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入侵巴拿馬

美國入侵巴拿馬

1989年12月至1990年2月,美國為保住在巴拿馬運河的既得利益,對小國巴拿馬發動了一場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美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襲擊,侵占了位於中美洲的巴拿馬共和國,使這個只有200萬人口、面積不足8萬平方公里的小國遭到一場空前的大災難。

美國入侵巴拿馬美國入侵巴拿馬
1989年12月至1990年2月,美國為保住在巴拿馬運河的既得利益,對小國巴拿馬發動了一場以強凌弱的侵略戰爭。按照1977年美巴簽署的新運河條約,到1999年12月31日,被美國統治了96年的巴拿馬運河區,將完全交由巴拿馬管理。1989年12月,美國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突然襲擊,侵占了位於中美洲的巴拿馬共和國,使這個只有200萬人口、面積不足8萬平方公里的小國遭到一場空前的大災難。

起因

美國入侵巴拿馬美國入侵巴拿馬
美國入侵巴拿馬,歸根結底是為了保住巴拿馬運河的既得利益。1903年,美國強迫剛剛取得獨立的巴拿馬簽訂不平等條約,取得了開鑿巴拿馬運河的權利,並且永遠租借運河和運河區。1914年巴拿馬運河建成,使大西洋印度洋之間的航程,縮短了1萬多公里。美國一直是運河的主要用戶和受益者,每年運河總收入約3億多美元,絕大部分為美國所得,巴拿馬只能得到很少的零頭。美國把運河西岸16.1公里範圍劃為運河區,設立美軍南方司令部,不許巴拿馬人入內,運河區就成了“國中之國”。幾十年來,巴拿馬人民不斷地為收復巴拿馬運河的主權而鬥爭,經過長期努力,兩國終於在1977年簽訂了新的運河條約,新條約規定,1999年12月31日午時之後,運河完全交由巴拿馬管理。從1990年起,運河區管理委員會的主任應由巴拿馬人擔任,(副主任由美國人擔任)。美國的南方司令部也必須同時撤離運河區。對於美國來說,運河是它的生命線,失掉運河的管理權,會給它帶來嚴重的政治、經濟和戰略後果。因此,美國必然要千方百計保留它在運河和運河區的利益。

美國為了保持在巴拿馬運河區的利益,企圖扶植一個俯首聽命於美國的政權,去取代堅決主張收回運河主權的以鐵腕人物諾列加為首的巴拿馬現政權。為了迫使諾列加下台,美國政府使用了種種手段,對巴拿馬採取了經濟制裁、外交誘逼、軍事威脅,支持巴拿馬國內反對派掀起“倒諾浪潮”。1989年10月3日,巴拿馬部分中下級軍官發動軍事政變失敗後,美總統布希批准一項300萬美元的撥款,專供中央情報局策動第二次軍事政變。與此同時,美國秘密向巴拿馬增兵4500人,空運了大量坦克裝甲車武裝直升機。美國直接入侵巴拿馬的企圖顯露出來了。美國為了遮人耳目,欺騙輿論,處心積慮製造入侵巴拿馬的藉口。

美國找到的聳人聽聞的藉口之一,是“打擊毒品走私”。毒品走私是80年代以來最容易引起公憤的國際問題。美國指責巴拿馬政府首腦諾列加參與了國際毒品走私活動,同哥倫比亞販毒團伙有牽連。1988年2月,里根政府就通過邁阿密聯邦法院大陪審團,以“參與販毒活動”為名,對諾列加提出正式起訴。這次,把“販毒犯”“捉拿歸案”,就成了出兵的重要的“理由”。美國出兵的另一個藉口是為了“自衛”。12月16日晚9時,4名美國軍官乘車經過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所在的大街時,與巴拿馬國防軍的士兵發生衝突,雙方拔槍射擊,美海軍陸戰隊的一名軍官被打死,巴拿馬3人受傷。事發後,美國指責巴拿馬挑起事端,巴拿馬指責美國人首先開槍。美國的國防部為此發表聲明,揚言為了保護“美國人的安全”要進行“自衛”,美國總統布希表示要對巴拿馬采勸報復行動”。巴拿馬外交部則向美國提出強烈抗議。這樣,雙方調兵遣將,處於警備狀態。一個美國兵被打死這件事,就成了這場戰爭的導火線

