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自由貿易區

科隆自由貿易區

位於巴拿馬運河大西洋入海口處的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是西半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同時也是僅次於中國香港的世界第二大自由貿易區。科隆是巴拿馬第二大城市,僅次於首都巴拿馬城,科隆自由貿易區成立於1948年,位於科隆市東北部,初期建區面積為49公頃。科隆自由貿易區是西半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與邁阿密(Miami)共列為對中南美洲轉口中心,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轉口站,僅次於香港。

一、科隆自由貿易區簡介

科隆自由貿易區科隆自由貿易區

自由貿易區內貨物進口自由,無配額限制,不繳納進口稅;貨物轉口自由,也不繳稅。此外,設在貿易區內的企業,其產品向美國和歐洲出口不受配額限制並享受優惠關稅。由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之當地政府的優惠政策,現在科隆自由貿易區的年貿易額已經超過50億美元,轉口貿易額近百億美元。 2006年科隆自貿區的全年貿易總額首次突破140億美元大關,達到145.6億美元,其中進口與轉口貿易額分別為70.4億美元和75.2億美元。
科隆自由貿易區內轉口商通常屬偏中、大型,進口量大,主要為亞洲商品,強調低價;其供貨來源主要為:中國大陸(含香港,29.5%)、中國台灣(11.3%)、美國(9.7%)、日本(7.1%)、義大利(4.9%)、韓國(3.8%);出口市場主要為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巴拿馬、瓜地馬拉、墨西哥、哥斯大黎加、美國、古巴、巴西,等。科隆自由貿易區的營運成本只有邁阿密的1/4。

二、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

  巴拿馬共和國位於中美洲南端巴拿馬地峽,南瀕太平洋,北臨加勒比海,東連哥倫比亞,西接哥斯大黎加。面積75517平方公里,人口約300萬,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首都為巴拿馬城,人口約150萬。巴拿馬可流通美元,當地貨幣為巴波亞,僅為輔幣,幾乎與美元等值。巴拿馬在中美洲各國中經濟狀況較好,所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中美地區重要的貿易轉口港。已舉辦23屆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Expocomer)世界聞名,每年均吸引大批來自中南美地區的客商前來參觀。這些因素都使其成為輻射中美洲的重要經濟貿易中心。另外,近來美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這也帶動了巴拿馬及中美洲地區經濟較以往好轉,貿易合作機會有所增加。
巴拿馬是我國在拉美的重要貿易夥伴,雙邊貿易總額在我國與拉美國家貿易中排第3位,同時巴拿馬也是我國在拉美僅次於巴西的第二大出口市場。目前我國對巴拿馬出口的主要商品是:紡織品、成品油、家用陶瓷器皿、家電、腳踏車、船舶、旅行用品及箱包、服裝鞋類、機電產品等。我國對巴拿馬的貿易主要是對科隆自由貿易區的,相當一部分出口商品經過自由區被轉到了中美洲和加勒比國家,也有一部分進入南美洲。

科隆自由貿易區-----拓展拉美貿易的捷徑

我國對巴拿馬的貿易主要是對科隆自由貿易區的,相當一部分出口商品經過自由區被轉到了中美洲和加勒比國家,也有一部分進入南美洲。
科隆是巴拿馬共和國第二大城市,僅次於首都巴拿馬城,位於大西洋一端巴拿馬運河入口處一側。科隆自由貿易區位於科隆市東北部,初期建區面積為49公頃。科隆自由貿易區是西半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與邁阿密(Miami)共列為對中南美洲轉口中心,同時也是全球第二大轉口站,僅次於香港。鑒於科隆自由貿易區在巴拿馬以及中南美洲市場的重要地位,本屆展覽會將著力邀請該區的貿易商前來參觀,以期在展會效果上獲得新的提升。
科隆自由貿易區內轉口商通常屬偏中、大型,進口量大,主要為亞洲商品,強調低價;其供貨來源主要為:中國大陸(含香港,29.5%)、中國台灣(11.3%)、美國(9.7%)、日本(7.1%)、義大利(4.9%)、韓國(3.8%);出口市場主要為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巴拿馬、瓜地馬拉、墨西哥、哥斯大黎加、美國、古巴、巴西,等。科隆自由貿易區的營運成本只有邁阿密的1/4。

三、科隆自由貿易區的優勢

1、進出口貨物數量大
進出口貨物數量大,價格非常有競爭力。自由貿易區的基本前提就是大量貨品從東方、歐洲或北美的廠家和供應商處涌到這裡,並從這裡輻射發散到整箇中南美洲。隨著自由貿易區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公司來到這裡並帶來新的行業,這裡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每天這一地區的目錄清單就可達到15億美元。

