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山藥

粘山藥

粘山藥,又名近光薯蕷,多年生纏繞草本。塊根肥大,富含澱粉。莖圓柱形,稍扭曲,表面被微毛茸,節處較多。花期夏季。生於海拔700-3200m的山谷、山坡灌叢中或林緣濕地。

基本信息

粘山藥

·
粘山藥
【藥材名】粘山藥
【拉丁名】Dioscorea subcalva Prain et Bur-kill
【別名】牛尾參、粘狗苕、粘芋
【名稱考證】牛尾參(《昆明民間常用草藥》)、粘狗苕、粘芋(《貴州藥植目錄》)
【科目來源】薯蕷科植物
【採集】採收和儲藏:秋季採收,除去莖葉,洗淨,颳去外皮,鮮用。性味:甘,平。
【功用主治】健脾去濕,補肺腎。治脾虛食少泄瀉,消渴,肺結核,跌打損傷。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
【選方】治肺結核:粘山藥根芽十個,百合四錢。共搗爛,加蜂蜜適量蒸吃。
【藥用部位】粘山藥的塊根

植物形態

粘山藥粘山藥
粘山藥 ,又名:近光薯蕷

纏繞草質藤本。根莖圓柱形,或有分枝,垂直生長,斷面白色,富粘性。莖左鏇,無毛或初有疏曲柔毛,老後近無毛。葉紙質,卵狀心形或圓心形,長5~10cm,寬4~11cm,先端尾尖或驟狹漸尖,下面有疏毛或無毛,7~9脈,細脈網狀;葉柄長2~9cm。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2~6朵組成小聚傘花序,少數單生,若干小花序再排成穗狀花序,長3~12cm,常2~3個著生於葉腋,被疏柔毛或無毛;苞片卵形或三角狀卵形,先端急尖,花被裂片6,狹卵形,尖銳或鈍,有紅褐色斑點,雄蕊6,花絲與花葯等長,花葯背著,內向;雌花序穗狀,長4~14cm,苞片三角狀披針形,花被片卵形或長圓形,有紅棕色斑點,花柱基部略膨大,柱頭3裂。蒴果三棱狀倒卵形或三棱狀長圓形,長2~2.5cm,寬1~1.8cm,全緣或淺波狀,排列緊密。種子生於中軸中下部,具膜質翅,向蒴果頂端延伸成寬翅。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於海拔700-3200m的山谷山坡灌叢中或林緣濕地。分布雲南貴州廣西等地。

山藥栽培

1.品種選擇
目前主要種植的山藥品種有細毛長山藥、二毛山藥和日本山藥3個品種。細毛長山藥和二毛山藥都屬於普通山藥長柱變種。日本山藥是一個適應性強、品質好、產量高、有發展前途的品種。
2.土壤選擇和刨溝
種植山藥,應該選擇肥沃、疏鬆、排灌方便的沙壤土輕壤土,忌鹽鹼和粘土地,而且土體構型要均勻一致,至少1--1.2m土層內不能有粘土、土沙粒等夾層。否則會影響塊莖的外觀,對品質也有影響。刨溝應該在冬春農閒季節進行,按100cm等行距或60-- 80cm的大小行,採取“三翻一松”(即翻土3鍬,第4 鍬土只松不翻)的方法。溝深要達到100--120cm,有條件的可採取機械刨溝。
3.種苗的製備
種苗製備方法有3種:一是使用山藥栽子,取塊莖有芽的一節,長約20--40cm;二是使用山藥段子,將塊莖按8--10cm分切成段:三是使用山藥零餘子。選用種苗以零餘子育苗較好,其次是栽種1--2a的山 藥栽子,超過3a的不能用。用山藥塊莖作種苗是比較 先進的栽培方法,既解決山藥塊莖數量不夠,且產量 高,又能防治品種退化。分切山藥段子,一般栽種時邊切邊種,用300倍液多菌靈藥液浸泡1--2min,晾乾後即可播種。細毛長山藥和二毛山藥可提前30d切段,兩端切口處粘一層草木灰石灰,以減少病菌的侵染。