簡介

美國入侵巴拿馬美國入侵巴拿馬
1989年12月,美國為維護其在巴拿馬運河區的殖民利益而對巴拿馬發動的武裝入侵。

1903年,美、巴政府簽訂開鑿和永久租讓巴拿馬運河區的不平等條約。1914年運河通航後,美完全控制運河區,嚴重侵犯巴主權和領土完整。為收復運河區,巴拿馬人民進行了長期鬥爭。1977年,美、巴簽訂新約規定,美國於1999年底將運河區主權歸還巴拿馬。1983年,M.A.諾列加少將任巴國防軍司令後,要求美國提前歸還運河區。為此,美多次想除掉諾列加,美巴關係更趨緊張。1989年12月,美、巴在提名運河管理委員會主任問題上再生爭端,關係急劇惡化。15日,巴全國民眾代表大會任命諾列加為政府首腦。16日,一名美軍軍官在與巴士兵衝突中喪生,美國隨即以此為藉口入侵巴拿馬。侵巴美軍共2.6萬人,其中原駐巴美軍1.3萬人、派遣部隊1.3萬人,分編成5個特遣隊。巴國防軍總兵力2.34萬人,包括警察、國民警衛隊、空降分隊、8個輕步兵連和民兵8000人。實際參戰約8000人。

1989年12月20日凌晨1時,美F-117隱形轟炸機內華達州托諾帕基地起飛侵入巴領空,轟炸里奧阿托巴軍高炮陣地。與此同時,美海軍“海豹”小隊一部襲擊諾列加私人機場,炸毀其座機;另一部襲擊諾列加專用船隻衛兵並炸沉該船,切斷諾列加從空中和海上轉移的退路。隨後,美軍兵分五路向巴拿馬各軍事要地發動進攻。“紅色特遣隊”以空降和地面攻擊占領巴拿馬城附近托里霍斯國際機場,控制帕科拉河大橋;“尖刀特遣隊”在炮火、坦克和直升機掩護下,攻占並燒毀巴國防軍司令部大樓;“太平洋特遣隊”乘20架C-141運輸機分兩批機降托里霍斯機場,支援“紅色特遣隊”扼守帕科拉河大橋,以阻止駐西馬隆堡基地的巴軍馳援巴拿馬城;“永遠忠實特遣隊”搶占巴拿馬運河上的泛美公路大橋,守衛運河區內的霍華德空軍基地;“大西洋特遣隊”攻打巴拿馬第二大城市科隆,占領麥登大壩供電中心水電站等重要運河設施。戰鬥打響後,部分巴軍進行頑強抵抗,但寡不敵眾。美軍突襲得逞,僅8個小時就擊潰巴軍有組織抵抗,15個小時摧毀巴軍主要軍事設施,控制巴軍大部分兵營,並推翻了諾列加政府。諾列加本人由於錯誤估計形勢,事先未作充分準備,最後被美軍抓獲。

