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飛薊[桔梗目菊科植物]

水飛薊[桔梗目菊科植物]
水飛薊[桔梗目菊科植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水飛薊(學名: (L.) Gaertn.)是菊科,水飛薊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高可達1.2米。莖直立,有條棱,極少不分枝,葉片兩面同色,綠色,有白色花斑,質地薄,頭狀花序較大,總苞片中外層寬匙形,橢圓形、長菱形至披針形,苞片無毛,中外層苞片質地堅硬,革質。小花紅紫色,少有白色,花絲短而寬,瘦果壓扁,冠毛多層,剛毛狀,白色,5-10月開花結果。 分布歐洲、地中海地區、北非及亞洲中部。中國各地公園、植物園或園庭都有栽培。 該種瘦果入藥,性味苦涼,有清熱、解毒、保肝利膽作用。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水飛薊 水飛薊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1.2米。莖直立,分枝,有條棱,極少不分枝,全部莖枝有白色粉質復被物,被稀疏的蛛絲毛或脫毛。

蓮座狀基生葉與下部莖葉有葉柄,全形橢圓形或倒披針形,長達50厘米,寬達30厘米,羽狀淺裂至全裂;中部與上部莖葉漸小,長卵形或披針形,羽狀淺裂或邊緣淺波狀圓齒裂,基部尾狀漸尖,基部心形,半抱莖,最上部莖葉更小,不分裂,披針形,基部心形抱莖。全部葉兩面同色,綠色,具大型白色花斑,無毛,質地薄,邊緣或裂片邊緣及頂端有堅硬的黃色的針刺,針刺長達5毫米。

頭狀花序較大,生枝端,植株含多數頭狀花序,但不形成明顯的花序式排列。總苞球形或卵球形,直徑3-5厘米。總苞片6層,中外層寬匙形,橢圓形、長菱形至披針形,包括頂端針刺長1-3厘米,包括邊緣針刺寬達 1.2厘米,基部或下部或大部緊貼,邊緣無針刺,上部擴大成圓形、三角形、近菱形或三角形的堅硬的葉質附屬物,附屬物邊緣或基部有堅硬的針刺,每側針刺4-12個,長1-2毫米,附屬物頂端有長達5毫米的針刺;內層苞片線狀披針形,長約2.7厘米,寬4厘米,邊緣無針刺,上部無葉質附屬物,頂端漸尖。全部苞片無毛,中外層苞片質地堅硬,革質。小花紅紫色,少有白色,長3厘米,細管部長2.1厘米,檐部5裂,裂片長6毫米。花絲短而寬,上部分離,下部由於被粘質柔毛而粘合。

瘦果壓扁,長橢圓形或長倒卵形,長7毫米,寬約3毫米,褐色,有線狀長橢形的深褐色色斑,頂端有果緣,果緣邊緣全緣,無鋸齒。冠毛多層,剛毛狀,白色,向中層或內層漸長,長達1.5厘米;冠毛剛毛鋸齒狀,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最內層冠毛極短,柔毛狀,邊緣全緣,排列在冠毛環上。花果期5-10月。

生長環境

喜涼爽乾燥氣候,適應性強,對土壤、水分要求不嚴,沙灘地、鹽鹼地均可種植。水飛薊系在溫暖和陽光充足的環境,性耐寒耐旱。亦能耐高溫,幼芽可抗(-2)低溫,苗期是比較耐低溫的,-8度不至於死亡,遇霜凍葉色變暗,當氣溫回升後很快就恢復正常,無凍害現象。

分布範圍

分布歐洲、地中海地區、北非及亞洲中部。中國各地公園、植物園或園庭都有栽培。

繁殖方式

水飛薊主要採用有性繁殖又叫種子繁殖。一般種子繁殖出來的實生苗,對環境適應性較強,同時繁殖係數大。種子是一個處在休眠期的有生命的活體。

選種

選粒大、飽滿、色黑、無病蟲害、發芽率高的種子。種子處理用0.3%的多菌靈或退菌特拌種防病,蟲害多的地塊可用辛硫磷拌種防蟲。

播期

水飛薊種子和幼苗不怕凍,可頂漿播種,種完小麥就可以種它,黑龍江省南部在4月上旬,北部在4月下旬。適期早播,利於水飛薊先紮根,後長苗,根條發達,苗齊苗旺,提高產量。但也不能過早,過早地凍種達不到深度,地溫低,出苗慢,不利保苗。

方法

水飛薊因是耐低溫抗寒植物,可頂漿和小麥同期播種,給北方高寒區豐產創造了有利條件,水飛薊適期早播利於先紮根後長苗,根條發達,苗齊苗壯,提高產量,但不能過早,過早播種達不到深度,地溫過低出苗慢不利於保苗。

