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聯盟

濕地聯盟,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人與生物圈計畫(MAB)”、聯合國計畫開發署(UNDP)、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及全球環境基金會(GEF)等國際公益組織共同構建並重點關注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及人居環境改善。

聯盟概述

濕地聯盟

作為濕地國際聯盟(WIU)組織中國聯盟中心,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人與生物圈計畫(MAB)”、聯合國計畫開發署(UNDP)、世界自然

濕地聯盟保育行動濕地聯盟保育行動

保護聯盟(IUCN)及全球環境基金會(GEF)等國際公益組織共同構建並重點關注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及人居環境改善。

在中國地區(含港澳台)建立區域協作,以加強區域性和地方一級的濕地能力建設,促進濕地與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 它的目的是幫助當地機構開展有效的保護與科學利用,改善生計和糧食安全、生態環境並更好地管理濕地和水/水生資源。

該聯盟目前正與國內外10多個公益夥伴組織從事濕地教育、環境監測、保護研究、濕地區域經濟發展等。目前,已經有20多個國際重要濕地在參與共建,並已獲得幾家企業的研發贊助支持、各區域濕地誌願者的參與。該聯盟首席代表——曾德才先生,長期從事公益投融資服務和濕地國際保護、世界遺產保護志願者,目前已不斷有國際公益基金、聯合國志願者專家加入中國濕地保育聯盟參與濕地公益保護,也不斷有濕地保護需求項目在申請中。

濕地國際聯盟

濕地國際保護聯盟——全球性非盈利組織,致力於濕地保育和可持續公益投融資發展與管理。

濕地國際生態環境教育濕地國際生態環境教育

濕地國際聯盟在亞洲、非洲、美洲、歐洲和大洋洲設立5個區域性合作總部,WIU總部擬設在中國,亞太地區濕地聯盟——中國濕地保育聯盟(WAP)在北京。

WIU在初步建立完善的濕地公益投融資夥伴關係網路,並與許多個國際組織及公益基金建立全球夥伴關係,與所有申報“濕地保護需求地”建立濕地保育聯盟關係,與區域性公益組織、當地管理部門及相關利益群體建立價值聯盟。濕地國際聯盟以科學為基礎,以開展濕地保護公益投融資服務為過程,以共建濕地生態系統與人類福祉為目標,將在多個國家濕地領域開展濕地公益投融資、環境保育、濕地生態系統規劃等核心公益項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項目

濕地聯盟調查研究,對中國大量的自然濕地。這些濕地不僅為瀕危或特有的動物提供了棲息地,同時也是包括許多全球受脅鳥類在內的候鳥的重要停留和繁殖地。但是由於人口數量龐大,食物供給壓力很大,導致許多自然濕地不斷面臨退還的威脅,大量重要的潮泊和濱海濕地被圍墾為農田或做人工景觀旅遊。隨著濕地的喪失,其經濟價值及其效應,包括減輕洪災已經減緩局地氣候所帶來的效益,尤其是生物多樣性也隨之喪失,人居環境被人為嚴重破壞。

因此,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合理利用濕地資源,開展濕地價值已經,以有利於地區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是當務之急。

針對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利用方面所面臨的挑戰,國際社會及及濕地公益保護夥伴採取了積極應對措施。全球環境基金會、澳大利亞發展開發署、日本海外經濟協力基金、聯合國計畫開發署等國際公益保護組織和中國政府提供配套資金,於1999年12月正式啟動“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至2009年7月,由全球環境基金(GEF)通過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援助、國家林業局執行的《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今天在江蘇召開總結會議,標誌著這一贈款資金總額達1200萬美元的項目在經過近10年的實施後圓滿謝幕。項目指導委員會成員單位財政部、水利部、環保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中國科學院和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代表,黑龍江、江蘇、湖南、四川和甘肅省五個項目省林業廳(局)和相關保護區的代表以及濕地國際、GEF白鶴項目、中歐生物多樣性保護安慶示範項目的代表共50餘人參加了會議。

核心項目有:1、黑龍江三江平原內陸淡水沼澤示範水資源綜合管理,2、江蘇鹽城沿海灘涂示範濕地保護宣傳教育,3、湖南洞庭湖示範濕地生物多樣性監測,4、四川和甘肅兩省交界處的若爾蓋高原泥炭地示範可持續草場管理;

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馬廣仁主任在總結講話中指出,《中國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項目“在為期近10年的漫長實施歷程中,開展了大量的活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該項目“時間之長、資金規模之大、成果之豐富都是前所未有的,必將載入我國濕地保護、管理工作的史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畫

UNESCO人與生物圈計畫,簡稱MAB,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部門於1971年發起的一項政府間跨學科的大型綜合性的研究計畫。生物圈保護區是MAB的核心部