經過

美國入侵巴拿馬美國入侵巴拿馬
1989年12月20日凌晨1時,位於巴拿馬首都西南的里奧阿托鎮萬籟俱寂。離該鎮不遠處駐紮著巴國防軍第6、第7兩個步兵連。雖然近幾天巴軍和駐巴美軍之間發生過幾起槍擊事件,但在此時,這兩個連的官兵卻沒有做好迎敵的準備。
就在這時,隱蔽在美國內華達州托帕諾空軍試驗基地的F一117A隱形戰鬥轟炸機,已潛入巴拿馬里奧阿托鎮上空。緊接著,兩個橢圓形物直落而下,頃刻間發出了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氣浪和煙霧吞噬了兩個連隊的營房。這時巴軍才發覺美軍發動了突然襲擊。
這兩枚炸彈是從F一117A隱形戰鬥轟炸機上投下的,每枚重2000磅。美軍原打算轟炸駐里奧阿托的巴軍高炮陣地,但炸彈未命中目標,卻落在了兵營外的空地上。
與此同時,美海軍“海豹”小隊的部分隊員襲擊了諾列加的小型私人機場,炸毀了諾列加的座機。另一部分“海豹”隊員襲擊了守衛諾列加專用船的衛兵,並炸沉了船隻,從而切斷了諾列加的空中和海上逃路。接著,美軍5支特遣隊同時向巴軍27個重要目標發動進攻。
“紅色特遣隊”兵分兩路,西路利用隱形戰鬥轟炸機的轟炸效果,在150米的高度迅速實施低空傘降,並以扇形隊形包抄巴軍第6、第7連。與此同時,被炸彈轟醒的巴軍第6、第7連官兵倉促迎戰,頑強抵抗,但終因寡不敵眾,美軍初戰得手。巴軍大部趁夜暗撤離戰場,250人被俘。東路別動隊員迅速空降到托里霍斯國際機場,包圍了巴軍航空隊,解除其武裝,奪占了機場,封鎖了橫跨帕科拉河的大橋。
“尖刀特遣隊”在火炮、坦克和武裝直升機的掩護下,直撲首都老城喬里約區的巴國防軍司令部和駐阿馬多堡的巴軍第5連,試圖捉拿諾列加。美軍四面包圍了巴國防軍司令部。經過激戰,美軍攻占了巴軍司令部大樓和巴軍第5連兵營,控制了巴拿馬城的交通要道。美軍沖入司令部大樓卻沒有發現諾列加的蹤跡,遂放火燒毀大樓。該特遣隊的行動,達成了控制駐阿馬多堡巴軍和保衛城內美軍設施的預期目的。
“太平洋特遣隊”在“紅色特遣隊”東路部隊奪占機場後,分兩批乘20架C一141型運輸機降落在托里霍斯機場,增援封鎖帕科拉河大橋的別動部隊,阻止駐西馬龍堡基地的“2000年營”(巴軍精稅部隊)和其他巴軍入城增援。當該部撲向西馬龍堡時,“2000年營”早已不見蹤影。
永遠忠實特遣隊”在其他特遣隊行動的同時,一舉搶占了橫跨巴拿馬運河的泛美公路大橋,並負責保衛運河區內的霍華德空軍基地。
“太平洋特遣隊”在特種作戰部隊的支援下,攻打巴拿馬第2大城市科隆,一舉擊潰巴軍第8連和沿海警衛隊,攻占了麥登大壩、供電中心、水電站等重要運河設施。此外,該部還攻擊了位於甘博亞的監獄,釋放了48名曾參與1989年10月3日軍事政變的要犯。
戰鬥打響後,巴拿馬政府通過電台呼籲全國軍民拿起槍,堅決抵抗美軍。當晚8時,諾列加也在廣播中發表了簡短講話,要求全體巴拿馬人“絕不後退一步”。
當日傍晚,美軍在巴拿馬城、科隆、里奧阿托和西部其他地區受到“尊嚴營”民兵的抵抗。在當地居民的幫助下,“尊嚴營”民兵分散突襲了若干美軍分隊,從而產生了引發游擊戰的可能性。
在這種情況下,美軍指揮部決定增調後續部隊。從12月20~21日開始至22日傍晚,美軍向巴拿馬增調了第7輕步兵師第2旅和第16憲兵旅的若干心理戰分隊以及後勤和醫療保障分隊。
21日凌晨,儘管巴國防軍所有當地駐軍都停止了反抗,但“尊嚴營”民兵和居民襲擊美軍的事件仍接連發生。美軍南方司令部只好對巴首都實行戒嚴。