2、交貨期短
交貨期也是使每年的商業活動統計數字不斷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從科隆自由貿易區定貨的拉美客戶可以節省數星期甚至幾個月的交貨期。這是因為,首先,貨物已經在大陸上而且不受生產配額和貨運時間表的限制;其次,自由貿易區的公司急於儘可能快地周轉存貨,再加上這裡幾乎完全沒有繁瑣的手續,而且這些公司熟知市場上各國所需的文書工作,所以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交貨。此外,並不是自由貿易區的所有公司都有大量貨物湧進又湧出貿易區,如果貨物數量足夠大而且有合適的運輸方式,自由貿易區的公司可以方便地將貨物從產地直接運到買方,而只需依進出口的檔案規定履行一下手續,使貨物在形式上通過了自由貿易區。

3、交通便利
從巴拿馬到拉美和加勒比各地區的交通運輸網是任何地區都難以與其媲美的。迅捷的服務使客戶可以使用存貨押金,從而節省了利息開支。巴拿馬法律一直旨在鼓勵貿易,包括國外企業在巴拿馬建立公司,科隆自由貿易區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自由貿易區的法律規定,在此經營只會受到最低限度的管制,貨品進出自由貿易區只需填寫一份表格。

4、政策便利
“免稅”一詞幾乎可以套用於科隆自由貿易區的所有商業活動。多種鼓勵投資的稅收政策包括:
進口至和存儲在科隆自由貿易區或由此出口至其他國家的貨品免稅、免費而且免付其它任何形式的費用(銷售到巴拿馬運河委員會或銷售到巴拿馬運河轉口船上的貨物視為出口,但以巴拿馬共和國為目的地的商品必須繳稅);
外國公司的股票持有者所獲股息無需繳稅;
免銷售稅;
對用於生產的機器、原材料、設備免進口稅;
免生產稅;
投資無需繳稅;
對持有兩年以上的資產進行資本買賣無需交納資本收益稅;
在自由貿易區經營的公司無須繳納市政地方稅(除汽車執照外);
從國外獲得的收入無需繳所得稅;
自由貿易區的公司付給外國公司的租費可以免付預提稅款,但這筆租費本身是不可減免的;
因外貿業務和直接銷售所得的利潤而給付的股利可免交股息稅;
海關部門對再出口貨物的保管收繳監管服務費,所交費用依案件收取;
非巴拿馬籍的行政人員與巴拿馬居民繳納同等稅率的所得稅。

四、科隆自由貿易區的特點

1、投資環境較好,政策穩定。該區成立於1948年,歷史較長,當地政府專門立法給予保證和優惠,投資者有法律保障。在自由區註冊公司手續簡便、審批快。

2、巴拿馬地處中美洲,巴拿馬運河橫貫本土,連線太平洋和大西洋。除具有戰略意義外,更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運河是向南美、北美、歐洲轉口的重要通道。科隆自由貿易區設在巴拿馬運河的大西洋入海口處,利於存倉售現和商品的周轉。
 
3、巴拿馬的本國貨幣巴波亞僅為輔幣,其合法貨幣為美元,是世界上少有的無本國貨幣的國家之一。貿易結算也使用美元,投資者不用為貨幣的貶值和升值而擔憂。這是其它國家所不具備的優勢。

4、巴拿馬有一百多家國際銀行。世界各大有實力的銀行在巴拿馬均設有分行或代表機構。中國銀行也於1993年在巴設立了分行。在巴拿馬的銀行存款無須納稅,無外匯管制,利潤匯出匯入自由。

5、自由貿易區貨物進口自由,無配額限制、不必繳進口稅;用於轉口的貨物自由、不繳稅。自由貿易區內貨物自由流動。所得稅為8.6%。

6、巴拿馬是美國加勒比盆地計畫的受惠國,也是普惠制的受惠國,因此在巴拿馬生產的產品向美國和歐洲出口可不受配額限制並享受優惠關稅,但要符合原產地規定。

7、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多年來形成了拉美貿易中心的地位,並成為拉美貿易的集散地、轉口中心和走私基地。因此,商品銷售渠道多、客路廣。只要在巴拿馬有現貨,很快就可以通過各種渠道轉口至北美、拉美和歐洲等其它各國。自由貿易區的貿易受拉美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經濟形式的負面影響較小。

8、自由貿易區內店鋪林立,集中了世界各大名牌產品。自由區年貿易額為130億美元,以輕紡、服裝、工藝、日用品和家電產品為主,是我國的傳統市場,產品和市場結構非常適應我國生產現狀和產品的優勢。

9、近年來巴拿馬華僑人數迅速增加,達20萬人左右,對中國產品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形成了很大的消費群體。

10、巴拿馬和與之簽訂貿易協定或其它優惠協定的國家之間的進出口貿易免徵關稅,這些國家有: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多米尼加、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和哥倫比亞。在巴拿馬的外資企業視同本國企業,可享受這些優惠待遇。

11、區內管理非常嚴密,採取的安全措施也非其他國家自由貿易區所能比擬。區內設管理委員會,負責管理和組織本國和外國企業從事進口、展銷、製造、裝配和轉口業務,為辦公機構出租和修建住房、廠房、出租地皮、批准外國人在區內經商等。另外,區內為外國公司從事進出口和其他業務提供了諸多方便,如區內建有可供外商租用的數十座倉庫,租期一般為20年,到期還可續租;允許外國公司從事各種商品、製成品、原材料、容器辦理運入、儲存、展出、開包、製造、包裝、分裝、裝配、精製、淨化、混合、改型、調配等業務。

科隆自由貿易區對於中國商人的幫助

一段時間以來有不少來自中國南部的生意人對於申請巴拿馬這么一個小國家的經濟公民護照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這些生意人更多的是來自於東南沿海一帶的私營企業主,他們的經營內容都屬於輕工產品的加工貿易或與之相關的範疇,其中不乏擁有千萬甚至上億身家的人,原因究竟何在?