水飛薊可壟種、也可平播,可人工播種也可機械播種,壟種人工採收可採用寬窄行種植,行距(3-4)壟50厘米加一壟70厘米,株距(15-20)厘米,畝保苗(8000-6000)以上,根據土壤肥力高低因地制宜,機械採收適用於等行距(25-45)厘米,株距(10-15)厘米,畝株數11000株以上。

育苗

做120厘米寬的苗床,667平方米施有機肥5000千克,磷酸二銨15千克,均勻拌入床中。在床上按10厘米行距開溝4厘米深,以種距2厘米撒播,然後覆土、澆水、蓋小拱棚。水飛薊出苗後要注意經常清除雜草。也可在塑膠棚中用育苗秧盤育苗,每穴位放種子2-3粒。

移栽

可在5月初移入田間。在壟上按株距20-30厘米刨埯,埯施尿素1g拌入土中,放苗、蓋土、澆水,然後再覆土。因水飛薊是直根系,起苗時要深挖多帶土,苗不能過大。移栽的分枝少,密度可適當加大,每埯可栽2-3株。密度在一般栽培條件下,生產田667平方米保苗2000-5000株。在較肥沃土地上黑龍江省南部667平方米保苗2000株左右,中部3100株左右,北部4500株左右,在黃土、沙土等瘠薄土地上黑龍江省南部667平方米保苗3000株左右,中部4200株左右,北部5500株左右。如果播期延後,密度還要增加。機械大面積收穫的在中、北部地區,5月20日至6月5日播種的,667平方米保苗可增加到1.2萬-1.5萬株。

栽培技術

選地

水飛薊對土壤要求不嚴,在荒原、荒灘地、鹽鹼地、山地均能正常生長。因不易管理,人工較難收穫,最好選擇在地頭、地邊、林邊、溝邊、路邊種植,既便於收穫,又是做天然屏障最好的作物。宜選開荒地、廢棄地、土壤肥力較差的地塊,不能選擇低洼積水地塊。機械種收作業的,應選較平整的地塊。

水飛薊生長繁茂,瘠薄地塊,整地時667平方米施有機肥4000千克,磷酸二銨15千克,尿素8千克撒散均勻,翻拌於20-30厘米深的土層中。要求土壤細碎,以利出苗。在地邊、溝邊種植,可壟距60-70厘米,起4-6條壟,大面積種植壟距65-70厘米。

除草

要及時進行中耕除草,第1遍要適早進行,鋤早鋤小鋤了,第1次中耕最好結合深松,達到放寒增溫蓄水的目的,據地情、苗情、草情也可進行第2遍鏟趟。單子葉雜草多時可用拿撲淨精禾草克化學滅草。

定苗

當苗高6-250px時結合除草間苗,參照密度中介紹苗距可15-500px,在8月上、中旬如遇連雨,將每株的主桃除掉,以免裡面粒發生赤霉病而影響品質。

施肥

根據土質肥沃情況建議畝施有機肥1000千克,磷酸二銨(8-10)千克,鉀肥(1-2)千克,尿素5千克,深施入土作基肥。

採收

採集春季採收葉,夏季採收種子。水飛薊自5月初至7月初陸續開花,一個頭狀花序從開花至果熟需25-30天,當苞片枯黃向內捲曲成筒、頂部冠毛微張開時,標誌種子已經成熟,應及時採收。用剪刀將果序剪下。

病蟲防治

病害

水飛薊主要病害有:軟腐病,葉斑病,白絹病。這些病害可採用多菌靈或退菌特拌種預防,病害發生地塊可用代森鋅600倍液,或用鏈黴素50毫升/畝噴灑。

軟腐病:主要是歐氏植物菌引起的,主要發生在莖部,葉片,葉柄,花蕾和果實,也有開始為污白色水漬狀,其後中部軟腐,最後為空心。

葉斑病:是由半知菌引起的,發生在葉片上,使葉片多生褐色或黑色的病斑,受害嚴重時病斑連成一片枯萎。

白絹病:是由半知菌引起的,發生在莖基部,病部褐色長有白色絹絲狀絲體,後來還衍生許多茶褐色的菌核,得病腐爛莖葉凋萎。

蟲害

水飛薊主要蟲害有菜青蟲,蚜蟲,金龜子等。防治方法:用25%敵殺死噴霧滅殺。

主要價值

醫藥:果實(水飛薊):苦,涼。清熱解毒,催乳,保肝,利膽,抗x射線。用於急、慢性肝炎,肝硬變,代謝中毒性肝損傷,砂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