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茄

丁茄

丁茄(別稱顛茄),直立草本或半灌木,高30—100厘米,全株疏生細直刺和纖毛。葉寬卵形,長5—9厘米,寬4—8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心形,5—7厘米淺裂或中裂,裂片三角形或卵形,葉柄長2—5厘米。聚傘花序短,腋外生,有花,花柄纖細。花萼杯形,裂片卵形,有直刺。花冠白色,上部5裂,裂片披針形,長約1厘米,頂端尖。漿果扁球狀,直徑約3.5厘米,熟時橙紅色。果柄長2—2.5厘米,種子扁平,直徑約4毫米,果期7月。

基本信息

概述

丁茄 丁茄

學名:Solanum surattenseBurm.f.

英文名:Soda-appleNightshade

科名:茄科 Solanaceae

詳述

直立草本或半灌木,高30—100厘米,全株疏生細直刺和纖毛。葉寬卵形,長5—9厘米,寬4—8厘米,頂端急尖或漸尖,基部心形,5—7淺裂或中裂,裂片三角形或卵形;葉柄長2—5厘米。聚傘花序短,腋外生,有花l一4,花柄纖細;花萼杯形,裂片卵形,有直刺;花冠白色,上部5裂,裂片披針形,長約1厘米,頂端尖。漿果扁球狀,直徑約3.5厘米,熟時橙紅色;果柄長2—2.5厘米;種子扁平,直徑約4毫米。果期7月。

【地理分布】廣布於熱帶地區,本省鹽城有栽培,四川、貴州、湖南、廣西、廣東、台灣、福建、江西以及河南和遼寧也有栽培。根葉入藥,能散熱止痛、鎮咳平喘,又治跌打損傷。

【成分】全草含生物鹼,果實含茄槲鹼、澳洲茄邊鹼、澳洲茄新鹼。

【別名】癲茄、大癲茄、野顛茄、野番茄、鈕茄根、山馬鈴、刺丁茄、番鬼茄

【來源】為茄科屬植物丁茄 Solanum surattense Burm. f.,以根、果或全草入藥。夏、秋采全草,鮮用或曬乾用。秋季采根、果,洗淨,鮮用或乾用。

原形態

亞灌木,高30-60厘米。莖有勁直的長刺,幼嫩部混生刺毛。葉互生,具有刺長柄;葉片寬卵形,長5-12厘米,寬5-10厘米,5-7羽狀淺裂,兩面均被緊貼的硬毛,脈上均有長刺。夏、秋開花,聚傘花序腋生,花少數或單生;萼先端5裂有長刺;花冠輻狀,白色,裂片披針形。雄蕊5,子房上位。漿果球形,直徑2.5-4厘米,光滑,基部有帶刺的宿萼,成熟時橙紅色,有很多種子。

【生境分布】生於村旁、路旁、園邊、半陰濕肥沃的地方。

【栽培要點】喜溫暖、向陽環境,不耐寒,北方可在溫暖季節栽培。對土壤不甚選擇,但與排水溝良好的砂質壤土,生長更為繁茂。種子反之,春季3、4月播種,穴播,每穴播種3~5粒,復土約半寸,播種後如土壤保持濕潤,約二周左右出苗,苗高2~3村時需間苗一次,每穴留壯苗1株。生長其間注意管理,如發現蚜蟲可以用6%可濕性六六六一斤加水200斤噴殺。

【性味歸經】苦、辛,微溫。有毒。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鎮痛麻醉。跌打損傷,風濕腰腿痛,癰瘡腫毒,凍瘡。

【方選】①胃痛:丁茄根1g,曬乾研細粉,痛時服,兒童酌減。②小兒疳積:鮮丁茄果1~2枚,切開,加豬肝蒸熟,卻丁茄取豬肝吃。③跌打腫痛、癰瘡腫毒:鮮丁茄根搗敷;還用莖葉曬乾,煅存性為末,調茶油敷。④扭挫傷:丁茄、薑黃、韭菜根共搗爛外敷。⑤凍瘡:鮮丁茄適量,水煎熏洗患處。⑥齲齒痛:丁茄根適量,水濃煎,漱口。⑦小兒口腔炎:丁茄莖、葉煅存性,加冰片少許,塗患處。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患處,或煎水外洗。

【注意】不可內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