科隆自由貿易區科隆自由貿易區

一直以來,希望自己能夠移民的人們都看重的是移民國家優厚的福利制度、良好的教育環境和教育體制以及美麗的自然景觀和良好的生活環境,偶爾也會有因為周邊的朋友的外國身份而產生虛榮心進而想要移民的人,好像只有這些目的才是每一個希望移民的人所想望的,但是還很少有真的是因為有很好的發展生意的機會而產生移民想法的人,而巴拿馬退休債券持有人護照的出現,使得有這種想法的人陡然間增加了許多,原因又在哪裡呢?
坦白地講,這個國家經濟公民護照的申請費用雖然說相當的高(只低於新加坡的項目),但是如果從性價比的角度來討論,既不需要在申請過程中參加英語考試和面試,也不需要提供資產證明和商業管理經驗的證明,更不需要在當地進行居住,而且投資款還有一定的回報而可以作為一項收益相對穩定的理財計畫,同時所需要提供的檔案也是相當的簡單,那么如果從一步到位拿到一個國家的國籍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費用還是非常划算的。更重要的是,巴拿馬經濟公民護照是目前在國內可以拿到的受護照發放國法律保護同時在國內還有合法機構可以進行辦理的唯一的合法項目,這對於每一個申請人來講,既沒有法律風險也沒有投資風險,安全程度不言自明。雖然申請經濟公民護照,可以享受巴拿馬所提供的福利,同時免簽全世界20多個國家(如英國、瑞士等),但是這樣一個福利制度不如歐洲,經濟發展不如美國,社會生活條件也不是十分優越的國家,它的魅力到底在哪裡呢?
通過與有意願的申請人的交流發現,作為一批很有生意頭腦的精明的企業家,他們當然看重巴拿馬所提供的子女免費就學的福利和美式教育體制所能夠帶給孩子的更為廣闊的未來發展,也會看重一個在拉美地區福利制度相當優厚的國家所能夠帶給個人和家庭的一些福利保障,偶爾也會看重一個外國身份所能夠帶來的所謂的虛榮心或者是在國內的外資企業的優惠政策,但是還有更加與眾不同的一個原因是在於2007年6月28日巴拿馬與美國簽訂的貿易促進協定和歐盟所給予的普惠制使巴拿馬生產的產品向美國和歐盟出口時可以不受配額限制並享受優惠關稅,“科隆自由貿易區”對於轉口貿易方便的優惠政策以及區內便利的公司註冊和經營政策可以使他們的企業在符合歐盟和美國的原產地規則的前提下突破歐盟和美國給中國建造的強大的貿易壁壘,利用巴拿馬強大、便捷的海上運輸能力達到他們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下擴大國際貿易、從而把企業做大做強的目的。
歐盟為了緩和2006年對華貿易1305億歐元的巨大貿易逆差,終於不顧荷蘭、丹麥等歐洲國家的抗議,以及我國的多次斡鏇和談判,還是堅持推出了對我國部分加工貿易類產品徵收反傾銷稅的政策。美國也基於同樣的理由在今年3月30日打破了它堅持了23年的不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實施反補貼法的貿易政策,向由中國政府補助生產的銅版紙徵收10.9%到20.4%的懲罰性關稅,而這項新政策在未來意味著還可能會使中國在鋼鐵塑膠機械、紡織品等其他領域都面臨同樣的重稅打擊。相反中國政府為了緩解巨大的貿易順差,也在今年的7月1日調整了占海關稅則的37%的產品的出口退稅政策,僅就服裝及相關行業來看,根據國家發改委的預測,今年下半年服裝行業的利潤率將下降0.26%,利潤將損失48億元人民幣,而這僅僅是一個大概的估計,按照業內人士的說法,由於目前服裝出口平均利潤為5%~6%,只有高檔服裝的利潤才會超過10%,那么涉及皮革服裝、鞋帽、箱包及粘膠纖維等產品的2%到5%的出口退稅調整意味著這些企業的出口利潤將下降三成左右,低端服裝甚至面臨虧損。而此前中國的很多服裝紡織企業在香港或韓國進行轉口貿易的途徑也遭到美國和歐盟海關的關注和調查,使這些企業失去了一個可以降低成本打開市場的出路。