正當美軍窮於應付之時,“尊嚴營”民兵進行了一次規模較大的襲擊。12月22日下午2時30分,“尊嚴營”民兵約1ooo人突然襲擊駐巴美軍南方司令部。美軍被打得措手不及,慌忙調集第193步兵旅、第7輕步兵師第2旅和第82空降師近1個營的兵力,在Ac一130等戰鬥直升機和炮兵的支援下,向巴民兵發動反擊。巴民兵雖然最後被驅散,但這次襲擊卻迫使美國不得不再次向巴拿馬增兵2000人,以迅速肅清巴抵抗力量。
次日拂曉,美軍又對里奧阿托和奇里基省的巴抵抗力量集結地進行炮擊。與此同時,第82空降師和第7輕步兵師實施空中機動作戰,包圍了巴拿馬西部地區的“尊嚴營”的民兵。到12月23日,巴拿馬各地的民兵都被美軍解除了武裝,抵抗活動基本停止。
自入侵開始,美特種作戰部隊就開始執行捉拿諾列加的任務。當他們撲向巴國防軍司令部大樓捉拿諾列加的企圖落空之後,當晚便出重金100萬美元懸賞捉拿諾列加。美軍在出重金懸賞緝拿諾列加的同時,還採取緊急措施,在巴拿馬全國布下了更大的天羅地網。首先,美軍封鎖了巴拿馬通往哥斯大黎加等鄰國的主要通道,切斷諾列加由陸路潛往國外的退路。第二,包圍或暗中監視尼加拉瓜古巴利比亞秘魯等國駐巴使館,防止諾列加溜進這些使館,尋求政治避難。第三,將經過專門訓練的第7步兵師以及第82空降師的部分部隊,從城市移到鄉村,配合駐巴美軍的搜捕行動。第四,從本土緊急抽調高級電子偵察機赴巴,從空中協助地面部隊捕捉諾列加的行蹤。這種電子偵察機性能先進,只要諾列加用電台同巴軍或國外聯絡,哪怕功率再小,也逃不過它的信號接收器。但是,曾在美陸軍泛美軍事學院受過訓的諾列加,既不使用電台,也不隨大部隊活動,而是與他的衛隊長一起躲在隱蔽處,通過“耳目”摸清美軍動向,再採取相應對策。
24日下午,精疲力竭的諾列加聽說他的心腹、奇里基省的巴軍司令路易斯·德爾·西德已向美軍投降,頓時心情沮喪,失去了全部信心。在兩名保鏢的陪同下,他駕車來到“奶場皇后”冰淇淋商店,撥通了梵蒂岡大使館的電話,向塞瓦斯蒂安·拉沃亞大使請求政治避難。不久,一輛梵蒂岡使館的轎車到冰淇淋商店接回了諾列加。
諾列加躲進梵蒂岡使館的訊息傳出後,美軍鏇即派出500多名士兵和10多輛裝甲車包圍了梵蒂岡大使館,並要求梵蒂岡大使交出諾列加。美軍的要求被拒絕後,美國開始向羅馬教皇施加壓力。與此同時,美軍特種作戰部隊在梵蒂岡使館外架起高音喇叭,反覆播放抨擊諾列加的新聞和刺耳的搖滾音樂,其中一首的曲名為“無處可逃”。

美國入侵巴拿馬美軍占領巴拿馬政府
諾列加進入梵蒂岡使館後,即交出了自己的武器,隨後一直呆在一間小屋裡,不得隨便與外人接觸。使館外,10多輛裝甲車把使館團團包圍,直升機在空中盤鏇,高音喇叭在狂吼,數千名巴拿馬人在舉行遊行示威,要求把諾列加交給他們。使館內,美軍南方司令部司令瑟曼和美國官員同梵蒂岡官員緊張地進行了一輪又一輪談判。在美軍的心理戰攻勢下,諾列加身心受到巨大打擊,惶惶不可終日,只能祈求上帝保佑。他原以為羅馬教皇能保佑他逢凶化吉,但卻萬萬沒想到,梵蒂岡最後終於屈服於美國的壓力,改變了初衷,於1月3日向他下了最後通牒,要他必須在1月4日中午之前離開使館,向美軍投降,否則便請巴拿馬新政府來人把他帶走。在美、巴、梵三方的種種壓力下,諾列加被迫作出了“自願投降”的選擇。
1990年1月3日晚8點48分,美軍駐巴陸軍司令馬克·西斯內羅斯少將接受了諾列加的投降。隨後,諾列加被帶上“黑鷹”直升機飛往霍華德空軍基地。從那裡,他被送往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法院。至此,巴拿馬的頭號人物變成了邁阿密聯邦法院的第41586號囚犯。

評析

美國入侵巴拿馬空投
美軍侵巴作戰的主要特點 美軍在侵巴作戰中,採取了兵分5路、各自為戰、同時突襲、搶占要點、封鎖要道、切斷逃路、分割包圍、各個殲敵的戰法。綜觀作戰全過程,此次入侵有以下幾個主要作戰特點。

