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China Ocean Mineral Resources R & D Association, 簡稱“中國大洋協會”)於1990年4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其宗旨是:通過國際海底資源研究開發活動,開闢我國新的資源來源,促進我國深海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與發展,維護我國開發國際海底資源的權益,並為人類開發利用國際海底資源作出貢獻。

簡介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中國大洋協會成立以來,在國家海洋局黨組和協會常務理事會的領導下,在各綜合部門指導和大力支持下,經過中國大洋協會全體同志及成員單位的共同努力,在爭取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開發國際海底資源、發展深海技術方面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1991年3月5日,經聯合國批准,中國大洋協會在國際海底管理局和國際海洋法法庭籌備委員會登記註冊為國際海底開發先驅者,在國家管轄範圍外的國際海底區域分配到15萬平方公里的開闢區。1999年3月5日,在完成開闢區50%區域放棄義務後,中國大洋協會為中國在上述區域獲得7.5萬平方公里具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商業開採權的金屬結核礦區,拓展了中國戰略資源的儲備總量。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規定,國際海底管理局於1997年批准了中國大洋協會15年勘探工作計畫。2001年5月中國大洋協會和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了《勘探契約》,中國大洋協會已由國際海底開闢活動的先驅投資者成為國際海底資源勘探的承包者。

中國大洋協會成立以來,在國家海洋局黨組和協會常務理事會的領導下,在各綜合部門指導和大力支持下,經過中國大洋協會全體同志及成員單位的共同努力,在爭取和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開發國際海底資源、發展深海技術方面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中國大洋協會正在以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和改革創新的精神,瞄準國際海底活動新動向,實行國際海底工作的戰略轉移,為維護我國的海洋權益、開發國際海底多種資源努力奮鬥。

組織機構

組織機構組織機構

組成與程式

1、辦公室由主任、部門負責人和有關工作人員組成。

2、辦公室主任應由協會業務主管部門任命。

3、辦公室實行主任負責制。

4、辦公室下設相應的業務部門。

5、辦公室根據業務工作需要,組織專家或設立專家組開展有關論證與諮詢工作。

6、辦公室及時召開聯席會議。

權力與職責

辦公室為協會的常設辦事機構,根據協會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決定,負責承辦協會日常事務。辦公室主要職責為:

1、執行理事會和常務理事會的決定與指示。
2、組織研究我國國際海底資源研究開發戰略,擬訂規劃、計畫和規範。
3、組織有關國際海底區域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向國家提出有關的決策建議。
4、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和協會規章,制訂並發布項目指南和項目管理有關細則與辦法。
5、組織項目的立項論證,擇優委託或招標確定項目承擔單位、簽訂契約與項目驗收工作。
6、組織協調我國國際海底資源的勘探、采冶與研究活動,進行業務監督。
7、組織實施協會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的契約與協定。
8、組織實施協會對外交流與合作計畫。
9、組織實施協會履行的國際義務。
10、負責協會的經費管理工作。
11、定期向常務理事會報告工作。
12、承辦協會業務主管部門交辦的事宜。

協會領導

理事長王飛王飛(1955—),男,山東壽光人。1978年畢業於山東海洋學院(中國海洋大學前身)海洋水文氣象系海洋水文專業。同年,進入國家海洋局工作並作出突出貢獻。現任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黨組成員,中國海洋大學兼職教授。1978年畢業於山東海洋學院海洋水文氣象系海洋水文專業。歷任國家海洋局幹部、副處長、處長、副司長、司長、辦公室主任等職。2004年8月,任國家海洋局副局長、黨組成員。

秘書長:金建才

書記:沈繼剛

理事單位

國家海洋局國家海洋局

國家海洋局、外交部條法司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科技部、科技部高新技術司
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
國土資源部礦管司、國家海洋局規劃司
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國家海洋局辦公室
國土資源部高咨中心、國家海洋局國際司
國家海洋局科技司、國家海洋信息中心
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海洋標準計量中心、國家海洋技術中心
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四川海洋特種技術研究所
中國海監總隊、長沙礦冶研究院
中國海洋報社、長沙礦山研究院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中國科學院環資局
馬鞍山礦山研究院、中科院青島海洋所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中科院聲學所
海軍裝備論證研究中心、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中南大學、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廣州地化所

科研成果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海底礦藏資源的開發
占地球面積約70%的海洋里蘊藏著大量的礦產資源。除了豐富的錳礦石外,還含有銅、、鈷、和鉬等多種金屬。據測算,太平洋的錳藏量為2000億噸,鎳藏量為90億噸,銅儲量為50億噸,鈷儲量為30億噸,分別相當於陸地礦藏量的57倍、83倍、9倍和359倍。 然而,目前海底礦藏資源的勘探和開採技術還不夠成熟,要投入實用更面臨許多課題。除了成本比陸地高以外,還存在破壞生態環境等問題。我國在海底勘探中使用的主要高新技術儀器設備有哪些?是哪個國家研製的?