眾所周知,我國沿海地區的很多加工貿易類產品的生產成本是十分低廉的,但是毛利潤率也不高,而相對低廉的價格正是這些企業的競爭優勢之所在,歐盟和美國的強大貿易壁壘,再加上我國的出口退稅政策收縮了適應對象,使這些企業附加值本來就不高的產品失去了原本能夠用來進行競爭的一點點優勢,此外,他們還要面臨歐盟和美國所要求中國政府做的要使人民幣主動升值的壓力和市場上匯率波動的風險,那么,這些事件對於中國的很多出口企業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而如何能夠合法規避這些風險,如何能夠使自己的產品更加具有競爭力,就變成了企業家們心中一個不斷思索的重要問題。
巴拿馬的科隆自由貿易區是繼香港之後的全球第二大自由貿易區,自從香港在上個世紀80年代停止進行轉口貿易的有關審批以來,它變成了目前唯一一個在全球範圍內有著巨大影響力和運輸能力且保留轉口貿易審批政策的自由貿易區,雖然類似於英屬維京群島這樣的很多地區對於中國的出口企業來講還有可以註冊離岸公司享受稅務優惠政策的便利條件,但是可以真正進行深加工後的轉口貿易,能夠避開美國和歐盟的原產地規則的同時還不需要增加額外的關稅和其他成本的地區,在全球只剩下了科隆自由貿易區一處。如果希望在拉美地區建立中轉站,把生意方便地做到拉丁美洲的46個國家和地區的話,從地理位置、投資費用和環境、貨幣穩定性考慮,同時要看貿易渠道、轉口能力和對外便於發展和擴大均有優勢的方面,科隆自由貿易區就以極其吻合的優勢成為了企業立足的最佳選擇。就算不把對歐盟的出口計算在內,僅僅就對於整個美洲的出口貿易一項根據巴拿馬與美洲各國(包括美國在內)的自由貿易協定就可以為企業增加相當之多的毛利潤和貿易機會,更何況巴拿馬作為美洲的‘蜂腰’還在拉美地區有著很強的輻射能力和廣闊的貿易前景。加工貿易類企業利用這一政策可以將繳稅的負擔降至最低,從而為企業保留更大的利潤創造了可能,這就是企業主為何選擇申請巴拿馬的原因。取得合法、安全的身份是在海外建立生意的基礎,也是企業能夠在國際貿易市場上獲得更多更大的發展機會的前提。
科隆自由貿易區在巴拿馬是依法受到國家法律保護的儼然的“國中之國”,其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海陸空運輸能力都十分強大;美元作為巴拿馬的法定貨幣,使得在巴拿馬經營國際貿易的企業沒有匯率波動的風險擔心,而無本幣的貨幣制度又使得巴拿馬成為拉美地區最活躍、最成功的國際金融中心;在自由貿易區內貨物進出十分自由且手續十分簡便(簡化到甚至於只需要填寫一張表格),同時也不需要額外提供其他檔案;自由貿易區在60年中已經成為了拉美地區的貿易中心和貿易集散地,每年有幾十萬來自於美洲各國的客商到這裡進行採購和交易,很難受到拉美其他國家或地區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而且多年以來自由貿易區內的經營以輕紡、服裝、工藝、日用品和家電產品為主,非常適合我國的生產現狀和產品的優勢;在巴拿馬國內有近30萬中國華僑,也形成了一定的消費群體,同時也使得後來的華人能夠很快地適應當地的生活環境;自由貿易區管理十分嚴密,採用的安全措施遠遠高於其他類似的自由貿易區,在安全方面可以沒有任何擔心;而且巴拿馬本身也為需要建立公司的企業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環境、快速發展的經濟環境和安全的自然環境,同時企業還能以廉價的經營成本和勞動力成本在巴拿馬建立公司,而巴拿馬本身的生活成本也是很低廉的。這些優勢都使得巴拿馬的科隆自由貿易區成為企業進軍美洲市場首要的和最佳的選擇。
取得巴拿馬合法的外籍身份,在科隆自由貿易區內建立深加工企業(而不僅僅是註冊一家離岸公司),從而使自己企業的產品能夠合理合法地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競爭力地進行銷售,這就是一個巴拿馬合法的經濟公民的身份能夠帶給中國商人的最大幫助。