預有準備,計畫周密 美軍侵巴蓄謀已久,戰前曾作種種準備:1.在人事方面,前總統里根曾打算對諾列加訴諸武力,但因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克勞上將和南方司令部司令沃納上將表示反對,未能得逞。有鑒於此,布希總統趁1989年9月30日克勞沃納任滿之機,專門挑選了同意對諾列加使用武力的鮑威爾上將和馬克斯韋爾·瑟曼上將分別接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和美軍南方司令部司令之職。鮑威爾和瑟曼就任新職後,即著手入侵巴拿馬準備工作。2.在兵力方面,早在1989年5月,布希就以“保護美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巴拿馬運河條約的完整性”為藉口,向巴拿馬增兵4500人,使駐巴美軍總兵力達1.3萬人。11月下旬,美又將6架AH一64“阿帕奇”式直升機偷偷運進巴拿馬。入侵前幾天,美軍先後運進巴拿馬的直升機還有特種作戰部隊的20架MH一6、AH一6等偵察與攻擊直升機,空軍的HH一53“海馬”式和MH一60“海鷹”式直升機,都藏在駐巴美軍的機庫中。入侵前2天,五角大樓又以例行演習為藉口,向巴增派近1.2萬人。從而使參戰部隊達2.5萬人。此外,美軍還利用駐巴的便利條件,根據侵巴作戰方案反覆進行了現場演練,使參戰部隊熟練掌握了作戰地形、環境和應該採取的戰術。3.在作戰計畫方面,1989年以來,美軍曾三易侵巴作戰計畫。早在1989年春,五角大樓就擬定過侵巴行動計畫。當年夏天,又對計畫作了進一步修改。10月3日巴軍事政變失敗後,瑟曼專程飛回華盛頓與鮑威爾一起再次修訂入侵計畫,使其臻於完善。該計畫共提出3種作戰方案:一是利用駐巴的1.3萬名美軍突然襲擊巴拿馬城內的巴軍,占領巴國防軍司令部,捉拿諾列加。但缺點是,這樣做不會使駐城外巴軍受到損失,他們可能進行持久戰,威脅巴拿馬運河的正常運營。二是利用得到駐巴美軍支援的特種作戰部隊發動突襲,設法捉拿諾列加。但這需要有關諾列加下落的準確情報,而情治單位卻很難做到這一點。三是對巴進行大規模入侵,不管能否抓到諾列加,都能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使巴軍喪失抵抗力。布希同幾位內閣要員共同討論了每一種方案,最後選定了第3種方案。

注意隱蔽,嚴格保密 為達成入侵的突然性,美軍採取了一系列欺騙手段:1.為增兵尋找藉口。美軍為實現其侵巴計畫,千方百計尋找或製造向巴拿馬增兵的藉口,以增強駐巴美軍實力。1989年5月,巴拿馬因諾列加宣布民主選舉無效而一時出現混亂局面。美國便乘機以保護在巴美國人的生命財產安全為藉口,公然向巴增派4500名美軍和大批軍事裝備。入侵前兩天,大型軍用運輸機多架次在霍華德空軍基地降落,一片戰前準備景象。為不引起諾列加的警覺,五角大樓發言人立即宣布,美軍是在進行例行性軍事演習。2.分批疏散美軍眷屬和雇員。駐巴美國非軍事人員約3.5萬人,其中大部分是美軍眷屬、美國防部和國務院雇員。要減少美國人在侵巴戰爭中的傷亡,就必須在戰前把他們撤走:為了不引起巴方的猜疑,瑟曼密令縮短美國旅遊者的旅遊期限,並以少量多批的方式把大部分美軍眷屬和雇員悄悄撤出巴拿馬,只允許500名重要人員攜眷留巴。3.嚴守秘密,不露風聲。美軍侵巴計畫幾經修改,入侵準備長達數月,然而竟沒有走漏風聲。究其原因,一是布希只允許少數幾名內閣要員和直接有關的人插手此事,不讓他人問津。二是布希老謀深算,善於偽裝。12月19日晚,也就是在入侵前幾個小時,布希還若無其事地在白宮舉行盛大的聖誕晚會,根本沒有一點重大軍事行動前的緊張氣氛。這無疑會給諾列加這樣一信息:布希是不會在這種時候採取行動的。 