2010生物多樣性計畫2010生物多樣性計畫

分,具有保護、可持續發展、提供科研教學、培訓、監測基地等多種功能。

人與生物圈計畫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已有100多個國家參加,有的國家已成立了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中國於1972年參加這一計畫並當選為理事國,1978年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我國有10個課題被納入人與生物圈計畫,有26個自然保護區加入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中國目前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網的有26個自然保護區,它們是臥龍、鼎湖山、長白山、梵淨山、武夷山、神農架、錫林郭勒、博格達峰和鹽城等。我國還將建立中國生物區保護網路,以吸引更多的自然保護區加入,並逐漸向國際網路輸送。

濕地聯盟成員形式

WAP工作人員

濕地聯盟工作成員,基本上由志願者組成,他們分別是濕地管理者及生態學家、規劃工程師、大學生、學校老師及企業和社會個人,分別從事著濕地生態研究、保護行動、濕地規劃、環境教育及公益投融資等各領域的服務,並時常承擔著濕地聯盟的建設工作,為濕地聯盟提供著技術、資源、信息、財力及智力等方便的支持。

WAP夥伴關係

國際組織,公益機構,研究院所,企業財團

聯盟使命和計畫

濕地聯盟使命

濕地保護離不開社區居民,通過開展濕地生態環境教育與宣傳,讓濕地生活民眾了解並共同開始維護濕地生態系統;

濕地是世界遺產的一部分,通過開展公益投融資途徑,讓濕地得到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培養更多的組織和個人,共同參與到濕地價值研究及保護行動中,共建濕地生態系統服務,營造人類福祉。

濕地聯盟計畫

濕地保護聯盟區域發展目標:

1. 校園棲息地項目

2. 生物多樣性與生物入侵問題

3. 歷史生態學

4. 污染物監測與研究

5. 國際環境影響評價與分析

6. 流域科學

7. 濕地科學

8. 濕地相關領域產業規劃

9. 濕地人居環境

10. 數字濕地

11. 世界農業遺產保護規劃

12. 公益投融資服務

13. 生態系統服務與人類福祉

濕地聯盟構建

1、濕地宣教

濕地宣傳與教育研究中心:在全球各濕地區域學校開展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教育交流及濕地數字影像宣傳,培育青少年學生成小愛護生態環境,學習並參與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同維護人類美好家園。

2、濕地行動

濕地公益行動中心:應對濕地環境挑戰,開展濕地公益保護項目,建立區域性濕地保護區項目,以提升當地人居環境質量。比如水資源、污染物治理,瀕危物種的保護,濕地功能建設及可持續保護計畫等等。

3、濕地失落

“濕地失落”是濕地聯盟組織的媒體部,是專門針對濕地及環境受破壞事件進行跟蹤曝光、專門針對濕地環境改善項目進行媒體宣傳的平台,並協調濕地聯盟保護項目組和當地政府開展濕地拯救行動。同時,她也是濕地居民呼呼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和獲取國際社會參與保護和支持的視窗之一。

4、濕地跟蹤

濕地跟蹤,是濕地科學系統中心,濕地聯盟專門所開發的一套“全球濕地跟蹤系統”,用於對濕地區域分布及項目進度、生態狀況、環境影響等進行科學系統監測的平台。人們可以線上瀏覽此系統並查詢到有關你所在所想區域濕地的資源良好狀況等相關數據。同時,讀者可隨時將身邊濕地的最新數據或事件反饋到該跟蹤系統,便於更多讀者參閱和工作人員進行科學分析。

5、濕地公益訴訟

濕地聯盟公益訴訟中心,是由一批愛護環境、關注生物多樣性的公益律師組成,對破壞生態環境、威脅生物、變相開發利用濕地等不利與人類生態系統的一切行為,進行公益訴訟,力氣通過法律的武器來保護濕地生態環境,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該中心設有“舉報”平台,人們可針對身邊所見有脅生態環境的信息進行上傳,濕地聯盟公益律師將會關注此事並開展調查取證。

6、濕地公益基金

濕地基金管理中心,是由濕地聯盟夥伴關係成員組成,為濕地聯盟提供資金後盾,用於濕地公益保護。並應對所申請保護對象及所在濕地,開展濕地公益投融資服務。

7、濕地產業研究

濕地產業研究中心,是一專門開展濕地生態產業、 綠色產業及環保產業的系統性循環產業經濟研究中心,該中心凝聚了來自水利、生物、化學、材料、建築、規劃、旅遊、經濟及公共關係等相關學科領域的不同地域的專家學者,也有一部分來自濕地聯盟夥伴關係中的負責任企業家和國際基金組織成員。共同開展區域性濕地可持續性產業研究與未來規劃。