什麼是自由貿易區

廣義的自由貿易區,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地區或單獨關稅區組成的區內取消關稅和其他非關稅限制,區外實行保護貿易的特殊經濟區域或經濟集團。如北美自由貿易區(簡稱NAFTA,包括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美洲自由貿易區(簡稱FTAA,包括美洲34國)、中歐自由貿易區(簡稱CEFTA,包括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東協自由貿易區(簡稱AFTA,包括東協十國)、歐盟與墨西哥.自由貿易區、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等等。

科隆自由貿易區科隆自由貿易區

狹義的自由貿易區,是指一個國家或單獨關稅區內部設立的用防柵隔離的、置於海關管轄之外的特殊經濟區域,區內允許外國船舶自由進出,外國貨物免稅進口,取消對進口貨物的配額管制,也是自由港的進一步延伸,如巴拿馬科隆自由貿易區、德國漢堡自由貿易區、美國紐約1號對外貿易區等。
這種自由貿易區劃在一國關境以外,準許外國商品豁免關稅自由進出口的區域。它一般設在一個港口的港區或鄰近港口的地區。外國商品進人區內免於關稅及海關手續;可在區內自由儲存、分類、分級、拆卸、加工、製造、重新包裝、重新標籤、裝配再出口,不受海關監管;進區的外國商品全部或部分、原樣或經加工後若進人所在國的關境,則需辦理海關手續並繳納進口關稅。自由貿易區可分為商業自由區和工業自由區。商業自由區內的外國商品除裝卸、轉換運輸工具和儲存外,準許為保存商品、改進包裝或提高銷售質量或準備裝運而進行必要的作業,如散裝改為包裝、並包、揀選、分級和改包裝等;但禁止拆包零售和加工製造。工業自由區則允許原料、元件和輔料免稅進口,在指定作業區內加工;但所有進口料件和運出區外的成品均須按海關規定建立賬冊,以供查核。自由貿易區不僅作為商品的集散中心,對鞏固該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發揮作用,且可通過吸收投資、擴大就業和增加收人等舉措來刺激該國的經濟發展。
free trade zone 和 free trade area 都可以翻譯成自由貿易區,實際上,前者屬於狹義概念,後者屬於廣義概念。狹義自由貿易區,中文似應翻譯為‘對外自由貿易區’,或者將廣義自由貿易區翻譯為‘自由貿易協定區域’。籠統的稱為‘自由貿易區’,實在很容易讓人混淆概念。
自由貿易區是比多邊貿易體制更高水平的開放。自由貿易區是世貿組織最惠國待遇的一種例外,指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多邊承諾基礎上,進一步相互開放市場,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近年來,自由貿易區在全球大量湧現,迄今向世貿組織通報、仍然生效的自由貿易區有197個,其中80%是近10年締結的。據估計,全球貿易中有50%以上是在各區域集團內部,以比世貿組織更優惠的條件進行的,其中歐盟內部貿易高達67.6%,北美自由貿易區為55.7%。
自由貿易區是經濟一體化的一種形式,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現象。美、歐、日等已開發國家為推動貿易自由化,一直致力於在世界各地簽署自由貿易協定,開發中國家和各類區域組織也在紛紛仿效。
自由貿易區(FTA)是指成員之間彼此取消所有關稅和進口數量限制的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應理解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關稅領土所組成的一個對這些組成土的產品的貿易,已實質上取消關稅或其他貿易限制的集團。自由貿易區具有關稅聯盟的特點,即在參與成員之間相互取消關稅和其他貿易限制,自由貿易區各成員國間的商品可自由流動,但同時又各自保留自己的對外政策,特別是關稅政策,每個成員有權對非成員設定各自的關稅稅率和外貿政策。
自由貿易區的大發展是在最近20年。目前世貿組織已有147個成員,要讓這147個談判主體達成一致協定,交易成本比較高。因此世貿組織多框線架在協定形成上常面臨“人多嘴雜”的麻煩,這直接導致了1999年美國西雅圖部長級會議和2003年墨西哥坎昆部長級會議的失敗。為繞開世貿組織多邊協定的困難,各國逐漸探索自由貿易區的形式,即由若干個關稅主體相互結合,在局部地區面向全部或大部分相互貿易的商品,規劃和實施關稅削減以及貿易便利化措施。由於自由貿易區談判涉及成員數比世貿組織談判少得多,因此比較容易達成一致。自1990年以來,全世界自由貿易區的數目不斷攀升。1990年以前,世界上所有進入實施階段的自由貿易區數目不過27項,但截至2002年底,總共有259項自由貿易區在世貿組織登記備案,其中有176項已處於實施階段。