使用優勢兵力,選擇有利戰機 此次侵巴戰爭中,美方投入陸、海、空軍共2.7081萬人。巴方有陸、海、空軍共1.54萬人,加上“尊嚴營”民兵8000人,總兵力達2.34萬人,但實際參戰約8000人。這樣,美巴雙方參戰兵力對比約為3.5:1。美軍不僅在數量上占優勢,質量上也遠遠超過巴軍。_般地說,只用駐巴的1.3萬美軍就足以對付訓練素質差、裝備落後的巴拿馬國防軍。但是,美軍仍然決定使用優勢兵力。原因是,重兵壓境具有巨大的震撼作用,可從心理上瓦解巴軍鬥志;優勢兵力便於速戰速決,避免陷入持久戰和游擊戰;此次入侵採用的是多路出擊、同時搶占多個要點的戰術,沒有足夠的兵力,難以奏效。
美軍把進攻發起時間選在20日凌晨1時,也對美軍十分有利。原因是:15日諾列加宣布與美處於“戰爭狀態”,16日發生巴軍打死美國軍官事件。這些事件激怒了駐巴美軍,使他們普遍存在報復心理;15、16日事件後,美國即開動宣傳機器,大造在巴美國人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的輿論。在這種情況下,採取軍事行動較易得到美國國會和公眾的支持;此時正是巴軍警惕性開始鬆懈之時。巴軍槍擊美軍官後,以為美軍一定要報復,馬上做好了迎戰準備。可是一連3天過去了,美軍非但沒有發動攻擊,局勢反而趨於“緩和”,巴軍放鬆了警惕;凌晨1時最易達成突然性;夜戰便於美軍以己之長擊敵之短。美軍不僅熟悉夜間作戰,而且頭戴夜視鏡,可以清楚地看見敵人、瞄準目標,能夠有效地使用各種武器。而巴軍一無夜戰經驗,二無夜視器材。此外,夜間流動人員少,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傷亡,有利於緩解巴拿馬人民的反美情緒。
多路同時出擊,行動迅速突然具體做法:一是先確定進攻目標:1.攻打科隆,搶占麥登大壩、供電中心和甘博亞監獄。2.攻打巴國防軍司令部,搶占諾列加私人機場和專用船隻停泊處,控制城內要道。3.攻打里奧阿托(忠於諾列加的第6、第7連駐地)和西馬龍堡(巴精銳部隊“2000年營”駐地)。4.攻打托里霍斯國際機場,搶占泛美大橋和帕科拉河大橋。二是根據任務,編成上述5支特遣隊,明確規定各特遣隊的任務,只求它們完成各自的任務,不必互相協同或支援。這樣,既可避免由於通信不暢影響整個行動,又可避免由於不能有效協同而打亂仗。三是多路同時出擊,力求速戰速決。美軍5支特遣隊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同時向巴軍27個要點發動猛烈襲擊,從而不會給任何一支巴軍部隊留有準備反擊的時間,不僅達成了行動的突然性,而且縮短了交戰時間,取得了速戰速決的效果。
發揮空運優勢,快速部署部隊 美軍在侵巴戰爭中充分發揮了空中優勢,無論是向巴派遣部隊,還是發起攻擊,大多採用空中機動手段。別動隊、第82空降師和第7步兵師的部隊,都是通過傘降或機降快速投入戰鬥的。為保障空運,美軍軍事空運司令部從20個聯隊(現役9個、後備役11個)和2個國民警衛隊軍事空運大隊中抽調了大批的C一141、C一5A和C一130等大型運輸機;從14個空軍基地中抽調了26個空中加油機中隊。12月20,--~28日,這支空運部隊共執行300多次空運任務,空運人員1.6萬人,物資9000噸。空中加油機中隊共執行任務160多次,加油1000萬磅。由於依靠空運輸送部隊,使美軍在布希總統12月17日作出入侵巴拿馬的決定後不到53個小時,就將分駐美本土4個基地(其中一個遠離戰場3500多英里)的應急地面部隊快速部署到了預定位置,從而保證了入侵行動的隱蔽性和突然性。
精簡指揮層次,提高指揮效率 以前,美軍的作戰程式一般是由參謀長聯席會議所屬的聯合參謀部擬制具體的作戰計畫;作戰中採用多層次、多軍種的龐大而複雜的指揮系統。入侵格瑞那達的作戰實踐表明,這種做法失誤頗多。此次侵巴作戰中,美軍一改以前的做法,將擬制具體作戰計畫與實施一線指揮的權力下放,統一由美軍南方司令部司令瑟曼和第18空降軍軍長卡爾·斯廷納將軍負責。戰前,第18空降軍專門抽調了一批素質好的參謀人員在巴拿馬開設了戰地指揮部,並規定,各軍種的一切行動統一由斯廷納的指揮部指揮,參謀長聯席會議不直接干預。由於明確了指揮許可權,減少了指揮層次,大大提高了作戰指揮效率。
既重視高技術,又重視心理戰 美軍在侵巴戰爭中,武器技術先進是其取勝的重要因素。像F一117A隱形戰鬥轟機和AH一64“阿帕奇”式攻擊直升機等都是首次套用於實戰。機組人員都裝備有最現代化的ANVIs一6式航空夜視系統。從而使美軍航空部隊具有強大的夜戰能力,不僅能在夜暗條件下分清地面上的敵軍和友軍,而且能在閉燈駕駛的情況下規避城市上空的輸電線和電桿之類的天然和人工障礙,有效地向地面部隊提供了空中支援。
但是,美軍並未因此而放棄傳統的戰法——心理戰。在侵巴作戰的第1天,美軍聯合心理戰特遣隊就通過占領的巴拿馬電視2台向巴軍民播放了事先錄製好的西班牙語勸降書,告訴巴拿馬市民如何撤離作戰區。心理戰特遣隊還印製了50多萬份傳單和勸降書,用直升機向巴軍占領區散發。在大規模作戰行動基本結束、勝利已成定局後,美軍心理戰特遣隊又趕印了親美傳單和搜捕部分忠於諾列加官員的通緝令,向城鎮和農村散發,以瓦解諾列加部隊的士氣。
美軍侵巴作戰中的失誤 儘管美陸軍前參謀長愛德華·邁耶上將認為侵巴作戰”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設計得最好的軍事行動”,但它仍然有不少失誤之處。首先,美軍由於沒有做好偵察、情報工作,不僅使最初捉拿諾列加的計畫落空,而且使部分部隊遭受了損失。其次,發起進攻後,美軍未能搶占所有的電台(只占領了電視2台),致使當日主要戰鬥結束後,巴前總統和諾列加還利用電台號召巴拿馬軍民“拿起武器,反抗侵略者”。第三,忽視了對本土的天氣預報,致使一些部隊未能按時投入戰鬥。例如,美軍原計畫在波普空軍基地和特拉維斯空軍基地登機的第82空降師和第7步兵師,由於遇上冰雹和大霧,不得不轉移到別的基地登機。結果,行動比原計畫推遲了5個小時,增加了人損的傷亡和飛機的損傷。第四,對城市居民地作戰中可能造成的混亂狀況估計不足,未能有效而及時地控制混亂局面,致使巴拿馬城內搶劫活動猖獗,使許多居民的生命財產蒙受損失。