國際濕地公益組織介紹

國際性的濕地公益組織至少在100家以上,他們分別在五大洲各個區域配合當地政府及相關利用全體在開展人類自然生態保護。其中部分是:

濕地國際聯盟(WIU組織 wetlands international union)

濕地聯盟(WAP the wetlands alliance programme )(中聯濕地國際保育與發展交流中心)

國際濕地公約(拉姆薩爾公約)

濕地國際(Wetlands International)

濕地科學家學會(The 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

國際鳥類保護理事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Bird Preservation,ICBP)

國際水禽濕地調查局(Inter-national waterfowl and wetland re-search bureau)

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濕地公約履約辦公室)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

聯合國環境署

聯合國計畫開發署

聯合國糧農組織

德國全球環境基金會

世界自然基金會

中國紡織沙漠化基金會

聯合國基金會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

東北亞地區鶴類保護區網路

東亞-澳大利亞涉禽保護網路

雁鴨類遷飛網路

NGO組織之環境保護協會二

NGO,是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英文縮寫。它是指是一個不屬於政府、不由國家建立的 組織。雖然從定義上包含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但該名詞一般僅限於非商業化、合法的、與社會文化和環境相關的倡導群體。

自然之友
中國地理學會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北京麋鹿苑
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
昆明野地環境發展研究所
“大地之愛·母親水窖”項目
大自然保護協會
百萬森林
北京林業大學山諾會
香港地球之友
中國核學會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
清水同盟
樂活家園網
婦女環境小組
綠點廣州
盤錦黑嘴鷗保護協會
野草文化傳播中心
濕地聯盟
未沙衛環境網
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
中國地質學會
中國地震學會
雲南生態網路
北京林學會
中國公園協會
北京市環境科學學會
北京市環境衛生協會
中國長城學會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
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
中國鍋爐水處理協會
中國海洋學會
濕地國際-中國
中國化工環保協會
中國環保機械行業協會
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

中國綠色食品協會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
自然景象環境保護協會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
中國生態經濟學會
綠色生活體驗驛站
中國災害防禦協會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
中華環保聯合會
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北京水利學會
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
成都觀鳥會
瀚海沙
北京交通大學學生資源與環保協會
河南大學綠色聯盟協會
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
綠色網路聯盟
陝西省“媽媽環保”志願者協會
雲南大學喚青社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
中國植物學會
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
環境與發展研究所
中國節能協會
綠色龍江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
中國原子能農學會
低碳網
中國沼氣學會
綠色北京
大連野鳥協會
北京市水務局團委
天津市農學會
中國水利學會
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
綠家園
NPO信息諮詢中心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河北綠色知音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
中國土地學會
北京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協會
貴州師範大學社區保護與社區發展研究中心
國際綠色產業聯盟
中國化工節能技術協會
濟溪環境交流網路
北京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北京清華NGO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
北京市園林綠化企業協會
綠色紅河
中國高校動物保護聯盟
北京土地學會
北京師範大學白鴿青年志願者協會
北京大學清潔發展機制研究會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OUR PART我們的貢獻
新疆自然保育
華北電力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
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人文環境保護委員會
濟南“走進自然”環保志願者協會
珍·古道爾(北京)環境文化交流中心
北京地球縱觀環境科普研究中心
貴州PRA網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噪聲與振動控制委員會
農業生物多樣性
廣西醫科大學綠色沙龍
中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資料研究中心中國經濟林協會
北京腐蝕與防護學會
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
北京花卉協會
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助學中心
北京環境與發展研究會
中央民族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
北京環境誘變劑學會
長春社香港環保團體
中國農業節水技術協會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

草海農民自然保護協會
北京節能學會
中國太陽能學會
北京蘭花研究會
北京天恆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北京再生資源和舊貨行業協會
北京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綠島環境保護協會
北京市公園學會
中國再生資源商業行業協會
綠色和平北京聯絡辦公室
北京市朝陽區達爾問環境研究所
清華大學學生綠色協會
天津環境科學學會綠色教育助學委員會
天津市植物學會
天津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助學中心
天津市土地學會
天津市園林學會
天津市再生資源行業協會
天津市災害防禦協會
天津市節能協會
天津市核學會
北京市順義環境保護協會
天津市資源綜合利用協會
天津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環保產業協會環境工程服務中心
天津市環境科學學會
天津市林學會
天津市能源研究會
北京市通州區環保產業協會
天津市生態學會
天津津南環保產業協會
天津市水利學會
天津市寧河縣環保協會
北京市延慶縣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北京市宣武區環境保護學會
北京市醫院污水污物治理技術協會
北京土壤學會
中國草原學會
北京科技大學綠盾環協會
中國自然保護區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