自由貿易區是五種經濟一體化形式(其他四種是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和完全的經濟一體化)中最初級的一種。其主要特點是,在獨立關稅區之間通過協定組成貿易集團,廢除或減少成員間的貿易壁壘,從而逐步達到成員間的經濟一體化。
自由貿易區的第一個重要特徵是,在一體化組織參加者之間相互取消了商品貿易的障礙,成員經濟體內的廠商可以將商品自由地輸出和輸入,真正實現了商品的自由貿易。但這只限制在參加國或成員國之間。
自由貿易區的另一個特點是,成員經濟體之間沒有共同對外關稅。自由貿易區明確指出,各成員經濟體之間的自由貿易,並不影響各成員經濟體針對非自由貿易區成員國採取其他的貿易政策。因此,自由貿易區成員經濟體之間沒有共同的對外關稅。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的居民可以享受低關稅帶來的好處。
例如,在國際市場上賣800美元的物品,在北美自由貿易區中可以以400多美元就可以拿到手。
自由貿易區是一種比較基本的區域貿易合作形式,一般具有兩個方面的特徵:一是在成員國內部取消貿易障礙,實現自由貿易,但沒有共同對外關稅;二是通常採取原產地規則。
自由貿易區對所在地產生的經濟效應,主要反映在貿易創造、貿易轉移、市場擴大及競爭促進各個層面。其中,貿易轉移可能導致效率較高的區外國家或地區的貿易,為效率較低的區內國家或地區的貿易所替代,從而影響區內國家或地區生產效率提高的進程。而其他三個方面,均將為區內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帶來積極影響,使區內各經濟體的生產企業可以較之以往低的成本籌措原材料與零部件,並受益於物流暢通、關稅減免,構築更具效率的生產體制,提高整體國際競爭力。
中華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一方面,將使內地廣袤市場、人力資源及科技實力同港澳的通暢物流、信息、融資網路及自由市場體制優勢互補;另一方面,隨著貿易壁壘的逐漸消彌,將逐步降低跨境交往的交易成本,從而提高各自及整體對外貿易競爭力。
自由貿易區的產生和迅猛發展有其深刻歷史、經濟、政治、文化原因[3] .第一,與多邊貿易體制相比,區域內國家易於就自由貿易區達成協定並產生實效。同時,現有的自由貿易區大多富有成效,也激發了更多國家參加自由貿易區。第二,就地區或鄰近國家而言,自由貿易區有利於進一步發揮經貿合作的地緣優勢。鄰近國家間的自由貿易區具有人員往來與物流便利、語言文化相近、生活習慣類似等多種有利條件。因此,鄰近國家和地區間具有更多的有利條件來擴大和加深經濟合作以獲得互利雙贏的效果,其效果比參加多邊貿易體系帶來的利益要更明顯一些。第三,在加入多邊合作機制的同時,締結自由貿易區有利於推動各成員國內的經濟結構改革,從而可以藉助更多外力來推進國內改革。第四,20世紀90年代一再發生的地區性經濟危機的教訓,也促使世界各國更加重視地區經濟合作的制度化。1997年的東南亞經濟危機證明,在同一地區國家之間,危機蔓延的速度往往更快,相互影響也更為強烈[4] .因此,加強地區內經貿合作不僅有助於防範新的危機,而且也有助於世界經濟的穩定發展。
自由貿易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國際貿易和成員國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一般認為[5] ,在區域內建立自由貿易區可以促進成員國內部經濟貿易的增長,加快區域內部國際分工的深化和合作,促進各成員國貿易自由化的程度,吸引和擴大對外投資,增強成員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地位和談判力量,從而最終達到促進經濟成長的目的。因此,自由貿易區已經成為各國為了實現經濟成長的重要制度性安排。
其作用如下:1、促進對外貿易的發展。區域經濟合作意味著成員國內部貿易壁壘的降低或取消,使得貿易環境相對於非成員國而言變得更為有利,有力推進了區域內貿易的發展。
2、獲取規模經濟和競爭的福利效應。統一市場的建立為現代化工業擴大生產、享受規模經濟提供了可能性。生產能力的充分運用,不僅可以增加產出,還可以降低成本和市場價格,使生產者和消費者同時受益,而且在統一大市場下,還可以避免各國企業規模的擴大可能產生的壟斷。另外,在本國市場有限需求的限制下,企業規模的發展一方面會有“規模經濟”,另一方面會使企業數目減少、競爭程度降低而失去部分經濟效益。統一大市場的建立,不僅提高了部分企業的經濟規模,而且提高了整個市場的競爭程度,提高了整個統一市場的經濟效益。
3、規避經濟全球化帶來的風險。區域經濟一體化則是一個國家起著主導作用的進程,在國家作用下,一體化的區域經濟把全球市場內部化為區域市場,有效地降低了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的搜尋成本,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和違約風險。
4、有利於地區安全和多極世界的建立。區域一體化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出於共同的利益,以共同的聲音和共同立場一致對外,增強了談判地位和綜合實力,有利於地區安全和多極世界的建立。
5、加速企業的重新組合,提高競爭能力。因為勞動力和資本等生產要素可以在更廣泛的區域內獲得,商品可以在更廣闊的市場低壁壘或無壁壘的銷售,有利於企業降低成本,擴大規模,改善組織結構,從而提高了企業的競爭能力。
自由貿易區已成為大國開展戰略合作與競爭的重要手段,正在加速改變世界經濟和政治格局。這是因為自由貿易區已經超越了經濟範疇,兼有外交、政治方面的戰略意義。它通過更加優惠的貿易和投資條件,將成員的經濟利益緊密聯繫在一起。經濟利益的融合又加強了成員之間的政治、外交關係,形成各種利益共同體。這一趨勢使國家之間的競爭演變為各個利益集團之間的競爭。自由貿易區的大發展,對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也使我國和平發展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在世界各國特別是大國競相發展自由貿易區的形勢下,如果置身局外或落於人後,我國的發展空間就會受到擠壓,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就可能處於不利境地。
——————
由於科技的高速發展和各國經濟相互依賴性的不斷增強,區域內數個國家和地區聯合起來統一對內對外經濟貿易政策、消除各種貿易壁壘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各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因此而層出不窮。具體來說,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1] :1、優惠貿易安排:是在實行優惠貿易安排的成員國間,通過協定或其他形式,對全部或者部分商品規定特別的關稅優惠,例如歷史上的大英帝國特惠制;2自由貿易區:是指簽訂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所組成的經濟貿易集團,在成員國之間廢除關稅和數量限制,使區域內各成員國之間的商品可以自由流動,但各成員國仍保持自己對非成員國的貿易壁壘,例如北美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區是一種比較基本的區域貿易合作形式,一般具有兩個方面的特徵:一是在成員國內部取消貿易障礙,實現自由貿易,但沒有共同對外關稅;二是通常採取原產地規則;3、關稅同盟:即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完全取消關稅或其他貿易壁壘,並對非同盟國家實行統一的關稅稅率而結成的同盟,其目的在於使參加國的商品在統一關稅內的市場上處於有利的競爭地位,排除非同盟國家商品的競爭,例如歐洲聯盟的前身——歐洲共同體;4、共同市場: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完全取消關稅於數量限制,建立對非成員國的統一關稅,實現商品、勞動力、資本等的自由流動,例如歐洲共同市場;5、經濟同盟:即各參加國不僅實現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還制定和執行統一對外的共同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逐步廢除政策方面的差異,使經濟一體化的程度從商品交換擴展到生產、分配乃至整個國民經濟,例如目前仍在發展中的歐洲聯盟。目前,建立自由貿易區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趨勢,也是世界各國尋求發展本國經濟、抵禦經濟衰退的一項重要舉措。毫無疑問,自由貿易區本身對非成員國具有歧視性,非成員國不能享受各種優惠待遇,這明顯不符合世貿組織的基礎原則——最惠國待遇[2] 。但由於自由貿易區的積極作用,世界貿易組織《關貿總協定》第24條對其作了特別規定從而使自由貿易區成為最惠國待遇原則的例外,並明確允許各成員國或各成員在其領土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目前的實踐,證明自由貿易區對於多邊貿易體系並未構成重大威脅;相反,由於它的目標是區域內的貿易自由化,可以率先在區域實現內部貿易自由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與多邊貿易體系具有互補性,在某種程度上還可以推動多邊貿易體制的發展。