4.整畦,灌墒
把山藥溝刨出的土分層搗碎,撿除磚頭石塊,然後回填,做成低於地表10cm的溝畦,只留耕層的熟化土,以備栽種時覆土用。溝畦做好後,應該先趟平後 灌水,水下滲後,即可栽種。
5.種植方法
山藥的種植,因各地氣候條件而有差異,一般要求地表5cm地溫穩定超過9--10℃即可種植。有條件的也可使用地膜覆蓋。一般的方法是:山藥溝澆透水後, 將種苗縱向平放在預先準備好的10cm深的深畦中央,株距25cm左右,密度為4000--4500株/667平方米,然 後覆土5cm,在山藥的兩側20cm處施肥。一般施土雜 肥3000kg/667平方米以上,尿素10--15kg/667平方米,硫酸鉀 40--50kg/667平方米,過磷酸鈣60--75kg/667平方米,腐熟棉籽餅30--40kg/667平方米,施肥後,上面再覆土5cm,使之成一小高壟。
6.科學管理
6.1高架栽培

山藥出苗後幾天就甩條,不能直立生長,因此需 要支架扶蔓。一般選用1.5m左右的小桿作支架最好。
6.2澆水、排水及換水
山藥性喜晴朗的天氣、較低的空氣濕度和較高的土壤溫度,一生需澆水5--7次。在澆足底墒水的情況下,第一水一般於基本齊苗時澆灌,以促進出苗和髮根,第二水寧早勿晚,不等頭水見乾即澆,以後根據降雨情況,每隔15d澆水1次。伏雨季節,每次大的降雨後,應及時排出積水和進行澇澆園換水,目的是為了降低地溫,補充土壤空氣,防治發病和死苗。
6.3施肥
山藥需肥量大,―般山藥產量為2000--2500kg/667平方米, 需純N 10.7kg、P205 7.3kg、K20 8.7kg,其比例為 1.5:1.0:1.2。據有關研究數據表 明,氮磷鉀比例以1.5:1.0:3.0的產量最高,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可在開花期進行1次追肥,此時即將進入塊莖膨大期,可結合澆水追施尿素15kg、硫酸鉀15--20kg,生長後期可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和1%尿素,防早衰。
6.4中耕除草山藥發芽出苗期遇雨,易造成土壤板結,影響出苗,應立即鬆土破板。每次澆水和降水後,都應進行淺耕,以保持土壤良好的通透性,促進塊莖膨大。在山藥的生產過程中,應及時除草。出苗前,可用地落胺乙草胺進行土壤封閉性除草。出苗前,可用蓋草能威霸防除各種雜草。
6.5防治病蟲
病害主要有褐斑病炭疽病。 褐斑病主要危害葉片,防治方法主要是避免行間鬱閉高溫,注意排澇,發病初期噴灑70%甲基托布津和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10d噴灑1次,連續噴灑2次。炭疽病主要危 害葉片及藤莖,防治方法是實行輪作,及時消除病殘體,發病初期噴灑50%的甲基托布津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10d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
蟲害主要有山藥葉峰,主要啃食葉肉,把葉片吃成網狀,造成嚴重減產。防治方法是用高效低毒的菊酯類農藥(如敵殺死、百樹得等) 噴霧。
6.6收刨和貯藏
山藥的莖葉遇就會枯死,一 般正常收穫期是在霜降至封凍前, 零餘子的收穫一般比塊莖早收30d, 收刨的山藥,冬季貯藏在地窖中, 溫度以4--7℃為宜。

雲南粘山藥

薯蕷科,薯蕷屬,單子葉植物。雲南常用草藥。

生長於西北滇西、滇南海拔1000-2800米的溝谷林緣灌叢中。多年生纏繞藤本。塊莖條狀長圓柱形,斷面白色。單葉互生,葉片膜質紙質,腎狀心形或心臟形。單性花,雌雄異味。雄花下垂,組成總狀花序或小聚傘花序,常1-2個腋生;雄花花被鍾狀。蒴果成熟後反曲。種子上方具膜翅。花、果期6-9月。味甘苦,性溫。根莖含薯蕷皂甙元,為合成甾體激素類藥物的原料之一。

生藥有舒筋活血、祛風除濕、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祛痰等功效,亦用於治腰腿疼痛、筋骨麻木、跌打損傷、咳嗽喘息。

地理分布

國內分布
分布於廣西、貴州、四川、雲南。
國外分布
越南、寮國、高棉也有。

藥用植物--草類

藥用植物是指某些全部、部分或其分泌物可以入藥的植物。藥用植物種類繁多,其藥用部分各不相同,藥用植物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

薯蕷科植物

薯蕷科為纏繞草質或木質藤本,少數為矮小草本。本科約有9屬650 種,廣布於全球的熱帶和溫帶地區,尤以美洲熱帶地區種類較多。中國只有薯蕷屬, 約有49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