一是,多波束測深系統,從美國引進。可高效、精確地測量海底地形,通過其後處理系統,同步進行地形圖繪製。

二是,深海拖曳觀測系統,從美國引進。船上有拖曳系統,水下有拖體,拖體內裝有攝影機、照相機、側掃聲吶、淺地層剖面聲吶、測深測高聲吶等,可進行大面積觀測勘探。

三是,6000米水下多金屬結核觀測系統,是我國研製的,所載觀察設備與深海拖曳觀測系統類似,只是作業方式不同,該系統不需要電纜,自帶電池作動力,自動下潛,按照編好的程式和船上控制指令,進行作業和上浮。

四是,海底照片的微機判讀處理、地質解釋技術和多頻探測數據處理系統,均是我國研製的,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有關專家認為,開採海底礦藏成為一個產業,將在2010年至2030年。國家海洋局和地質礦產部等部門派船和科技人員,先後在太平洋赤道水域、中太平洋海盆和東太平洋海盆進行了數十個航次的調查研究,調查面積達200多萬平方公里,測站數千個,取得了大量的數據、資料和樣品,圈出了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30多萬平方公里的遠景礦區。

錳結核的開發
1873年2月18日,正在做全球海洋考察的英國調查船“挑戰者號”,在非洲西北加那利群島的外洋,從海底采上來一些土豆大小深褐色的物體。經初步化驗分析,這種沉甸甸的團塊是由錳、鐵、鎳、銅、鈷等多金屬的化合物組成的,而其中以氧化錳為最多。剖開來看,發現這種團塊是以岩石碎屑,動、植物殘骸的細小顆粒,鯊魚牙齒等為核心,呈同心圓一層一層長成的,像一塊切開的蔥頭。由此,這種團塊被命名為“錳結核”。現代人又20世紀初,美國海洋調查船“信天翁號”在太平洋東部的許多地方採到了錳結核,並且得出初步的估計報告說:太平洋底存在錳結核的地方,其面積比美國都大。儘管如此,在那時也沒有引起人們多大的重視。

1959年,長期從事錳結核研究的美國科學家約翰·梅羅發表了他的關於錳結核商業性開發可行性的研究報告,引起許多國家政府和冶金企業的重視。此後,對於錳結核資源的調查、勘探大規模展開。開採、冶煉技術的研究、試驗也迅速推進。在這方面投資多、成績顯著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印度及中國等。到80年代,全世界有100多家從事錳結核勘探開發的公司,並且成立了8個跨國集團公司。

關於錳結核的生成原因,一般認為是沉降于海底的各種金屬的氧化物,以帶極性的分子形式,在電子引力作用下,以其他物體的細小顆粒為核,不斷聚集而成。這個理論也有不能自圓其說之處。錳在海水中的含量並不算多,為什麼卻會在錳結核中獨占鱉頭呢</font><spanlang="EN-US"><fontface="宋體">?錳結核的成因有待繼續研究。

錳結核中各種金屬成分的含量大約是:錳25%,鐵14%,鎳1.9%,銅0.5%,鈷0.4%。銅、鈷、鎳是陸地上緊缺的礦產資源,有必要開採海底錳結核獲取這些金屬。美國錳礦全靠進口,對從錳結核生產錳也大感興趣,所以美國最為重視錳結核開發。美國在大洋錳結核開發技術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
深海採礦中試系統綜合湖試獲得成功
深海採礦中試系統綜合湖試是以大洋多金屬結核中試採礦系統採礦試驗為主線,輔之試驗水域環境調查和CR-02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試驗的大型綜合性試驗。試驗的主要目的是通過進行湖底採礦、湖底局部地形調查和環境監測的綜合試驗,驗證採礦系統的技術可行性和能力,提高協同作業的能力,為海上試驗積累經驗,檢驗中國深海技術開發所達到的水平;充分展示中國深海技術研究開發方面的成就。長沙礦山研究院、長沙礦冶研究院、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哈爾濱工程大學、七五○試驗場等單位的60餘人參加了試驗工作。

試驗主要進行了系統下放、系統著底後起吊試驗、湖底行駛演練、輸送子系統單體試驗、系統採集湖底模擬結核並輸送到船上的採礦效果試驗和系統回收。整體試驗於2001年6月進場,由於措施得當、準備充分,克服重重困難,於9月14日首次試采成功,打通了採礦系統工藝流程後,9月15日和9月l7日又分別進行了結核採集和輸送綜合試驗,3天累計7個採集段,從130米深的湖底採集並回收模擬結核900千克,試驗獲得成功。這次試驗達到了打通採礦系統工藝流程、設備運轉正常、系統能從湖底採集模擬結核並輸送到水面船上的目的,採礦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實現了預定目標,推動了中國深海採礦技術向世界高水平的進步。