一、經濟全球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自由貿易區發展的兩大背景
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主鏇律。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國際分工及資源稟賦的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的不斷深化與轉化的過程。應對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對於大多數的開發中國家,所採取的一條主要措施就是適應開放經濟的需要,促進貿易自由化,推進國內經濟的結構性改革。在此過程中,區域經濟一體化越來越成為一種突出的趨勢和現象。一方面,已具相當規模的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是當今世界上最有實力的地區,還在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拓展其範圍;另一方面,許多新的區域一體化組織正在孕育或已現雛形,其中東協自由貿易區迅速崛起,與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漸成鼎足之勢。同時區域一體化的進程還在不斷深化,如東協“10+3”自由貿易區,東協與澳大利亞、紐西蘭自由貿易區的構想,拉美國家自由貿易區的構想等。
這些現象說明,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得到進一步強化,並成為推進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從理論上講,區域經濟一體化優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聯盟,它們依次構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不同階段。而一體化程度的加深,一方面說明區域內國家間的貿易和經濟聯繫越來越自由,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國家經濟主權的不斷讓渡和“丟失”。
區域經濟一體化本質上屬於各國在世貿組織承諾的基礎上進一步互相開放,是最惠國待遇的一種例外。因為區域成員之間互相給予的優惠高於域外成員,這就給域內成員之間帶來了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兩大效應,大大促進了區域內成員之間的貿易和投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上述特點,使得過往以地緣因素為基礎的傳統經濟區划進一步轉化為具有強大的對外張力和一定程度排斥力的世界經濟板塊結構。

二、自由貿易區與世貿組織
就促進貿易自由化來說,自由貿易區與世貿組織之間的關係表現出兩面性:既相互“競爭”和替代,又相互補充和促進。現在,世貿組織已經不限制自由貿易區的發展,世貿組織對自由貿易區實行了例外原則,即最惠國待遇例外。自由貿易區國家間實行的貿易優惠和貿易便利措施,不必按照世貿組織的最惠國待遇原則無條件地推廣到所有世貿組織成員,這一例外原則,就是默認和允許自由貿易區在某些方面游離於規則之外。
從世貿組織的法律體系看,自由貿易區與之是相容的,例如關貿總協定(GATT)第二十四條第4款表明了對自由貿易區的基本態度:“建立關稅同盟和自由貿易區的目的,應為便利組成同盟或自由貿易區的各領土之間的貿易”;第二十四條第5款還提出:“作為對最惠國待遇的例外,允許各締約方在其領土之間建立關稅聯盟和自由貿易區,或根據建立關稅聯盟或自由貿易區的需要而採取某種臨時協定”。
由這些條款表達出來的含義可知,自由貿易區與世貿組織的框架是相輔相承的,其運作原則是,通過局部性促進區域貿易自由化,達到總體上推動全球貿易自由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目標。
世界三大最重要的自由貿易區為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聯盟及東協自由貿易區