美國入侵巴拿馬作戰地圖
美軍侵巴作戰獲勝的原因 美軍侵巴作戰之所以能以亡23人、傷324人、毀直升機4架、傷各型飛機55架的較小代價,在15個小時內就摧毀了巴軍有組織的抵抗,推翻了諾列加政權,在15天內就基本結束了戰爭,除了美軍訓練有素,擁有優勢兵力和先進裝備等顯而易見的原因之外,還有下列一些重要原因:
1.美軍在巴駐有軍隊1.3萬人,建有14個陸、空軍事基地,占有地利。因此,美軍戰前的準備工作不易被察覺。
2.美軍長駐巴拿馬,培訓過許多巴軍軍官,對巴軍的作戰能力、設防情況和軍事設施了如指掌,為美軍制定具體的作戰計畫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3.美軍侵巴部隊是從全軍精心挑選的、作戰技能較高的部隊,加之許多部隊又在巴進行過實地演練,就更為速勝打下了基礎。
4.美空軍部隊和陸軍航空兵密切配合,協調一致,為地面部隊提供了精確的直接支援火力、夜間監視和導航,使地面部隊始終掌握著戰場主動權。
5.巴軍沒有防空系統,美空軍和陸軍航空兵可自由行動。
6.諾列加錯誤地估計了形勢。戰前,諾列加口頭上雖然宣布與美處於“戰爭狀態”,但內心深處卻認為布希不敢採取軍事行動,明知美軍戰前活動頻繁,卻認為美軍是故作姿態,根本不把美軍的異常動向放在心上。在美軍入侵的頭天晚上,即12月19日晚,諾列加還在軍官俱樂部尋歡作樂。
在侵巴作戰中,美國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在政治上卻陷入了被動,其侵略行徑遭到了世界上許多愛好和平和主持正義的國家的強烈譴責。美國此次入侵巴拿馬,使全世界人民更清楚地認識到,美國雖然極力把自己裝扮成主持正義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世界警察,但實際上卻在推行強權政治,肆意踐踏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成為世界不穩定的主要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