成果展示

大洋一號科考船大洋一號科考船

“大洋一號”科考船
“大洋一號”,是一艘5600噸級遠洋科學考察船,1994年7月,由中國大洋協會從俄羅斯遠東海洋地質調查局購買,經初步改裝後,更名為“大洋一號”(原名為“地質學家彼得·安德羅波夫號”,曾是前蘇聯的一艘海洋地質和地球物理考察船)。從1995年至今,“大洋一號”先後執行了我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專項的7個遠洋調查航次和大陸架勘查多個航次的調查任務大洋一號”配備的自主研發設備:現代化船舶網路系統,6000米深拖光學系統,4000米測深側掃聲學深拖系統,3000米淺地層岩芯鑽機,3000米電視抓鬥,3000米海底攝像連續觀測系統,船載深海嗜壓微生物連續培養系統以及多種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取樣設備如多管、箱式、拖網等。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為推動中國深海運載技術發展,為中國大洋國際海底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提供重要高技術裝備,同時為中國深海勘探、海底作業研發共性技術,中國科技部於2002年將“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研製列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重大專項,啟動“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工作“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工作範圍可覆蓋全球海洋區域的99.8%。蛟龍號長寬高為8.2米×3.0米×3.4米;空氣中重量不超過22噸;有效負載220公斤(不包括乘員重量);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速度為最大2.5節,巡航1節;載員3人;生命支持,正常:3×12人時,應急:3×84人時;正常水下工作時間12小時。

NGO組織之環境保護協會二

NGO,是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英文縮寫。它是指是一個不屬於政府、不由國家建立的 組織。雖然從定義上包含以營利為目的的企業,但該名詞一般僅限於非商業化、合法的、與社會文化和環境相關的倡導群體。

自然之友
中國地理學會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北京麋鹿苑
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
昆明野地環境發展研究所
“大地之愛·母親水窖”項目
大自然保護協會
百萬森林
北京林業大學山諾會
香港地球之友
中國核學會
中國農村能源行業協會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
清水同盟
樂活家園網
婦女環境小組
綠點廣州
盤錦黑嘴鷗保護協會
野草文化傳播中心
濕地聯盟
未沙衛環境網
青年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網
中國地質學會
中國地震學會
雲南生態網路
北京林學會
中國公園協會
北京市環境科學學會
北京市環境衛生協會
中國長城學會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協會
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
中國鍋爐水處理協會
中國海洋學會
濕地國際-中國
中國化工環保協會
中國環保機械行業協會
中國環境新聞工作者協會
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

中國綠色食品協會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
自然景象環境保護協會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
中國生態經濟學會
綠色生活體驗驛站
中國災害防禦協會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
中華環保聯合會
中國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協會
北京水利學會
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
成都觀鳥會
瀚海沙
北京交通大學學生資源與環保協會
河南大學綠色聯盟協會
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
綠色網路聯盟
陝西省“媽媽環保”志願者協會
雲南大學喚青社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
中國植物學會
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
環境與發展研究所
中國節能協會
綠色龍江
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
中國原子能農學會
低碳網
中國沼氣學會
綠色北京
大連野鳥協會
北京市水務局團委
天津市農學會
中國水利學會
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
綠家園
NPO信息諮詢中心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河北綠色知音

中國水土保持學會
中國土地學會
北京節能和資源綜合利用協會
貴州師範大學社區保護與社區發展研究中心
國際綠色產業聯盟
中國化工節能技術協會
濟溪環境交流網路
北京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北京清華NGO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
北京市園林綠化企業協會
綠色紅河
中國高校動物保護聯盟
北京土地學會
北京師範大學白鴿青年志願者協會
北京大學清潔發展機制研究會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OUR PART我們的貢獻
新疆自然保育
華北電力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院
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人文環境保護委員會
濟南“走進自然”環保志願者協會
珍·古道爾(北京)環境文化交流中心
北京地球縱觀環境科普研究中心
貴州PRA網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噪聲與振動控制委員會
農業生物多樣性
廣西醫科大學綠色沙龍
中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資料研究中心中國經濟林協會
北京腐蝕與防護學會
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
北京花卉協會
北京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助學中心
北京環境與發展研究會
中央民族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
北京環境誘變劑學會
長春社香港環保團體
中國農業節水技術協會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學會

草海農民自然保護協會
北京節能學會
中國太陽能學會
北京蘭花研究會
北京天恆可持續發展研究所
北京再生資源和舊貨行業協會
北京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中心綠島環境保護協會
北京市公園學會
中國再生資源商業行業協會
綠色和平北京聯絡辦公室
北京市朝陽區達爾問環境研究所
清華大學學生綠色協會
天津環境科學學會綠色教育助學委員會
天津市植物學會
天津市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助學中心
天津市土地學會
天津市園林學會
天津市再生資源行業協會
天津市災害防禦協會
天津市節能協會
天津市核學會
北京市順義環境保護協會
天津市資源綜合利用協會
天津市環境保護產業協會
環保產業協會環境工程服務中心
天津市環境科學學會
天津市林學會
天津市能源研究會
北京市通州區環保產業協會
天津市生態學會
天津津南環保產業協會
天津市水利學會
天津市寧河縣環保協會
北京市延慶縣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北京市宣武區環境保護學會
北京市醫院污水污物治理技術協會
北京土壤學會
中國草原學會
北京科技大學綠盾環協會
中國自然保護區網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