三、北美自由貿易區
北美自由貿易區由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3國組成。20世紀80年代以後墨西哥實行的對外開放政策為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創造了可能,加上便利的交通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加拿大的原材料、墨西哥的勞動力與美國的技術管理相結合,為一種新型自由貿易區模式的建立和發展創造了條件。三國於1992年8月12日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達成一致意見,並於同年12月17日由三國領導人分別在各自國家正式簽署。1994年1月1日,協定正式生效,北美自由貿易區宣布成立。該協定的宗旨是:取消貿易壁壘;創造公平的條件,增加投資機會;保護智慧財產權;建立執行協定和解決貿易爭端的有效機制,促進三邊和多邊合作。
——註:北美自由貿易區主要要求成員國之間降低和取消關稅,開放金融市場,放鬆對外資的限制。建立協調貿易衝突的機制等一系列措施。擴大貿易和投資機會,保證貿易自由化的正常進行。
《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對北美各國乃至世界經濟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美國而言,積極的影響是:第一,不僅工業製造業企業受益,高科技的各工業部門也增加了對加拿大、墨西哥的出口。美國同墨西哥的貿易順差因此而增加。第二,美國西部投資的擴大。第三,由於生產和貿易結構的調整,大量勞動力投入那些關鍵工業部門。第四,協定對墨西哥向美國的移民起到制約作用。消極影響的主要有:技術性不強的消費品工業對美國不利,為改善墨西哥與美國邊境環境條件,美國要付出60億—100億美元的經濟和社會費用;關稅削減使美國減少大筆收入,加重了美國的負擔。與此同時,該協定對加拿大、墨西哥兩國同樣有很大的影響。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一方面擴大了區域內貿易,但另一方面使一些國家擔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對區域外向美國出口構成威脅。

四、歐洲聯盟
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是當今世界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政治、經濟集團組織。其前身是歐洲共同體,即歐洲經濟共同體、煤鋼共同體和原子能共同體的統稱。
為了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1986年歐共體各成員國政府首腦在盧森堡簽署了旨在建立歐洲統一大市場的《歐洲單一檔案》。1991年,簽訂了旨在使歐洲一體化向縱深發展和成立政治及經濟貨幣聯盟的《歐洲聯盟條約》,也稱《馬斯特里赫特條約》。1993年,該條約獲得所有成員國批准並生效,歐洲聯盟正式成立,這標誌著歐共體從經濟實體向經濟、政治實體過渡。歐盟自成立以來,先後經歷了5次擴大,成員國從最初的6國發展到目前的25國。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歐盟已建立了關稅同盟,實行共同外貿、農業和漁業政策,創立了歐洲貨幣體系,建立了總預算制度。1993年1月統一大市場正式啟動,基本實現了商品、人員、資本和服務的自由流通。隨著1995年《申根協定》和1997年10月《阿姆斯特丹條約》的簽署,歐盟在加強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及內政司法合作方面取得了進展,取消了內部邊界檢查,極大方便了人員、貨物、資金和服務在歐盟內部的自由流動。1999年歐元如期啟動,2002年歐元現鈔開始流通,這為歐盟經濟一體化起到了催化作用。歐盟開始在重大國際問題上協調立場
,並能在不少問題上“用一個聲音說話”,大大提高了歐盟的國際影響力。
歐盟委員會是歐洲聯盟的常設執行機構,主要職責是實施歐盟有關條約、法規和歐盟理事會做出的決定,向歐盟理事會和歐洲議會提出政策實施報告和立法動議,處理歐盟日常事務,代表歐盟進行對外聯繫和貿易等方面的談判。

五、東協自由貿易區
東南亞國家聯盟的前身是由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泰國於1961年7月31日在曼谷成立的東南亞聯盟。1967年8月7日至8日,印度尼西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四國外長和馬來西亞副總理在泰國首都曼谷舉行會議,發表了《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協)的成立。20世紀80年代以後,汶萊、越南、寮國、緬甸和高棉5國先後加入該組織,使東協由最初成立時的5個成員國發展到目前的10個成員國。東協的宗旨是以平等和協作精神,共同努力促進本地區的經濟成長、社會進步和化發展;遵循正義國家關係準則和《聯合國憲章》,促進本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同國際和地區組織進行緊密和互利的合作。
隨著經濟實力和影響的不斷加強,東協在地區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初,東協率先發起東亞區域合作進程,逐步形成了以東協為中心的一系列區域合作機制。其中,東協與中日韓(10+3)、東協分別與中日韓(10+1)合作機制已經發展成為東亞合作的主要渠道。此外,東協還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歐盟、韓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10個國家形成對話夥伴關係。
為了早日實現東協內部的經濟一體化,東協自由貿易區於2002年1月1日正式啟動。該自由貿區的目標是實現區域內貿易的零關稅。汶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6國已於2002年將絕大多數產品的關稅降至0—5%。越南、寮國、緬甸和高棉4國將於2015年實現這一目標。
2001年11月,在汶萊舉行的第5次東協與中國領導人(10+1)會議上,雙方領導人達成共識,一致同意在10年內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CAFTA),並授權經濟部長和高官儘早啟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成後將成為由開發中國家組成的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