面,可以產生更好的效果。
(二)綜合項目:
1)“未來之家”生態屋:2005年3月起,在朝陽區30所EPD學校開展“資源回收宣傳教育活動”,以推動垃圾分類,把資源回收再生利用的意識落實到人們的生活和行為習慣之中。本次活動中的重點——“綠十字生態屋——中國人的未來之家”項目,展示了家庭中的資源回收利用和現代科技文明,獲得了“中國青年豐田環境保護獎”二等獎。綠十字用獲獎的獎金,在湖北省襄樊市穀城縣五山鎮建設一個農村的“村民之家和鄉村生態廣場”,該項目已經在2007年6月15日正式落成,在五山鎮堰河村舉行了落成典禮和新聞發布會,以便在更大的範圍內宣傳資源循環再生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貢獻。
2)《綠十字新農村建設叢書》出版:為提高基層幹部建設新農村的能力,結合綠十字多年來農村建設的實踐經驗,編輯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五本的《綠十字新農村建設叢書》。
3)刊印並贈閱《綠十字通訊》及《五山專刊》:由世界銀行和GGF支持,編印《綠十字通訊》及反映新農村建設的《五山專刊》,向社會公眾義務宣傳環境保護的意義,分享城市環境保護和農村生態村建設的信息,分享國內外環境保護的理念和成功經驗,收集並重點介紹一些具體案例和環保知識,反饋我們的工作並向政府提供政策建議。根據新農村試點建設情況,綠十字計畫針對每一試點增加專刊,並編撰通訊集。
4)100戶居民垃圾分類調查:2006年3月,在北京的社區選擇100多戶居民,收集他們生活垃圾的第一手資料,為城市垃圾從源頭減量和垃圾處理的產業化提供準確的依據。
5)綠十字與其他NGO合作於2005年和2006年分別參與發起26度空調和綠色出行活動。為真正有效並儘快改變城市交通所帶來的各種問題,2007年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香港、拉薩等20個城市的環保組織發起和回響綠色出行活動,成為綠色出行的網路成員,形成綠色出行全國行動網路,我們機構是北京市的網路成員。

NGO組織之環境保護協會二

NGO,是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英文縮寫。它是指是一個不屬於政府、不由國家建立的 組織。雖然從定義上包含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但該名詞一般僅限於非商業化、合法的、與社會文化和環境相關的倡導群體。

自然之友
中國地理學會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北京麋鹿苑
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
昆明野地環境發展研究所
“大地之愛·母親水窖”項目
大自然保護協會
百萬森林
北京林業大學山諾會
香港地球之友
中國核學會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
清水同盟
樂活家園網
婦女環境小組
綠點廣州
盤錦黑嘴鷗保護協會
野草文化傳播中心
濕地聯盟
未沙衛環境網
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
中國地質學會
中國地震學會
雲南生態網路
北京林學會
中國公園協會
北京市環境科學學會
北京市環境衛生協會
中國長城學會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
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
中國鍋爐水處理協會
中國海洋學會
濕地國際-中國
中國化工環保協會
中國環保機械行業協會
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

中國綠色食品協會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
自然景象環境保護協會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
中國生態經濟學會
綠色生活體驗驛站
中國災害防禦協會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
中華環保聯合會
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北京水利學會
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
成都觀鳥會
瀚海沙
北京交通大學學生資源與環保協會
河南大學綠色聯盟協會
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
綠色網路聯盟
陝西省“媽媽環保”志願者協會
雲南大學喚青社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
中國植物學會
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
環境與發展研究所
中國節能協會
綠色龍江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
中國原子能農學會
低碳網
中國沼氣學會
綠色北京
大連野鳥協會
北京市水務局團委
天津市農學會
中國水利學會
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
綠家園
NPO信息諮詢中心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河北綠色知音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
中國土地學會
北京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協會
貴州師範大學社區保護與社區發展研究中心
國際綠色產業聯盟
中國化工節能技術協會
濟溪環境交流網路
北京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北京清華NGO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
北京市園林綠化企業協會
綠色紅河
中國高校動物保護聯盟
北京土地學會
北京師範大學白鴿青年志願者協會
北京大學清潔發展機制研究會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OUR PART我們的貢獻
新疆自然保育
華北電力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
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人文環境保護委員會
濟南“走進自然”環保志願者協會
珍·古道爾(北京)環境文化交流中心
北京地球縱觀環境科普研究中心
貴州PRA網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噪聲與振動控制委員會
農業生物多樣性
廣西醫科大學綠色沙龍
中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資料研究中心中國經濟林協會
北京腐蝕與防護學會
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
北京花卉協會
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助學中心
北京環境與發展研究會
中央民族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
北京環境誘變劑學會
長春社香港環保團體
中國農業節水技術協會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

草海農民自然保護協會
北京節能學會
中國太陽能學會
北京蘭花研究會
北京天恆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北京再生資源和舊貨行業協會
北京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綠島環境保護協會
北京市公園學會
中國再生資源商業行業協會
綠色和平北京聯絡辦公室
北京市朝陽區達爾問環境研究所
清華大學學生綠色協會
天津環境科學學會綠色教育助學委員會
天津市植物學會
天津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助學中心
天津市土地學會
天津市園林學會
天津市再生資源行業協會
天津市災害防禦協會
天津市節能協會
天津市核學會
北京市順義環境保護協會
天津市資源綜合利用協會
天津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環保產業協會環境工程服務中心
天津市環境科學學會
天津市林學會
天津市能源研究會
北京市通州區環保產業協會
天津市生態學會
天津津南環保產業協會
天津市水利學會
天津市寧河縣環保協會
北京市延慶縣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北京市宣武區環境保護學會
北京市醫院污水污物治理技術協會
北京土壤學會
中國草原學會
北京科技大學綠盾環協會
中國自然保護區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